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庄子的教育思想》
     阅读次数:510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如醇厚的老酒,回味愈久,其味弥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有着极其广博的内容。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我们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庄子的教育思想

  一、用自己的德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鲁有兀者王殆,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庄子在《德充符》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有外的道理。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正是因为王骀德充于中,所以残废的外形也于他无损,而“充于中”的“德”则更感染了人们,因此,从之游学的弟子之多不亚于孔子。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德”并非“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道德之“德”,而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德”。王骀感动外人的是他内在的精神世界。这里的“德”也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然而,它比道德的范围要宽广的多。向庄子的“道”一样,庄子的“德”具有更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伟大情怀,这远非狭小的个人修养所能比的上的。庄子的《德充符》中讲到了七个残疾人,都是像王骀一样用其充于内的“德”来影响他人的。其实,庄子本身也是终生实践着这种做法的,他没有像孔子等人一样周游列国,去宣扬自己的传说。有人说,他一生只是自在偏僻处自言。可以说,当时庄子的知名度远在孔子之下,甚至可以说很小。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充实于庄子内心的“德”终于渐渐溢出来,浇灌着手挥五弦、游心太玄的竹林七贤,哺育了桃花流水、别有天地的谪仙人李白,滋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豪苏子瞻,熏陶了一剑一箫亦平生的奇人龚定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甚或未来。               

    作为万世之师的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的主张,即要用你自己的伟大情怀去感染、陶冶学生。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给学生以美“德”,比给学生以学识要重要的多,他们会终生受用不尽。我们祖国的,甚至人类的前途也是充满光明的。

    二、用形象思维去给学生想象的翅膀

    上面我们谈到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用“德”去陶冶学生,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不要长篇大论地去教育学生。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庄子,其他各家也都在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也在批评别人的言论。可以说,在这种大争鸣中,逻辑推理、思辩能力已经达到了极至,这从诸子尤其是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的雄辩之文中已能看出。然而,尽管这样,诸子争论的结果依然是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谁也说不服谁。看来,仅靠雄辩,难以说服别人。有着一双慧眼的庄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人们通过寓言去领悟自己所讲的道理。               

    寓言的妙处,就在于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在庄子之前,墨子就使用了寓言,而且他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运用寓言的作家,他的寓言多是扩大了的比喻,而且多是贯穿在与他人的问答和答辩中。很明显,他运用寓言的目的仅仅是使自己的理论更加浅显易懂,寓言只是理论的附庸。孟子的寓言也是如此。而庄子则在相当程度上庄子意识到了寓言独有的作用,更注重用寓言本身来说明问题,他以寓言特有的力量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而且,庄子也是大量运用寓言的第一人,据统计,《庄子》一书有二百多则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寓丰富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既使自己的道理得到了阐发,又增添了自己的文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当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用“混沌”的寓言故事,让人很轻松的就体会到依顺自然的道理。庄子难以言传的“道”,就这样一个个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并且流传下来。庄子之文,也因此而增色添彩。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文词之美富者,实为道家。”“《庄子》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郭沫若在论及庄子之文时也说:“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文集》十二卷)               

    庄子运用其丰富的想象思维,收到了奇效。当然,形象思维不只是寓言,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说理。庄子在传“道”,我们教师不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倘若我们也像庄子一样,运用形象思维,拓展想象力,那么,我们既把道理非常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避免了繁琐枯燥的讲解,同时也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且我们自己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文采的而且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教育者。一箭三雕,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上面提到了庄子讲“混沌”的寓言,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任其本性的思想。如果违背其本性,哪怕是好心的,也会置其于死地。就像倏与忽为混沌凿窍,凿完窍,混沌也失去了生命。庄子所讲的道本身就是合乎自然的,这种哲学思想必然对庄子的其他思想有着必然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就有着很浓的重其自然本性的色彩。这在《马蹄》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马的本性是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糜,怒则分背相踢。然而,硬给他加上笼头、衔辔等阻碍视线的东西,他就会斜眼相看,甚至猛力抵突,不愿驯服。所以说,违背马本性的做法结果是马失去了活力,或成了只知拉车之马。当然,庄子谈儒家礼仪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作为社会的人来看,庄子有其过激之处。

