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中国文化,你影响世界了吗?》
     阅读次数:314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化,你影响世界了吗?

中国文化,你影响世界了吗?

2012年06月11日 07:57:32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提要:西方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是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现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思想不鲜明,大多是中国功夫等花拳绣腿的表层文化,甚至赔钱赚吆喝;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

  如果不是美国突然对中国文化海外批发中心"孔子学院"下逐客令,我们或许不会去探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力"这样一个大命题。

  古代中国过于自信,不屑于走向世界,而是要求世界走向中国。中国的"外交方式"就是要求各方属国来朝贡的制度,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中国居天下之中心的意识。历史上世界文化要走进中国,也须"本土化"后才能通行。比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许崇拜形象,利玛窦在传教时改为允许中国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国发展。

  但古代中国是开放的,不主动到世界传播文化,却包容着世界来客。自秦汉之后,大量的外国人慕名而来,日本等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到了近代中国,由于满清闭关锁国的政策,世界通向中国的大门被封闭。直到西方世界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如梦初醒的中国人才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

  长期封闭的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去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此同时,人们对本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自卑地认为中国文化落后,已跟不上世界。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目的不一,但都过激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五千年文化因此四分五裂,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与世界文化再次相逢,更撞成了"文明的碎片"。

  关于文化,恩格斯讲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文化是从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代中国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丛林中失语是可悲之事。

  为此,我们从官方到民间开始积极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知道对外宣传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母语传播。所以,从2004年开始,我们到世界各地去开设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孔子学院,截止2011年8月底,已在1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36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尽管我们知道学汉语的人多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打交道,而并非发自内心热爱中国文化,但好歹"全世界在说中国话"。

  我们看到美国通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传播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将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拯救地球"的观点植入世界。所以,我们也投巨资拍摄中国电影,并在国外知名媒体上投放"中国形象宣传片",连井冈山都上纽约时代广场做广告。尽管只有8.6%的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很大,尽管被嘲笑说,纽约街头不会有多少人真正去井冈山旅游消费,但好歹上了主流宣传平台。

  我们清楚中国的艺术团体和人员数量之众堪称世界之最。所以,我们将大量的演出搬到对外交流和商演舞台上,一些省份还把自己的周年庆典活动作为"文化名片"拿到国外,试图用功夫、杂技、京剧、舞狮等民间艺术占领海外市场。尽管不少演出团体登不上世界主流舞台,大多是在华人圈中上演,且主要靠送票来提高上座率。但好歹是实现了"走出去"的目的。

  凡此种种,我们满世界去宣传中国文化。我们骄傲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是用中国绿茶来招待客人、《论语》是日本人的精神避风港、中国古琴曲《流水》被美国人刻成曲碟用卫星发到太空、英国威廉王子婚礼上的瓷盘是中国制造……但我们也许该清醒,目前受欢迎的仍是古代中国留下的文化遗产。现代中国或者说现代中国文化市场运作远没有想象中有国际影响力,更多时我们在赔钱赚吆喝。目前占世界文化市场总额76.5%的是美欧,占亚洲份额最多的是日本,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甚至成了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对外宣传的思想文化尚不鲜明,有时过于迎合西方思想和外国受众,有时又过于大国主义,强势地要输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大多数宣传是停留在花拳绣腿等表层文化上,而西方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是文艺复兴以来所提倡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如何让文化走向世界应该思考哪些是最能代表中国又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正如北大教授乐黛云所说,"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古代中国:要求世界走向中国

2012年06月11日 08:19:43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提要:历史上的中国过于自信,不屑于走向世界,而要求世界走向自己。古代中国"外交"是要求各国来朝贡,自视中国居天下之中心。在唐朝的时候,大量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他们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许多外国人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中国古代称外交为外事,清末称外务,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使用外交一词。因此直到清末,中国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前,中国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中国对外关系采取的制度和欧洲传统外交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很少发展单纯的双边关系。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接受了西方外交制度。但在此前,中国使用自己特有的制度发展对外关系,这就是朝贡制度。并且在秦、汉、隋唐、宋、元、明初中国都居于对外关系的主动地位。到了清朝时期,国势衰微,中国的对外关系才开始逆转。

  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这一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华夏中心意识和大一统理念。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朝贡制度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分封制,它以周边藩属国的称臣纳贡和作为宗主的中国朝廷的册封赏赐为主要内容,成为了中国历代王朝"羁縻四夷"、"怀柔远人"的重要手段。朝贡制度也成为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治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实行朝贡制度基于中国当时的强盛国力和先进文明。中国的稳定能够确保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因此与中国建立联系、发展关系成为周边国家特别是小国的目标。并且这些国家在与中国王朝建立朝贡关系时,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巨大好处。

