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将相和了又如何?》
     阅读次数:101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将相和了又如何?

  •  

      渑池之会,赵王和秦王算是打了个平手。
      但是,这样一件事让人觉得蹊跷,秦昭王为什么要拉着赵惠文王来聚会呢?他搞这个渑池之会到底用意何在?是他没事找抽,自取其辱?还是另有原因呢?

  •   这需要我们联系前后的史实来分析。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也就是秦赵渑池会的那一年,秦国举兵攻楚。楚国在秦国的南方,当时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强大的对手。秦国举兵南下,难免后方空虚,如果此时赵国偷袭秦国,必定会让秦国遭受重大损失。在这一历史的节骨眼上,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秦国都对赵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必须摸清自己的这一重要邻国的底牌和底限、态度和立场,如何才能摸得清呢?只有和赵王近距离接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赵王如何回应。于是,秦昭王决定邀请赵惠文王前来,这就是著名的渑池会。

  •   赵王既然应约前来,秦王就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对赵王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火力侦察。让赵惠文王现场鼓瑟,就是秦王火力侦察的一个环节。秦王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一不合常理的举动,来观察赵王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为自己的决策搜集参数。如果赵王的第一反应是乖乖服从安排,那就说明,赵国对秦国心存畏惧,秦国就可以放心地大举南下攻楚了。很明显,秦王让赵王鼓瑟,这既是政治斗争,也是人格较量。无奈,在这一次较量中,赵惠文王的底牌显露无疑,一下子就屈居了下风,其人格和尊严受到相当程度的摧残。所有这一切,已经被秦王收在眼底。知道了赵王的真实态度,下一步就是安抚赵国的问题了。
      只是令秦王没有想到的是,半路上杀出了个蔺相如。这小子似乎要拼命,这让秦王有些意外,也有些窘,更有些为难。要知道,秦王之所以要张罗这个聚会,就是为了和赵国搞好关系,以了却自己的后顾之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形势是秦国有求于赵国,这是一个大背景,在渑池会上,秦国绝不能和赵国搞僵。所以,在关键时刻,秦昭王显示了自己的政治风度和气量,决定对蔺相如忍让三分,现场击缶。
      很明显,蔺相如的所谓胜利是“国际大气候”的产物,忘了这个大的国际背景,单纯地强调蔺相如如何机智、如何英勇显然是皮相之见。
      渑池会上秦王的忍让,为秦国赢得了时间,为秦国了却了后顾之忧,于是,秦国放开手脚进攻楚国,一年后,就攻下楚国的都城郢都。这就是为我们所忽略的历史事实,也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所谓的赵国辉煌的“外交胜利”背后的故事。

  •   蔺相如以自己敏捷的反应和勇敢的举动,智斗秦昭王。面对强秦,这当然也可以称得上是重大的外交胜利,这场胜利在某种程度上让赵惠文王保住了自己脆弱的面子。
      你让我有“面子”,我让你有“里子”,赵惠文王从渑池会上归国之后,决定重奖让自己没有颜面扫地的蔺相如—蔺相如一步登天,晋级上卿。
      “卿”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的最高爵位,而“上卿”则是“卿”这一级别里面的最高档次,换句话说,就是蔺相如如同坐了火箭,一夜之间“位极人臣”,无疑,这是突击提拔。
      对于这一结果,赵国的文武百官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颇有不平之感。

  •   不平则鸣。谁将发出不平之鸣呢?
      这个人是廉颇。因为,在蔺相如晋升上卿之前,廉颇在赵国群臣中的级别最高,也是上卿。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廉颇之所以能当上上卿,是因为他曾经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带领赵国军队大胜齐军,攻取了齐国的阳晋。而现在呢,本来地位不高的蔺相如也成了上卿,不仅成了上卿,而且赵惠文王还明确说,蔺相如的排名“居廉颇之右”,也就是在廉颇的前面。这让廉颇内心十分不平衡,他开始大发牢骚:“我之所以能在赵国做大将,是因为我有攻城野战的重大功劳,蔺相如不就是耍耍嘴皮子吗?不就是靠了三寸不烂之舌,在言语上占了秦国的上风吗?这和我的战功根本无法同日而语!更关键的是,这个蔺相如是个出身特别低贱的人,今日,他却排名在我之前,这对我是奇耻大辱!”廉颇所说的蔺相如地位下贱,主要指的是蔺相如曾经在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里做过门客这件事。
      于是,廉颇公开扬言,从今往后,我见到蔺相如一次就骂他一次!