    在《应帝王》篇中,有一段肩吾与楚匡接舆的对话,肩吾说,中始对他说做人君的,凭己意立定法度,宣布施行,哪个敢不听从而为其所化呢?楚匡接舆说,这种以己制物的办法,是欺诳之德,用这种办法去治理天下,好比涉海凿河,使蚊虫负山,是同样不能胜任的。在《至乐》中,庄子还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鲁侯把它迎进庙里,献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摆上牛羊肉给它吃。不出三天,海鸟死去。这告诉人们,要以养鸟之道养鸟,不能违反本性。               

    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教育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挖掘长处,扬长避短。天生我材必有用。《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会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他大瓠之种,长成后,结成了一个大葫芦,但是这个葫芦用来盛水,则立不牢稳,难以胜任;分剖为瓢,则平浅不容多物。因此把它击碎了。而庄子则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说,为什么不把它束于腰间,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呢?惠施认为无用的大树,庄子把它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人更是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倘若我们按照其个性,把这些长处挖掘出来,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学生就会万马奔腾,我们教育的硕果就会挂满枝头,芬芳无限。我们的祖国因此也会蒸蒸日上,前途无量。 

 

 

庄子教育思想初探之二

http://tieba.baidu.com/f?kz=966217959


从我国教育的起源说起


从资料看,关于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论述,即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在我国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有考古说和古籍说。我国考古说认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古籍说是说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韩非子•五蠹》有“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的记载。《尸子》载有“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和“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白虎通》载有“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易经•系辞下》载有“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孟子•滕文公上》也载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但是这些论述和记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说的是一种与人类共始终的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活动,不是指是统治者所倡导和发展的教育。
教育作为统治者所倡导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起于何时?在过去论述中只说了什么时候有学校存在,至于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教育内容等都没有涉及。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愚见以为《庄子》一书提供了具有价值的资料。
庄子说:“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 ,兴治化之流。”(《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这里先得说一说“治化”的含义,所谓“治”远远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治理国家”的含义那样广泛,易中天教授说,古代君主的职责只有两条,一是祭祀,二是战争。“治”是指规范人的行为,“化”是指“教化”,“治化”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
这样理解有何依据?庄子说:“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囗(左“足”右“支”)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庄子•外篇•马蹄第九》)这说的是教育内容,它是由治世著称的圣人提出来的,分为两个方面,“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属于“治”;“ 县囗(左“足”右“支”)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属于“化”。这为当时的统治者倡导或推行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使得教育有其价值,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有了具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还得有推动者,这个推动者不是圣人自己,必须是统治者,这个统治者又是谁呢?“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庄子•外篇•囗箧第十》)这告诉我们这些统治者是不“治”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德”是互不影响的。“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这不是指其它方面互不来往,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德”而已。为什么可这样说?接下来庄子就有一段将他所处的时代与之作对比的描述:“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庄子•外篇•囗箧第十》)尧帝在位时有请他自己的老师许由来“治”天下的打算,但被许由婉拒了,后来又因为去见了“四子”,尧帝就彻底去掉了“治”天下的想法(参见《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自然没有在天下推行教育。下面我们接着看看舜帝,“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这就很明白了,我国教育最早的推动者是“虞氏”,即舜帝。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也是要注意的,尧帝在位时虽然没有推行这样的教育,但在民间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还没有形成气候。

这样我们再回过来理解“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这段话,这说的是我国的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产生于天下人“德”的一衰再衰,教育是作为一种“治”天下手段的出现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教合一”,但这里的“教”是指“教育”,不是指“宗教”,目的是以“礼乐”制度规范天下人的行为,以“仁义”教化天下人向善,以达到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
这样教育能使天下人的“德”不再衰败了吗?答案又是否定的,“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这告诉我们禹帝在位时,天下人不仅是“德”在继续衰败,而且发展到天下人在互相厮杀。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则继承了舜帝提倡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希望继续以此去教化天下人,而墨家、甚至包括其它各家则针对儒家的失败而另竖旗帜,并与之争论,我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从此拉开了序幕,其本质是一场教育大辩论,争论的焦点是以什么去教育天下人的问题。

