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963ebc01016ilf.html
1934年7月蒋介石在对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的题为“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演讲中说过这么一番话:“日本为要并吞我们中国,而须先征服俄罗斯,吃下美国,击破英国,才可这到他的目的,这是他们早已决定的国策。他叫我们中国叫‘支那’,这‘支那’两字,照日本话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半死人!可知他眼中就没有我们中国,所以不称我们中国为中华民国,而始终叫我们为‘支那’。其次,他叫俄国叫什么呢?他叫‘露西亚’,露是雨露的露,这个‘露’字,是表示什么意义呢?他就是自比日本为太阳,将俄国看作是露水,太阳一照到露水,那露水马上就要乾!由此可见日本的国策,早已决定,他非消灭俄国不可。再看他叫美国叫甚么呢?我们是叫‘美利坚’,而他日本则叫‘米利坚’,亦叫做米国。米原来是人们一种必需的食粮,他拿这个字来叫美国,意思就是决心要把美国吃下去!”
我在日本任客座教授的时候有一个亲身经历。最初去的时候,觉得中日差不多,都是东方国家,而且是汉字文化圈,不管是茶道、书道,还是柔道,都跟中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仔细一琢磨,差别大了。
一个日本大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文中盛赞樱花——说樱花密密集集地开,然后几天下来,突然集体谢春——这表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她这么理解日本文化的象征,无可厚非。但是她反过来批评中国的梅花,说什么三两朵开在枝头上,抱着枝头不肯去,好死不如赖着活,没有抗争,没有激进。对此,我当然不同意这种文化偏执和文化误读。出于我的民族精神来说,我可以痛批该文。但是出于东方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精神比较,我想尽可能尊重差异性。但我仍批了一句说:梅花正好是显示了中国人在困苦艰难的情况下,那种韧性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韧性品格,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极为优秀的品格。
所以,不要小看一朵花,一朵花里面能显示出两个民族完全不同的精神。梅花的清肌傲骨在南宋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近人刘玉璋的“冷艳先开第一枝,千红万紫尽迟迟。天教预占春光早,笑煞群花哪得知”等诗句中,得到了形象的刻画,文人雅士的孤高傲岸的情怀也在那寻找到了寄托场所。而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给梅花的风骨画出了精神!
可以说,中国人更喜欢梅花,三两枝开在冰雪之中,任其风狂雪暴,而笑傲冰霜。这里没有那种外在的轰轰烈烈,而是一种内在的蕴力,一种对生命的透彻解悟和超凡的韧性。也许只有在“他者”文化语境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本土中华文化精神的忍性韧度和深度,并对母语文化特征的精神超迈性有了新感悟。
如果说,日本人自己喜欢樱花贬抑梅花让我不快,而难以忍耐的是,日本出版了一本怪异的漫画册《中国入门》,在封面上赫然写道:“此书用漫画的形式介绍了这个忽视政治、经济、外交等国际规则,不断受到困扰的邻国的真实情况”。而 《纽约时报》报道:“翻开这本厚达300页的书,“真实情况”一幕幕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中国是“世界娼妓业强国”,国家10%的GDP都是妓女贡献的;南京大屠杀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是中国Government为了散布反日情绪而故意编造的;日本皇军之所以派731部队去东北,是因为日本人在中国受了欺负……”。完全是篡改历史,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我认为,百年来,日本人国民性的弱点从没有改变,这一点不仅日本学者自己注意到,而且中外不少人士甚有同感。孙中山先生曾说:“日本小气,只是口惠而实不至。”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张承志《日本留言》中说:“日本是一个古怪的国度:数不清的人向它学习过,但是后来选择了与它对立的原则;数不清的人憧憬着投奔过它,但是最终都讨厌地离开了它。它像一个优美的女人又像一个吸血的女鬼;许多人则深爱之后,或者被它扯入灭顶的泥潭深渊,或者毕生以揭露它为己任。”
为什么日本作为经济大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这种种国民性的恶劣印象呢。据我在日本期间观察,大抵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岛国文化心态使日本文化缺少雍容大气。处境的狭小,资源的匮乏,文化的单一和民族意识的统一,使其在国际交往甚至在习俗风尚中表现出一种自我中心的巨型想象的狭隘感和深含焦虑的排他性。可以说,岛国单一民族的长期封闭,使得日本人不具有容纳外族人的宽大襟怀。而文化小国的内在焦虑,又使得日本的排外气氛日渐浓烈。这使得日本人一方面通过翻译而对外国文化有深切了解,但同时却因为一个“小”字,而在与外国人的实际接触和往来中有着不可小看的心理障碍。其二,日本的经济发达,又使其具有了东方文化正宗代表的幻觉,其显著特点是善于制造神话并且迷信神话。诸如强调日本民族比其他东方民族优秀,日语是最美的语言之类,甚至认为日本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代表可以拯救颓废没落的西方文化,这当然是一种东洋式的夜郎自大。其三,历史意识中的失根感,日本的历史乃至历史发源问题仍然在研究中。日本一位极著名的考古学家为了强调日本历史的悠久,将日本文化历史的上限不断推前,以此逃避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诸多影响这一铁的事实,甚至铤而走险在考古发掘中做手脚,竟屡屡得手,但最终还是被揭穿。这些文化表演自然会在东方各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从中不难看到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缺乏深切自信和军国主义准备卷土重来的一系列问题。
经历百年傲霜斗雪而后崛起的中国,一定会笑到最后。我坚信。
201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