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哲思妙语
文章标题: 《北京人艺:一个戏写三年》
     阅读次数:123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人艺:一个戏写三年

“戏比天大”
2012年07月19日

潘 真

  第一次听说“戏比天大”,是1988年。
  那时我到上海政协不久,办公大楼里的政协招待所还在。某次乘电梯,邂逅一拨从招待所楼层踱进来的长者——每人一袭老棉袄,还袖着手,瞅着有点儿土,但一开口,就把我震住了。那几天,北京人艺在上海,演出票已被一抢而空。眼前这几位……莫非正是国家级的话剧腕儿?我情不自禁尾随其后,一路从北京西路拐到江宁路,进了美琪大戏院!老棉袄褪下,开始排戏。台上没有话筒,台词一念,老旧的剧场蓬荜生辉,那几位顿时光彩照人。
  后来,我在招待所采访他们,得知“老棉袄”里有于是之——北京人艺的台柱子、院长,得知他们的历届院领导都是专家,得知他们的排练厅高悬“戏比天大”牌子……
  
  这几天,堪称“国家级艺术坐标”的北京人艺带着五部看家戏,重访上海。一如24年前,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事件。
  可我怀疑:24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早已变得认不出来了,话剧更是越来越远离艺术了,北京人艺还能“戏比天大”?!
注意到对北京人艺器重编剧的报道——
  院长张和平说:“一个剧院得靠剧本说话,戏剧的生命力在于戏剧文学的品质。”副院长濮存昕说:“这个剧院始终保持着文学剧院的一种传统,它所有的动力都由剧本开始。”所以,在中国剧坛原创匮乏、编剧地位低下的大背景中,北京人艺却聘任了一批“荣誉编剧”。
  其中的何冀平,当年正是从北京人艺起步的:“文革”结束,剧院看中了这名女工的业余剧作,等她念完中央戏剧学院,特地向文化部要了个名额,把她招进去。当时,人艺最核心的部门是编剧组。“平时我们的生活非常自由,不用上班,人艺也不管你在干吗,可以说就是整天‘供着’你。”组长于是之每周组织六七个编剧聊天、吃饭、喝酒,他当了院领导后,工作再忙,每周一聚还是雷打不动。编剧交剧本,“于是之每一次都是恭恭敬敬的,双手接过剧本,感觉就是把你的心血都接过去了。”被如此“供着”的何冀平,去全聚德体验生活,甚至专门学烹饪,考出二级厨师,前后两年多,几易其稿,写出了《天下第一楼》。演出大获成功,于是之在报上撰文道:“感谢剧作家,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后来,她成为香港的“金牌编剧”,很多人对她说,你在人艺一个戏写三年,在香港肯定饿死。
  北京人艺一级编剧郭启宏,从事创作50余年,无论才情和学识在业内都有口皆碑。这次人艺带来的《知己》,是他酝酿了数十年的血泪之作,他自视为“与老院长曹禺的一次隔空对话”。偏爱写文人戏的他认为“文学深层的意义就是要有自省意识”,他的《李白》因此写完廿年了还没过时。他批评“一窝蜂奔着庸俗去,长不了”,坚信“戏剧终归会走上一条高尚的道路,这是主流”。
  若非在北京人艺,我们会觉得上述这些太背时;但听到人家院长重申“人艺应有一种文学、艺术的担当,坚守自己的品质,建设一个学术型、学者型的剧院”,我们信了——在那个门里,戏依然比天大。
  
  北京人艺提前半年在沪开票,已致使此地有话剧意外亏损,不少演出知趣地避开了七八月档期……
  话剧整体不景气,北京人艺却火爆恒久。这说明了什么?
  记得上一次北京人艺来沪,曾掀起一场“北京人艺在向上海挑战”的大讨论;这一次为期半月的演出,又将如何刺激上海人的不甘、反思和追赶呢?


最后更新[2012-8-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