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风格》
     阅读次数:163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风格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风格

(2006-11-16 )

■黄若
  帕乌斯托夫斯基被尊为20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与散文,可谓精品迭出。常年来,这些短小的杰作一直在文学爱好者手中传阅,其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我想从《雪》说起,不仅因为它是所有文章中最好的几篇之一,也因为从《雪》可以瞥见帕氏写作的风格技巧。
  《雪》讲的是女歌唱家塔季扬娜·彼德罗夫娜携女儿住进波塔波夫老汉家不足一月,老汉就过世了。塔季扬娜偶然读到老汉在黑海舰队当兵的儿子尼古拉·波塔波夫寄回家来的信,他说有空会回来看父亲。塔季扬娜明白了家乡和父亲对于那个年轻人的重要意义,她不想让尼古拉·波塔波夫失望。于是她将屋子布置得与波塔波夫魂牵梦萦的原来的家一样。波塔波夫在车站得知父亲的死讯,心灰意冷之时,重又在这个似已陌生的屋子里获得了家的感觉。两个善良的年轻人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隐约地感到家的温暖和爱的绽放。
  陌生人之间隐隐闪现的爱情似乎是帕氏青睐的题材。在这样一篇美文中,有很多感情元素:儿子对于父亲的深沉的爱(那一叠的信,对于家的日思夜想),前苏联人民的淳朴关怀(陌生人默默的帮助)等等。但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却是那闪烁的爱情的火光。《雪》中两个素昧平生的年轻男女在雪夜的互相关怀中擦出爱情;《烟雨霏霏的黎明》中一个替朋友给妻子送信的男人却与这位朋友的妻子产生了奇怪的感情;《野蔷薇》中在船上相遇的飞行员与女护林员之间的几句对话和一颦一笑孕育了刻骨铭心的思念;《夜行的公共马车》中青年童话作家与贵妇人在夜晚的马车里互生情愫,但这次年轻人为了头脑中的童话而放弃了现实中的浪漫。如此种种。帕氏笔下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奇特爱情时常出现,但却并不令人感到突兀。也许因为它们隐藏极深,而又如丝如缕出现得含蓄而小心,这种原始的男女异性吸引触入到周围山林和草木之中,显得极其和谐与自然,也使得帕氏笔下的爱情并非山盟海誓,却深入这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林中的每一片树叶,刻骨而铭心。这样的感情往往伴随着美好的误解和隽永的回忆。
  说起帕氏的叙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他对于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偏爱,而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渲染和衬托也几乎成了帕氏的标志。他熟谙林中每一种树木花卉的名称,擅长捕捉每一种生命的进程以及它们与人物思想情感的联系。他熟悉苏联的林带,描写起自然来极其优美,仿佛信手拈来。他的不少作品就以动植物为题,如《金色冬穴鱼》、《野蔷薇》、《一篮云杉球果》等。帕氏曾在随笔中赞扬普里什文描写大自然的高超技艺,而我认为帕氏的风格与普里什文有一脉相承之势,正因为有美妙的抒情文笔,帕氏的作品中情节的淡化才不太为人所注意,特别是早期作品。《雪》的结尾是这样的,塔季扬娜读罢波塔波夫情深意长却夹带着误会的信后,“她笑了,用手捂住眼睛。窗外是一片夕阳,不知为什么淡淡的霞光迟迟不落。”也许“淡淡”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隐隐约约关怀与爱慕之精,“不落”的也正是他与她互相的默默思念吧。但有时所有情感都溶进了周遭的环境里,再也无力分出什么是景什么是情了。
  帕氏的短篇集《烟雨霏霏的黎明》(曹苏玲、沈念驹译,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大部分作品都写于作者四五十岁的时候,包括51岁写成《雪》,53岁写成《烟雨霏霏的透明》,54岁写成《电报》,这几篇文章都已是公认的杰作了。所以应该说帕氏的缪斯一直是相当年轻的。
  不能不说读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一次对俄罗斯的重新发现,特别是对那些普通人的光辉一面和不平凡的际遇。从他们身上我有时看见自己。
  (刊于《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8日第14版)
 
 
 
