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赵本山的喜剧小品算不算艺术?
用Google搜一下“赵本山”,居然有200多万条信息!其中既有著名学者、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对赵本山的高度评价,也有美国著名参议员,素有常青树之称的参议院税收委员会主席庞格米与赵本山协定跨国进行政治喜剧的合作。至于网络中对赵本山的或毁或誉,更是不绝于耳。戏剧表演大姑娘出嫁一般从未有过地红火,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有幸还是不幸?
春晚的喜剧小品始于陈佩斯、朱时茂的京味小品,接着是西北风味的郭达、蔡明组合,但是红火时间都不很长,惟有从黄宏、宋丹丹开始的东北小品大红大紫。到了赵本山时代,小品已经震慑住了包括歌舞、相声等等所有其他类节目,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超越。每年春节过后,赵本山的噱头都如飓风一样席卷全国,成为人们调笑的口头禅。
齐髡以一言而罢长夜之饮,优孟以一言而恤故吏之家,优旃以一言而禁暴主之欲,本山以小品而博举国之乐。这有赖于媒体的变迁,更有赖于赵本山精湛的喜剧表演。抚今追昔,戏子优伶,插科打诨——会当凌“本山”,一览众山小。
喜剧表演,赵本山前无古人!
那么赵本山为什么会成功?赵本山风靡全国的幽默从哪里来?
二、赵本山小品的幽默
1.赵氏幽默是精致的滑稽
如果说滑稽有了思想就变成了幽默,幽默失去了思想就流于滑稽。那么赵本山小品一步一步,随着思想性的提升,从滑稽嬗变而成幽默。看过赵本山早期小品的人都会发现,他早期的小品是浅薄甚至粗俗的滑稽,比如《十三香》就是没有什么思想价值的调笑。那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品,不但小,而且品位也低。但是从1990春晚小品《相亲》开始,《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老拜年》、《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卖车》、《心病》、《送水工》、《功夫》,到2006年《说事儿》,历16年,从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开始,赵本山破茧成蝶,此后的小品,除《送水工》偏弱外,几乎全是可以传世的经典作品。思想境界升堂入室,艺术手法炉火纯青,尤以“大忽悠”系列三部曲:《卖拐》、《卖车》、《功夫》和《昨天、今天、明天》、《说事儿》两系列为最佳。
“大忽悠”系列惟妙惟肖的表演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强悍的艺术感染力干预着我们的生活;赵本山现身说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滑稽可笑的闹剧角色,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忽悠”,什么是行骗,照见了我们生活中种种事关“忽悠”的世态百相。
《昨天、今天、明天》和《说事儿》系列以其精致的调侃和科诨技法,让观众笑得淋漓尽致。
2.赵氏幽默是睿智
睿智是幽默的第一要素。赵氏幽默的睿智在小品中有时还表现为一种狡黠。但是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对人生彻悟的体现。它表现为对生活矛盾的捕捉和生动的再现、对比和彰显。别林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可笑性和喜剧性的源泉”。赵本山小品正是准确捕捉到了今天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的各种矛盾,发掘出它们的可笑性和戏剧性,从而为我们不断抖开一个又一个令我们暴笑的包袱。从《拜年》中威严的范乡长言谈之间突然变成了大侄儿三胖子,到《同学会》中只配剥蒜打醋的老疙瘩倏忽变成身家千万的吴德贵,戏剧性翻转着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在笑声中感谓人生,更让我们认清今天社会中趋炎附势的浮躁和人性的弱点。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莫里哀指出:“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最大的致命打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忽悠”系列小品的警世作用实可称为现代版的《警世通言》。
同时“大忽悠”系列小品所表现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夸张、荒诞,也同样是赵氏幽默睿智的体现。
在《昨天、今天、明天》这种荒诞也有上佳表现:
“你说当时放了五十只羊,你薅(音蒿)羊毛偏可一个薅,薅的这家伙像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呀?”
