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与语文味
深圳市梅林中学 秦建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目前,关于语文味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践探索阶段。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试图从个性化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个性化的丧失与语文味的匮乏。
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别的学科之所以没有提出“历史味”“数学味”之类的要求,是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语文教学那种严重的“串味”现象。在阐述语文味的概念时,他又指出,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K12新闻网《课程改革需要深入理解》)。从这些意义上来说,语文味的提出也是语文教学个性化需要的产物。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没有达到语文味的境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缺乏个性的张扬了。
就其学科个性而言,虽然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已经成为了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语文课走上纯教化道路的现象仍然存在;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语文课陷入程序化泥塘的例子也为数不少。这样的语文教学,由于割裂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淡化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更有甚者,因为文本中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物理课、化学课等等,那就根本不是个性化的问题,而是语文学科的沦丧和语文味的彻底消亡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问题更是不容乐观。我们常说过去犯了“教师中心”的错误,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极端地讲,那时的教师应该是很有语文教学的个性了。但是,一套教材、一套教参走遍天下的局面,却使得他们基本上在做着简单的移植工作。他们的语文教学个性被束缚了,语文味的高峰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今天是倡导“学生中心”的理念了,然而,又有不少人走向极端,高喊着什么现在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于是,在自我的迷失中,既失去了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追求,又抛弃了语文味的基本体验。我们不敢想象,那些连教师都找不到语文味感觉的课堂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至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问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是根本提不上议事日程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他们的一切独特体验都被扼杀了,根本就没有个性张扬的空间。随着语文味感受的逐渐消亡,他们当然也就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只重视自由张扬不重视适当引导,只强调尊重学生不强调尊重科学等错误观念又滋生起来了。以至于不少语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乱七八糟;看似精彩纷呈,实则荒谬透顶。对此,我们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这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毒害,对语文味精神的误解,反而沾沾自喜,实在是可悲!
二、个性化的张扬与语文味的生成。
既然个性化的丧失导致了语文味的匮乏,那么,如果我们重视语文教学个性的张扬,就有利于语文味的生成了。因此,在追求语文味境界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推动学科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化和学生的个性化。
1、 张扬学科的个性,纯化语文味生成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树立起语文学科的意识,使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语文教学的需要来展开,从而纯化语文味生成的外在环境。对于文本中存在的那些自然科学的知识,我们要学会为我所用,把它们作为拓展语文味魅力的沃土,使学生认识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的表达和阅读也是多么富有语文味。这样,语文课的教学就不会“串味”,反而会美味远播。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切实认识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纯化语文味生成的内在环境。人文性也好,工具性也罢,它们都只是语文学科不可分割的一个特点,只有全面地把握,才不会导致语文味的窒息。
2、 张扬教师的个性,发挥语文味生成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语文味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教材的版本走向了多样化,相关的教案也是形式各异,配套的教师用书也提供了丰富的可选内容,语文读本的选择余地也很大。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教师只要本着对语文味的追求去做好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就能够更好地为语文味的生成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教学手段的出现也为教师的教学个性化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重视学科个性,把握文本特点,结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必然会营造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
3、 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
程少堂先生曾经特别强调:“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7-16)这是从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角度来思考语文味生成问题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主动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备课时心中有学生,上课时目中有学生,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语文学习个性的发展,既要积极地鼓励,认真地引导,又要进行科学地评判。这样,我们才是正确地张扬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个性,激活了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为语文味境界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民主是个性化的思想基础。
在我们这个一直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度,学生学习个性的张扬并非易事。首先就需要我们拿出平等对待学生的勇气,即把民主的思想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对于这个问题,魏光军先生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创设平等的、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探求的积极性。对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重在帮助分析,弄清其出现的原因,和学生一道来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持保护的态度,学生才具有安全感,思维才可能敏捷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的资质和潜能。……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必须拥有为学生服务的‘公仆之心’,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向学生敞开,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由‘长者型老师’彻底转变为‘朋友式老师’,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都和学生商量着办,时刻注意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素质教育立足课堂》《光明日报》2003-05-22)与此相反,我们不难想象,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怎么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一群卑躬屈膝的学生怎么敢在教师面前表达不同的看法。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教师才会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才敢抬起头颅阐述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学科个性和教师个性的张扬也需要有民主的思想来保障。众所周知,语文课之所以走上纯教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受专制思想的影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被恶性夸大,最终沦为了政治的工具。也无庸讳言,语文课之所以陷入程序化泥塘,不能不说与强权学术有关。也许是出于对政治工具代名词的唾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又被片面强化了,从而导致了语文学科的畸形发展。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的个性发展多一点民主意识,理解并尊重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切错误应该都可以避免。教师是教育的最大财富,更需要有民主思想的关爱。对每一个语文教师以及他们的每一堂课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衡量,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语文味体验。程少堂先生曾经上过《荷花淀》的公开课,“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一上课便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小周《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纪实》“语文味”网站:www.yuwenwei.net)他的这种做法,不也是使大家深切地感受了语文味的魅力吗?“‘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程少堂先生的这番话语,实际上也是在呼唤对教师的个性化要多一份宽容,多一点民主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通过张扬个性来促成语文味的生成,就必须树立起教学民主的思想大旗。有了教学的民主,个性化的张扬也就有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失去了教学的民主,个性化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语文味的追求也就成了无本之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