道家与老子齐名的代表人物庄子,在这场辩论中所论述的是不是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是很系统、很全面的。他的论述不仅仅是教育内容,还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及心理学。例如“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认为“道德”才是人处世的根本,应成为教育的根本内容。以“性修返德,德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为教育者实施教育提供了依据。根据“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推论出教育的根本方法应是“无为”,“无为”是庄子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词语。
儒、墨、道三家所争论的是一个教育问题,那与法家、兵家、名家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对这三家应分为两类加以分析,法家、兵家的出现是因为天下混乱而教育又不能使其有所转变的原因,庄子说:“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法家和兵家所论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与教育有关的问题。

至于名家对于儒道两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公孙龙子的逻辑命题是儒家的根基,惠子的逻辑命题是道家的根基,例如儒家可从“离坚白”和“合同异”推论出人的“性”是可以分割的,其“德”也是可以另外建立的。从一些资料看,都认为“合同异”是惠子的观点,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有这样的一段话,公孙龙子说:“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道家则可以从“至大无外”推论出“德”是不可能另外建立的,庄子说:“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于人,不亦外乎。”(《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外”指“外立其德” (《庄子•外篇•囗箧第十》)。从“至小无内”则可推论出人的“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旦分割就失去其真性了,庄子将这种被分割了的人称之为“散人”(《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并说:“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两千多年过去了,教育经历了沧桑巨变,其名称也不再称为“治化”,《庄子》一书也被淹没在这历史的尘埃之中,其思想假借宗教的形式苟存于世,对其进行解读者虽然有过无数的文哲大师,但由于它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业书籍,当然不能读出其真义来,独有一部《西游记》以小说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庄子的教育思想,但那是以佛教为背景,并以批判的态度进行了取舍的,也使读者难知其意。

《西游记》与《庄子》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这里尝试着说几点。
首先是《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的原型的取材依据是《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中的“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所以他的形与性都是猴子的化身,与他相处的也都是猴子,还做了猴“大王”。
第二、在《西游记》第一回中有这样的一首诗:“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长期以来人们对“三三行”一直不能理解,其实它在书中是指菩提祖师、仙童、孙悟空和三十个小仙,实质是指《庄子》一书共有三十三篇;“不生不灭”是指庄子所说的“道”,“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全气全神万万慈”说的是庄子所认为的一个人只要确保真“性”不失,修得“道”成,德行就自然完备的观点,庄子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概括了庄子“无为”和尊重教育者个性的教育思想,用庄子的话说是:“神全者,圣人之道。”(《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第三、孙悟空初到菩提祖师那里学道时有这样的一段对话:“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读者读到这里一般都认为作者是在逗趣,其实含有深刻的用意,还得分两层理解,第一层是“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是与“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是同义的。庄子不是主张“性修返德”吗?性在哪里?实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过这里有偷换概念之嫌,或是存在理解方面的差异。第二层是以“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来呼应孟子斥骂其它学派的“无父”之言。
第四、从祖师给孙悟空取姓氏的时候说的一段话可以看出《西游记》作者既批庄子也批老子,祖师对孙悟空说:“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这其中的“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喻指老子;“月者,阴也”指老子提倡的“守静”等,庄子说:“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老阴不能化育”喻指老子的那一套不能教育人。而“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这又是对老庄的肯定,“婴儿”是老庄都提倡的一种悟道的状态,如《庄子》中有“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老子》中则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在老庄思想体系里,“孺子”和“婴儿”是同一个意思。
第五、以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他自封“齐天大圣”来讥讽庄子主张“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以达到“以天合天”(《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的教育思想。庄子不是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主张“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吗?现在倒好,你们教育出来的弟子真的是“合天”了。这里作者的批判艺术真是挺高的,既使之形象化,又将孟子斥骂的“无父无君”之言呼应完整了。


不过在这里所要指出的是孙悟空之所以能“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是因为他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而《庄子》中的“化”主要是针对教育者而言的,不是针对教育对象的,庄子说:“不以化为人,安能化人。”(《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中的一个错误。而对《西游记》这部书来说,正是这样的一个错误才使得它成为名著。


