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的美》课堂实录
执教:陈岚(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时间:2003年11月11日
地点:翠园中学初中部
班级:初三(9)班
记录、整理:陈岚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现在请闫舒乐同学作本周阅读积累的总结。
生(走上讲台):本周阅读积累的主题为“美”,我是本周的主持人。
在我心目中,美是明月如玉,柳枝轻舒,涟漪荡漾,惬意万千。美是艳红玫瑰,内蕴浓香,秀外慧中。
在这次积累中,同学们都做得非常好,我们积累了美词、美诗、美句、美段。其中,陈纪宏展同学积累了五个成语: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美女簪花、美如冠玉、美意延年。从古到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马千里同学积累的美句是: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郭晓蕴同学积累了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表现了清新自然的气质之美。最后,我要用施键侠同学积累的刘墉的一句话作为这次总结的结束语:“其实美是无所不在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我们摒除世俗价值的翳障,灵慧无私的眼睛,在任何细微的东西上,都能见到美,而那时整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更可爱,更多姿多彩了。”
谢谢!
师:谢谢闫舒乐。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杜甫的深沉悲壮,李白的放浪飘逸,让我们领略到文学之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磅礴,梵高《向日葵》的激情,让我们领略到艺术之美;还有自然之美,科学之美,人生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把这些凝聚着时代精神的美的事和人表现出来,是我们进行作文训练的重要命题。今天,我们谈一谈“人物形象的美。”(课件:课题“人物形象的美”)
说到人物,我觉得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人物画是比较直观形象的。因此,我选择了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的形象作为我们的模特。前几天,我提议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去网上先睹为快。在网上欣赏过这幅画的同学举手。(四、五个学生举手)请描绘一下油画上那位父亲的样子。
生1:这幅画画的是一位农民。
师:没有了?
生1:(想了想)没有了。
师:能不能说说他的外貌特征?
生2:他的脸上有很深的皱纹。
师:好。现在来看看这幅画。(打出课件2:油画《父亲》,)把刚才几个同学的描述和画中的人比较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生3:他们说的太笼统了。
师:那你说说你在这幅画上看到了什么。
生4:画上有一位老农。他身后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
师:麦田是什么颜色?
生4:麦田是金黄色的。那个老农手里端着一个瓷碗,头上戴着一顶布帽,用毛巾包着。(师插嘴:用毛巾包着的布帽?)哦,是毛巾包着头。
师:哦,是毛巾包在头上,象一个布帽。
生4(继续):他的牙齿残缺不齐。
师:不错。有没有同学看到比他更全面、更细致的东西?
生5:他的额头上有很多皱纹,还聚集着很多汗珠。他的手瘦淂跟皮包骨似的,很干很枯。他的嘴角带着一丝微笑。他手中的碗很破旧。
师:颜龙看到了皱纹、汗珠,还看到了手的枯瘦、嘴角的微笑和碗的破旧。还有没有同学看到他们没有看到的东西?
