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许军娥:论《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历程》
     阅读次数:481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许军娥:论《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历程

 


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作家运用童年视角抒写着一曲深婉的
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散发着经典的光芒;小说与电影携手,为我们打造了
儿童文学的经典。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经典化
中图分类号:1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24—04


林海音“是海峡两岸共同培养和造就的台湾第一位
女作家。以她天才的创作,为台湾文坛奠下了第一块女
性小说的基石。”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
性小说家。Ⅲ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赠的“终身
成就奖”。《城南旧事》是她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城南旧事》创作于一九六0年十月。它由《惠安馆
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
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既独立、又有连贯的短
篇组成。不足十万字。却是林海音最为人称道的作品。它
缘起于作者强烈的怀乡情感和童年记忆,并带有作者创
作历程中特殊的生命印记。北平是她的故乡,故乡铭刻
着她一生中唯一的童年岁月.见证着她初涉世事时的足
迹,也记载着她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在北平城南胡同
度过的童年岁月。使身居孤岛的林海音首先把怀乡的情
感投向北平。它借一个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将五个短篇
缀连而成的以其童年时代的北平生活为背景所写的成
年人的故事联系起来,成功地将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和
平民生活展现出来。这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
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
品。所谓“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是指:“这类文学的中
心读者是成年人。它是以表现成年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
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成年人
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伫怛它为什么又同
样深受到儿童的喜欢,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性的作品?它
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经典化之路的?这将是下面要探讨
的问题。


一、童年情结与儿童视角
童年是生命的起点.是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对于
作家艺术家来说。童年情结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
们,在生命律动方面影响着新的起伏涨落。而且,“那些
最初的、自发的(然而也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像浇在心田
深处的第一层水泥浆。完整的个性大厦就在这层‘墙基’
上逐渐构建起来。”吲同时,童年情结又以这样或那样的
方式与作家或艺术家以后主要的创作文本发生关联,成
为一定创作思维定势的某种定向路标。或一口取之不尽
的灵感的泉眼。对儿童来说,家庭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家庭包括了人生早期历程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几乎对
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人生历程的始发港,临行前发生
的事情将对日后的航程产生重要影响。”Ml童年情结就始
终表现在《城南旧事》作品中。


小说《城南旧事》借童稚未消的女孩英子的那双明
亮而无邪的眼睛来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身边的人和事,
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儿童视角中的透着淡淡忧伤的成人
世界。“为什么《城南旧事》能同时得到成人和儿童的喜
爱?什么样的成人作品能同时为孩子接受?JL童文学家
认为《城南旧事》追寻的童年往事并不是单纯的童年,只
知尽情享受天真童年,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刻画、人生的
描述及社会的描写。是一种弥漫着哲思和诗情的童年世
界”。儿童视角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南旧事》
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以人性的观
照,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儿童视角是一种叙
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语话表达方式。是指作家化身为儿
童.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人生百态。透过小
英子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刻画人
性.描绘出了一幅幅人生图景。儿童视角的小说包括两
种类型,即“向外看”和“向内看”。前者是由儿童来看林
林总总的世相。看各色的人生百态。它立足点在社会,是
通过儿童的眼睛揭示社会问题。后者着重于对儿童生活
以及儿童特有体验的反映。由儿童充当叙事人乃至主人
公,看自然、天真的万事和万物,述说个人情感。《城南旧
事》将这两种方式融为一体,透过主人公英子这一双处
处流盼着机警、聪颖光芒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描绘了一幅幅人生图景。从这双
童稚的眼睛;一双纯净的眼睛;一双思索的眼睛;一双求
知的眼睛;映衬着天真、幽默、童话般幻想的眼睛中,我
们看到了一颗善良、温馨的心灵。《城南旧事》由五个故
事组成。这五个故事又有着不同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英
子的儿童世界之外合力构筑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林
海音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
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
年过去,心灵的童年保留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
南旧事》”。f6J,J、说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
童年的视角重现。

