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重读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阅读次数:327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重读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程少堂2012年7月24日按:今天重读完日本也是世界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的名著《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大师原研哉对设计的理解极其深刻、精辟。

这本书2006年出版时我就买了一本,买回马上花两天时间看完。这次又重读,受到启发更多。好书要重读。重读好书之至乐是只有真爱读书的人才能享受的专利。

这本书后来我又买了一本,前天送了一本给一位友人。

我晒几个我笔记摘录的句子:

1.“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真是理解。(第1页。自序)”

2.“当你们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没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更往深处迈进了一步。”。(第2页。自序)

3.原研哉刚从事设计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第5页,译序)

4.“如果说‘信息之美’也是一座高山,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攀登路径:‘清晰’、‘独创’和‘幽默’。”(196页)

5.“幽默代表的是层次极高的理解”。“那些能够理解信息‘幽默’品质的人,自然就是信息传达的高手。”(196页)

这些话,让我想好多好多,尤其是第三句给我震撼。我要模仿这一句写一句我的“名言”——

“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丰富语文这一概念。”

 

 


《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 [日]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1
页数: 212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16开
ISBN: 9787209041065

编辑推荐
本书自二00三年出版以来,在日本先后加印十七次,二O0四年荣获由SUNTORY财团颁发的第二十六届文学艺术大奖,二00五年,在台湾出版后,迅速登上诚品书店、金石堂艺术类图书排行榜,蝉联多期,畅销至今。
  当你们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没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更往深处迈进了一步。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内容简介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作者简介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目录
设计的日常(译序)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哀声何来? 
 设计的产生 
 设计的整合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 
 规格化、理化的生产方式 
 风格再塑 
 概念创造品牌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 
 电脑技术的设计 
 超越现代主义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艺术与设计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坂茂与卫生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隈研吾与捕蟑盒 
 面出薰与火柴 
 津村耕佑与尿不湿 
 深泽直人与茶包 
 再设计的国际巡展 
第三章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五感”的领域
 信息的构筑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特种纸的研发
 踏雪的记忆
 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
 柔化了的触觉空间
 白桌布的信息启示
 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
 可触摸的媒介
 通过模型确认“白色”与“触摸感”
 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
 发生在银座的事情
 作为信息雕刻的书籍
第四章 无中生有
 田中一光的嘱托
 无印良品的起源和使命
 这样就好
 WORLD MUJT
 EMPTINESS
 标志:地平线
 外景地:寻找地平线
第五章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设计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的演变
 综合化了的企业机能
 精准的市场调研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日本人的生活现状
 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概念
 俯瞰设计
第六章 在日本的我
 日本文化的深层含义
 《阴翳礼赞》:日本古典美学的大成
 再造成熟文化
 大自然的礼物:稚叙苑与天空的森林
 以国际视点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精粹:小布施堂
 探究“无”的意义:无何有
 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
第七章 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主旨:“自然的睿智”
 绿色环保:日本能做什么?
 森林里到底有什么?
 设计的衍生
 设计对象:身边的自然和生命体
 媒介的自我增殖
 没有终点的项目
第八章 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
 设计认知的醒悟
 设计与信息
 信息之美
 清晰
 独创
 幽默
 生命科学与美
 与信息和设计有关的三个概念
 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
 平面设计
 VISUALOGUE
 再次出发
后记 原研哉
编后记

 

 

《设计中的设计》概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师,原研哉无时不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他在《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中,以浅显平实的语言,诠释了他对设计的理解,也让所有普通人、而非设计师,理解了这项工作、这门艺术。
 
原研哉首先带我们回顾了设计概念从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给经济带来了活力。但传统手工品,却被机器肤浅地模仿,原本精美的造型也在这一过程中遭到了歪曲。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面对眼前的景象,感到了危机,为旧日审美的流逝而备感痛心。思想家、艺术家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异议,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1919年在德国魏玛设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及由它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更是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在世界的高速运转中,设计被非常有效地组织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在欧洲,人们为了让一个产品在市场上持续地保持影响力,创造出了“品牌”这一概念,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了设计中。设计在美国作为市场促销手段的一环得到了广泛研究,设计在产品外形、企业形象管理和广告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设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生活当中。
 
