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尘中辗转的人,都有自己的梦,即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别处”,柏拉图称为“理想国”,陶渊明称为“桃花源”,邯郸客舍的卢生称为“黄粱梦”,《西游记》里称为“西天”,基督教称为“天堂”。至于普通人的“别处”,则五花八门,大略而言,它肯定比“当下”好,拥有目前渴求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财富、房屋、车子、金子,到形而上的满足感、名气、衔头和荣誉。浪漫诗人要梦中得句,冷风里瑟缩的流浪汉只要一张破被;母亲要远方的儿女平安,久别的情侣在越洋电话里只要一声“我爱你”。
人不能没有“别处”。身处逆境,它是撕破黑暗的闪电,刹那间照亮脚下的道路;在刻板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朝霞、星辰、鸟声、带露的花瓣,是澄清混浊的明矾,是行杖,也是指南针。
纪伯伦说:“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梦境。”如果你确定你的“别处”属于真善美的阵营,那么,剩下的问题是:怎样朝它迈开脚步?换一个问法:怎样对付“当下”?美梦之后,早晨开始,下了床——这“别处”的摇篮,便是实打实的现实,空气是受过污染的,撩开窗帘便是噪音和灰尘,充满人生的,是和“别处”相反的不平、罪恶、遗憾,还有铺天盖地的厌倦。好在,你有资本,那就是生命力。如果你开始逐梦的行程,便须撤掉所有先决条件,不要因为昨夜牙疼就把计划推迟,不要因为挨了上司的训斥就躲起来生闷气,不要因为成绩不理想就逃之夭夭。如果要当李嘉诚第二,那么,赚第一桶金,靠的是自己的脑和手,而不指望未来太太的嫁妆。在长跑赛的末尾,哪怕你是第30名,也要拖到终点;在马路上,如果遇到又一个倒地流血的“小悦悦”,你不当第19名冷漠的路人,而要成为第一个陈贤妹。
从“当下”出发,不但要取消所有因循苟且的借口,还要小处落墨,步步为营。梦在峰顶,要学习攀岩;梦在对岸,要凿独木舟;梦在大海,要练习潜水;走漫漫长路,要会挑血泡;穿过林莽,要懂挥刀开路。
最后要强调的是,走向“别处”必然遭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走啊走啊却永远不能抵达?不错,如果“别处”是高级的、属于精神层面的,那么,你的宿命,就是“在路上”。“有耕耘必有收获”,固然未必成立——光是台风、泥石流一类天灾就会导致减产乃至绝收;但“无耕耘必无收获”则更为雄辩。我们所重视的是行程,它包含着探索的曲折,跋涉的艰辛,征服的豪迈,超越的欣慰。耗尽一生,虽仍旧在半路,可是,朝下看便知道,哈,已到相当不错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