  •   我们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也就是蔺相如到底该不该占居如此高位?第二,廉颇如此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要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在和秦昭王的对抗中获得胜利?
      表面上看,蔺相如的确非同寻常,出手漂亮,但我们不要忘了一句老话,那就是“弱国无外交”。蔺相如的胜利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赵国的胜利。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上面说过原因:当时秦国的战略重心在南方的楚国,为了全力对抗楚国,他必须处理好和赵国的关系。除了这一大的国际背景,我们还不能忽略另外一个重要的政治背景,那就是在赵惠文王出发之前,赵国国内已经做了充分的战时准备,万一赵惠文王在秦国发生什么意外,赵国将进行有力的报复。当时赵国的大军也的确已经驻扎在了国境线上,这无疑对秦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而当时军队的总指挥就是廉颇。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渑池会上,赵国才没有吃什么大亏,蔺相如才得以展示自己的外交才华,载誉而归。因此,应该说,蔺相如的外交勋章上,有着廉颇的一半。蔺相如的所谓成功,不过是占了天时、人和等方面的便宜。因此,廉颇说蔺相如只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并不是没有道理。
      那接下来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既然廉颇这样的武将都可以认识到蔺相如的外交功劳是有水分的,难道赵惠文王就认识不到吗?如果能够认识到,赵惠文王给蔺相如这么高的职务原因何在?更何况,蔺相如又的的确确出身贫贱,不过是一个宦官头目家里的门客。
      这也是一个容易为大家所忽视的问题,我们需要留心另外一件事情。
      让我们从头说起。在渑池会之前,赵惠文王接到了秦昭王的请柬,心存畏惧,害怕此去凶多吉少。因为秦昭王是个流氓政治家,在不久前,秦昭王也曾以盟会为名将楚怀王邀请到秦国,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秦昭王给扣押了,他逼迫楚怀王答应自己的无理要求,楚怀王不干,就被一直扣押在秦国,直到死后,才被送回楚国。
      有了这样的先例,赵惠文王当然心存忐忑,这时廉颇出来安慰赵惠文王,他这样说:“您只管放心前去,国内的事情由我负责处理。我算了算您的行程,从我们这里到秦国的渑池,来来回回加上盟会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一个月而已。如果一个月您能按时返回,那就万事大吉;如果到了一个月的期限,您还没有返回,那就意味着您可能重蹈了楚怀王的覆辙。国不可一日无主,为了让秦国这样的流氓国家无机可乘,我觉得应该及时让太子即位,这样秦国就无法占到我们的便宜了。”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赵惠文王答应了廉颇的要求。
      因此,问题就出来了。不论是从后人的角度,还是从战略的角度,廉颇的想法都自有道理,后人对此也多有肯定,认为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廉颇显示了自己社稷之臣的非凡气度。但是如果站在赵惠文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感受了。
      一国之君的废和立,是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于此事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国君本人,而在赵惠文王将要远赴秦国参加渑池会的当口,你廉颇如此主动地提出如有情况就另立新君,到底目的何在?新君诞生,又将置赵惠文王于何地?我们再拿上面提到的那个楚怀王来讲,在他被扣之后,楚国也是太子马上即位,太子即了位,楚怀王本身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楚国不急着迎接楚怀王归国,秦国也觉得楚怀王没有意义,最终导致楚怀王命丧秦国。因此,如果站在赵惠文王的角度,廉颇此时的表态是可怕的,也许你廉颇对于赵国是忠诚的,但你对于赵国的象征—赵惠文王的忠诚度却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当渑池会有惊无险,赵惠文王全身而归之时,他擢升蔺相如以压制廉颇的做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蔺相如是明升,而廉颇则是暗降。
      而在蔺相如被任命之后,廉颇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思考:蔺相如的上卿是赵惠文王任命的,排名在廉颇之前也是赵惠文王决定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你廉颇却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公然扬言要羞辱国家重臣,以致把蔺相如吓得退避三舍,到底你廉颇的胆量从何而来?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个问题: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如此高调行事,我觉得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廉颇居功自傲,他认为在赵国除他之外再无大将,国家离开他将寸步难行;第二,廉颇功高盖主,在《史记》中,司马迁给廉颇的定位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功高的廉颇已经膨胀到连国王都不放在眼里的地步。
      所有这些,不也恰恰说明赵惠文王用蔺相如来牵制廉颇很有必要吗?

