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优秀作家才有“重复”的能量
2011年12月16日《文化读书周报》
■记者朱自奋报道
作家张炜花22年时间写就的450万字的系列长篇巨著《你在高原》今年出版,并以最高票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问世即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鲜明的赞誉和批评之语都很巨量。日前在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当代作家与中外文艺资源——张炜创作学术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张炜。
记者:《你在高原》出版后,很多评论声音都聚焦在“能不能看完”这个话题上,而对小说艺术本身似乎未及作深入严肃的探讨。您自己是否觉得这部小说达到了您想要的精神高度,以及思想性与文学性并重等目标?
张炜:不能这样说。一个作家不在于写得多长,而在于他的写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他个人的才能、全部综合素质所能抵达的高度。一个作家的创作之路在延伸,他会不停地丢失,也会获得,丢失就伴随着获得,很难说后来写的一定超过前面写的。文学的评价很复杂。
《你在高原》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它是消耗我个人能量最大的一部书、花费我时间最长的一部书、包含内容最庞杂的一部书,也是我个人前所未有的一次最酣畅淋漓的表达。
很多人有很朴素的担心,比如是否能读完这么长的小说等,这是正常现象。但这算不得文学争论。这部书的价值与我个人追求的一种美学方向,也正包含了这种阅读上的漫长的纵深感。就比如有一潭水,很清澈,一眼见底,固然有一种单纯的美,而如果这潭水是深不见底,边上林木围绕,望去有视野上的障碍,却也构成一种混苍的美。《你在高原》,四五百万字,肯定有巨大的包容,包容一些我过去作品的优点,也肯定包含一些我还来不及意识的不及规避的缺点,这些都统一在它的固有价值里。
记者:您在《你在高原》序言里,特别提到这部长篇是一部“心史”,一部心灵之书。请您解释一下“心史”的含义?
张炜:所谓“心史”,肯定不同于那种钦定的史书的记录,也不同于在更大一层面上达成一致的那种认识,而是充分个人化、极其具体的,也许是一些只对他个人有意义的细节、场景的历史。但正是这些不能被重复的个体记忆的汇集,构成了心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正史相比,关键是心史有时更能逼近历史的真实,且在表达上有更多的鲜活性。
记者:一些批评家谈到《你在高原》有很多情节或人物与您以前的小说创作有重复之处,且从艺术风格上看,整体未见有明显突破。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论?
张炜:他们误解了,他们说的情节和人物的重复的那两部,正是包含在《你在高原》十部当中的,它们是九十年代率先出版过的———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漫长的文学马拉松,这种先自出版最后是没法在风格和韵致上相统一的,更不要说细节造成的冲突了,所以也就马上停止了。已经出版过的也就改写或全部重写了,原书废掉。现在,全部要以这次统一定稿的十部三十九卷为准。
说到“重复”,这是个深刻的专业话题,一般的批评者和文学爱好者没有这样的辨析能力。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才有能量、有能力“重复”。“重复”是为了强调,为了更深入地表达文学家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那些善于随机应变,即兴式地改变自己的立场、方式和语言的作家,往往是讲究时尚、缺乏真正力量的人,这就只能靠短平快的手法,靠机灵聪明,获得一些暂时的口彩。他不可能将思想和感动投掷得很远。如果要获得一些深层的思悟,需要作家真正面对现实的生存,一直坚持自己的认识,执着不移地一路探索下去。
只有一般化的写作才显得足够机灵,甚至变化多端。引用一位哲人的话:“大动物都有一副平静的外表。”整天跳来跳去、窥视和机灵的,只会是黄鼬一类。在当代这个实用主义的商业社会里,有人会将机灵的小动物、对尖叫,误解成一种大能,而对大动物、对那些深沉的声音,却没有认识和领会的能力。我远够不上“大动物”,但我向往这样专注深沉的品格,不想做一只跳来跳去的黄鼬。
实际上,越有重复感的作家,要解决的问题越多。他在思想生活技术各个层面,都需要拿出真正的勇气,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看那些文学史上的名家,无不如此。一个作家,如果写两年、十年,他需要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你写个三五十年,要解决的问题将会是大山一样堆积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