 

  正式的国际性朝贡制度始于汉代,汉朝接受了来自西北和北部地区那些藩属国的朝贡,南方也有小国向汉朝进贡。这些藩属国通过朝贡制度与汉朝和平相处,并保持其内部的独立性。

  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也接受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进贡。唐代时期朝贡制度初具规模,唐朝政府设立了管理朝贡的专门机构,同时细化了朝贡制度措施。宋元时期,中华朝贡体系进一步发展。宋朝拥有朝贡国26个,元朝朝贡国有36个。

  朝贡制度在明朝达到鼎盛,明政府大量派人到海外各国宣谕,以鼓励、招徕朝贡,还专门派人到东南亚国家进行特别册封典礼。由于当时的海禁政策,朝贡体系也成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唯一渠道。明朝的持照朝贡国有15个。

  清朝时期朝贡制度开始衰落,并逐步走向崩溃。清末朝贡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侵入朝鲜,中国同时失去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力。清朝的衰败改变了中国对于传统政治体系的观念,西方开始以现代国家观念改造中国,迫使中国成为殖民地,以中国为主的朝贡体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清政府同西方国家及日本的战争屡次失利后,东亚的条约体系逐渐取代了朝贡体系。清朝的藩属国相继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中国藩属国脱离了中国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不复存在。朝贡体系不得不让位于现代国际体系---民族国家体系。(文/薜洪涛)

提要:历史上的中国过于自信,不屑于走向世界,而要求世界走向自己。古代中国"外交"是要求各国来朝贡,自视中国居天下之中心。在唐朝的时候,大量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他们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许多外国人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外国人:自愿走向古代中国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活跃着很多外国人,他们把中国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缺少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中国,自秦汉开始,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国力日渐强盛,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进入唐朝后,来中国的外国人大多是商人或外国使节。

  那时,来自波斯,大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商人有很多都在中国定居。日本、高丽、新罗等国派遣了大批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等仍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来中国的外国人多是慕名而来。

  刘增丽编著的《古代外国人在中国》一书详细的记录了那些年前来中国学习的外国人和他们的传奇故事。比如秦汉时期的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香至国王子菩提达摩、唐朝时期日本围棋的始祖--大和留学生吉备真备、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新罗文学泰斗崔致远等等,不胜枚举。

 

提要:历史上的中国过于自信,不屑于走向世界,而要求世界走向自己。古代中国"外交"是要求各国来朝贡,自视中国居天下之中心。在唐朝的时候,大量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他们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许多外国人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文化传播:外国人向世界介绍中国

  那些年,来中国"取经"学习的外国人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当时的中国。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行纪》,也正是这本书激起了欧洲人对古代中国的向往。

  此外,外国人所写的游记还有:1467年,日本谴明使桂庵玄树《岛阴杂著》、《南游集》等;弘治年间,朝鲜国弘文馆副校理崔溥《漂海录》;正德年间,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中国纪行》;嘉靖年间,葡萄牙人佩雷拉《中国报道》;万历年间,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西班牙人马丁·德·拉达《中国札记》等等。

  不同时代的来华外国人记录下不同时代的中国,中国的官僚阶层、平民阶层、物产风光、社会习俗等尽显。这些游记的传播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在唐朝的时候,外国来客最多,他们离开中国后四处传播唐朝文化。至今,许多外国人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文&整理 实习生/吴文召 (本文为中国新闻周刊网综合整理)

 

影响世界:古代中国的六大贡献

2012年06月11日 08:24:57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星评

 

提要:古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都对世界有贡献,比如《孙子兵法》等名著引领世界思潮、王阳明学说推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行政管理鼻祖,再比如中国瓷器英译“china”,各国的皇室以拥有它为荣……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罗伯特o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世界第一"。

  古代中国虽没有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传播自己",但其重多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却被介绍给了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影响之一:中国科学发明

  中国的四大发明早已家喻户晓,其对文明的传播贡献巨大。比如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司南),成为航海家们的导航工具,也是世界交通往来的重要工具。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尽管有其破坏性,但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另外,中国人不仅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彩色印刷术,还发明了造纸术。造纸术从6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往朝鲜、日本,以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各地。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国、英国、美国都先后建厂造纸。当年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提要:古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都对世界有贡献,比如《孙子兵法》等名著引领世界思潮、王阳明学说推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行政管理鼻祖,再比如中国瓷器英译“china”,各国的皇室以拥有它为荣……

 

