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对孔子就有着很深的印象。只不过,儿时的记忆多是负面的。这主要源于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当时,人们把孔子视为封建礼教的反动头子大肆批判,并蔑称其为“孔老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不仅严重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深深刺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顶礼膜拜式的尊重。
虽然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几经“革命性的颠覆”,但仍然无法改变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纵观历史,他不仅征服了两千五百年以来的中国历代百姓,更是让历代帝王将相也不得不屈膝向这位“圣人”跪拜。在世界许多国家孔子也备受推崇,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作为一名尊孔者,我在拜读孔子著述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孔子与数字“三”有着很大的不解之缘。现加以整理归纳,望博友们赐教。
三岁丧父
孔子三岁丧父,由母亲在娘家养大,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这就是孔子的童年。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源于《论语·为政》,意为人到了三十岁时就应该去面对一切困难。孔子三十岁时在学术上已能自立,并开始收徒讲学。这句话是孔子的自我评价,也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总结。
弟子三千
孔子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孔子创办的“私学”达到如此规模,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三人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为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明了孔子虚怀若谷、虚心好学的治学态度。
君子三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是指敬畏自然规律;畏大人,是指敬畏品德高尚之人;畏圣人之言,是指敬畏圣人的教诲。观察孔子“君子三畏”之论,以其一以贯之的精神理念,是在向人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当珍爱生命而讷言敏行。按此道理,人类生命之本质,非在言说,唯在行事也。
君子三戒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说的是人少年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要戒之于色;成年时,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之于斗;老年时,血气已经衰落,要戒之于贪。其实,君子也好,俗人也罢,无论你处于人生的那个阶段,都应恪守这“三戒”,坚守做人的底线。
孔子三忘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所谓“三忘”,即“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孔子的这种为学精神,展示了其自强不息,乐观豁达与永葆青春的人生态度。
三条忠告
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司,就是要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赦小过,就是要有容人之量,注重团结;举贤才,就是要善于用人,敢于用人。这是孔子关于管理之道的至尊之论。
三功三过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他人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历史上,像孔子这样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对整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全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至今还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人,是绝无仅有的。不过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名人就仿佛如一个如日中天的太阳,在提供光明的同时,也提供了具有杀伤力的热量。所以作为历史文化巨人,孔子对中国来说,有功其实也有过。
孔子功劳:教育鼻祖、文化先驱和千秋师表。这自不待言。
孔子过失:教育偏执、政见误导和性别歧视。如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被普遍认为是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
不过客观地讲,孔子的功劳是有意为之,而孔子的过失却是无意为之。这也是历朝历代有影响力的名人们生前身后的无奈。
三足鼎立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及后来的佛学思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文/抒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