你的生命被照亮
──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烟雨霏霏的黎明》

文/余杰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是我中学时代爱不释手的读物。这位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家,一生致力於描写人性的善与美,描写俄罗斯忧伤的森林和广袤的原野。他与俄罗斯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的传统,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参照。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代表著俄罗斯文学中厚重博大、深沉悲怆的风格,以宏伟的交响乐的形式,展示人性的缺陷与邪恶,批判专制的残暴和无耻,那麽帕乌斯托夫斯基与普列什文、邦达列夫、纳吉宾、艾特玛托夫等作家,则形成了另外一翼,他们代表著俄罗斯文学中柔和优美、典雅明丽的风格,以抒情的小夜曲的形式,展示人性的高贵和纯洁,凸现自然的宽容与永恒。在我看来,俄罗斯文学的魅力,正是在这两个极端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短篇集《烟雨霏霏的黎明》中,最让我动情的,是两个音乐家与普通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生命可以温暖另一个生命,一个生命可以照亮另一个生命。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无数次地发现∶某一个天才能够以自身的艺术创造,提升一个时代的品质,某一个天才能够引领无数深陷在苦难之中的民众,进入审美化的人生。天才的人生固然是浪漫的,其实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都具有著某种内在的浪漫气质,这种浪漫气质挑战著庸常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并赋予人类以存在的愉悦和劳作的光荣。

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过∶“我永远也不会放弃浪漫情调──不会放弃它那一团起净化作用的火,对於人性的激情和心灵上的慷慨,不会离开它那永远不安静的状态。浪漫情调不允酗H虚伪、无知、胆怯和残酷。浪漫情调中蕴含著使人高尚的力量。”

帕乌斯托夫斯基经历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目睹了多位亲人和朋友的死亡。他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史达林统治的时代,也亲历了暴虐的清洗和政治迫害。帕乌斯托夫斯基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叛经离道者”,也不屑於充当文坛“吹鼓手”,在有限的艺术创作空间里,他以对良善和纯美的追求、对民间文化的捍卫和对普通人情感的挖掘,来申明人的不朽与艺术的不朽。

老厨师

《老厨师》的故事,是从凄风苦雨中开始的∶一位失明已久的老厨师,与女儿玛丽亚相依为命。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临终前夕的老人,要女儿到街上去寻找一个陌生人,前来倾听他临终的忏悔。17岁的玛丽亚来到空旷的街道上,遇到了一位哼著小调的陌生人。

陌生人答应了玛丽亚的要求,走进了他们的小屋。

老人忏悔说,他一生都在为主人服务,劳苦不休,“干活儿的人是没奶狴h犯罪的”。但他也干过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在妻子患肺病的时候,由於没有钱买药,他便从伯爵夫人的茶具中,偷了一苹小小的金盘,变卖之後去买药。然而,最後还是没挽回妻子的生命。这桩行为反倒让他楫仆蚰 C

静静地听完老人的诉说後,陌生人把手放在老人失明的眼楮上,对他说∶“您所做的不是罪过,也不算偷窃。相反,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陌生人答应帮助老人照顾玛丽亚,并询问老人还有什麽愿望。

老人说∶“我希望再一次看见妻子,看见太阳,看见古老的花园里百花盛开的春天。”刚刚说出口,他又不好意思地说∶“我大概是病糊狺F。”是啊,除了神圣的上帝之外,谁能够让一个失明多年的垂死的老人,突然恢复视力呢?更何况现在正是酷寒的冬天,就是在国王的花园里也找不到盛开的鲜花。

陌生人回过头去,看到了这家人唯一的财产──一架破旧的拨弦古钢琴,顿时眼楮一亮。“我来试一试吧。”他坐在了钢琴前面。一挥手,这架钢琴多年来第一次发出那样嘹亮悦耳的琴声。音乐开始像炉火一样温暖著寒冷的小屋,又像解冻的泉水一样叮咚地流淌著。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我看见了玛丽亚的妈妈,我们相遇的那天,她因为打破了牛奶罐而难为情。那天,天空像玻璃一样透明。”

庄严的音乐继续著。老人充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罕有的笑容,那是一张被岁月的风霜摧残的脸,那是一颗被权贵的呵斥伤害的心。老人看见了阳光,看见了鸟儿,看见了芬芳的苹果花,看见了遍地的青草。老人兴奋地嚷起来∶“我像钗h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是我不能不知道您的名字就死去!”

“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札特。”陌生人回答说。

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帕乌斯托夫斯基以这样一句话来结束了这篇小说∶“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之中。”

这首乐章结束了,却又没有结束。请允扣矬~续往下联想∶莫札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玛丽亚──钱不多,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几年之後,莫札特也是在音乐声中去世了──他哼著自己的绝唱《安魂曲》。那一刻,他是否想起了当年那个可怜的老人?

老人是不是已经化作天使,在天堂的大门等待著他?