  影响之二: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伦理实践的根源《易经》,对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中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以其为代表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对中国周边国家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最大。而《论语》至今还在深刻影响日本人的阅读,成为日本人在经济低迷中的精神避风港。

  中国传统经典著作《老子》是被外国翻译最多的作品,《孙子兵法》属于中国古典管理文化的内容,其思想对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宣称,不懂《孙子兵法》就当不好新加坡总理。日本兵法经营学派林立,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研究《孙子兵法》。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在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

 

提要:古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都对世界有贡献,比如《孙子兵法》等名著引领世界思潮、王阳明学说推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行政管理鼻祖,再比如中国瓷器英译“china”,各国的皇室以拥有它为荣……

 

  影响之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研读中国四大名著,就是在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慧之海,也是在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

 

提要:古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都对世界有贡献,比如《孙子兵法》等名著引领世界思潮、王阳明学说推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行政管理鼻祖,再比如中国瓷器英译“china”,各国的皇室以拥有它为荣……

 

  影响之四:中国瓷器文化

  "中国"在英语中之所以被称为"China"即瓷器,无疑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既广且深的巨大影响,并得到了举世公认的缘故。

  17世纪后叶,中国曾向欧美出口大量的纹章瓷。对于某些国家皇室贵胄来说,收藏和使用精美的中国瓷器,是他们崇尚文明和追求高雅乃至炫示国力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收藏、展示中国瓷器成为各国皇室豪门的最大爱好。在一些国家,中国的瓷器甚至可与人的"生命"等值,1717年4月1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了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骁勇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对印度人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世纪以前,中国的瓷器还没有出口到印度时,印度人吃饭时用手抓着吃,基本没有什么餐具。中国瓷器从海上运来后,印度人吃饭时也用起了桌子,在桌子上摆着盛食物的陶瓷器具。有人统计,在18世纪的100年间,从中国输入到欧洲的瓷器达到了6000万件以上,这种大规模的进口,真正改变了欧洲许多家庭的生活,过去的餐具一下子就被中国瓷器代替了。

 

提要:古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都对世界有贡献,比如《孙子兵法》等名著引领世界思潮、王阳明学说推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行政管理鼻祖,再比如中国瓷器英译“china”,各国的皇室以拥有它为荣……

 

  影响之五:中国茶文化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中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世界数十亿人。

 

提要:古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都对世界有贡献,比如《孙子兵法》等名著引领世界思潮、王阳明学说推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行政管理鼻祖,再比如中国瓷器英译“china”,各国的皇室以拥有它为荣……

 

  影响之六:中国古代制度

  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国在由部落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管理公众事务的统治集团的形成,甄选人才的活动便开始产生。

  公元l6世纪以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渐趋广泛,并对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其中最为西方有识之士所关注的就是考试文化。不少学者对"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本质精神倍加推崇,认为中国以此观念为指导,通过考试手段选拔人才极富成效,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的重要原因。

  英国吸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本质精神,针对本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率先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在对科举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的文官制度。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

 

 

中国人认为: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

2012年06月11日 09:24:28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星评

 

提要:在对外宣传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母语传播。从2004年开始,我们满世界去开设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孔子学院"。截止2011年8月底,已在各国建立836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我们认为全世界在说中国话,事实是这样吗?孔子学院在全球到底有多受欢迎?

 

  孔子学院的世界地图

  在交织的不同声音中,八年时间,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扩展至数百所

  文/吴子茹本刊记者/安然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地球的另一端,新西兰南岛基督城,程云正在教她的学生们学习写小篆,"'日'在圆圆的太阳里面点上一只眼睛,'月'像一轮半圆的月亮。"学生中包括坎伯雷大学的在校生和普通居民。"小孩到中年人,各个年龄段都有。"程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学生们普遍对汉字兴趣浓厚,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但很多洋学生们习惯用左手写字,这让程云很头疼。

  程云是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0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通过一系列学校的初步选拔及中国国家汉办的笔试和面试,最终与另一名同学一起从同校70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继而被派到坎伯雷大学孔子学院任教,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

  "中文教学、英语、中国文化、才艺、应变能力,什么都考。"程云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初的选拔考试。她从小爱习书法,也许是她的那幅隶书《风华正茂》最终为她赢得了这次出国任教的机会。

  坎伯雷大学孔子学院建于2009年11月,由坎伯雷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承办。2009年也是孔子学院全球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年,至该年年底,全球孔子学院已超过250所,提前超额完成了汉办在2005年提出的"201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100所孔子研究院"的预期。

 

