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庄子是我过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中蕴涵着许多教育观念,但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学教育是极具启示的,他的教育观念充满了大智慧,对于当代中学教育极有意义和价值。如果将其思想应用于教育改革中,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将有很大改善,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庄子;自然无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追求自由
庄子,又名庄周,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由,思想纵横,逍遥如风,淡然如水,他的文章想象丰富,文笔奇崛,汪洋恣肆,跌宕开合。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偶尔闲钓秋水之上,逍遥游于山水之间。他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这些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庄子的避世退隐思想曾一度被主流意识形态视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是不利于教育教化的,然而其思想中的哲学意味,其中蕴涵的文学及艺术理论都对后世哲学与文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们对庄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往往也集中于此,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由于中国一直视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孔子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做的努力,《论语》中人尽皆知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使人们关注儒家中的教育思想,而对于庄子思想中所蕴涵的教育理论缺少重视,甚至根本无人察觉。
细细研读《庄子》,便会发现其中蕴涵着不易为人察觉的教育观念,虽然没有刻意指出,却确实对教育与学习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逍遥自由,崇尚随性自然,以另外一种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崇尚自然,倡导无为的教育思想观
庄子的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便是主张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从而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无为要求尊重事物的本性,尊重事物自身存在的特质和法则,并同时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庄子·外篇·天道》)开掘本性,而不要认为地压抑、干涉和改变人的自然本性。
处于中学教育的阶段,不应再一味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应过分限制学生的自由,让其在过于沉重的教育和压力下成长,这样学生的个性会日益被销蚀磨灭,而应在一定程度上让其自由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更要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令自己的智慧自由驰骋,而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所写,老师所讲,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永远无法自己学到新东西,也无法自己开拓新境界,因为他的思想与思维是不自由的,一直在被别人左右,听从别人的指挥和安排。
而只有顺其自然顺其天性,才能充分发掘出每个人自身的潜力,让学生根据自身所长而使自己得到更具方向性的发展。当然这里的顺其自然并不是一味放纵学生任意妄为,适当的时候老师还是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管教,只是不要扼杀、泯灭孩子们的个性和才能,让其在自己爱好和所长中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二、注重规律,勤劳求知的学习方法观
庄子指出认识事物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律的,事物自身的发展也按照特定规律进行。庄子的认识论中表现了三种认知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认识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感知、思辨和体悟。感知是对事物进行最基础的认识,思辨是获得具体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方法,而体悟是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从而得到对事物认知的最高境界。事物的本身与发展变化也是同样遵循一定规律的,要把握住这种规律必然会促进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事物的这种客观规律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在《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讲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便是如此。“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经过反复的练习,自然而然便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技术娴熟,运用自如,必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庄子在注重规律的同时,还主张要勤劳求知,坚持不懈,要付出努力才能有相应的收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内篇·养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有所得,就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不断丰富自身,充盈思想。如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那是因为“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再如《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佝偻承蜩,驼背老人持竿捕蝉像拾物一样容易,问其原因,老人答“我有道也,五月六累凡,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缀之也”,如此专一,全神贯注,看似的不可能也是可能的。