  •   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最后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蔺相如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为了避让廉颇,蔺相如连正常的朝会都不能参加。此时的廉颇不像一个将军,而更像赵国政坛的黑道老大。
      但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样的情况会长期持续下去吗?
      显然,将相不和最终有三种解决办法:要么赵惠文王收回成命,不让蔺相如做上卿,以让廉颇心理平衡;要么,廉颇幡然悔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让赵惠文王心理平衡;要么各不相让,鱼死网破,最后摊牌,两败俱伤。
      最后,我们看到了第二种情况出现了,只是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夸张:曾经不可一世的廉颇意识到了自己举动的巨大危险,终于选择了低头。他光着膀子,还背上了荆条,涎着脸来到了蔺相如的府上,请求蔺相如大人不计小人过,请求蔺相如能用荆条狠狠抽打自己,以惩罚自己长久以来的无礼。
      廉颇的这一举动,无意之中为汉语贡献了一个词汇,叫“负荆请罪”,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典故,叫“将相和”。
      将相实现了和解,也意味着赵惠文王和廉颇实现了君臣和解,于是我们看到了重新上岗的廉颇,连续领兵打仗,战功卓著。
      是不是从此之后,廉颇就性情大变,低调做人了呢?似乎也不完全是。
      几年后,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武灵王的孙子。有人这样定位,如果说赵武灵王是创业之君,赵惠文王是守业之君,赵孝成王则是毁业之君。在赵孝成王在位之时,秦赵之间战争不断,最为惨烈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早期的将领是廉颇,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导致赵国大败,45万军人被秦军坑杀。因此,长平之战被后人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至此,赵国的命运已是风雨飘摇。
      但是,在赵国国运衰退之时,廉颇却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打了几次胜仗,最终被封为信平君,被任命为“假相国”,即是挂名相国的意思。
      在做了20年的国王之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即位。赵悼襄王即位后对人事做了变动,任命乐乘接替年龄已老的廉颇的职务。
      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经历了不同的转折,此时的廉颇也已度过了人生的壮年,理应思想更加成熟,处事更加老到,但在此时,廉颇却做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廉颇听到乐乘接替了自己的职务,勃然大怒,开始发飙。这次廉颇更加夸张,你们不是任命乐乘来接替我吗?那好,我就在乐乘没有到来之前对他发动突然袭击。乐乘没想到廉颇还有这么一手,只好仓皇逃走,最后不知所终。
      把自己的接替者赶跑,这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廉颇自己也觉得无法收场,在赶跑乐乘之后,自己也仓皇出逃,落户在魏国的大梁城,置多灾多难的故国于脑后。
      到了魏国,闲居大梁的廉颇才发现,离开了赵国,自己什么也不算。魏国对于自视甚高的廉颇没有流露出任何兴趣,他不过是魏国大梁城无数盲流中的一个而已,没有人看到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此时,赵国已处在倾覆的前夜,国内已无可用之人,赵王没有办法,又想起出逃的廉颇来,便派人前去接触,看双方有无再续前缘的可能。
      但是使者这一去,又生出一段波澜。
      赵王既然想起用逃跑的廉颇,自然很想知道廉颇的身体到底还行不行,毕竟带兵打仗可是重体力活,身体不行当然不能考虑。
      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来了,失落中的廉颇自然十分高兴。但是,廉颇知道,作为将军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衰老,“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为了打消赵王的顾虑,廉颇向来人展示了自己惊人的饭量:一顿饭吃了10斤肉,1斗米。据折算,战国时期的1斗相当于现在的2升,1斤相当于现在的0.25公斤,也就是说,廉颇一顿饭消耗了2.5公斤肉,还吃了2升的米饭,堪称饭量如牛。廉颇以无声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身体绝无问题。廉颇断定,离自己体面回国的日子不远了。
      但是等来等去,廉颇没有等来任何好消息,为什么呢?
      原来,被赵王派来和廉颇接触的人回去之后将廉颇的饭量做了如实汇报,说廉颇吃了多少米饭,干掉了多少碗肥肉。赵王一听大喜,恨不得马上就派人去接廉颇出山。但是,那人又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有一个细节我必须向您补充说明,廉颇的确饭量很大,只是在他和我谈话的过程中,一会儿功夫,我就发现他去了三次卫生间。”
      赵王一听,大倒胃口,原来这廉颇边吃边拉啊!老了老了,还有何用?廉颇回国的一线希望就这样泡了汤。
      需要交待的是,那人为什么要如此无中生有呢?
      原来,当年廉颇在赵国的时候有个仇人名叫郭开,郭开是赵王的宠臣。郭开和廉颇之间有什么矛盾史书没有说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郭开十分不愿意看到廉颇重返赵国政坛。当他听到赵王派人去看望廉颇之时,就暗做手脚,重金贿赂那人,让他无论如何一定要黑掉廉颇。于是那人就在廉颇的考察报告上写了个吃得多拉得快的结论,《史记》上是这样写的:“一饭三遗矢。”
      后人同情廉颇,尤其是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对廉颇更是情有独钟,辛弃疾一首词中就沉痛地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同情遮蔽了双眼,看不到廉颇自身的性格缺陷。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廉颇对这句话做了活生生的注释。是啊,将相和了又能怎么样呢?

 


最后更新[2012-7-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