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读完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的名著《马克思传》。这本传记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我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2006年版、2010年9月第5次印刷的版本(中译本)。全书长达600页,54.9万字。
从小就特别喜欢阅读有关马克思的回忆录。那时候,不可能读到大部头的《马克思传记》(有也买不起)。我书架上保存有一本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这本书收有九篇文章,作者都是马克思的女儿、女婿、学生或友人。这本书的扉页上,我写着“1973年9月9日购”,定价0.41元。这是我现存的自己买的书中最早的一本。小时候特别喜欢这本书,原因如次:首先当然是由于时代的原因。第二是因为马克思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事业的无限激情与执着,深深震撼着幼小的我的心灵,并对我的理想观、人生观的确立产生重大影响。我以后比较有毅力,做事比较执着,多多少少跟反复读过这本书有关。第三是,书中照片上的马克思恩格斯英俊帅气,特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的形象,漂亮,高贵,优雅,迷人。说句玩笑话,我之所以在我以后的成长岁月没有被所谓美人狐狸精迷住,是因为我“曾经沧海”——很小的时候就从《回忆马克思恩格斯》这本书中的燕妮形象见识过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女。第四,是书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一点点缺点,绝对完人,是两个“神”。第五,书中描写的马克思和夫人燕妮之间的浪漫爱情,富有永恒的魅力。第六,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革命友谊伟大而感人。第七呢,那时能有一本书不容易。所以这本书我小时候读了无数遍。
戴维·麦克莱伦的名著《马克思传》中的马克思,则既是伟人又是凡人。麦克莱伦通过充分占有资料,对马克思进行了既不偶像化、又不玷污的描述。他对马克思的描述是,马克思当然是天才,24岁当《莱茵报》主编,而且当的特别好;30岁和恩格斯合写《共产党宣言》,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是马克思很不会过日子,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不时用命令的言辞说话,对任何反对他的人都很蔑视。他不会理财,生活有困难了就写信向恩格斯要钱,还说这是他研究革命理论和党的工作的需要。(第365页)不仅如此,马克思32岁时曾经瞒着夫人与保姆私通,导致后者怀孕并于1851年6月生下一个男孩。为了不让马克思家的后院起火,终身未曾正式结婚而拥有情妇的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真诚的朋友,假称这是自己的私生子,并且自己长期出资,抱去委托自己公司的一位下属职工抚养。直到恩格斯临终时才把真相告知马克思的幼女。(第279——280页)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名列榜首。
阅读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让我比阅读《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更具体更详细了解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巨大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理论上的和精神上的。恩格斯靠作为资本家的父亲支助,当时的年收入只有1100英镑,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恩格斯给马克思的钱甚至超过了他给自己的花费。(第287页)从马、恩之间的通信可知,在1865年到1869年期间,恩格斯给马克思的钱不少于1862英镑。(第367页)1868年11月,马克思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恩格斯来信让马克思寄一个债务账单来,而且问马克思,以后每年给350英镑够不够花。收到账单后,恩格斯寄钱给马克思还掉所有债务。三周以后,马克思来信说,还有75英镑,“愚蠢的”燕妮忘了写进账单。于是大度的恩格斯又寄去75英镑。(第366页)
国外马克主义研究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恩格斯的理论才能其实胜过马克思。可是,从这本《马克思传》可以看出,恩格斯心甘情愿为马克思服务,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花了11年时间,将别人完全看不懂的《资本论》第三卷凌乱的手稿整理出版。
在现存的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的通信中,恩格斯只责备过马克思一次,这次事件还是由于马克思的过失造成的:恩格斯一辈子没有结婚,和恩格斯感情深厚、同居20余年的女友玛丽·白恩士去世,十分悲痛的恩格斯写信将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了马克思,显然是想获得好友马克思的安慰。收到信当天,马克思回了信,可是马克思在写了三行文字称赞恩格斯的这位女友的嘉言懿行之后,就开始在信中大谈自己家庭经济如何困难。马克思的冷淡让恩格斯很伤心,写信大大责备了马克思一通。最后在“知错就改”的马克思回信道歉之后,恩格斯原谅了他。(第288——289页)。
看了这本书,真让人惊叹,惊叹人世间竟有如此伟大的两个天才,两个伟大的天才之间竟有如此伟大的友谊。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其实也不是意外。我构思重要论文或著作时,不是呆想,而是习惯性地疯读一些表面看来与所要写的论文或著作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书,以从中捕捉灵感与启发):书中重点介绍马克思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西方学术界甚至认为这部著作是马克思唯一最重要的著作,见该传记110页)。对美学感兴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马克思的这篇手稿。三十年前我上大学时正赶上文革后的“美学热”(就是李泽厚风行的年代),而我又热爱文艺理论与美学,因此研读过马克思的这篇文章。这次从这本传记中见到麦克莱伦详细介绍马克思这篇文章中的“异化”论,我马上意识到,我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中有一个内容不能缺少,就是“语文的异化和异化的语文”。当然,不读这本传记,我的书中也不会少了“异化”,但是读了这本传记,“异化”在我的书中的分量就会更重。
