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缓慢忧伤的换梦之旅(读《小城畸人》)》
     阅读次数:111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缓慢忧伤的换梦之旅(读《小城畸人》)

缓慢忧伤的换梦之旅

缓慢忧伤的换梦之旅

一、导言---心灵魔术游戏

二十世纪初叶,当黑塞赫尔曼耽迷于他所创造的自我魔剧院,并在其中将灵魂无情的碎裂为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的心灵映像时,舍伍德安德森则于梦境的迷蒙和暗夜天空某种隐秘的召唤下,潜心致力于人性的分割组合。他像一个高超的魔术音乐师,用片断为指挥棒,指挥了一场跌宕起伏的追求伊甸梦想的心灵协奏曲;他又像一个细致的手术师,以其变幻莫测的手法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将心灵解构成一个一个的单质,然后用淋漓着生命本能的线索似有似无不留痕迹的重新缝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舍伍德安德森又是一个生物文学家,他将人性用娴熟而独特的手法切割成载片,然后放在艺术显微镜下观察,试图将这些具有复杂DNA结构的载片清晰的呈献给世人,结果连他自己都迷失在那伟大的螺旋里面了。

其实,并不仅仅是舍伍德安德森迷失了,当我们读完《小城畸人》,掩卷之时,恐怕每个人都会迷失的。诚如美国文艺理论家卡静所言:“在安德森的书里老是有一种意象----人生象是个门户很多的屋子的意象,人们敲着门,溜进了一扇也无非是被拦在另一扇门的外面,就像在梦里一般。人生于他是一个梦幻,而他和他的人物仿佛老是在梦幻的走廊里走动着。这人生的屋子是属于谁的?究竟怎样才可以走出屋子?他的书里无人知道,而安德森是最不知道的。”每一个《小城畸人》的读者自然不可能走出心灵屋子的意象,用博尔赫斯的话来说,那是无限分岔的心灵沙之书,一个伟大正视心灵的勇敢者的魔术游戏。所以----或许----评论《小城畸人》的企图会和那些畸人们一样虚妄而可笑,可我还是愿意试图打开那些无尽的门来体验门后的隐秘激情。

片断、隐秘、激情、颤栗、焦灼是构成《小城畸人》的元素,在这些元素的反应下,人生以一种奇妙的境界展现出来,那是生活在心灵梦境中的人,他们与其说活在现实世界中,毋宁说是活在一个个虚妄的梦境中。而舍伍德安德森真实的体验、敏感的嗅觉和纯朴的技巧将他自己置换到了那些畸人的梦境中,乔治威拉德不仅是个畸人,而且是所有畸人的倾诉对象,所以那就是舍伍德安德森的化身。首篇畸人志已经暗示了作家其实就是所有畸人的综合体,他将会在书中变换成乔治,而那些神经质般的倾诉让乔治进入了所有畸人的梦境。这就像福克纳做的那个梦一样:在梦中,他看见安德森牵着一匹马,沿着几英里长的乡村道路走着,他准备将马交换,以换得一宿的睡眠。在这个梦中,福克纳发现了舍伍德.安德森的人生逻辑,他希望将他得到的这个世界,去换得一个由想像产生的世界。

是的,舍伍德安德森杰出的完成了他的换梦之旅,尽管这种完成是模糊不清的。在这场换梦旅途中,舍伍德安德森显然意识到人性有着复杂而全然不同的种种侧面,他的序言《畸人志》表明了他既向往虚妄,又有一种害怕,所以,那些畸人们都是矛盾而迷茫的。由于舍伍德所处的当时当地远离战争威胁,所以他与同一时代那些欧洲作家不同------尽管他们都是探索灵魂------欧洲作家们却是用激烈的笔触反映心灵的苦难------他是缓慢而忧伤的,在整部作品中,他没有丝毫答案,他只是在慢慢的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略感压抑、充满误解的故事。他在平静的叙述中描绘着小镇的梦境,将虚妄变成凡人不凡的闪光点,却又隐约感到虚妄的某种危害。正像荒原狼一样,作家内心充满着的年轻事物和他成熟的世俗品性相碰撞带来了这部杰作------《小城畸人》。

阅读《小城畸人》同样会让阅读者体验那缓缓地、忧郁的却又是美丽的换梦之旅。整部小说在梦境和意识片断中移步换境,以其明灭相间的线索,或暗示或明示的手法和忽明忽暗的对比将心灵中隐秘的激情所带来的颤抖呈现在所有的阅读者面前。

