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之夜,如何变为春风沉醉的晚上?答案是:看小津的《晚春》。莺声呖呖的开场影像,仿若飘出一缕幽香,令人瞬时心定神静。
《晚春》,战后小津的第一部嫁女题材作品。因为是第一部,它玲珑剔透的质地与肌理,它淡怡静谧的氛围,因为忧世伤生的体现不及他后来深切,甚是空灵流丽,看得人眉间心上,罩上没有负担的喜悦,不像后来同一主题的变奏,虽然越来越洗练,不管是《东京物语》,《秋日和》,还是《秋刀鱼之味》,因为注入太多的自家心事,看到最后,心底飘起戚然的愁云惨雾,不复《晚春》的洒脱清朗。《晚春》结尾笠智众孤独削苹果的凝然身影虽然也教人失神半日,整体到底是月朗风清的,没有惆怅,只有安详。
许是因为和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小津喜爱的镰仓有关,我甚至觉得小津是抱着一种潇洒的心情拍完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就非常从容淡定,剧本中是这样描绘的:
晚春的一个下午------
天空晴朗,花谢后长出嫩叶的樱树,显得郁郁葱葱。开往横须贺的下行电车从这里的车站驶出后,很快就到达圆觉寺的石阶前。
接下来小津用了七八个空镜来转换场景。我们看到圆觉寺的屋顶,成行的杉树,盛开的杜鹃花,微风,婉转的莺啼,然后镜头转到茶室中的茶道活动,宁静,庄重,优雅,看得人舒服,迷醉。小津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象《晚春》一样,那么兴味盎然地以影像展示传统日本之美:和服,茶道,能乐,京都(清水寺龙安寺,枯山水庭园),花嫁礼仪。小津对之的态度是一丝不苟,庄重虔敬的。许是因为影像容纳了这么多传统的东西,特别显得和谐清雅,心平气和,感觉美不胜收。
故事的情节于我实在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但每次重温,还是会有新体会。所以片中情愿陪伴父亲一辈子不愿出嫁的女儿,及坚持女儿一定要出嫁找到幸福的父亲,都有道理,有情,不离人世。最后她出嫁了,他在家承受孤寂的余生。也都很自然,因为他和她彼此明白,互相懂得,最终的各行各路,其实是各渡各的人生。看到最后,实在释然,没有任何遗憾。导演温厚的悲悯的慈悲,叫人感动。
然而《晚春》最打动我,让我一遍遍重温仍不厌倦的,是整体如晚春一样温煦爽朗的气氛,美好地包绕着剧中人和观众。更是片中从头至尾那些磊磊落落的空镜:开头镰仓和片子后半部京都的风景,小津用七八个空镜,一点点地展开环境和场景,流丽撇脱,畅快之至;京都旅馆中原节子目光注视的花瓶镜头,可以象唐纳德里奇一样解读为注入了她的情愫,也可以象莲实重彦一样认为只是以风物对京都的表示,没有什么更多的含义,都可以,都有意思;最后,新娘原节子离开后化妆室的两个空镜,最显小津大师功力,那种雍容和大度,没有感慨没有叹惋,只让人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实在只有别具只眼的小津才拍得出。而化妆镜和结尾的浪拍岸的两个空镜,不无摄色归空的意味,点出影像如人生,最终不过镜花水月一切归于空的本质,无须沉溺偏执,执手然后放手,便可。
人间有《晚春》,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