《惠安馆》中秀贞一出场,我们就看到一个和别人没
有什么两样的“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她总是“倚
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这里的秀贞本是个
活泼、善良、痴情的少女。她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跟了”
苦学生思康,生下了女儿小桂子。但思康一去不复返,父
亲又把小桂子扔掉。加之周围人们的指指点点。迫使她
精神失常。在成人看来,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总
沉溺在虚构的妄想之中。把年画里的孩子当成了小桂
子.是反常,是“疯”的表现。令人心酸。在小英子的眼里,
秀贞“的眼睛真透亮,一笑,眼底下就像宋妈说的,怎么
也有两个泪坑儿呀!”她为那个再未谋面的女儿精心准
备了一套又一套的漂亮衣服,她对那个再也不露面的思
康如此深情款款.一次次地把他留下的几件旧衣物反复
整理、清洗、晾晒;一次次地压低音量,生怕干扰到思康!
英子只觉得秀贞那么可怜,那么可爱,她只是找她的思
康和妞儿。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我一
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
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
孩子跟秀贞玩呢?还管她叫疯子?特别是.秀贞向“吃人”
的世界抗议地说:“人家都说我得了疯病。你说我是不是
疯子?人家疯子都是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
疯子。你看我疯不疯?”而“我”年幼。分不清什么是疯。什
么是不疯。反以为是在玩“过家家儿”,“真有意思”。小说
这样写.自然是符合六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
的。英子并没有视秀贞的“疯”为疯.而是和秀贞真诚地
交起了朋友,真切地和秀贞的悲欢、优喜相与共。一个风
雨交加的夜晚,秀贞拉着女儿奔向火车去寻找那个想象
中的思康,却永远也没有回来。

《我们看海去>写小英子在偶尔的情况下结识了一
个嘴唇“厚厚敦敦”的大朋友。“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
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但是他
的嘴唇是厚厚敦敦的。”他整天呆在草丛中,他最大的心
愿是送弟弟飘洋过海去深造。就嘴唇而言,“是个老实人
的相”。但他分明偷人东西,似乎应是坏人。然而,他的
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读书.养活瞎眼的老娘,又很难说
就是坏。小说中描写了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现象使孩子
迷离、惶惑。是准确的。偷儿,是一个由黑暗的社会现实
逼迫出来的“畸零人”。他希望有一天,他的弟弟能飘洋
过海去念书。他家里连粗糙的窝窝头也吃不上,这也是
“贼”所以为贼的一个社会原因。他和英子的相识、交谈,
他在厂甸小学毕业典礼上的露面.以及他的最后被捕
⋯⋯言行不多印象深,使我们产生同情、怜悯之感。
《兰姨娘》中的兰姨娘是旧社会孕育出来的一个“畸
零人”。由于家境的贫困,哥哥的卧病,才迫使她的母亲
把她卖进了北京。从十六岁起,过了整整四年的“烟花
巷”的凄凉生活;到了二十岁又嫁给一个六十三岁的老
鬼。小英子初见兰姨娘。她有“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笑
时左嘴巴还有一处随着笑声打旋儿的“酒涡”;她的麻花
髻梳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而且跟兰姨娘一块儿坐
洋车很舒服,不像妈妈的大肚子顶得难受。在听说了兰
姨娘不幸的童年遭遇之后。小英子居然做主让兰姨娘在
自己家长期住下。只是有一次,也仅仅是那一次——爸
爸因为和兰姨娘枕肴妈妈绣的“荷叶边的绣花枕头”.面
对面地躺着抽大烟。兰姨娘的手被爸爸“一把捉住时”,
小小的心灵受到了莫名的刺激。萌生了憎恨兰姨娘、同
情母亲的心理。原来喜欢兰姨娘的心。打了大大的折扣。
到底为什么而憎、而恨,小小的英子当然说不清。小说很
准确地描绘了这种不可名状的心理:“爸爸也许真的忘
记我在屋里了,他侧抬起头,冲我不自然的一笑,爸的那
副嘴脸!我打了一个冷战,不知怎么,立刻想到妈。我站起
来,掀开布帘子,走出卧室,往外院的厨房跑去。我不知
道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找母亲,跑到厨房,我喊了一声:
‘妈!’背手倚着门框。”c7】


兰姨娘最终和德先叔——个戴眼镜的大学生相
识,在英子的计划下,兰姨娘和德先叔慢慢相爱,结合
了。这令英子“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飞回家。飞到妈的
身边告诉她。”直到兰姨娘和德先叔“同进了马车”.离英
子一家而去时,英子是“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
小说描写了英子真切的内心感受:喜欢兰姨娘——憎
恨——留舍两难,它准确地表达了一个纯洁、幼稚的儿
童心理和儿童目光。
《驴打滚JL)中的佣人宋妈善良、勤劳、淳朴、无私。