第六、《西游记》中所谓的妖魔鬼怪多数是神仙界的童子、宠物之类,就连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西海龙王三太子他们曾经都是仙界的神仙,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安排?其目的是要以“道”攻“道”,证明道家的教育是存在缺失的,除了修性还要修行,但同时也从侧面肯定了庄子主张的“无为”的教育方式是最能培养人才的,所以能保护唐三藏到西天取经的也只有孙、猪、沙师兄弟三人和西海龙王三太子这些出自道家的人才了。这里的“孙、猪、沙师兄弟三人和西海龙王三太子”也含有“三三”之意,象征着庄子思想应从属于佛才是正道,作者真是匠心独运。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部以形象化的形式来论证教育问题的书籍,所要改造的是庄子的教育思想,这其中所包含了作者对《庄子》一书的定论和仔细研究,以及批判继承的态度,这是我今天仍然值得借鉴的。
突破时空的局限,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我国教育的产生和沧桑巨变,更能知道《庄子》是一部怎样的书。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多方面的,既需要“唐三藏”式的,更需要“孙悟空”式的,时代呼唤着这样的教育,同时也呼唤这样的教育理论,开展对庄子教育思想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一个不可缺少的课题,它将可以填补我国教育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空白,并使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教育理论更趋于完善。

 

 

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作者:陈阳全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上传时间:2007-02-27 08:00:00 关键词:教育思想,儿童教育

[ ]庄子“人生得道”“逍遥游”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庄子“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众人才”观;庄子“因其固然”“游刃有余”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据学生全部实情施教的教育观。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庄子;教育思想;启示


庄子的思想曾经被“主流意识”贴上过“唯心”“颓废”“消极”的政治标签,因此人们慎言庄子。在“思想再解放一点”的今天,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研究,我发现庄子思想中有的观点对现代儿童教育很有启示。


谈到庄子的思想,多有人认为庄子“绝圣弃智”,是反教育的。其实,庄子一生研道、悟道、辩道、证道、传道于弟子,警醒世人掌握事物的道理,充满着教育的激情。他在养生主里主张人们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以便人生“游刃有余”。可见,庄子是注重学习求知的。庄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


庄子在逍遥游里论述了“大亦有所待”大的生命有所受限制,不自由)“小亦有所待”(小的生命有所受限制,不自由)。人怎样才能获得最大自由呢?庄子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如果掌握运用()世界的本质规律(天地之正),驾驭着万事万物的众多的细微的结构变化规律(六气之辩――“辩”通变)在无穷无尽的社会、自然中游刃有余,不会受到什么限制,这样,人们将会获得人生最大的自由――逍遥游。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学习获知“天地之正,六气之辩”)才能实现人生自由(逍遥游)。庄子在这里客观上提出了人的学习目的是获取最大的自由,也相应提出了教育的内容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天地之正,六气之辩)。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目的论。我认为,这个观点对当今儿童教育很有启示。儿童学习是为了什么?从个体讲,儿童的学习是为了未来的人生自由,如教儿童穿衣、吃饭、上厕所,是为了儿童自理生活的自由,教儿童礼貌、纪律、政治等是为了儿童获得社会交际、处世的行为自由,教儿童“热胀冷缩”“自由落体”“昼夜交替”等知识是为了儿童获得认知和实践的自由。从社会看,整个人类的学习是为了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挣脱来自社会自然对人类的束缚(如战争、疾病、大地荒漠化、物种灭减、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获取生存发展的自由。


二、“材与不材之间”的大众人才观


庄子的人材观可见于《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谈的是处世之道,实际上所体现的却是“材与不材之间”的人才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材――天才,很有能力之人,干大事之人。不材――蠢才,无能力之人,小事也干不了的人。材与不材之间――人才,有能力而不冒尖,能干事而不轰烈的普通人――占人数绝大部分的众人。庄子的大众人才观值得我们当今的儿童教育借鉴。时下,“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长大要当科学家”等呼声响彻教育界。诚然,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鼓励儿童力争上游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以此为出发点来决定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却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第一,天才教育行不通。天才的形成是有特殊条件的,很大意义上说,天才不是“教”出来的,那种针对天才的“高难度学习内容,高密度训练频率,高严格学习要求”的天才教育法,对大多数儿童不但失效,反而有损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是,天才教育观扩张了教育者,特别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心理,以致他们对自己的子女提出只有天才能够做到的苛严要求,一旦孩子的学习不合要求则责罚甚至毒打子女。第二,蠢才教育不可有,认为儿童素质差,不堪教育,从而放任自流,既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儿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这是错把人才当蠢才。第三,应实行大众人才教育。有使儿童获得人生自由的教育目的,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才是我们今天儿童教育的立足点。


