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小人物的梦想追求史(《小城畸人》读后)》
     阅读次数:136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人物的梦想追求史(《小城畸人》读后)

小人物的梦想追求史——《小城畸人》读后

(2010-10-09 )
 

舍伍德-安得森这部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可以看做长篇小说,或者起码是比短篇容量更大的一种体裁。通过对生活在俄亥俄州温士堡小城中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追踪探索,小说意欲透视的是人们普遍的精神困惑和精神故事,也许还想藉此一窥时代精神的某些隐秘的质地和得失成败。连接这一切的线索则是小城中人物追求梦想的种种遭际。而面对这些精神生活之时,最为激情澎湃的青年奋斗者到后来还是宿命地无奈地成为了生活的边缘人或者说追逐梦想的失败者。所以这里的故事几乎都是一点一点消磨人的悲剧性故事,人物则是一点一点丧失斗志变得面目全非的悲剧性人物。小说关注的焦点在于梦想的充分酝酿的激越过程,这种酝酿一度显得十分激情十分具有鼓动性和远大前程,然而酝酿到最后,在遭遇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凶险和暗礁看似平静实则动荡纠葛的坚硬现实之后,小说中人物的最后结局却无一例外地是几欲濒临崩溃的绝境,或者就是沦为庸常的病态的小人物。这样的对比,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他们的一生都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拥有某种致命的孤独、孱弱和卑微、荒唐。中国人喜欢的一种判定人物的方法是盖棺定论,根据最终结局重衡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中人物几乎都是无名的和失败的人群——宿命般地为命运击倒的卑贱者,纵然事实上他们的地位可能有所差别。然而不可否认,这些人却实在是生活当中的平凡者(生活主流的承载者)。小人物是他们的身份阈限,草根性是他们的性质状况。为了反映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状况,小人物也许是可以选择的最好的视角了。因为其广泛性和平易性,小人物获得了安德森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对于本身就是小人物一员的安德森来说,关于小城中人物生存状况尤其是精神状况的考察早已深埋在了他的内心,成了他潜隐的渴望和写作冲动。这些人物同时也寄寓了他对于人生、对于人性、对于世界的所有认识和所有困惑。如果从发自心灵的角度来评判本书,我认为它是真正的发自心灵的一本书。(它的起因缘于安德森对于自己千头万绪而不无自鸣得意感的商人生活的断然否定,他几乎是一刻间就从商人转换为了作家,他说他渴望一种内心的生活,他说现在的生活让他恐惧和无处着落)

畸人。这些温士堡的平凡人物为什么成了畸人呢?如果把所有这些从开头到结尾一一出场的人物(从《手》中的比德尔鲍姆到《离去》中的乔治-威拉德)的精神世界划分两块(前期和后期,或者青年时期和青年后期)的话,不难发现,两块内容是截然相反的,互相反驳。而所以称之为畸人,主要是因为他们后来的表现。青年时候,这些人,最为卑微的小人物内心都有着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隐秘渴望,它们对围观者无效,仅为个人内心所感知。《没有人知道》中的路易丝-特鲁霓虹,《手》中的比德尔鲍姆,《思想者》中的赛思-理契蒙……他们为温士堡人熟知的一面几乎都是不可理喻的神经质,他们的畸形由此而来。然而,这些人,小说中的所有人除了现在的生活之外,都拥有一个先前的生活史。要理解他们的荒唐行为,先前的生活就不得不得到考察。以乔治-威拉德的母亲伊丽莎白-威拉德为例,这个死人样的疯狂女人在少女时期是一个多么光鲜的人物:她身材高挑,容貌也好,正做着当演员的美梦,想着如何红遍全美国。青年时期的伊丽莎白性格开朗而外向,期望,随时期望未来生活的美好画面能够按照自己意想的那样展开,因而不时地对生活发出惊叹。然而结婚像是坟墓一样埋葬掉了她所有的希望和憧憬。结婚之后伊丽莎白才发现,生活是如此艰难和非同想象,曾经期望的未来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虽然一直没有放弃内心潜藏的渴望,但她也只能是任由岁月之手牵扯着她走,而做出的反抗大都是无力和无法撼动改变现实的。当乔治-威拉德突然间长到伊丽莎白少女时期那样的年龄时,伊丽莎白的感情是复杂的,一度惊慌错乱,无法把持。她担心自己的儿子会成为下一个自己,因而一味鼓励他闯荡和外出。对于丈夫的感情也终于从忍让默认到了最后时刻的孤注一掷、彻底决裂——为了儿子的未来,她愿意拼了自身性命来打破乔治-威拉德的父亲这个一生性的梦想障碍……综观全书,伊丽莎白的生命历程为大多数书中人物所有,只不过稍有变动而已。这些人生梦想的追求者们,大都曾经英姿勃发,面对未来拥有万千憧憬,而且这些人仍然是大都终其一生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是接近都没有,他们因而统统汇入了灰暗的无望的现实浊流,不辨彼此。

