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水到渠成,必先不辭細流。「修這門課,又有什麼用?」許多學生與家長眼中只有短線功利考量,連大學教育甚至都被視為技職訓練。然而教育的可貴或許從來不在學以致用。無論所學為何,藉由嚴密的知識系統培養理性分析,最後自能觸類旁通,在繽紛事物中看出共通之道。
價值與意義 非當下可以評斷
即便是音樂這門養成教育甚為漫長,許多樂器更需從小訓練演奏技巧的學科,太多知名音樂家也非只修音樂一科,甚至還非「科班出身」。想當指揮家,應該念音樂而非心理,但看看呂紹嘉,誰又能說他真的曾經誤入歧途?站在指揮台上當然要有指揮技巧,但一位台灣音樂家能夠帶領德國樂團演奏貝多芬,教導法國樂手表現德布西,還能讓人心悅誠服,關鍵或許就在那些音樂學院沒教的事情裡。
劍橋大學有歷史悠久的音樂系,但在今年逍遙音樂節八百歲校慶音樂會上引吭高歌的代表,卻是動物系畢業的金利賽德。台灣大學甚至沒有音樂系,竟也出了呂紹嘉這位傑出校友。人生可沒有加退選;別以當下時空考量任何一項知識是否有用,更不要驕傲地宣判任何一門學問的價值與意義。謙虛認真,你終會擁有自己的舞台。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