三、“因其固然”的教育观


庄子在《养生主》里论述解牛之刀,游走牛体“依乎天理,批大款,导大隙,因其固然”,这样“以无厚入有间,彼恢恢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阐释的是“游刃有余”的秘诀――依据牛体的本来结构,在“有间”(空隙)处下刀。提供的是“因其固然”的教育启示――根据学生的本来状态,实际情况施教。这当然有因材施教的意思,即根据儿童的形相状况(形全相美,或形残貌丑)、个性风格(文秀内守或粗野豪放)、智慧能力(大智或弱智、自主或他主)、认知水平(自然知识或社会知识)等状态来施教。更注意依据儿童的学习环境(山环水绕还是闹市区)、学习设施(层楼锁闭还是陋室空敝)、学习条件(电化教学或黑板粉笔)等有关情况施教。庄子“因其固然”的教育观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德充符”思想


《庄子》有《德充符》专章,“德充符”是指以道德充实人的内在素质,使人生符合外在客观世界的变化。庄子为了论证“德充符”思想,在《德充符》里一连举了几个例子采证明。“鲁有兀者(被刖去一足的独腿人)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申徒嘉,兀者也”,折服子产;“鲁有兀者叔山无趾”,使孔子自叹弗如:“丘则陋矣”;卫有恶人(貌丑之人)焉,日衰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讲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庄子赞誉这些形残貌丑之人,是因为这些人是“德充符”之人。庄子并非故意贬低外美、形相美,而是认为人的既成形相不可改变,只能“因其固然”,以德才充实于内以适合外在的世界,来弥补形相的不足,人的自然形相与德才相比,德才是首位重要的。这种思想启示人们,育人以“德”为先。我们对残疾儿童、弱智儿童、相丑儿童应给予平等的关爱和教育,以“德”充实他们的内在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勤劳求知思想


庄子传道有室内讲学,如《齐物论》,有漫游讲学,如《山木》,但更鼓励勤劳求知。“勤”,讲究坚持不懈,劳,讲究劳苦操作。庄子在《养生主》里解说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游刃有余”的绝艺是来自19年解数千牛的不懈操作,不可谓不勤。庄子在《达生》中讲述了“佝偻承调”的故事。说驼背老人持竿捕蝉像捡东西一样容易。孔子问他的秘诀,老人答道:“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凡,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这讲出了苦练绝艺的过程。六月炎天练技,先练累泥丸,把泥丸放在竹竿端,从叠放二个到连叠放五个而不掉到地下,练成这样的绝技,自然要付出很大的辛劳。庄子在《天道》篇里讲述了“轮扁斫轮”的故事:斫木制车轮的匠人轮扁说:“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有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说木匠用斧头,斫木制车轮,要斫得不快不慢,全凭手与心的感应,这种秘诀,用言语无法表达出来,连儿子我也传授不了,儿子也从我这里学不到。这说明有些知识无法从书本中学到,也不能得之于他人的传授,只能从实践中去感悟,实践对于求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庄子勤劳求知的思想对于培养儿童的“劳动”求知、刻苦练习、坚持不懈等学习品质有着深刻的启示。


()“天放”思想


庄子在《马蹄》里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纥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络之,连之以羁绊,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意思是说伯乐治马,违反马的天性,使马致死。庄子又说:“马性应该是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是说浑一无偏,任天自在,具有完整的真性,没有偏离真性的地方,放任天然,自由自在。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整的人性,而不是对人性的束缚、扭曲、摧残。我们的教育应该依据人的追求自由的真性――天放性、天性施教。那么,人的天性是什么呢?人的天性由两部分组成;文明性和野性。文明性是人类生存发展中,历史的文化教育影响积淀在人的性格中比较稳定的因素,如“善良朴实、自律利他”等。野性是人类同大自然搏斗中、人类自身竞争中形成的斗争性。这包括“自利求生,勇猛顽强,坚韧不拔,奋争好胜,机警权变”等。我们的教育注重了对儿童的文化教育,而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野化培养――如进行武术格斗、攀树爬山、涉水游泳、越障追逐、长途行军、忍饥挨饿、死里逃生等野化训练。重文轻野的教育不是健全的人性教育,因为人类的野性是“拼搏精神”酌人性基础。拼搏精神是人类在竞争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与此相关的教育方法上,那些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只有鼓励、没有鞭策,只有成功、没有挫折的文弱书生化教育、小皇帝教育,不是健全的人性化教育,当然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是庄子追求自由的人生价值观的反映,“材与不材之间” 的大众人才观,强调根据人及其相关的一切来施教,一切为了人,为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自由的教育,是庄子教育思想的本质。这为我们建设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教育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从庄子思想看当代中学教育