遭遇真正的生活之后,顿时发现生活是沉重的,而梦想在遭遇困挫时的无能为力和随后的浑浑噩噩、生命萎顿是这些人物的一般人生轨迹。可是看看这些可怜的人儿啊,他们即便束缚在了生活的一隅,即便过着灰暗的无名生活,即便偏离了自己的梦想很远很远了,即便因为曾经的重大挫伤而神神颠颠,仍然葆有对于生活的隐秘渴望和神秘向往。梦想是维系他们一生的魂,他们的生命实况可能偏离曾有的梦想很多很多了,但是要他们丢掉这条魂的支撑却是几乎不可能的,他们以此为生。而且,从他们疯疯癫癫的行为当中,除了看到孱弱之外,我相信也能看出执着。正因为追求梦想的心火从没有熄灭,在面对现实的种种扭曲之下刻意坚持,才使他们看起来偏执、顽固、不可理喻。这根无望的梦想之弦啊,拨动了太多人的内心了,让他们不安,又让他们惊喜,在惊喜与不安中,终于至于畸形。而,对于畸形,很显然我们已经看出了另外一层含义。畸,在这里是相对的。

每一个时代里面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追求梦想的故事,《小城畸人》展示的是最为庸常的一群人(也许即是我们的身边人)的梦想之旅——梦想的滋生、壮大、破灭、扭曲。应该注意的是,小说中人物几乎都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理想,而是梦想永远被搁置在了一种“未完成”状态,这是意味深长的,也是小说的动人之处和“作文”之点。(幸福的人家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家却各有各的不同。这真是至理名言)。小说另外一个吸引人之处在于对于人物精神世界的裸露和细致揭示,而且因为这些关于梦想的隐秘渴求是支撑这些平常人生存和追求的动力,对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因此有了空前的深刻性和致命性。通过对于小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洞察和探查,小说从精神史的角度追踪着人物的生命历程,更是透视了一个时代人性的某些特质和时代风云。关于前者,我们毋庸多说,悲剧的内涵显然历史性地被证明大于喜剧和正剧的总和。尽管因为对于事件理解角度的不同会导致对事件悲喜性质认识的转换这样一个事实多少消减了悲剧的真实性和力量感,仍然得承认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震撼性。小说整体氛围和细枝末节都散发着浓厚的悲剧性和卑微性,尽管其中不乏青年时期因理想的梦幻性质而带来的激情气息、躁动思感和平常生活当中的亮色书写,无可抗拒的悲哀感还是压倒性地成为了作品的主调,并因而捍卫着作品的深邃和引人深思。而且,小说中的悲剧,因为其平常性,“无一人犯错,却招致悲剧的全面覆盖”而更添荒谬感和震惊性。

关于精神书写,这是小说的最大亮点。安德森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沉思默想的孤独之人,一心想要探索人物最为微妙的精神波动和时代的精神郁结。他所关注的这些小人物大都有着完整的精神发展轮廓,反而具体的外部行动特征(外貌、动作、家庭、社会关系等)十分不明显。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他们大都没有历史,或者在小说叙事时间开始时他们的历史已经被当今的人们遗忘和淡漠。我们甚至于可以把小说中的所有人物置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中而不觉得别扭,事实上,这是一群地理特征和历史特征双重模糊的人群。作者无意于刻画“典型环境”,却着力于“典型性格”的塑造。于是,读过之后,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个一个的生动的人物性格,他们正如安德森开始酝酿写作的时候那样——一一地来到我们眼前,那么真实,那么卑微,又那么不可抗拒难以摆脱。他们没有家庭、没有历史、甚至丢失自己,唯一确定的是它们的精神创伤和明细完整的精神寻求脉络。因为精神寻求,他们显得高大而悲壮,脱离了小人物的藩篱,然而,也必须承认,也是因为精神寻求,他们的一生都陷入了某种困迫和艰窘。

感谢安德森,这是一部常翻常新的书,堪称经典。我愿意把它推荐给每一个人。只要他是一个拥有梦想或曾经拥有梦想的人。只要他有精神生活。而我相信,不管物质条件多么窘迫,精神生活是一个人从来都不可缺失的。这也许是安德森的意义所在,他借本书将长久地给我们以启示,给我们以劝诫,也给我们以无奈,和震惊、心悸……

                                           09.11.23

                                          09.12.3


最后更新[2012-7-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