她是整日和英子厮守在一起的佣人。宋妈每天做一些平
平淡淡的琐事:为英子梳头、帮弟弟洗脚、做杂务、说新
闻.整天忙忙碌碌的。每隔一些日子,他的男人就来了,
牵着一头驴,向她骗去几块银元,她总是这样默默地干
活.不断地愿望着、不断地受着骗⋯⋯这些平平淡淡、琐
琐碎碎的生活细节,象一颗颗无色无味的珠子,用一根
特定的人物性格的丝线串了起来。平凡中蕴藏着一颗为
了谋生。忍痛丢下家乡的两个孩子来城里当女佣,结果
儿子放牛时被淹死,女儿又被嗜赌如命的“黄板儿牙”丈
夫卖掉的普普通通劳动妇女崇高、纯朴的心灵。寄托了
作者对宋妈的深沉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来映照“成人世界”的哀伤和
悲苦。《城南旧事》弥漫着是哀婉的情感:为她染指甲的
不幸的秀贞死了。和她在厢房里唱歌的妞儿离她而去,
有着厚厚嘴唇的憨厚的“贼子”被抓了,怪怪的德先叔与
为她制西瓜灯的兰姨娘离她而去。最爱管她的宋妈离她
回老家了,威严而不失慈爱的爸爸也病故离她而去,而
曾经度过悲欣交集的童年和青春岁月的北京城也离她
而去。——五篇故事在结尾时,其主角都离“我”而去,
这悲凉、凄惋的结局使作品染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如
泣如诉的淡雅情调,流露着作者的沉沉相思和淡淡的哀
愁。一种凄凉而伤感的氛围涌上我们的心头。林海音说:
“每段故事的结果,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
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离去了,我的童
年结束了。”这部小说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往事浓郁的
恋情和忧伤。这组小说的恬淡、质朴、含蓄、深沉的风格,
深深的念旧情怀,巨大的感人力量,使它的无穷魅力会
长久地缭绕在中国的阅读空间。但“我”,不正是在与上
述人物的各种交往中接触到了执著、向往、善良与博爱,
并逐渐长大了吗?社会不可能完美,生活充满了悲欢离
合。《城南旧事》能给予小读者的,正是感受生活的勇气
和面向未来的探求精神——从而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
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朴素典雅的语言,是《城南旧事》的主要艺术特色之
一。林海音是位创作风格朴实无华的作家,她运用淡雅
的笔调,采取白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突出主题。她在
《婚姻的故事·后记》中谈到自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这
样说:“当我写她们的时候。是随其自然发展,并未想到
什么结构呀、艺术呀。这些令人头痛的事情。我不知道她
们的结构如何,因为那些人物的典型,故事的经过和给
我的感触,是早结结实实的储存在我的脑子里许多年
了。我写她们的时候,不容我有所改变,我也不要改变。
因此,顺着早刻在我脑子中的次序,就流水般的奔放于
我的笔端。”


小说是女孩英子的视角看世界.以“我”第一人
称的形式向读者叙述往事。把“我”在童年的所见所闻.
用淡雅、朴素的语言,向读者温情地倾诉。如:“我站在骆
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
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
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睁】‘‘我把鼻子
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的在
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的在学鱼喝水。有时候
金鱼游到我的面前,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儿
啦!”L10l(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里“我哭·
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
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
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
呀!”[1¨此处,无论是“哭”的外部表现,还是又“喜”又“怕”
的内心矛盾,都符合成长中的小女孩的情感特征。一经
作家之笔的点染,便跃然于纸上。


林海音以儿童视角描写童年世界,带给人的是一种
时光倒流的共鸣。作品的魅力在于她用心灵触摸生活的
美与趣。用自然真挚的文字叙写着真实而感人的童年世
界,引发人们对记忆的遥思。慢慢的读,默默的想。心头
犹如飘过一缕思恋的游云,淌过一条缓流的清溪。于是,
冬阳下的驼队;悦耳动听的铃声;小胡同里的井窝子,穿
街绕巷的“唱匣子”,以及痴情绵绵的秀贞;浑厚纯朴的
宋妈.草丛中的偷儿,歪着嘴笑的兰姨娘⋯⋯所有的一
切,随着小说淡雅、细腻的笔触,一一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心】
二、小说与电影携手,《城南旧事》走向经典


