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97):十年后再写“我们当年”》
     阅读次数:17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97):十年后再写“我们当年”

少堂志林(197):十年后再写“我们当年”

 2015-7-9 12:5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约十年前(2006年),我写过一篇《我们当年》的文章挂在语文味网上,这篇散文曾引起相当大的反响(该文挂在语文味网上迄今已有近16000人次阅读。请参见《少堂家书《我们当年》引起轰动》,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4529感动过不少老师,尤其是一些女老师。有些以前不太理解父亲的女老师读了这篇文章,马上给自己的父亲打电话,然后又给我打电话,说是以前不理解父亲,看完这篇文章理解了。有些语文老师把它搬上课堂作为教材,有些老师把它作为命题的材料。这些在语文味网上都有报道。

   十年后,我再写一篇同题文章。

      1999年,深圳市教研室有一批四十年代末出生的教研员即将退休(我的前任、中学语文教研员罗老师也是其中之一),深圳市教育局决定当年面向全国举行教研员招聘考试。无意间,我从《中国教育报》看到深圳市教研室的招聘广告,便于1999813日,偷偷来深圳,参加了这个考试。深圳市教育局为了排除招聘考试可能的干扰,保证招聘考试的质量和公正,招聘考试期间,把老教研员集体组织出去旅游。

   三个月后,也就是118日,我来深圳市教研室报到,开始新的工作。

   我来深圳市教研室工作前,是珠海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副教授,已经发表过几十篇教育论文,一些重要论文发表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这些国内教育顶级刊物上。论文有两篇上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更是全文复印十余篇之多。我念大学前,做过三个年头的中小学语文教师;1979年考上大学,学的是中文;1983年大学毕业后,做过7个年头高中语文教师;1990年被破格特招为华中师大教育系全日制研究生,专业是教育学原理。我提前半年于1992年底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八万余字,是研究教育规律的(接近教育哲学范畴)。这篇论文后来分拆为八九篇,全部发表了,且全部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复印,有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一期同时转载我两篇论文。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11期全文复印转载我的论文《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原载《教育研究》1992年第10期)和《教育学二重起点论》(原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3期)。(请参见《程少堂做教研员前发的主要文章》一文,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1224由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的目录是按“革命领袖论教育、教育原理、教育分论”这样的顺序编排的,因此我研究教育规律的论文,转载时都在目录的最前面,加上连续转载多篇,引起教育学术界的关注是自然的。而且当时以致现在,我都是教育理论界发表研究教育规律论文最多的学者(不是之一)。1997评副教授是破格的,广东省高评委给我的评语是:经评议,申报人程少堂充分具备所申报的副教授学术水平。任现职以来,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发表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令人注目。经投票,一致通过他的申报。”后来,据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广东省高评委学科主任张人杰教授说:“你这个评语用了‘充分’‘令人注目’等词,是今年广东省申报教育学副教授职称中最好的一个评语。” 也是在1997年,我请当时的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田慧生(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来珠海给全市中小学教师讲学,到机场接他交换名片时,他第一句话就说:“你就是程少堂啊!”可见早在近二十年前我也并不是无名、无能或弱能之辈,教育理论界许多学者都知道我。由于多年教师工作的磨练,我的课也讲得好。这样的经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做中学语文教研员,当然是好。

   尽管二十年前我就已非无名、无能或弱能之辈,但我刚来深圳市教研室工作的时候,没有急于表现自己。我知道,无论是武侠小说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急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是最没有实力的人,至少是本事不大的人。当时,我的前任罗老师还有一年退休。我这个人个性虽然较强,但我觉得对罗老师,我做得是很不错的。当然,罗老师对我也不错。

   我并非胆小畏葸之人,我骨子里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一面。但罗老师没退休前,和罗老师一起参加活动,我都是把自己摆在他的后面。

