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文章标题: 《语文味工作室向浩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笔记(部分)》
     阅读次数:162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味工作室向浩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笔记(部分)

 

(程少堂按:向浩这个读书笔记有一个不足,即未注明书籍版本、资料页码。)

《中国哲学简史》

(截至515

冯友兰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他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书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

  语言障碍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很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

→公元5世纪的鸠摩罗神,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中华民景

→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上农”

→从《吕氏春秋》的这种观察,我们看出了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是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反者道之动”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黑格尔)

  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会的简朴加以理想化,而谴责文化。他们还把儿童的天真加以理想化,而鄙弃知识。道家人认为,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子。

  家族制度

→中国的家族制度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

  入世和出世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虽没有论艺术的专著,但是他们对于精神自由运动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了深刻的启示。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诺思罗普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内容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哲学所用的语言 ,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十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了。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家邦

→城邦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

→第一家是阴阳家。在中国的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家是儒家。

→第三家是墨家。

→第四家是名家。兴趣在于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家是法家。

→第六家是道德家。把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最好的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力。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增加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和《六经》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孔子作为教育家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在转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念推导出来的。

→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 ,而使他成为了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正名

→“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是“利”。在儒家思想中,义和利是直接对立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仁”就是爱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过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仁人”与“全德之人”同义。

  忠、恕

→如何推行仁,在于推己及人。

→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注: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

  知命

→“无所为而为”。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以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情。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最后更新[2012-5-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