林海音是台湾文坛祖母级的人物,是20世纪50、
60年代台湾文坛重要的作家。林海音的人生经历及作
品内容恰恰迎合适时意识形态的要求,故林海音便随着
《城南旧事》电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
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凄婉动人的歌声走进了
大陆。[13】其作品也走向了通往经典的道路上。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综合性艺
术。它的声、画、动、静诸因素的高度立体的混合交叉效
果,是大大有利于渲染、强化小说所不能企及的艺术感
染力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吴贻弓导演将《城南旧事》于
1982年改编成电影.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
明珠。影片的序幕是随着画面上依次迭印出现的绵延的
长城;缓慢行进中的驼队;风中摇曳的枯草;在鸦雀和驼
铃声中。出现了一位浑厚、深沉的中年妇人的旁白:“不
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
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物异人非了。可
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
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
蚀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
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每个人的童年不
都是这样的愚欣而神圣吗?”


影片透过一个小女孩纯真的眼光。展示了20世纪
20年代旧北京的社会笼罩着愁云的生活。影片结构上
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
成的情节线素,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础,采
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
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
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心理情
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
影片。同时.影片又辅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
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
淡泊、简约的意境。影片以精巧的艺术构思,把中国20
世纪20年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片,表现得意境深邃,
富于韵味,具有和谐的美,在探索电影继承和发扬我国
优秀的美学传统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影片被誉为
“吴贻弓系列片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
作。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散文电影最优秀的代表。”

“《城南旧事》在艺术风格上发扬了我国优秀的美学传
统,散文化、纯艺术,正如著名电影评论家李少白先生所
评价的:‘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诗。它有叙事散文
的特点.又有抒情诗的意趣。《城南旧事》呈现的是一种
完整的电影艺术美,而正是这种美把它蕴涵的生活实感
表现得更真实!这是电影艺术的辩证法,也是《城南旧事>
动人之所在。”’


电影《城南旧事》在中国大陆受到观众的欢迎。这
时,出版社赶搭电影热的顺风车,推出各种版本的《城南
旧事》。时至今日,林海音作品(包括各种选集与文集)的
出版.已有30多种。如:小说《城南旧事》先后由1983年
花城出版社出版、198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1997年浙江
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新世纪出版社出版、2000年人
民文学出版,-I-出版、200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16
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4年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林海音经典作品》。1983年《文汇月刊》第2期刊登
了插图本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出版了许多次,如
1960年光启出版社出版,1980年纯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尔雅出版社出版,1992年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版,
1994年格林文化(图绘本)。1997年株式会社新潮社日
文版(杉野元子译),1997年德文版,1999年格林文化
(图绘本),2000年韩文版,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图
绘本),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英对照本)等等。“一九
八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蔡美琴以《林海音和(城南旧事>>
为题,在《人民日报》发表,透过报纸向读者们介绍台湾
作家林海音和她以20世纪20年代北京为背景的小说
《城南旧事>,此后大陆方面有关林海音及其作品的研究
陆续出现在各大报刊与大学院校的学报里。慢慢地林海
音的文学地位,在大陆文学研究界逐渐建立起来。”[163
电影《城南旧事》为同名小说走向经典起了推动作
用。


这部电影先后获得多种国际大奖:第三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菲律宾第
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之最佳影片金鹰奖:南斯拉夫第
·七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节最佳影片奖;厄瓜多尔国际
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南
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
奖。


《城南旧事》走在了通往经典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阎纯德.论林海音的文学吏地位U].华文文学,2003,(5).
[2]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7.
[4]彼得·伯杰等著.人生各阶段分析[M].李中泽译.北京:光
明日报出版社.1990.
[5]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膏传[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6][7][9][10】[11]林海音.城南旧事[C].武汉:湖北少年儿
童出版社.2006.
[12]余之.小说《城南旧事>艺术特色赏析U].文艺理论研究,
1983,(2).
[13][16]王勋鸿.扫描台湾文学在大陆当代文学史上的定位
曲线——以林海音人文为例U].社会科学家,2006,(5).
[14]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2005.
[15]g冰.论电影《城南旧事>的艺术风格[1].电影评介,