[回到专题]  < 1 2 3 4 >

外国人认为:中国人文化修养不足

2012年06月11日 09:33:58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提要:美国人说,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英国人说,中国人没宗教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比较危险的人。韩国人说,中国人的汉语功底令人心寒;日本人说,中国人有贪欲,注重面子,脾气倔强……到底是外国人对我们有偏见,还是我们确有不足?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在的文化氛围里,不可能完全了解其他人的生活。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受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生活方式是有差异的。有时候,一次言谈、一个举动,或许就给人以永久的印象。对于中国,外国人当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印象。

  美国人眼中"不同的中国"

  在中国,人们对美国的认识比较清晰,相比之下,美国各界对中国的看法却是千奇百怪,既复杂又模糊,有些夹杂着误会,有些十分夸张。这背后,有美国媒体、舆论、书籍等对民众的影响,也有高层流露出的"警惕"和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差异。

  2009年,《环球时报》记者在华盛顿联合火车站采访了十几位来自不同城市的美国人,结果发现:与中国人有过接触或了解些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与仅凭美国媒体及互联网了解中国的人有很大差别。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女大学生詹妮弗吉喜欢看中国功夫片,爱去中餐馆,她还对美国没有及时播放她想要看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焰火表演感到不满。但詹妮弗也说,她的一个好朋友看过日本题材的好莱坞大片《最后的武士》后赞不绝口,却始终分不清中国和日本是两个国家。

  美国智库对中国人评价是,"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评价中国制造说,"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键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地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他们评价中国的教育说,"中国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

  他们认为中国人心灵不健康,"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质量,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数据源: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

[回到专题]  < 1 2 3 4 5 >

中国文化:哪些文化最能代表中国?

2012年06月11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星评

  

提要:对现代中国而言,如何让文化走向世界应该思考哪些是最能代表中国又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美国《新闻周刊》曾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是章子怡、五粮液、三峡水电站、青藏铁路、儒家文化。但这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沉淀下来"最中国"的文化吗?


  中国将影响世界,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事实。我们为此骄傲,这个民族将继盛唐之后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能很多人都在问,中国为什么能吸引世界的目光,世界又需要中国的什么?

  2009年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为主题用好几版的篇幅报道了中国力量的影响,这其中包括明星章子怡、五粮液、青藏铁路等。

  但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在这些厚重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中,我们还应该向世界推荐什么?

[回到专题]  < 1 2 3 4 5 >

百家建言:让世界自愿接受而不勉强

2012年06月11日 09:50:35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李贤娜 星评

字号T|T 打印打印 分享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新浪微博 开心网   

提要:目前占世界文化市场总额76.5%的是美欧,占亚洲份额最多是日本,中国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着急,但别过于迎合西方或过于强调要宣传什么的大国心态,只需将我们自己怎么想的、我们的民族怎么想的、我们的价值观等如实告诉世界。

  谈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文化,我们要拿什么走向世界,如何走向世界。

  关于文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讲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文化是从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很多人存在误解,以为中国文化就是汉文化或者儒家思想。其实即便谈汉文化,也是多元性的

  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很多人存在误解,以为中国文化就是汉族文化或者儒家思想。我所讲的中国文化,是空间和地域的概念,包括历史时期中国境内和部分藩属国的文化,例如韩国、朝鲜、琉球的部分文化遗存;包括今天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化,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已经不在中国。

  即便谈汉族或汉族文化,也是多元性的。我们常说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指的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包括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百越等,都渐渐融入了汉民族。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原汉族的文化要比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先进"、更"文明",其实两者各有所长,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互相学习、共同演变的。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比如少数民族擅长音乐舞蹈。为什么呢?古代,汉民族文字和语言系统比较完备,擅长用文字、语言来表情达意,而少数民族在文字上不发达,所以发展出了另一套抒情的方式,就是音乐和舞蹈。古人爱看"胡姬"跳舞,就是"洋妞";现在很多所谓的传统乐器都来自于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学习,像二胡。

  再比如胡服骑射。本来汉人用马的方式就是拉车,孔子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御"就是指驾车。在战场上,汉人站在马拉的战车上用长矛投射攻击,射程有限,机动性不强,不像胡人骑马射箭,又灵活,射程又远,所以汉人打不过胡人;后来赵武灵王推行改革,让大家学胡人骑马,这项改革是成功了,但是改穿胡服难以推行,只有骑兵不得不改穿衣裤,其他汉人还是上衣下裳。

[回到专题]  < 1 2 3 4 5 >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如何让文化走向世界应该思考哪些是最能代表中国又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正如北大教授乐黛云所说,"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最后更新[2012-7-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