生6:他的指甲很脏,指甲缝里有脏物。
师:一个很好的细节。因此,我们在观察人物时,要细致观察,学习抓住细节并且把它刻划出来。讲到这里,我知道,肯定同学们心里都在想:这个农民又老又丑又脏,一点也不美,老师干嘛拿他来作模特?(学生点头,有人插嘴说:好土啊!)可是,就是这个既不潇洒也不英俊的老农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展出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好评如潮,人流如潮。有的人驻足于画前久久不愿离去,有人说“我只看了两三秒,眼泪就流下来了。”甚至有人说要把它挂到人民大会堂去。至今这幅画还被珍藏在中国美术馆。(学生中发出了惊讶的感叹声)这样一个给人们心灵以巨大震撼的形象,在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又老又苦的普通老农民。我没有感动,更没有震撼。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描述只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外貌特征上,而且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刚才大家都把画上的人物称为农民,请同学们看看,这幅画的题目是什么?(生齐答:父亲。)对,“父亲”。这是一个父亲的形象。这个题目使画中的形象有了特定的含义。(师充满感情地)请同学们想想看,这皱纹是父亲的皱纹,这缺了牙的嘴唇是父亲的嘴唇,这拙劣的碗是父亲端着的碗啊!你之所以对他只有同情,因为在你的感情中,你没有把他当作一位父亲来看待。你可曾想过,父亲这刀刻般的皱纹,青筋毕露的手,这眼神、这肤色,这破旧的瓷碗,在讲述着皱纹之外的东西,包含着比眼神比瓷碗更为丰富的生活和人生的内容?(学生陷入沉思)
这是一位老农,更是一位父亲。有人说,父亲是一本生活的巨著、人生的巨著。现在,让我们把他作为一本书,以他的脸和手为牵引我们的情节,用我们体会父亲的心去体会这一位父亲的心,读出他的灵魂深处的精神状态,读出他的生活和人生。
(课件3:在父亲的脸上和手上,我读到了一个字(词): 。……)
现在,我们来进行片断写作训练,请大家先在横线上填上你读到的一个字或词,再对这个字或词作出描绘或阐述。
(学生写作。七分钟后)
师:大家停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写好了。现在,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互相阅读一下,看看别人都读到了哪些字或词,然后选出小组中最好的一篇,并且要讨论几条推荐的理由,等会儿推荐给全班同学。
(学生分小组互相浏览、讨论。5分钟后)
师:停!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发言的内容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你们小组几个人分别读到了哪些字或词;第二,宣读一篇你们组内最好的作文;第三,讲一讲推荐理由。来,推荐你们组内最优秀的作品。你们小组两个人举手?谁来作代表?好,卢正薇。
生:我们这个小组读到的词有朴实、责任、苦和沧桑。我们觉得最好的是黄崇荣的“朴实”。(朗读)“这一位生活在贫困之中的老人,脸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风霜。他的头用一块破布包着,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上面的油渍。他的老手也同样布满了青筋。他的身后是一片日夜操劳后得到的丰收景象,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瓷碗。这样的一位父亲又怎能说他不是朴实的呢?”我们推荐它的理由是因为写得很动人。
师:好,朴实动人。再来一个组。
生:我们这组读到的词语有苍老,粗糙,珍惜,苦,还有爱。我们推荐的文章是闫舒乐的。(朗读)“我在父亲的手上读到了一个字‘苦’。看父亲的手,坚硬的骨头上包裹着一层稀松的皱皮,粗糙的手,手上早已磨出一层厚厚的茧,硬硬的,指缝间夹着黑黑的泥,好象诉说着一段‘苦’的故事,不禁使人寒冷起来。我从父亲的脸上更读到了一个字‘爱’。父亲是为了家人,为了儿女,为了生活,脸上才会留下那刀刻般的皱纹,皮肤才会被晒得黑黝黝的。而父亲的无私正是出自他伟大的爱。正是爱塑造了父亲。”我们推荐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前面描写得比较细致,后面也点出了画的主题,并且深入到人的内心里面去了。”
师:他读到了两个字:一个苦,一个是爱,爱是对苦的最好的诠释。很好。我们班男生多,但女生也不要沉默嘛。有女生举手了,林昕。
生:我们组读到的有苍桑,奉献,遗憾和辛勤。我们选择的是我自己的。(朗读)“从父亲的脸和手上,我读到了‘沧桑’。父亲显得老了,岁月无情的刻刀已在他脸上划下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白发也已爬满了他的鬓角。深深凹陷的眼睛,开裂的嘴唇,深深印证着岁月的无情。那青筋暴露、象树皮般干枯的手在一片丰收中微微颤抖。这些都是无数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后留下的一个饱经沧桑的父亲。”然后我们组推荐我的这篇文章的理由是:对父亲的外貌作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描写,从而就可以突出他那种沧桑的形象,使得形象更加深动。
师:嗯,他们这组读出了深刻的形象。哦,举手的越来越多了,姚实!