二、片断与梦境

舍伍德安德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历史只是各个片刻的历史而已。我们只有在难得的片刻间是真正在生活的。”在舍伍德所生活的那个文学时代,正是意识流肇始的时代,虽然舍伍德安德森自己亦认为采取了意识流的手法,但是他无意间开启了新的文学手法,那就是意识根本不是流动的,却是碎裂的,人的一刻和另一刻几乎是毫无关联的,他的意识流已然幻化成意识片断。所以,舍伍德安德森的描绘带有一种令人屏住呼吸,然后听到心房跳动的感觉。

这在古典的,表面脉脉的氛围下是不可能表现的,只有在那种割裂的、突变的时代,意识碎片和梦境才会像奔突的地火喷涌而出,舍伍德恰好生活在美国的乡村开始巨变的时刻,他着力于描写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如某些评论者所说,舍伍德对工业文明有着本能的憎恨,但这决不是隐藏在文中的深意,平静的画面下充满了对思维的谋杀,世俗决容不下哪怕是片断的梦境。

所以在《小城畸人》中,舍伍德以其伤感的语调介入到梦境碎片中,片断、梦境才是舍伍德着力表现的。在恍恍惚惚、模糊不清的时候,畸人们却在一个又一个梦境的片断中显示着心灵本真的韵动。乔治威拉德的梦境是那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他将小城畸人的某几个章节构成几个微妙的整体,而整体之间却又好像若即若离,某一章或许会在你毫不在意时却又和另外一章有着明显的呼应,让阅读者在懵懂中产生顿悟。

当那引导梦境与激情、掌握陶冶教化秘密的手摩挲少年的心灵时,当里菲医生将真理连同纸团一同僵硬时,当妇人被热切的盼望所束缚时,当帕瓦雪尔医生于惊恐之余发现真理时,乔治却固执的希望没有人知道这些片断,他喃喃自语,正像那些神经质的畸人们在片断的真实所形成激情不愿被旁人所了解一样,一切变得神秘而隐蔽,那自然也是一种无奈而悲哀的隐蔽,因为人间利欲的争斗会误解那些富有良知、耽于幻境的教化者和行动者,哪怕他们只是片刻的表现,尽管他们同样有着那样需求,可是世俗还是不能容下那些善良、追求梦想的真实的人。

但是还会有强有力的畸人,他们会在误解中坚强,于是有了固执的虔诚和异想天开,舍伍德安德森发现人们对于真理的渴求与固执有着善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飞翼的可爱、怜悯和杰西本特利的可怕、坚硬相映成趣,那个天生的演说家喋喋不休的讲述着他的真理,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或与他对峙。而女人和男人被背叛后心灵的摇荡却会有不同的表现。至此,舍伍德安德森似乎完成了一个使命,当阅读者们还沉浸惊叹于那些固执的故事时,舍伍德却已将描写转向那不可抑制的澎湃激情所带来的启示,思想者、坦迪直到发现隐秘激情的牧师和纵容激情的教师,然后是自我创世纪的伊诺克、发现所有都是谎言的皮尔逊,以及酒醉的福斯特,宁可在隐秘激情中拥抱死亡的里菲与伊丽莎白,接受滔滔不绝、鸿篇大论的海轮怀特,终于,乔治心中的小野兽和他的责任结合起来,他在真实的片断中受到了启示,梦境的驱使让他离去了。

在那一系列真实梦境片断的描绘中,舍伍德总是缓慢而忧伤的,他的故事是被误解的,这种误解却又是基于隐秘的心灵颤栗的。

三、被误解的隐秘颤栗

贯穿小城畸人全书所有章节的是澎湃不已的隐秘颤栗,而这种颤栗却正是造成畸人们被误解缘由。也许正是舍伍德安德森本人拥有那不可抑制的颤栗的力量,才让他写出这部杰作,舍伍德原本试图用置身事外的态度解剖灵魂,却宿命的深陷其中,因为那都是他的分身呀,他变幻着姿态,企图避免与自己相遇,结果还是无处可逃,只能像畸人的爆发一样在他的笔尖下爆发。乔治是舍伍德在全书中的映像,但是寂寞一章中的伊诺克显然是某种意义上舍伍德的化身,这其实在畸人志中已然作了暗示。

舍伍德安德森正是借助这些明示或暗示的力量、在隐秘的颤栗指引下开始创造他可爱的畸人,这完全是和伊诺克在房间里蹀躞演讲时那些虚幻的听众暗合的。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注意到“蹀躞”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我们应该感谢译者吴岩老先生,用了那么精准的一个词汇来表达畸人们不安、焦灼、恐惧的心理状态。舍伍德是一个描绘细节的大师,他将心灵的些微震颤娓娓道来,以溪流的方式汇集成不可抑制的颤栗风暴 ,然后是行为的怪诞。

