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2012年7月20日12:07:44按:昨天开始看《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和《世界十大建筑鬼才》。两本都是世界建筑大师传记,只不过前一本写的都是20世纪的大师,后一本涉及的时间长些。自然,两本中涉及的人物有交叉。
2003年女儿考上建筑系后,一天晚上在深圳书城我一次就买8000多元的建筑类图书。建筑类图书比一般书要贵些,其中有一些由于主要是建筑图片,用进口铜版纸印刷,所以很贵,一本几百元的有好多本。可是这些书买回来,女儿看的还没有我看得多(实际上她很少看这些书)。我呢,特别喜欢看建筑类图书,我觉得建筑美学特别有魅力。最吸引我的是,凡伟大的建筑师都是理论和实践比翼齐飞的人,都是极有个性的人,都是创造力极强的人,都是想象力极其丰富同时又很有激情的人,差不多每一个都是浪漫诗人,都不“无聊”。看这些书让人感动,激动,启发无限。
要是有下辈子,我就选择当一名建筑师。
这两本书,文字都不多,除了丰富的图片,文字都只有10万字多一点。昨晚我看到快四点才把这两本书看完。所以今天中午十点半了才醒来。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
|
|
|
书名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作者 吴焕加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书号 80681-679-8 开本 32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
定 价 ¥45.0
|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首部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专著。
与以往建筑类读本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不仅仅是讲到业已成规的历史发展脉络,更注重结合建筑界当前的焦点,特别是中国的建筑现状。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由知名的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薛恩伦、李道增撰写,邀请了国内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有深入了解的前沿学者,组合了20篇专业小品论文。清晰地梳理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历史脉络,阐释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窥探建筑大师们的思想精髓。
建筑也需留白——读《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有感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超越。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稳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他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自己在内的东西。
后现代主义有三大特征:文脉,隐喻和装饰。
以诺曼福斯特为代表的新一代的高技派转向真正的功能主义。他们关注的焦点也随之转变为“建筑的灵活性,城市的文脉和生态环境”。建筑的灵活性体现在建筑内部空间可灵活的划分,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展而不影响原有建筑的正常使用。文脉意味着“之前在在城市中表演演变为为城市而存在”。生态环境则是高技派最强有力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先进的结构,设备,材料和工艺。
说到鼎鼎大名的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让我没想到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内部空间:曲折迂回的行进路线,充满变幻的行进内容,序列的虚空留给人们的思考,挣扎的条窗形成的奇幻光影等,却在室内展品布展完成后,完全改变了空间的效果——室内设计与建筑关系不协调,单一纯净的空间被众多的展品挤满,许多展板被创斜向的条窗划分的支离破碎,纯粹的建筑空间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大打折扣。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设计师构思单纯建筑空间的时候就已经把它推到了极致,所谓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二是建筑师本人未参加日后的布展设计,没有整体把握设计意图。由此可见,建筑贯彻始终的设计思路以及必要的“留白”是多么的重要。
书 名 世界十大建筑鬼才 作 者 王博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书 号 5609-3612-1 开 本 16 出版时间 2006年2月 定 价 ¥42.0
|
|
目录: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巴洛克艺术的“独裁者”
安东尼.高迪.科内特:曲线之中的永恒怪诞
法兰克.洛伊.赖特:放荡不羁的贵族牛仔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破译钢玻结构密码
勒.柯布西耶:打造建筑灵魂中的黄金分割点
阿尔瓦.阿尔托:斯堪的纳维亚“建筑圣雄”
乔尔恩.伍重:平面如刀
弗兰克.盖里:现代建筑“恶之花”
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中的“菊花与剑”
扎哈.哈迪德:穿行于晦涩意象的建筑天后
CNN评全球最丑十大建筑(我国有入选)
第一柳京饭店(朝鲜)位于朝鲜首都平壤,高330米,1987年开始兴建,后因资金问题在1992年停工,至2008年才开始重启工程,预计2013年完工
第二亚特兰蒂斯饭店(迪拜)
第三国会大厦(罗马尼亚)
第四奇奇科夫电视塔(捷克)
第五西雅图体验音乐博物馆
第六胡志明陵寝(越南)
第七利物浦都会大教堂(英国)
第八波特兰大楼(美国)
第九沈阳方圆大厦(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