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三读日本学者研究《世说》之名著《中国人的机智》》
     阅读次数:141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三读日本学者研究《世说》之名著《中国人的机智》

今天重读完日本学者井波津子的著作《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学林出版社,1998年4月版。12.5万字)。此书为日本学者研究《世说》的名著,作者通过对《世说》中人物的语言游戏的研究,看到中国语言表现的特殊构造,看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机制,看到了六朝文人和中国现代政治、文化代表性人物的某种共同点(这本书第四章是研究鲁迅的机智。书中也涉及到毛泽东的机智),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了探索

《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这本书是上个世纪末我在珠海工作期间购买的。书写的很好(日本学者的汉学著作一般都写得很好),篇幅不大,买到后马上乘热打铁通读了一遍。来深圳工作后,2003年在罗湖区翠园中学初中部讲大型公开课《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前,更是将这本书很细致地再次通读了一遍。

《世说》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瑰宝,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很高。《世说》也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内容。我在各地也听过不少老师讲《世说》课,不客气的说,我认为这些老师并没有真懂《世说》,有些讲课很好的老师(获省教学比赛第一名),甚至一些名头很大的名师讲《世说》课文公开课,窃以为他们只知句读,但“小学而大遗”,实际上根本不懂《世说》,只算是认得《世说》中的字而已。不懂,所以《世说》这么好的东西讲得一点味道也没有了。我说别人不懂,其实我以前也不大懂《世说》。这也是我讲《咏雪》大型公开课的直接动因之一:通过讲公开课来促进自己读书。当年我讲《咏雪》,不仅细读了《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读了国内学者研究《世说》的专著,而且第一次通读了《世说》全书。

我真正敢说自己懂点《世说》,就是从读《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这本书开始的。

一个语文教师,要想成为货真价实的名师,每年主动讲一两堂大型公开课,围绕这堂课,读它三、五本有关研究专著(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开发一堂课必须读十本与这篇课文有关的研究专著,即所谓“十本名著一堂课”),三、五年下来,教学水平就定会出其类拔其萃,就定会不乌合与众。

《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以启迪:“以<世说新语>为中心”这个副标题,既明确限制了该书研究的范围,又不作茧自缚,为研究过程中引进现当代两位伟人鲁迅和毛泽东与《世说》有关的机智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使“中国人的机智”这个全书的主题更加丰满丰富,更有纵深感,更加名副其实。于是我改,昨天、今天第三次通读这本书之后,我将自己将要写的书的书名,由《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一个语文味或文人语文视角》改为《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中心》了。

我读别人的书,心中时刻想着的是自己的书。

由于我对这部书特别感兴趣,所以已将其列入语文味工作室阅读书单了。

豆瓣网好像能卖到这本书。

2012年8月13日16:14:03与深圳益田村

 

 

附:关于井波律子

 

井波律子的著作,以前译为中文的,似乎只有《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李庆、张荣湄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这一种。台湾的星光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一本《世说新语——中国人的机智》,署“王敏政编著”,其实,不过是将井波律子的那本著作加以编译而已。《中国人的机智》写得相当精彩,尤其是井波律子以修辞学的视角来观察《世说新语》,其中有许多说法是前人根本说不出、甚至想不到的。比如,她说《世说新语》里的很多人物品评,对象本身的真实价值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评语本身的修辞性。“郭子玄何必减庾子嵩”,或许只是“A何必减B”这一句式本身才重要,而A和B究竟是谁,反而是次要的了。让人遗憾的是,《中国人的机智》当年印数甚少,现在已难买到了。

今年,《中国幻想故事漫谈》(孙立春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中译本出版,虽然这本书不如《中国人的机智》那般精悍,但总也值得欢迎。对中国古代的传奇、话本,我是没法将它们只作为作品来欣赏的——它们的叙事与想象已经丝毫吸引不了我了。扩大一点说,薄伽丘和蒲松龄,我是没办法当成文学来读了,其“文学性”,至少在我这里,已经漏光了。然而,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读起了这本《中国幻想故事漫谈》,这已经足以说明井波律子摆弄这些古代文本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了。尽管没有明讲,不过事实上却是以主题学、类型学的方式对中国的古代短篇故事进行清理筛选,将类型接近而又有微妙差异的故事串起来讲,在相互映照中,获得对中国古代虚构叙事更有深度(往往是在历史维度及社会维度上)的理解。中野美代子曾写过一本《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那么井波律子的这本书或许也可以叫《从故事看中国人的想象模式》。

尤其应该强调的是,井波律子晚近的作品都是给日本的普通读者写的,门槛放得特别低,像这本《中国幻想故事漫谈》,几乎没有引用原文的地方,都只是撮述大意而已,就吸引普通读者(日本的以及中国的)而言,是相当体贴的做法。井波律子似乎最擅长以通俗的笔调,用极简省的笔墨,将深刻的论断以貌似不经意的方式道出。比如在“宝岛梦”一节最后,她写道:“14世纪末,明朝永乐帝的宦官郑和率领浩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访三十余国。以此为契机,对海的彼岸世界的认识才逐渐深入。另外,在商业极度繁荣的明末,肯定现实欲望的风气才流行起来。可以说,这样的时代氛围催生出了黄金国、宝岛梦的故事,它和历来设定在山的另一边的超凡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指向。”这种社会-历史的判断,是以如此从容简练的形式出现的,不能不让人佩服。


最后更新[2012-8-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