在原研哉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原研哉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的。
 
 
再设计(RE-DESIGN)——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原研哉推崇的“再设计”,是对社会有共同认知的物品进行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原研哉策划了一个“RE-DESIH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有三十二名来自日本的设计者对日常用品进行了重新设计。我们看看其中两个例子:
 
坂茂再设计的卷筒纸
 
《设计中的设计》概述《设计中的设计》概述
 
建筑家坂茂把“纸管”当作建筑材料,以此闻名世界。他这次进行再设计的是卫生纸。卷筒纸中间的芯被做成了四角形,于是卫生纸自然也被以四角形的方式卷上去。若是平常的圆筒状卫生纸,只要轻轻一拉,就可以很顺利地抽下纸张来。而抽取卷在四角形纸管的卫生纸时,一定会因为产生阻力而发出“喀哒”声。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圆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彼此间会产生很大的间隙,但是四角形的卷筒卫生纸就不会产生这一问题,这就使得人们在搬运或收藏卫生纸时也可以节省空间。
 
 
建筑家隈研吾的建筑观是“建筑师不能以建筑的名义向世界展示过度华丽的造型”,他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他这次的课题是捕蟑盒的再设计。他把捕蟑盒设计成半透明的管状黏胶布,很像是一个四面都有强力胶的隧道。在实际使用时,把胶布拉出适当的长度后剪切,再把剪下来的胶布折成四边形管状体。在一段和另一段的连接部分,外部也有胶,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很随意地将捕蟑盒粘在墙壁的垂直立面上。这种细长的管道形捕蟑盒,可以非常适合地放在蟑螂经常出没的小缝隙里。与他向来的特点一样,这个捕蟑盒,其实也是一个概念明确的建筑体。它的造型与现代室内设计的极简理念是吻合的。它并不遵循传统的“房屋”样式,而是考虑了“墙壁”、“缝隙 ”等具体空间,采用了流动的“管道”样式。
 
原研哉指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构筑“五感”印象的设计
 
原研哉是一个平面设计师,但他不限于在视觉领域做自己的工作。他针对人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去进行设计。因为人是各种感觉的集合体,在人脑中出现的形象,是同时由几种感觉刺激和人的再生记忆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幅宏大图景。原研哉用具体的例子阐释了他对这种综合信息的构筑。
 
原研哉的想法是,既然是冬奥会,就应该体现出冬季特色。具体到纸上,就是要造出一种既适用于冬季的庆典,又能唤起人们对于“冰和雪”的记忆的“ 纸”来进行设计。“冰一般”的纸最终生产出来了:将文字的金属模板加热,然后压在纸上,文字部分出现凹陷,因为热的作用,部分纸纤维融化成了半透明状。这种纸让人们联想起冬天,脚踩在松软的雪地上,足迹变成半透明的冰渗透到泥土里……
 
梅田医院的标识系统由原研哉设计,其最大特征就是标识本身都是用白色的纯棉布做成的。标识的台座部分被固定在墙壁或天花板上,房间号和提示信息则用丝网印在白色棉布上,有的像袜子,有的像可以换的床单,都可以随时被脱卸下来清洗。布料的质地是非常柔软的,所以布料的使用会给这一空间带来柔和的感觉。同时,不耐脏的白布向住院者表明,院方能时刻确保医院的清洁。“柔和的感觉”和“最好的清洁”,对于在医院生产的人来说,都是最大的安慰。这套标识系统也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观念:这是一家技术和理念都非常先进的医院。
 
无中生有的设计理念
 
 
 
无印良品是在日本独创的一个概念性商品品牌。在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的影响下,它简化造型,注重呈现产品的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做商品袋。它不主张品牌个性突出或具有特定的美学意识,它想要做的,是要带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原研哉的工作,就是在社会大众中传达商品的概念。他对无印良品的提案,用一句话说,就是“虚无”(EMPTINESS)。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原研哉试图用地平线的形式打造一个巨大的容器,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但又蕴涵所有。因为从地平线出发,可以看到天地间所有的景象,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
 