生:我们组的四个在父亲的脸上和手上分别读到了珍惜、希望、奉献和苦。我们推荐的是李翔的苦。(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我在父亲的脸上读到了一个字‘苦’。是苦压榨成一条条刀刻般的皱纹。这使我想起杜甫曾经说过:‘艰难苦恨繁霜鬓……’,苦就象一把匕首,在父亲的脸上刻下皱纹,形成一种无形的痛。为苦而痛,为苦在父亲的脸上留下的皱纹而痛,为苦把人变得憔悴而痛。”我们组推荐它的理由是:李翔同学通过细致的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这位父亲的深刻理解。读出了画中父亲的生活和灵魂,并且把人们看到《父亲》后内心深处产生的震撼的感觉给挖掘出来了。
(学生自发地鼓掌)
师:不错,写得好,评得也比较到位。
生:(没举手,主动站起来)我们组读到的有苦、奉献、悲惨和希望。推荐施健侠的奉献。
师:(笑)又是一个自我推荐,好!
生:“在父亲的脸上和手上,我读到了一个词‘奉献’。正是因为父亲的无私奉献,才使得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正是他的无私奉献,才使他的手如此地干枯;正是他的无私奉献,才使他的身后出现了一片金黄的麦田;正是他的无私奉献,才使他的儿女有幸福的生活。”我们推荐的理由是:他把父亲的形象联系了他身后的稻田、他的生活,突出了父亲的伟大精神。
师:可见,人的形象和他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同学们的描述中,“父亲”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逐渐生动、鲜活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他逐渐美好起来。他用辛勤的汗水养育儿女,你能说一位勤劳的父亲不美吗?他为了子女含辛茹苦,奉献一切,你能说一位奉献的父亲不美吗?我们还可以读出很多很多。这位父亲会因为贫穷而做坏事吗?(学生摇头)他的每根皱纹都透着(学生答:善良)。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上台,他会不会象老师这样慷慨激昂?(学生笑答:不会)从他端着碗的动作的谦卑,可见他的(学生答:朴实。)你能说一位善良、朴实的父亲不美吗?
可是,养育我们成长的父亲,为我们奉献了一切的父亲却深深地陷入了贫穷、苦难之中。使得父亲的美成为了一种悲剧之美、沧桑之美。这种美使我们百感交集,想到了很多很多。这正是文学语言的魅力,它可以超越画面的限制,驰骋于更加广阔的天地。现在,就请大家思考一下:面对父亲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
(安静了一会,陆续有人举手)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父亲就好象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直到他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
师:这首诗的下句是……(全班齐答: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星星。因为我觉得是星星让黑夜不再茫然。我觉得,这位父亲的儿女,他们的生活不可能是富裕的,而且可能非常贫穷,不过有了父亲深沉而又美丽的爱,他们的生活就会丰富、欢乐、幸福。所以父亲象是星星一样照亮着儿女的生活。
师:父爱是黑暗中的明星。
生:我想起了最后一次见到我爷爷的情景。(有些伤感地)那是他从医院回来的路上,看到他躺在车子里的瘦弱的身子,憔悴的脸,我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但爷爷是那样地刚强,他挣扎着爬起来,用他干枯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转过身,再也没有勇气向爷爷望一眼,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流。(哽咽)我在这位父亲的身上看到了我爷爷的身影,是坚强的身影。
(全场肃然)
师:(轻声地)一段令人感动的回忆。……爷爷也好,父亲也好,都表现了一种爱和坚强。
生:我从父亲脸上那种沧桑之感联想到了夕阳。夕阳的来临预示着一天的结束,给人一种忧伤之感。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想,尽情享受夕阳的美丽呢?“夕阳无限好,黄昏又何妨。”
(生热烈地鼓掌,欢呼)
师:(高兴地)好一个“换一个角度”!夕阳到第二天早晨,又变成了新的太阳。
生:我想到了我的故乡——西安。西安就好象一位伟大的父亲,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西安子女,而今它却变得衰老了,无力了。中国闻名的大雁塔收藏着唐僧历尽千辛万苦取来的佛经万卷,而今落满了灰尘,塔身也开始倾斜了;小雁塔高有13层,而今却破败得只有11层了;东、南、西、北四面高耸的城墙黯然失色,东城墙砖瓦凋零,变得残缺不全;钟楼、鼓楼雄浑的声音早已荡然无存,整座西安城只沉浸在它毫无生气的敲打声中……故乡苍老了,就像画中的父亲;故乡无私地奉献,就像画中的父亲;故乡远远没有深圳充满着的青春和活力,但他是我永远的伟大父亲。
师:(充满赞许地)不愧是我们班的第一才子。是啊,岁月将沧桑写在了父亲的脸上,历史则将沧桑刻在了西安的城墙上。
生:我想到了天堂。
(全班一片笑声)
师:天堂?为什么?