莫札特与老厨师一样,终生劳苦而没有享受过几天安乐的日子。但是,他们又是人间最幸福的人──音乐让这两颗陌生的心灵碰撞出了闪亮的火花,将他们苦涩的略茏m换成了甜美的笑容。在这个冰冷的人世间,他们不是孤独的旅人,他们是手拉著手的攀登者。最後,不是苦难的生活将他们压垮了;相反,他们像单纯的飞蛾一样,飞向了那灿烂的火光,飞向了那金色的彼岸。

莫札特的生命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短暂,然而他的音乐却延续了他的生命。直到今天,我们在倾听他的音乐的时候,我们依然会产生与那个老厨师一样的感动。在那彩色的音符中,我们看到了陶多多平日里看不到的东西──温柔、真诚、信任和怜悯。

云杉果

另外一篇类似的故事,是《一篮云杉逑果》。

挪威音乐家格里格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遇到了护林人的女儿、八岁的小女孩达格尼。女孩正在采摘云杉逑果,她那美丽的眸子里闪烁著树叶的光芒,稚气的谈话让老人开怀大笑。两人一见如故,交谈了好久。

分别的时候,格里格告诉女孩∶“我要送你一件礼物,不过你要等上10年的时间。”小女孩感到很奇怪∶什麽礼物需要10年的时间来制作呢?

10年过去了,中学毕业的达格尼茫然地面对著命运──也闭O一个诚实而乏味的丈夫?或者是一份在乡村小店当售货员的工作?父亲让女儿到首都的姑姑家去作客,见见外面的世界。

姑父尼尔斯是一个好心的理发师,一天,他带著 女去听露天音乐会。做裁缝的姑姑给她借来一件黑色连衣裙,达格尼穿上之後越发显得楚楚动人。

这是她第一次听到交响乐。悠扬婉转的音乐,让这个正处於如花似玉好年龄的女孩,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突然间,她彷佛听到穿燕尾服的主持人,提到了自己的名字──“现在将要演出的是格里格献给护林员的女儿达格尼的音乐剧,以祝贺她年满18岁。”达格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吸得连胸口都痛了,她想用这口气忍住略 A但略蘅 O涌了出来。

接著,她听见了牧歌,听见了大海的涛声,听见了森林中百鸟的鸣叫。是的,是她的森林,是她的故乡!

是的,是那位帮她采摘云杉逑果的、头发花白的老人;是的,是那个空气清新、阳光灿烂的清晨,是那次偶然的相遇!

音乐由歌唱转变成了呼唤,对童年的呼唤、对爱和美的呼唤。在此起彼伏的音响之间,突然冒出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是他在告诉她∶“你就是幸福,你就是朝霞的光芒!”她觉得自己好像被抛到了半空中,抛到了彩虹上。

音乐结束了。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达格尼一个人离开了,她忘记了姑父是和自己一起来的。

听说,那个笑容可掬的老人、伟大的音乐家格里格,不久前刚刚去世了。要是他还在,那该有多好啊!达格尼将抱住他的脖子,把略砖 磲瑭y庞贴紧他,告诉他──“谢谢您,因为您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人应该生活的最美好的境界。”

达格尼一个人走到海边,大海还在梦乡中。幸福和爱充溢她的全身,她攥紧双手,让面颊迎接黎明的第一亵坏C她笑了。生活多麽美好啊,生活多麽值得去爱啊。

姑父尼尔斯站在远处,听见了 女的笑声。他放心地回家去了,他知道她的生命将不会虚度。

一次偶遇、一首音乐,就改变了女孩的一生。反过来,也改变了音乐家格里格的一生。这是他最伟大的一首音乐作品,美丽的达格尼是他灵感的源泉。格里格在森林里住了好久,各种各样的声音和素材都在耳边鸣响著,可是一切都杂乱无章。直到与小女孩相遇,小女孩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迷宫的大门,他这才真正走进了森林,走进了大地,走进了生命的美丽。

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有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和发明创造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另一方面,在厨房里洗刷和在大地上耕耘的人生、那些平凡而卑微的人生,同样也可以是幸福的人生。圣经中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罗马书》12∶15-16)伟大的艺术只能扎根於深厚的土壤上,伟大的艺术必然与那些平凡的心灵息息相通。那些只是为宫廷而创作的音乐、绘画和文学,终归如同过眼烟云;而那些为“归来的水手”、“邻家的洗衣女工”、
“腿上沾满泥土的农夫”创作的作品,才会以心灵为“仲介”,从一个屋檐传递向另一个屋檐,从一个国度传递向另一个国度。

老厨师和小女孩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不仅仅意味著饮食和衣装,生活还意味著“灵里的生活”。只要你渴望光芒,光芒就一定会照耀你的生命。

作者出生于四川成都,毕业於北京大学,为中国著名作家。
 

最后更新[2012-8-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