为了拍到完整的地平线,原研哉来到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中部的鸟犹尼市。因为在这个城镇附近,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盐湖——干涸的盐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白色平面。举目四望,白色的大地与天空相接,除了地平线再无他物。他们还在鸟犹尼市找到一位十四岁的少女,她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最终的画面,深刻地表现出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设计是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设计是促进经济利益增长的有效手段。对设计的冷静、准确而有效的使用,能增加企业的沟通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品牌,是经销地的文化和消费欲望的综合体现。商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的关键。因此,原研哉认为应该生产有美感的商品,当与缺乏美感的商品并置时,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更能开启人们的消费
  
朴素的日本设计
 
当今的日本,历经经济起飞和经济泡沫的破裂,人们发现,光有物质是无法拥有高品质的生活的。怎样去寻找生活的幸福呢?原研哉说,要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人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对生活的发言。日本设计在国际上之所以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长处非常清楚。原研哉不只一次地说到,只要做好份内的事情,能够根植于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自然不会低。而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中,是不存在的。
 
在他看来,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无印良品)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在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里,他并不热衷成为全球化的一份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他认为必须努力避免的。保持原创性不代表扼杀异类,不同文化语言固然应该多做交流;而往来得愈多,就愈了解自身的原创性是什么。但千万不能将异同混合,那只会落得一塌糊涂。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读书笔记--《设计中的设计》
 

这是一本关于设计理念的书。

我不懂设计,也自知生性平庸艺术细胞匮乏,但仍止不住地被美的事物吸引,并对之心存向往。爱美乃人之天性嘛。在书店闲逛时被其至简洁的纯白封面吸引,买回家后开了N次头因种种原因一直在开头阶段徘徊。

不知道是心理年龄过早衰老对新事物排斥,还是心情浮躁看不进去,最近常读到的一些书(特别是热门书推荐书),多数加深我对当今信息泛滥的反感。在上上上个周末的午后,随手翻起这本书,安安静静地,换回感动良久,现在仍回味无穷。

书中倡导的re-design精神促人反思,值得学习,无论我们是不是搞设计,都需要的一种精神,她善于体察与思考生活,在微小中发掘闪亮点、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提出新的审视角度,这是一种有深度、大道无形、润物细无声的精神。书中的插图展示的在这精神下开发出来的一些设计品,无论是四方形卷轴的卷纸(方形不同于平常用的圆卷轴,没那么平滑用的时候增加阻力,倡导环保),捕蟑螂的小屋;出入境印章(飞机飞向左右分别代表出入);树枝样的火柴;音符淙淙的茶叶包;衣服样婴儿尿不湿,还是书本、建筑等等,经设计者之手出来的都那么耐人寻味,让生活不时增添幽默、创意和情趣。

前两天上朋友的博客,看到一组法国人设计的环保图片,那完全是另一副景象,色彩艳丽花样层出极张扬的幽默和大杂烩,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些作品挺像印象中的法国的——时尚摩登艳丽张扬!想起这本书,联想到日本、《菊与刀》、《箭术与禅心》,印象中一个谦卑、谨慎的民族,与身俱来的内省,设计品也都是这么的贴近生活,于微小之中见不同!于是又感慨,环境造人啊。

这不止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

作者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在他看来,我们的个人生活,除了尊重人性,尊重技术,还要有点点使命感;有点点适可而止的禁欲主义;
  而谈到企业经营理念,除了利润,除了规模与效率,还要有点点艺术享乐与适度中庸的自然主义;
  他还提到,面对一片繁荣与热闹的邻国中国时,日本很难保持足够的镇静,但日本必须处于一种理性的状态,要像打坐那样平静,保持内观,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有的典雅气质。
  

我不搞设计,但并不妨碍我正在并将持续地朝美好的方向前行,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目前带的学生中,有几个热爱并要投身于做平面视觉设计的,由于他们对整体的把握经验不足,以及对生活的历练尚浅,目前阶段他们的东西出来总让人感觉线条粗放。但他们应该尽早地知道:设计应该是创意第一,有灵魂有思想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而好创意需要巧用心和对生活细微的体察与领悟。以下是作者关于做好设计的一些观点,摘下来与他们分享:

1 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2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3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4 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5 不知是幸或不幸,日本这个有着一亿三千万人口的大市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对“日文”防线始终严守。也许多亏日本人的英文不流利,日本的市场才不可思议的维持着独创性。


最后更新[2012-7-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