时间:2010-07-08 10:49:44  来源:绿色读书工程办公室  作者:蓬莱市北沟第一中学 周永庆

 

 
 
        摘要 庄子是我过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中蕴涵着许多教育观念,但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学教育是极具启示的,他的教育观念充满了大智慧,对于当代中学教育极有意义和价值。如果将其思想应用于教育改革中,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将有很大改善,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庄子;自然无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追求自由
 
庄子,又名庄周,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由,思想纵横,逍遥如风,淡然如水,他的文章想象丰富,文笔奇崛,汪洋恣肆,跌宕开合。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偶尔闲钓秋水之上,逍遥游于山水之间。他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这些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庄子的避世退隐思想曾一度被主流意识形态视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是不利于教育教化的,然而其思想中的哲学意味,其中蕴涵的文学及艺术理论都对后世哲学与文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们对庄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往往也集中于此,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由于中国一直视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孔子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做的努力,《论语》中人尽皆知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使人们关注儒家中的教育思想,而对于庄子思想中所蕴涵的教育理论缺少重视,甚至根本无人察觉。
细细研读《庄子》,便会发现其中蕴涵着不易为人察觉的教育观念,虽然没有刻意指出,却确实对教育与学习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逍遥自由,崇尚随性自然,以另外一种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崇尚自然,倡导无为的教育思想观
庄子的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便是主张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从而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无为要求尊重事物的本性,尊重事物自身存在的特质和法则,并同时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庄子·外篇·天道》)开掘本性,而不要认为地压抑、干涉和改变人的自然本性。
处于中学教育的阶段,不应再一味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应过分限制学生的自由,让其在过于沉重的教育和压力下成长,这样学生的个性会日益被销蚀磨灭,而应在一定程度上让其自由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更要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令自己的智慧自由驰骋,而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所写,老师所讲,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永远无法自己学到新东西,也无法自己开拓新境界,因为他的思想与思维是不自由的,一直在被别人左右,听从别人的指挥和安排。
而只有顺其自然顺其天性,才能充分发掘出每个人自身的潜力,让学生根据自身所长而使自己得到更具方向性的发展。当然这里的顺其自然并不是一味放纵学生任意妄为,适当的时候老师还是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管教,只是不要扼杀、泯灭孩子们的个性和才能,让其在自己爱好和所长中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二、注重规律,勤劳求知的学习方法观
庄子指出认识事物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律的,事物自身的发展也按照特定规律进行。庄子的认识论中表现了三种认知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认识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感知、思辨和体悟。感知是对事物进行最基础的认识,思辨是获得具体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方法,而体悟是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从而得到对事物认知的最高境界。事物的本身与发展变化也是同样遵循一定规律的,要把握住这种规律必然会促进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事物的这种客观规律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在《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讲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便是如此。“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经过反复的练习,自然而然便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技术娴熟,运用自如,必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庄子在注重规律的同时,还主张要勤劳求知,坚持不懈,要付出努力才能有相应的收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内篇·养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有所得,就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不断丰富自身,充盈思想。如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那是因为“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再如《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佝偻承蜩,驼背老人持竿捕蝉像拾物一样容易,问其原因,老人答“我有道也,五月六累凡,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缀之也”,如此专一,全神贯注,看似的不可能也是可能的。