在舍伍德文字的推动下,隐秘的激情不可抑制,恐惧与颤栗在心灵中并行不悖。飞翼的手实际上是舍伍德思想的触角,触角是敏感而柔弱的,他试图探寻那些隐秘文艺秘迹,却总被世俗误解,于是不得不写成纸团,任其僵化成硬纸片,思想最终化为了碎屑,那些虚妄的真理终究被遗忘,世俗的人们继续过着世俗的生活。然而那颤栗会让会让一个女士裸奔、会让一个老人勇敢的与火车相撞、会让伊丽莎白拥抱里菲和死亡、会让沉静的人激动不已、会让古怪的人狂躁,直至伊诺克在房间中创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则是那些人物的主宰,但却被一个女人最后掏空了。

所有的故事都是被误解的人,由于被误解畸人们变得孤独,他们被世俗世界孤立的发疯,连那善与交流的乔治也无法幸免。畸人们有着充足的理由享受颤栗,而世俗却亦似乎有着充足的理由制造误解,所以,舍伍德描绘了一群永远焦虑、紧张、急于表达却不善言辞、甚至根本不愿表达的人群,因为他们那种隐秘的颤栗是无法表达的。

四、先驱的痕迹

无疑,小城畸人开创了美国文学史的新纪元。舍伍德安德森不仅是海明威、福柯纳的老师,他还被福柯纳推崇备至。当然他是当之无愧的,并且也许正是他影响了后来整个美洲文学,以至于引发了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因为,在他的小说中有着如此多的先驱的痕迹,无论是技巧的还是内涵的。

舍伍德开创的意识片断,也许会让美国的海勒、品钦受益匪浅,看看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拍卖第四十九批,那毫无关联的思维跳跃不正是意识的碎片么?同时舍伍德安德森的创作实践暗合卡尔维诺轻逸的论断,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小说中化身为乔治威拉德,然后乔治威拉德轻逸而巧妙的叩开梦境之门,随即乔治的分身纷至沓来,最后他遇见了自己,舍伍德安德森最后一章论述最真实的本我,最终与自己相遇的好戏上演了。

博尔赫斯那一系列充满想象张力和不断分叉的创作是否与舍伍德安德森有关呢?博尔赫斯那一系列描写隐秘而荒诞的短篇实际上是小城畸人的某种极致发挥,其中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无疑与小城畸人中〈寂寞〉有着异曲同工的奇特沟通。这都是描写虚拟的复制与创造,伊诺克就是那个在废墟中做梦的人,只是博尔赫斯更进一步意识到了他自己也许是别人的幻影,别人的创造。这种意识的突破难道不能说来源于舍伍德安德森么?

更为可贵的是,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已经有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味道,充满荒谬意味的误解,雷皮尔逊不愿说出的谎言、大卫惊慌失措的逃离、女教师充满肉体意味却极纯粹的意识交流无不印着早期存在主义的恐惧与颤栗。

然而,正是这些先驱的痕迹 却最终决定了舍伍德安德森在小说中的结局。


五、结语---无可避免的出走

最后,舍伍德安德森让他和他创造乔治威拉德一起出走了,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舍伍德安德森深切的意识到:世界是一个误解的世界,带有艺术特质的人们不能被常人所理解,更为可悲的是他们彼此之间亦不能相互了解,他们精神的房间最终会被某个人掏空带走的。人们相互束缚着,甚至用美好的愿望束缚别人,但他们并不知道别人想什么,需要做什么,就连自己都不知道想什么,做什么,当然他们也不愿去想别人想什么、做什么。所有的人活在虚妄之中。

为了那不可抑制的隐秘冲动和梦境,为了逃离误解的世界,乔治象当初的舍伍德安德森一样出走了,那正是舍伍德安德森的宿命,那是无可避免的。

但是舍伍德安德森即使在出走时仍然不忘记那真实的片刻,所以他揭示了乔治的心理活动,或许这正是当初舍伍德安德森出走时的想法,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伟大的理想,有的只是琐碎的回忆和生活片断,这正是舍伍德安德森扣题那种固执与虚妄。

虽然出走是无可避免的,但是舍伍德安德森却又巧妙的将出走回归到梦境与片断,使得整部小说有了返璞归真的巧妙。

最后更新[2012-7-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