这些思想都对教育以及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启示。提倡尊重学生个人认知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不应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固定单一的言语教学对于学生认知的过程,思维的开拓都是不利的,会使学生一直沿着老师的思考方向和路线走,而对于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有很大的限制。老师应当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掌握事物规律,从而独立完成这个认知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都大有裨益。同时,应使学生了解,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勤劳求知,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反复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将知识在生活学习中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人才培养观
庄子认为,万物各有各的特性,“物各有宜”,无论是不同的事物还是不同的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而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利用自身存在的长处。在《庄子·外篇·至乐》中,庄子曾讲:“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此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鱼与人是不同的,所以处于同一环境的时候结果也不同,因为鱼是需要水的,而人则不能处于水中生活。再如同样出于《至乐》篇的以鸟养鸟的故事。鲁国曾飞来一只海鸟,鲁国国君十分喜欢,毕恭毕敬将海鸟迎进了太庙,为它演奏《九韶》,为它准备美酒,为它宰杀牛羊,然而海鸟忧悲炫视,郁郁而死。庄子说这是“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养鸟应让其栖之深林,浮之江湖,才能正常地生活。所以要依据每个事物的特性,充分发挥他们由于特性所能创造出来的价值,否则不能让其发挥作用,反而可能因此一无是处。
现在的中学教育有时就如同“以己养养鸟”,把所有学生同样对待,对所有学生制定同样的规则,严格要求学生的“能做”与“不能做”。从来没有从学生每个人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每个人自身的特质是不是适合这种规定,而是全凭老师的一厢情愿。这种统一的方式,不但不能使学生的长处和特点得以发挥并得到发展,反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使学生走向并不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多少学生曾因为老师的统一要求,一意孤行而使自己的爱好甚至理想都被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每个老师都应学会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意关注自己的学生,尽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亮点,找到自己所长,并由此帮助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并发扬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或许看来麻烦琐碎,但是身为老师,为人师表,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学生让其成为栋梁之才,而因材施教正是最实用最负责的方式。这也需要一种海纳百川,极其宽容的态度,接纳各种人才,接受各种思想。
所以不论老师还是教育体制都应努力改变以同一模式培养不同对象,以同一标准衡量各种人才的教育形式,这种带有近乎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叛逆心理,降低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特长和优势的发扬,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如今,老师还有教育体制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方式。
四、追求自由,旷达自然的学习目的观
庄子是自由的,退隐避世,不争名利,不入世俗,是如此的超脱旷达,如此的逍遥自我。不在乎名与利的计较,不注重个人的得失,而只追求内心的平静,精神的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内篇·逍遥游》),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自由在庄子眼中是最完美的人生状态,摆脱物的束缚,超越现实的羁绊,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随波逐流,不追名逐利,不患得患失,随心所欲舒展自己的心灵,让思想及内心可以自由驰骋。
在如今的中学教育中,老师都难免会向学生灌输不好好学习,就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就无法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以后的生活便不能舒适富足,反而天天要被衣食住行所扰,而以此强调学习和考试的重要性。在当代这样一个现实而功利的社会,工作难求,房价居高不下,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学知识应是一个自由而且快乐的过程,不应把它全都染上功利的色彩,这样的学习是沉重不堪的,至少在中学阶段,还是应当让学生保持一个单纯的心态,让他们从学习中从知识中体验其应有的快感,并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和思想境界,让他们也可以享受或许短暂的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脱。
所以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关照自己,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特点,通过自己来认识自己。不要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也不要只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而学习。引导他们要通过学习而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对自身思想境界的提高。
庄子的教育思想是独到的,他注重人的个性解放,注重关注人和物的自然本性,崇尚“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消极逃避的思想中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如果我们开拓视野,认真研读,就能获得新的启示。把庄子思想应用于如今的教育改革中,我相信对如今的教育模式会有很大的改观,学生也将得到更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 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 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建疆:《澹然无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庄子思想对生命教育缺失的警示
近年来,学生生命事件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电视和网络,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引起学生生命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好好读一读《庄子》,结合庄子的生命哲学反思我们教育的缺失。