3.赵氏幽默是勇气
从《巨人传》的荒诞夸张式幽默,尤其是满纸荒唐言,甚至近乎污言秽语,我们体会到了拉伯雷幽默的勇气;从《唐吉诃德》的疯癫可笑的幽默,尤其是单骑荷枪,冲向风车时,我们所能感受到作者塞万提斯的勇气。
选择喜剧需要勇气,选择了喜剧就是选择了风险。没有人因为看了悲剧没有哭出来而指责悲剧演员,但是却会因为看了喜剧笑不出来而指责喜剧演员;歌颂和褒扬不利只会被笑隔靴搔痒,讽刺和批判无论何时都冒着被咒骂甚至有身家性命之虞。
文艺复兴时法国“伟大的笑匠”拉伯雷为他的《巨人传》而亡命他乡,揭开欧洲文艺复兴序幕的卜伽丘承受不了教会给予他的巨大精神打击,甚至要烧掉自己的《十日谈》,死后被掘墓落得死无葬身之地。
在今天虽然赵本山不再面临这样的迫害式的压力,但是在传统文化威仪和一元思维下,各种形式的威压和谩骂还是少不了的,更何况还要面临着自己知耻而后勇式的超越。
儒教礼仪下的呆板人格,无法欣赏幽默。因为泛道德观的儒教礼仪为我们设立了太多的清规,褫夺了我们很多人欣赏幽默的能力;“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天罗地网式的道德戒律,深重的道德感和宗教式的崇高情操,在我们欣赏幽默时会时时触动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亵渎我们的道德感和崇高感。而幽默恰恰就包含了化神奇为腐朽,化腐朽为神奇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正是幽默喜剧所具有的移风易俗,冲决封建礼仪罗网的功效。赵氏幽默勇敢的审丑意识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从对赵氏幽默的谩骂中,我们能看到这种传统思维定势的反弹。鲁迅在《〈何典〉题记》中有一段戏说:“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斗,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算是极大的了。”
“你瞎说啥实话~~~”这一句浓缩了朴实、狡黠、荒诞和悖谬的台词,以幽默的方式揭示并深刻批判了我们虚伪的人格。
喜剧的最大批判武器是笑。赵本山把笑的武器指向众生百相,上至政客总统,下至黎民百姓;既有官僚,也有新贵。
但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赵本山把笑指向自身。农民出身而嘲弄农民,这是很多人不能接受和攻击本山的一个重要理由。事实上,这是赵本山作为农民的自嘲。幽默的第一属性是智慧,第二属性是勇气。知耻而后勇,正是赵本山的杰出所在,是他的勇气所在,是他对自身的超越。
“来前儿(时)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昨天、今天、明天》石破天惊般地戛然收尾,既是突兀的幽默,更是一种勇气,一种对传统农民懦弱与羞怯的超越。
赵本山小品语言充斥着乡间俚语,土得坦然,土得率真。极个别情况也不排除性暗示。这是评价赵氏幽默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搂搂抱抱,我们老年人只能干靠”,“不知道你爹为啥闹心”。但是这与法国文艺复兴的伟大笑匠拉伯雷《巨人传》那弥漫全书的“污言秽语”是无法相比的,也无法与张南庄用吴语方言写成的第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何典》相比。前者藏猥亵于百科全书式渊深的知识中,后者把下流点缀于妙语连珠中。农民出身的赵本山毫无修饰地迎接着“上流”人士的谩骂。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世界文化并没有因为拉伯雷书中的“污言秽语”而唾弃他,相反在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说明世界主流文化对性和人的性欲观念要远比我们宽容得多。
前苏联著名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创作时,发现“拉伯雷诙谐辛辣又猥亵的笑料,真能够跨越几个世纪而保持鲜活”的秘诀在于狂欢化的倾向。全面阐释了“狂欢化”理论。拉伯雷的小说里,对物质、肉体因素,如身体本身,饮食,排泄,性生活等大量的描写,正是这种狂欢化的具体表现。巴赫金认为这种狂欢化源于几千年民间笑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