生:因为天堂是一切善良、正义、勇敢、纯洁心灵的归宿。象这样一位朴实、善良、充满爱的父亲,不正是一位天使吗?
师:哦,他希望父亲有一个美好的归宿,我们更祝福天下活着的父亲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其实,这幅画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染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们和我们深有同感,也有人比我们想淂更高、更深、更远。现在,我们来看看,别人想到了什么?(课件:“升华父亲”及有关文字)请一些同学给我们大声的读出来。
生:(朗读)我想到了一首歌《懂你》中的两句歌词:“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师:父爱无私无悔。
生:(朗读)这是典型的中国父亲,浸泡着太多的苦难以至于神色木然。我想到了陈凯歌和张艺谋在电影《黄土地》中所塑造的那个苍老、沧桑、愚钝的父亲形象,正如同罗中立油画中的父亲形象一样,是对传统型父亲形象的一种含泪的追忆和无奈的告别。
师:泥土离我们远去,父亲也离我们远去。
生:(朗读)面对的是《父亲》,但必须联系着儿子看,这时候我有一种介入感,让我感受到大山里带来的那种坚不可摧的文化传统,苦难和沉重在一起,跟我血脉相连,我想改变,但无法摆脱。
师:父辈的苦难沉重,与我们血脉相连。
生:(朗读)只有历经沧桑的人,才会显得未老先衰和拥有那种独特的目光。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乃至于不敢正视。为什么?是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一代人集体的父亲,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师: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生:(朗读)沉重的父亲矗立在那里已经近二十年了。它最少标志着一个时代:从神到人、从虚假到真实,它像一座碑,他就是一座碑。
师:这幅油画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在政治上、文学上、艺术上,从偶像崇拜、虚夸生活过渡到回归人性、回归真实的时代。于是,这个形象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今天这节课,可以说是一个美的历程。(课件:板书1“美的历程”)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课件:板书2“人物形象”)时,就已经走出了迈向美的第一步(课件:板书3“美”)。你一眼就看出父亲是农民,穷、苦、老,这样的直觉触发了你的感情(课件:板书4“直觉领悟”),无论是同情、尊重还是赞美,这种情感体验(课件:板书5“情感体验”)与直觉相互激发,生动地描绘出父亲在画中的形象。这是审美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形象再现(课件:板书6“形象再现”)。这个阶段,人物形象的美的价值在于他的独特性和鲜明性。(课件:板书7“独特、鲜明”)
但文学语言的最大优点在于他的自由。可以不受画面的限制。这独特、鲜明的父亲形象引发了你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创造出你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这种展开和升华,是形象的再次创造的过程。(课件:板书8“形象再创”)这时人物形象的美的价值在于他的丰富和深刻。(课件:板书9“丰富、深刻”)于是,我们就完成了对一个美好形象的塑造。
一个美好形象的塑造过程常常有意无意地遵循这些美学和文学的理论。不过,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现在,我们来看看世界著名的文学艺术大师们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真切的体会吧,这种指点可能更为直接吧!(课件:“名家指点”及有关内容)
生:(读)除非一个人物形象显示了表达内心激情的动作,否则就不值得一赞。达·芬奇
师:达·芬奇告诉我们:人物外在的动作要表现人物的心理。
生:(读)决不要满足那表相的、混乱的、表面运动的描写,要深入到灵魂里去。罗曼·罗兰
师:罗曼·罗兰告诉我们:要深入心灵,深入灵魂。
生:(读)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巴尔扎克
师:巴尔扎克告诉我们:用心灵描绘心灵,用生命塑造生命。
今天这次美的历程就快要结束了。现在还有一个美的尾声:作业。(课件:“作业”)(教师读)一是课外阅读贾平凹的散文《祭父》和梁晓声的小说《父亲》。二是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下课铃响,教师笑)今天真是美得恰到好处,连下课铃都这么及时。(笑声)好,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