   来深圳市教研室工作后,一有教研活动,罗老师就带着我去参加。罗老师在家的时候,我从未自己一个人跑到学校去,更没有背着他去学校。要去都是跟着罗老师一起去。刚开始,学校的语文老师们自然是都不认识我,有时到学校,会议室有罗老师的名牌,但没有我的名牌。会议开始,罗老师都会先介绍我:“这是小程,程少堂老师,接我班的。”

   每次到学校参加活动,我都是请罗老师走在前面,我走在他稍后一点的地方。进学校会议室,上会议舞台,我绝不会走在罗老师前面。吃饭的时候,罗老师不落座,我不会先坐下来。菜上来了,我会把转盘先转到罗老师面前,我绝不会抢第一筷(有一个和我同来的同事聚餐时喜欢抢菜,我曾为此专门跟他谈了一次,事后这位同事为表感谢请我吃饭)。开会的时候,罗老师不讲话,我绝不会有先讲的冲动。记者采访语文学科课改,罗老师先讲了,记者问我,我才讲一些意见。我还嘱咐记者,报道要把罗老师放在前面,罗老师的照片,要放在中间。每次全市中学语文学科活动,都是罗老师主持,他有时客气叫我主持,我也不答应主持,但他安排我讲话,我就认真准备讲好话。

   罗老师叫我干的事,我都按时尽心尽力干好。我年轻,文字能力强,起草学科文字材料的事自然都是我做的。写材料前,我会详细征求罗老师的意见;写完材料,我会请罗老师修改补充;需要署名的,很自然地,我就会把罗老师的名字署在我前面。我从未做过把自己名字放在罗老师名字前面的事情,就是到学校参加一些庆典活动在嘉宾簿签名,我也是一定请罗老师先签名。当然,我个人写的论文,就没有署罗老师的名,他即将退休,也不需要论文署名。

   那时,深圳市教研室有单独财务,深圳市初中、小学英语教材由深圳市教研室主持编写,单位积攒的稿费很多,每年都有几次集体外出旅游的机会。每次外出旅游或开会,路上我都是陪着罗老师聊天。1999年底,深圳市教研室全体成员到东北旅游,在大连呆了两天,部分同事去旅顺逛炮台。我是第一次去东北,炮台自然没有去过。但罗老师以前去过,他不想再去,我就没有去看炮台,陪罗老师在大连逛商店。在商店里,罗老师在照相机配件柜台前反复看一个相机的广角镜头,两三百块钱,他可能嫌贵,想买,又犹豫。我见他喜欢,就掏出钱包替他付了款,罗老师也没有多推辞。

   罗老师是广东人五华人,我来深圳前不认识罗老师,我进深圳市教研室工作,他也没有可能给我任何帮助。2000年春节,我去给罗老师拜年,从东门天虹商场,给他买了两支原装进口的大瓶豪华装轩尼诗人头马酒,花了一千一百多元。罗老师经济情况很好,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在当时深圳最贵的商品房所在地——莲花山旁的中银大厦买了豪宅。到他家后,在沙发上坐着聊天,罗老师看见我提的很贵的洋酒,玩笑道:“我们小程有钱啊!”其实他知道我出生农村,家境贫寒,大学毕业后从武汉到宜昌,七年后又从宜昌到武汉脱产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从武汉到珠海工作,又七年后从珠海考到深圳,几次大搬家,哪里有钱。他实际上是含蓄批评我花这个钱没有必要。

   罗老师退休前,我每天早上一大早坐公交赶到办公室,拖地板,打开水,把罗老师的办公桌擦得铮亮。

   所有活动我都自觉把我自己放在罗老师后面。我觉得这是应该的,丝毫没有觉得罗老师盖住了我。我这样做,觉得自己成熟,自信,稳重,有文化。

   1999年,寄送材料报名参加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招聘考试的,全国有上千人(其中有多位著名人物),我是以全国招聘考试第一名的成绩(不止是语文科第一,而是在当时深圳市所有学科招聘的教研员中分数排名第一),到深圳市教研室做教研员的。

2015-7-9



 


最后更新[2015-7-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