传统儒教文化存天理、灭人欲,万恶淫为首的理念统治了中国的精神生活两千多年,中国人过于贱视自己的性欲求,视为洪水猛兽,一切与其挨边的事物一律斥为低级庸俗。但是几万万人口的繁衍,恰恰反证了中国这种“淫行”的经常性与普遍性,所以言行不一的“二律背反”造就了中国人虚伪的人格,同时也畸生了中国式狂欢化的穷奢极欲的饮食文化。在《牛大叔“提干”》赵本山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调侃道:
“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个胃下垂”。
其实二人转说口中以说黄话、荤话为特征的“春口”在赵氏幽默中几乎没有或者说是隐而不发的。对二人转的涉黄的指控株连到了赵氏小品的幽默,其实是出于一种成见。
而巴赫金“诙谐就是贬低化和物质化”的理论,我们却可以在赵氏幽默中时时读到。
4.赵氏幽默是审丑艺术
选择喜剧需要勇气,还在于喜剧表现“丑”。美不需要“审”就能带给人快感,而喜剧表现的丑则需要“审”才能给受众带来快感。然而“审丑”是艰难的,能否带来快感,受观众的心理特征制约。赵本山小品常常被指为低俗甚至是丑,常常有人说在赵氏幽默中找不到高尚和崇高。这是事实。二十年来赵本山塑造了盲人白莲灯、卖报人、徐老蔫、老乙、农村大叔、赵老汉、体育教练、模特队队长、老民间艺人、老香水、赵老乐、牛大叔、赵老蔫等等几十个“小人物”。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怯懦、猥琐、狡黠甚至是丑。然而到喜剧小品中去寻找美和高尚实在是对幽默喜剧的误解。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喜剧大师维迦就说过“喜剧和悲剧的区别,在于喜剧所讨论的是卑贱的和平民的种种行为,而悲剧则是王室和高贵的行动。”亚里士多德直接提出喜剧概念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更深刻地指出“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那些到喜剧小品中寻找高尚和崇高的人是缘木求鱼,更是呆板儒教文化和人性尽失的文革教育的思维定式。在几千年的儒教文化中,人们敬惜字纸,以为写到纸上的就都是神圣的;崇文尚道,以为高堂之下上演的也只有崇高。孔子删改过的《诗经·卫风·淇奥》中就严格地规定:“善为谑兮,不为虐兮”,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也说“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把喜剧道路规定得象钢丝绳一样纤细,把我们民族的幽默感扼杀在崇高的威严中。喜剧是审丑的艺术,这在美学理论中应该是定论,在喜剧创作与欣赏中应该是常识,这样的观点不应该是“大声希音”,不应该让我们的喜剧艺术家在黑暗和谩骂声中艰难地摸索。
《超生游击队》把东北小品推倒了曾经是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这个高度不久就为赵本山的小品所刷新。我们从黄宏后期小品的失势中就可以看到,在喜剧小品中牵强地表现崇高只能破坏喜剧笑的功能,连搭档宋丹丹都搭上了赵氏小品的特快列车。喜剧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在美学范畴里喜剧艺术所反映的基本上是丑,而不是美。也就是说,只要是同滑稽、可笑相联系在一起的矛盾,总是一些不协调、不匀称、不均衡、不完整的矛盾,偏颇、残缺、不和谐构成了喜剧的主线。所以鲁迅总结为“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笑的艺术往往是以讽刺为其主要特性,正是通过笑的武器把生活中潜藏着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彰显出来,达到了揭露、批判和否定的目的。亚理斯多德早就指出:“笑的发生,基于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盲目、污秽、畸形,以及其他一切丑行。”因为“有伤大雅”而反复被英王逐出宫廷,最后受封的英国天才哈林顿爵士深刻地认识到:“喜剧可以使人看见自己的丑行,并为此而感到羞愧。”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什么很多人痛说赵本山小品在中国的得势是中国的耻辱,也有很多东北人认为赵本山丢了东北人的脸。这和上世纪鲁迅《阿Q正传》发表后很多人对号入座地认为鲁迅的阿Q是在骂自己,真是如出一辙。
三、赵本山幽默的文化背景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登峰造极的成功,使其他地区也跃跃欲试。上海小品、四川小品等等纷纷亮相登场,但几乎全部铩羽而归。为什么东北小品风景这边独好?
