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名为《黄金律——一条普世道德箴言的历史》(La Règle d’or, histoire d’une maxime morale universelle),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孔子说到19世纪,下册着重介绍20世纪人们对道德黄金律的诠释。作者奥里维埃·迪鲁瓦(Olivier du Roy,1933-)曾在某修道院当过三年院长,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道德黄金律研究。2009年曾出版《黄金律——一条被遗忘的箴言的回归》(La Règle d’or, le retour d’une maxime oubliée),是为今年新著的简本。
肯定式就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颠倒过来,把自己想得到的给予他人。《摩珂婆罗多》迦尔纳篇第114颂便是如此:“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就如何对待别人。”中国道教的经典《太上感应篇》劝导人们说:“见人之得,为己之得,见人之失,为己之失。”基督教《圣经·旧约·利未记》记述耶和华的话说:“要爱人如己。”《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则记述了耶稣的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在《圣经·新约·路加福音》中,这句话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一遍。这种肯定式早在15世纪就为英国人所熟知,其具体表述是:“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正是在广泛流传的基础上,托马斯·杰克逊才有可能将相同和相近的表述,概括为道德黄金律。
拉默特·勒瓦耶(François de la Mothe le Vayer, 1588-1672)是最早宣扬儒家学说的法国学者,他从利玛窦的《基督教远征中国记》(何高济等人的中译本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读到了有关孔子和他的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介绍,对这位中国贤哲的由衷崇敬油然而生。在出版于1641年的《异教徒的德行》(La vertu des payens)中,他将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箴言称为中国道德的精髓。
1687年在巴黎出版了拉丁文版《中国贤哲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此书是多名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兼译作,扉页上写着中文书名《西文四书直解》,全书由献辞、导言、孔子传记和《大学》、《中庸》、《论语》(缺《孟子》)的译文组成,堪称17世纪欧洲介绍中国儒家学说最完备的著作。如果说,此前知道孔子的法国人屈指可数,《中国贤哲孔子》问世后,情况大不相同,许多法国人通过此书对孔子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萌发了深入了解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的愿望。以《中国贤哲孔子》拉丁文版为底本,法国人西蒙·富歇(Simon Foucher)和让·德拉布吕纳(Jean de la Brune) 在1688年分别出版了法文版的《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Lettre sur la morale de Confucius)和《中国哲人孔子的道德》(La morale de Confucius, philosophe de la Chine)。孔子及其学说从此在法国引起广泛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引人注目,多位思想家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并称颂孔子的道德哲学,其中包括狄德罗、孟德斯鸠、伏尔泰。作为18世纪对中国最为倾心的法国人,伏尔泰在《风俗论》、《哲学辞典》等著作中,至少四次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称之为不渝的法则,堪与牛顿阐发的地心引力法则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