参考文献(15条)
1.阎纯德论林海音的文学史地位 2003(05)
2.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 2008
3.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 1987
4.彼得·伯杰.李中泽人生各阶段分析 1990
5.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 2003
6.林海音城南旧事 2006
7.林海音城南旧事 2006
8.王震亚从儿童文学视角看<城南旧事> 2007(03)
9.林海音城南旧事 2006
10.林海音城南旧事 2006
11.林海音城南旧事 2006
12.余之小说<城南旧事>艺术特色赏析 1983(02)
13.王勋鸿扫描台湾文学在大陆当代文学史上的定位曲线--以林海音人文为例 2006(05)
14.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 2005
15.姚冰论电影<城南旧事>的艺术风格 2007(1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张丽芳 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 -东京文学2009,""(4)
<城南旧事>是一部关于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借女孩小英子的双眸对童年往事的镜头闪回,来描写了一段二、三十年代旧北京这个古都风貌
、风俗习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沉的相思和怀念,寄寓了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家园"的深深眷恋,蕴含着作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热爱.
2.期刊论文马雯.MA Wen 记忆中的风景——林海音《城南旧事》和萧红《呼兰河传》的比较解读 -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回忆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成书时间不同,却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作为女性作家笔下的回
忆小说,两部作品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异之处,文章通过对"家"的诉写、儿童视角的选择和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三个方面将二者加以比较解读,以期对作
品共同的魅力特征有所揭示.
3.期刊论文罗相娟.Luo Xiangjuan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中共郑州市
委党校学报2005,""(6)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语话表达方式.著名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成名作<城南旧事>中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以
人性的观照.作者融合了现代小说中的"向外看"和"向内看"这两种儿童视角类型,同时又使用了准儿童视角来表达其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多重感受.
4.期刊论文邱培君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创作比较 -山东社会科学2006,""(6)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
,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5.期刊论文王文营 《城南旧事》蕴含的存在主义意味解读 -时代文学2009,""(12)
<城南旧事>被众多评论者从童年和女性意识的视角作了诸多的解读,但存在主义的解读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式.小说的存在主义意味体现为生活现
实的荒谬感与个人悲剧的无助感、人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和"他者"对女性生存的物态化.
6.期刊论文王敏雁 故都的女儿们凌叔华《古韵》与林海音《城南旧事》比较 -黑龙江史志2009,""(17)
本篇论文立足凌叔华与林海音的两部自传体小说(<古韵>与<城南旧事>),以二位女性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联系作为切入点,作者认为凌叔华与林海
音的自传体小说创作联系和相互影响反映出了女性作家对于这一文体创作的独特优势,两部小说立足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女性主义色彩及儿童视野为现代
文学开拓出新的创作领域.
7.期刊论文潘梦丹 论人生悲剧意蕴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3)
<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为时空背景,通过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童稚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琐事,并用孩子
特有的方式去控诉社会的不公和封建社会酿成的人性悲剧.结合作家的写作背景和身世,对<城南旧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
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之情,从多角度去探讨酿成这些人性悲剧的种神原因;并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手段的运用的分析,解读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淡淡的哀
怨和悲悯,深切体味作家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
8.期刊论文郝超.苏燕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从《城南旧事》管窥林海音的文化乡愁 -赤峰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7)
乡愁文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台湾作家林海音把这种文学样式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通过<城南旧事>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文化乡愁,在乡愁的绵延中渗
透出对传统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俗民风的崇尚与依恋,对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旧秩序表现出无限的缅怀,体现出她对大陆母体文化强烈的认归.
9.期刊论文希曼 惠安馆传奇——节选自林海音《城南旧事》 -初中生2007,""(35)
[原文]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10.期刊论文李旭光 不管别离抛开悲伤——《城南旧事》赏析 -初中生2010,""(8)
[导言]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籍贯台湾苗栗,五岁随父母到北京,1948年返回台湾.林海音的写作范围很广,包括小说、散文、剧本及文学
史料等,其中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最受读者欢迎及文学界重视,被译成多国文字,多次在国际上获奖.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k200911036.aspx
授权使用:江南大学(wfjndx),授权号:995354c5-a1da-4321-a3f2-9e5000bf1ac6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8日


最后更新[2012-5-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