这些思想都对教育以及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启示。提倡尊重学生个人认知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不应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固定单一的言语教学对于学生认知的过程,思维的开拓都是不利的,会使学生一直沿着老师的思考方向和路线走,而对于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有很大的限制。老师应当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掌握事物规律,从而独立完成这个认知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都大有裨益。同时,应使学生了解,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勤劳求知,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反复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将知识在生活学习中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人才培养观
庄子认为,万物各有各的特性,“物各有宜”,无论是不同的事物还是不同的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而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利用自身存在的长处。在《庄子·外篇·至乐》中,庄子曾讲:“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此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鱼与人是不同的,所以处于同一环境的时候结果也不同,因为鱼是需要水的,而人则不能处于水中生活。再如同样出于《至乐》篇的以鸟养鸟的故事。鲁国曾飞来一只海鸟,鲁国国君十分喜欢,毕恭毕敬将海鸟迎进了太庙,为它演奏《九韶》,为它准备美酒,为它宰杀牛羊,然而海鸟忧悲炫视,郁郁而死。庄子说这是“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养鸟应让其栖之深林,浮之江湖,才能正常地生活。所以要依据每个事物的特性,充分发挥他们由于特性所能创造出来的价值,否则不能让其发挥作用,反而可能因此一无是处。
现在的中学教育有时就如同“以己养养鸟”,把所有学生同样对待,对所有学生制定同样的规则,严格要求学生的“能做”与“不能做”。从来没有从学生每个人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每个人自身的特质是不是适合这种规定,而是全凭老师的一厢情愿。这种统一的方式,不但不能使学生的长处和特点得以发挥并得到发展,反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使学生走向并不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多少学生曾因为老师的统一要求,一意孤行而使自己的爱好甚至理想都被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每个老师都应学会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意关注自己的学生,尽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亮点,找到自己所长,并由此帮助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并发扬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或许看来麻烦琐碎,但是身为老师,为人师表,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学生让其成为栋梁之才,而因材施教正是最实用最负责的方式。这也需要一种海纳百川,极其宽容的态度,接纳各种人才,接受各种思想。
所以不论老师还是教育体制都应努力改变以同一模式培养不同对象,以同一标准衡量各种人才的教育形式,这种带有近乎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叛逆心理,降低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特长和优势的发扬,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如今,老师还有教育体制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方式。
四、追求自由,旷达自然的学习目的观
庄子是自由的,退隐避世,不争名利,不入世俗,是如此的超脱旷达,如此的逍遥自我。不在乎名与利的计较,不注重个人的得失,而只追求内心的平静,精神的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内篇·逍遥游》),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自由在庄子眼中是最完美的人生状态,摆脱物的束缚,超越现实的羁绊,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随波逐流,不追名逐利,不患得患失,随心所欲舒展自己的心灵,让思想及内心可以自由驰骋。
在如今的中学教育中,老师都难免会向学生灌输不好好学习,就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就无法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以后的生活便不能舒适富足,反而天天要被衣食住行所扰,而以此强调学习和考试的重要性。在当代这样一个现实而功利的社会,工作难求,房价居高不下,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学知识应是一个自由而且快乐的过程,不应把它全都染上功利的色彩,这样的学习是沉重不堪的,至少在中学阶段,还是应当让学生保持一个单纯的心态,让他们从学习中从知识中体验其应有的快感,并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和思想境界,让他们也可以享受或许短暂的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脱。
所以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关照自己,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特点,通过自己来认识自己。不要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也不要只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而学习。引导他们要通过学习而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对自身思想境界的提高。
庄子的教育思想是独到的,他注重人的个性解放,注重关注人和物的自然本性,崇尚“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消极逃避的思想中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如果我们开拓视野,认真研读,就能获得新的启示。把庄子思想应用于如今的教育改革中,我相信对如今的教育模式会有很大的改观,学生也将得到更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 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   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建疆:《澹然无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庄子思想对生命教育缺失的警示
 