有不少人站在单纯养生的角度读《庄子》。例如,清代的王先谦在他的《庄子集注》序言中就明确地说,他读《庄子》若干年,最终总结了八个字的心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也有不少人指出,庄子的养生具有消极遁世的作用。但是,当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思索今天的教育时,我分明感受到庄子对生命自由存在的体悟性和认识无一不包含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受到伤害的悲悯,对生灵涂炭的激愤。他在《则阳》篇里甚至借老子的门徒柏矩这个人物对受刑示众的死者尸体仰天号哭,并借柏矩之口强烈谴责残害贫民生命的君主,成为古代问责君主的知识分子代表。
牟宗三先生说,庄子是站在人生哲学的立场看世界的,而不是单纯站在科学知识的立场看世界的。笔者以为,学校教育也应该首先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施教,而不应该单纯站在知识传授的立场施教。
涂光社先生说,庄子的哲学是生命的哲学,是追寻精神自由和维护人类天性的哲学。他在《庄子范畴心解》一书中这样表述:庄子“鼓吹珍爱生命,把握自己的感情、思维取向、享用天赋的灵慧,追求真实和快乐的人生,在自由的精神境界里畅游”。
的确,庄子十分肯定生命的主体存在价值,也十分重视生命的个性,他张扬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生境界。
现在我们说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庄子告诉我们,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特殊的统一体,要学会敬畏、尊重、善待自己的生命,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体悟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自我体悟出发,也就是从内在的平常心出发,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外在于自己的他人和事物,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要学会超然物外地看待世界,守住内心的虚静和心灵自由。一句话,我们的生命首先是自然的产物和恩赐,因此第一要紧的是不能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己,要谨防功利的牢笼夺取生命最可贵的自由。
今天,站在教育的立场用积极的心态感悟庄子的生命哲学,我们就会发现,领会其护卫生命本真及其自由的思想会帮助我们减少由外界引起的自我的内心冲突,甚至会让自我的过多物欲减少,从而有效地用内在的生命自由价值抵抗外在的物质和思想功利的束缚和诱惑。例如,他的妻子去世了,他鼓盆而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内心一旦达观,就可以化解人生的痛苦,从而节哀顺变。其实“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间俗话正是达观地对待生命的表达,也是一种对生命最幽默的护卫。
在今天的教育场上,我们看到、听到太多的由于教育不当导致学生生命丧失的事件,这诸多事件本来是不该发生的,但却发生了,例子无须再举。于是许多人在反思,在寻找原因。我们的教育存在过度教育和不当教育问题,存在不尊重生命、不爱护生命的现象,这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似乎不可理喻。
从教育的角度认真阅读《庄子》,我们可以领悟,生命的可贵不在于功利价值,生命只要诞生,他本身就是最宝贵的,单从生命的自然属性角度讲,我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由学会尊重生命和捍卫生命。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不少学校还存在为了追求分数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还存在无情地赶走后进生的现象,还存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学校是让学生感到快乐并获得幸福的地方,如果我们连他们最起码的生命存在都不在乎,一味地追求功利,那么,学校对于学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这话不是没有道理。那种“走进学校获得知识”的理念还是先进的理念吗?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如果学生走进学校是为了单纯地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对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们能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笔者同事有个孩子,因为厌烦学校程式化的知识传授式教育,拒绝上学,他自己在家里借助网络学习,到期中期末考试时才去学校考试,结果每次考得都很好。学校要的不就是好成绩吗?他以自主学习的自由方式考出了好成绩,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更多。
我们知道,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鉴于唯物教育盛行,导致亲子与师生关系的决裂,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实施生命教育之后,能有效克服唯物教育所产生的缺失,因而带动日本社会的变化。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而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很晚,湖南省醴陵一群学生发起的“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具有生命教育社会价值的的开头。2005年11月,他们的活动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关注,总理在相关批示中强调:关爱生命、关爱特殊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各级政府、学校、团组织应有的职责。此后,生命教育宣传广泛展开,出现了《浅谈生命教育读本》等图书,预防自杀和生命教育的相关议案或建议也提到了全国人大的有关会议上。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倡导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别是自杀心理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可以说很有针对性。
学术界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笔者认为,《庄子》的生命哲学正是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形象阐释,值得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的立场细读,因为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中,深藏着从心理和认识角度解决心灵出路的教育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当前生命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们疏导并解决大量心理问题的科学途径。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门却总是紧闭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庄子》中感悟庄子思想中的叙事教育、语言教育、文学教育、美学教育、知识建构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总之,当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阅读《庄子》时,不论获得的是点滴还是不够成熟的系统思考,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而言都将是有益的启示,都会伴随阅读过程提高我们应用经典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