余秋雨认为这是一个远远超出理论家思考之外的问题,过去的文艺理论没有哪一章哪一节能解释得了赵本山现象。
对于赵本山小品艺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探究赵本山成功的原因,一个最浅显的说法是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然而陈佩斯、朱时茂小品用标准的普通话表演,只能红极一时却不能长久维持。社会上流行一个浅薄的认识:是央视开除了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其实赵本山对央视的屡屡冒犯,不是陈佩斯所能比的。无数明星在央视面前低下高傲的头,更说明央视对赵本山宽容的深刻意义。这个深刻意义无论从受众还是从商业角度解释,最终都必须回到赵本山的幽默上来。
演员郭达对东北小品和赵本山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说:“北方语系本身就很接近普通话,听起来比较容易懂。不过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北人本身的那种诙谐与幽默,像本山与黄宏、潘长江大都是这种风格”。
所以研究赵本山的幽默不能不研究东北人的文化背景。
1.多元文化背景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的耕作,给东北农民以更多的闲暇时间。冬日来临,一盆火,围坐在热炕上闲话。但这只练就了东北农民巧言善辩的嘴皮子,更深层的幽默根源是多元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造就了东北农民的豪放、大胆、幽默和狡黠。
(1)儒教礼仪文化的淡漠
随着清朝对传统满洲地区控制的放松,山东、河北地区大量的移民来到满洲。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羞涩的行囊中肯定没有论语,没有四书五经。正如澳洲和美洲的欧洲文化的淡薄一样,也形成了东北地区儒教礼仪文化氛围的相对淡薄。这恰恰是东北幽默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前面指出的,在深重的儒教礼仪文化重压下,不会产生天马行空式的幽默思维品质。中国文化中成功的幽默都必然以超越儒教礼仪文化为第一前提。鲁迅、李敖和柏扬式的幽默都根基于对儒教的深刻批判和蔑视,钱锺书、林语堂式的幽默则是学贯中西,对传统儒学超越的结果。从东北小品演员高秀敏一上场那种狂野的、视儒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礼仪为无物的哈哈大笑,就可以想象东北地区人们对儒教礼仪的淡漠程度。在高秀敏表演中这类台词十分常见:“我动不动就让你受气,隔三差五还使用点家庭暴力”。
在赵本山小品《拜年》的台词中几乎时时可见例证:
“那咋的,别说他乡长啊,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啊,戴高乐么!”
“霹雷一声震天响,来了小范当乡长,领导农友闹革命……”
“大事儿一年干老了,香港回归、三峡治水、十五大召开、江主席访美、这一年把你忙——这也不是他干的啊!”
这种东北式的揶揄,表现出一种面对父母官的无畏勇气,深层思想基础则是纲常观念的淡漠。
传统儒教精神统治下的谦卑,在东北农民身上是鲜见的;相反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自信。在北满地区农村有一个名词叫“屯不错”,就是形容这种自信的。屯,这个起源于汉代戍边屯田遗留下的词,后来被用来命名宽阔松辽平原上农民的自然聚居单位。“不错”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赵本山小品中,这种“屯不错”式的自信精神不时闪耀:
“哎呀,你敢把一位三百万的富翁放在我门口站岗,看来你很有思想!”
再如台词“我好心好意地向她问好,她还整个鼓捣猫呢”,“她下回再鼓捣猫,咱用狗掐它”。表现了东北农民可爱的无知无畏的勇气。
有人会蔑视东北农民的无知无畏,但是传统汉文化确实仅仅是东北地区多元文化来源之一。
(2)泛通古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背景
毋庸置疑,东北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但是东北文化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正统汉文化,它是一种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北满地区的松花江平原,更是古代通古斯、突厥、蒙古等等诸民族剧烈对冲、并交融的地方。通古斯民族,无论是早期的肃慎、鲜卑、契丹、女真还是近古的蒙古、满族、高勾丽都在这里发祥、崛起、称雄,高勾丽贵族建立的渤海国曾经长期统治东北,女真族复兴后甚至入主中原,近代史上印欧民族的俄罗斯和融有通古斯血缘的日本和族在东北盘踞、角逐,更使得这片黑土地数易其主,各自打上自己的文化烙印。
以俄罗斯文化为例,1898年到1956年的半个多世纪里,哈尔滨和整个东北地区的东正教教堂、修道院和祈祷所大约有97座,其中建在哈尔滨市内的有22座,俄罗斯移民较集中的海拉尔地区竟有东正教堂34座。
俄国十月革命促成的出国浪潮中,估计来华俄侨人数约近50万,其中哈尔滨和东北地区就有至少有10多万。从1901年到1926年这四分之一世纪中,哈尔滨市俄国侨民出版的刊物就有报纸102种、杂志141种。当时的中国报刊甚至惊呼“北满几成俄语世界!”