近年来,学生生命事件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电视和网络,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引起学生生命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好好读一读《庄子》,结合庄子的生命哲学反思我们教育的缺失。
有不少人站在单纯养生的角度读《庄子》。例如,清代的王先谦在他的《庄子集注》序言中就明确地说,他读《庄子》若干年,最终总结了八个字的心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也有不少人指出,庄子的养生具有消极遁世的作用。但是,当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思索今天的教育时,我分明感受到庄子对生命自由存在的体悟性和认识无一不包含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受到伤害的悲悯,对生灵涂炭的激愤。他在《则阳》篇里甚至借老子的门徒柏矩这个人物对受刑示众的死者尸体仰天号哭,并借柏矩之口强烈谴责残害贫民生命的君主,成为古代问责君主的知识分子代表。
牟宗三先生说,庄子是站在人生哲学的立场看世界的,而不是单纯站在科学知识的立场看世界的。笔者以为,学校教育也应该首先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施教,而不应该单纯站在知识传授的立场施教。
涂光社先生说,庄子的哲学是生命的哲学,是追寻精神自由和维护人类天性的哲学。他在《庄子范畴心解》一书中这样表述:庄子“鼓吹珍爱生命,把握自己的感情、思维取向、享用天赋的灵慧,追求真实和快乐的人生,在自由的精神境界里畅游”。
的确,庄子十分肯定生命的主体存在价值,也十分重视生命的个性,他张扬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生境界。
现在我们说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庄子告诉我们,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特殊的统一体,要学会敬畏、尊重、善待自己的生命,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体悟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自我体悟出发,也就是从内在的平常心出发,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外在于自己的他人和事物,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要学会超然物外地看待世界,守住内心的虚静和心灵自由。一句话,我们的生命首先是自然的产物和恩赐,因此第一要紧的是不能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己,要谨防功利的牢笼夺取生命最可贵的自由。
今天,站在教育的立场用积极的心态感悟庄子的生命哲学,我们就会发现,领会其护卫生命本真及其自由的思想会帮助我们减少由外界引起的自我的内心冲突,甚至会让自我的过多物欲减少,从而有效地用内在的生命自由价值抵抗外在的物质和思想功利的束缚和诱惑。例如,他的妻子去世了,他鼓盆而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内心一旦达观,就可以化解人生的痛苦,从而节哀顺变。其实“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间俗话正是达观地对待生命的表达,也是一种对生命最幽默的护卫。
在今天的教育场上,我们看到、听到太多的由于教育不当导致学生生命丧失的事件,这诸多事件本来是不该发生的,但却发生了,例子无须再举。于是许多人在反思,在寻找原因。我们的教育存在过度教育和不当教育问题,存在不尊重生命、不爱护生命的现象,这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似乎不可理喻。
从教育的角度认真阅读《庄子》,我们可以领悟,生命的可贵不在于功利价值,生命只要诞生,他本身就是最宝贵的,单从生命的自然属性角度讲,我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由学会尊重生命和捍卫生命。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不少学校还存在为了追求分数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还存在无情地赶走后进生的现象,还存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学校是让学生感到快乐并获得幸福的地方,如果我们连他们最起码的生命存在都不在乎,一味地追求功利,那么,学校对于学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这话不是没有道理。那种“走进学校获得知识”的理念还是先进的理念吗?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如果学生走进学校是为了单纯地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对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们能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笔者同事有个孩子,因为厌烦学校程式化的知识传授式教育,拒绝上学,他自己在家里借助网络学习,到期中期末考试时才去学校考试,结果每次考得都很好。学校要的不就是好成绩吗?他以自主学习的自由方式考出了好成绩,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更多。
我们知道,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鉴于唯物教育盛行,导致亲子与师生关系的决裂,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实施生命教育之后,能有效克服唯物教育所产生的缺失,因而带动日本社会的变化。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而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很晚,湖南省醴陵一群学生发起的“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具有生命教育社会价值的的开头。2005年11月,他们的活动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关注,总理在相关批示中强调:关爱生命、关爱特殊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各级政府、学校、团组织应有的职责。此后,生命教育宣传广泛展开,出现了《浅谈生命教育读本》等图书,预防自杀和生命教育的相关议案或建议也提到了全国人大的有关会议上。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倡导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别是自杀心理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可以说很有针对性。
学术界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笔者认为,《庄子》的生命哲学正是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形象阐释,值得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的立场细读,因为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中,深藏着从心理和认识角度解决心灵出路的教育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当前生命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们疏导并解决大量心理问题的科学途径。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门却总是紧闭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庄子》中感悟庄子思想中的叙事教育、语言教育、文学教育、美学教育、知识建构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总之,当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阅读《庄子》时,不论获得的是点滴还是不够成熟的系统思考,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而言都将是有益的启示,都会伴随阅读过程提高我们应用经典的能力。
 
 
 



最后更新[2012-7-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