麦克莱伦在书中还介绍了马克思在这个著名的手稿中论述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观点。(第115页)真正对美学感兴趣的人都会知道: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来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段文字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极其有名,甚至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一段,在美学界,凡是谈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时候,必定要反复提到这段文字,马克思主义美学界许多美学理论派别,就根源于对这段文字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异化”、“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等这些观点,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写作《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道路。
(2012年8月12日0:05:19于深圳益田村)
附一:英国广播公司评出的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排名: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附二:读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
作者: 闻苏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92227/
读了这本传记,你就会觉得,国人写的《马克思传》,几乎都是弱智的。不谈对人的描写,就是对历史真实关系的描述,都是如此的幼稚浅薄,几乎纯粹是唯心主义的产物,没有一点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客观的态度,对人的理解几乎停留在蒙昧人的水准。
这是我读麦氏《马克思传》的最突出印象。尽管就马克思的经历而言,麦氏并没有提供什么全新的资料,仍然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人生,但是在生活细节和历史真实上,麦氏《马克思传》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是除此而外,我还有一些感想。
当然,麦克莱伦是站在客观性的立场上来描写马克思的。这种客观性,使人对传主有一种冷静的观察,不会为某种倾向性所蒙蔽。但是综观麦氏《马克思传》,不能不使人认为,麦氏的客观性,恰恰限制了传记的质量,使这本传记不能成为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而只能是千万本普通人物传记中的一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麦克莱伦的客观性,仅仅是政治立场的客观性,而不是历史真实,人文真实,和精神真实的客观性。后一种客观性,麦氏努力了,但是只达到了次要的效果。麦克莱伦也受到了揭弊文化的影响,习惯于叮住人的疮疤不放。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麦氏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可以为了一点点的虚荣就与人吵架,翻脸,而没有什么原则性。这一点是极其令人怀疑的,因为这种情况与马克思在思想理论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完全不相符的。比如对马克思与拉萨尔的关系的叙述,就十分含混不请。起初似乎是马克思的小人之见引起不和,然后又是拉萨尔表现得象个混蛋,其间没有一点有机的逻辑关系(历史真实难以复原了),似乎作者认为怎样,情况就是怎样;在个人关系上,麦氏似乎习惯于从庸人的角度来描写马克思。麦氏的客观性,在这里就成了庸俗性。麦氏从个人意气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与他人的矛盾冲突,明显是不妥当的,而由此造成的对马克思的庸人印象,也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麦克莱伦也描述了马克思与群众及群众领袖的分裂关系。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经常是很糟糕的,而且他在世时,并没有多少人服膺他的理论。他派去的代表甚至还被人从会议室里扔了出来。这种客观性,就是国人写的传记所不具备的。国人写的是一个理想的马克思,而麦克莱伦写的是一个现实的马克思。
即便马克思与他家的保姆私通,也只能说明马克思是个凡人,而不能据此认为马克思是个小人。我们可以把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与其他西方人的传记相比。比如《尼采传》、《叔本华传》、,《萨特传》、《罗素传》等等,我们马上可以感觉到,马克思在人品上处于何种地位。即便是依据麦氏的《马克思传》,我们也可以见出马克思乃是一个人杰。
至于对马克思思想的评价,西方人也没有做到客观性。因为西方的学术作家们对马克思理论的批评是正确的,但这个正确的唯一前提是:不是将马克思的思想成果与其他现实中的思想家们相比,而是将马克思的理论与理想中的、根本不存在于人间的、绝对的理论标准相比,这样,马克思就错得厉害了。
事实上,以现实实践的标准而论,世界上没有任何第二个思想家能有马克思这样的对人类现实历史的影响力,人类历史上对现实的改变最大的思想成果,就是马克思的思想。就此而论(客观性),马克思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而且甚至不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闻苏博客:http://wena.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