时至今日我们还会发现这一地区的非汉化色彩。有些地名你会误以为是汉名,其实不是。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牡丹江其实跟牡丹毫不相干,是满语牡丹乌拉的简称。大连的名称有两个意思,一是满语“达连”(海的意思),另一是俄罗斯语“达里泥”(距离彼得堡“遥远的”地方)。哈尔滨的名称考证源流最多,有说是满语,有说是俄罗斯语。
生活俗语中也不乏其例。窨井叫马葫芦(源自日语“满乎路”),小铁桶叫“喂德罗”(源于俄语),长裙叫“布拉吉”(源于俄语),面包叫“列巴”(源于俄语)。汽水叫“格瓦斯”(源于俄语),缝纫机叫“马神”(源于西方相似词根的“机械”)。润滑油叫“毛比勒油”,我们还是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出处。
这样的文化背景才能使赵氏幽默信手拈来地说出让人暴笑的“八国联军”式的台词来:
“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
如果说中国足球队临门一脚尚有足球队员文化背景问题,那么喜剧表演的演员文化背景就更不可轻视了。看看著名东北小品演员的出生地,就会发现他们多半出生在沈阳以北的传统北满地区,也就是辽宁北部和吉林、黑龙江。
赵本山:辽宁铁岭、高秀敏:吉林扶余、范伟:辽宁沈阳、黄宏:黑龙江哈尔滨、潘长江:黑龙江东宁、巩汉林:辽宁沈阳、魏三:吉林扶余。
这一地区的多元文化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气质,包括机智、诙谐、大胆、泼辣的幽默气质。很多游历过中国的外国人都见证并感叹东北人和东北风情是那样的迥异于中原地区和南方的中国人。
当然这些背景并不直接表现在赵本山的小品台词中,而是融入了小品演员表演和小品作者创作的精神中。赵本山是天才,但是很多东北人都说,在东北农村,哪个屯子都可以找到赵本山。在赵氏幽默中那种不期然的机智确实反映出东北人独特的擅辩与诙谐:
“宋丹丹:说出来都不怕大伙笑话,他家穷的管啥完应没有。
赵本山:别扒瞎(胡扯),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
崔永元:还有家用电器呀?
赵本山:手电筒么!”
2.二人转艺术背景
从赵本山小品顺口溜的台词风格能发现,赵本山的小品活脱如没有唱腔的二人转。赵本山成名后不遗余力地反哺二人转也反证了东北小品与二人转的亲缘关系。
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萨满教是一种原生性宗教。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性的。萨满文化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
狭义上的萨满教为操阿尔泰语-通古斯语系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蒙古、锡伯、满族等民族所信仰,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教没有始祖、没有教义、没有组织、没有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崇拜多种神灵,主要活动是跳神。从《刘老根》插入的二人转戏中丑角那奇丑无比的面部剧烈抽动,我们还能够发现萨满教跳大神的遗迹。
过去广泛流传于东北农村的威吓小孩的话有一句“玛虎子来了!”其中的“玛虎子”就是满语,指的就是萨满教活动中的各种骇人脸谱。
从萨满教歌舞演变成二人转后,二人转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历史。独特的唱腔和滑稽的科诨形式早已成熟,并在东北地区深入人心。东北民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直接承袭了二人转的“说口”艺术,即大体叶韵的“顺口溜”。
二人转说口艺术中有一种“春口”是说黄话、荤话,在赵氏幽默中已经基本绝迹。但是在东北原生二人转中还顽强地生存着。赵本山提倡绿色二人转,二人转演员就戴着绿帽子上场,幽了赵本山一默。原生的二人转具有一种主流汉文化没有的狂欢化的人性张扬。具备了巴赫金狂欢式描述的全部四个范畴:①“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人们相互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②“插科打诨”,即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等级地位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③“俯就”,即“使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等接近起来”;④“粗鄙”,即“狂欢式的冒渎不敬”,“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摹仿讥讽等等”。
巴赫金以《巨人传》的研究建树了他著名的狂欢化理论。从二人转单纯的肢体语言和性宣泄式说口艺术背景的研读中,我们能找到赵本山隐而不发的狂欢化精神。一定意义上讲,正是亿万观众的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化心理选择了赵本山。
持续低迷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何尝不需要一种狂欢化精神?
总之,从艺术背景上讲,喜剧小品,东北小品风景这边独好,原因在于二人转已经为春晚盛宴准备了三百年!三百年的二人转发展历程,已经天然地为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辉煌作好了准备。
我劝国人重抖擞,不拘一格笑起来!
法国的让·诺安在《笑的历史》中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世纪相比,普通的笑话有时是按平方,甚至按立方的速度增长!”在中国以人为本,人性复苏,百业复兴的时代,欧洲文艺复兴的精神呼之欲出。幽默、诙谐的喜剧小品和笑话都将随人性的复苏而风靡、昌盛。
人文精神的传播,必须有笑的张扬;期待中国喜剧小品按平方、按立方的速度增长,走出新的辉煌。
本山,你大胆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