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教育思想
文章标题: 《程少堂等:语文味教学法再论》
     阅读次数:404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等:语文味教学法再论

程少堂、 梁青: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与关键句式

 2016-1-10 23:3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与关键句式

——语文味教学法再论

程少堂,梁青

本文原载武汉《新课程研究》201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2期主办的“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专题全文转载


【摘要】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过去和目前流行的其他所有语文教学法,本质上都是再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明确提出的第一个表现性教学法,它给中国语文教育史贡献了诸如语文味、文人语文、“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教学作品、教学主题、渗透生命体验、价值推送等一系列内涵丰富而新颖的新概念。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关键句式

【作者简介】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我国“新生代”语文名师代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个表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之创立者,深圳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教授。梁青,广州市培正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名师,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骨干成员。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传统教学论使用的教学语言概念,是指语言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备手段,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而本文之“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其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概念,是和电影语言、舞蹈语言、建筑语言等相类似的美学概念,其含义是指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教师群体或教师个体,在文本的基础上,打造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与表达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主题的整个艺术手段之总和

过去和目前流行的其他所有语文教学法,本质上都是再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明确提出的第一个表现性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语言,它给中国语文教育史贡献了语文味、文人语文、“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教学作品、教学主题、渗透生命体验、价值推送等一系列内涵丰富新颖的新概念。

一、语文味教学法之新定义

概念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经过近16个年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之后,笔者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发表了题目为《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的论文,通过对语文味教学法概念所作的初步定义,揭示了语文味教学法作为表现性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2014年暑假前后,笔者在带领语文味工作室全体成员撰写《语文味教学法》专著过程中,对语文味教学法概念作了进一步思考,并对语文味教学法概念重新作了形式上繁简有别,但内涵基本一致的两个定义:

【繁复版】语文味教学法,是以顺应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以及让教学变成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作为教学原则,以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常式)与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变式)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为教学调节机制,在将师生真切、丰富、积极的生命体验与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出既来自于文本又大于、高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创作出产生语文教学审美意象的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从而让语文课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发展人文情怀、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挥洒生命创造性与推送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

【简洁版】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我们把繁简两个定义挂在语文味网上征求意见,得到的反馈意见是,绝大部分一线教师都喜欢简洁版,认为简洁版不仅表述的文字比初步定义和繁复版定义更加简短,而且从指导思想到教学宗旨,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到教学重心,从教学追求到表现性教学法的本质,等等,囊括了语文味教学法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精神,表述的逻辑思路也更加严密。因此我们在《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就把这个简洁版定义作为语文味教学法定义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下来。

二、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词汇”

语文味教学法既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那它当然就有自己的“核心词汇”和“关键句式”。其“核心词汇”主要有:

(一)语文味。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二)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是语文味教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我们这里所说的文人,即具有创造性和人文情怀,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同时具有现代科学智慧之人。而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表现性(抒情性)语文教学。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是直接受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概念——文人画与匠人画的启发而提出的两个概念。与文人画和匠人画的区别类似,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的本质区别为:前者重表现,后者重再现。再现就是“课中无我”(或基本“无我”),表现就是“课中有我”(或“我”很突出)。因此,匠人语文的教学姿态主要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冷教学”,而文人语文的教学姿态则表现为强调教学主体将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

(三)“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等实际出发,为实现语文味教学的基本宗旨和语文味教学的系统追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作为语文味教学之内容要素,“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活动整体,以及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内容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语文味教学活动之程序框架,“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了语文味教学的有序性和操作性,即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味教学过程(不一定指每堂课),原则上按照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程序进行教学。“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程序结构的有机统一。

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语文味教学法提倡语文教学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解读文本。显然,要掌握语文味教学法,就先要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些概念进行定义。语言学界、文章学界、文学理论界、文化学界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概念并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我们根据学术界的一般看法,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其作初步定义。

关于语言。倪宝元先生主编的《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一书把“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特征的、处在不断地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多层次多等级动态平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根据这一定义可知,语言的本质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要讲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规律规则,而且传授语言知识又是为运用”。从外延说,语言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

关于文章。文章学界对于文章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我国文章学界大体说来分为广义文章学派和狭义文章学派。认为普通文和文学作品虽有区别,但都是文章的,属于广义文章学派。认为文章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非虚构性为主的一些文体的,属于狭义文章学派。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章”,主要是根据狭义文章学派的观点,即指以非虚构为主要特征的文章。我们基本认同狭义文章学派的其他一些观点,比如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规律(意贯律、言接律、得体律)、文章信息(事料、意旨、情感、境界)、文章的体式(结构、语体、文体、技法)以及文章风貌(气势、风格、作风、美质)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吸收了广义文章学派关于“普通文和文学作品虽有区别,但都是文章的”的观点,认为好的普通文也是文学作品(这种现象文学史上常见),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一般文章的共同规律。因此,语文味教学法要求,不仅文章教学要研究文章规律,文学作品教学也要研究文章规律;不仅文学作品教学要研究文学规律,普通文教学也要研究文学规律。

关于文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文学,即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而“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典型化和想象(虚构)手段来实现。所谓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则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而“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悠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文学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是运用想象这一特殊思维方式,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两点,正是文学和一般文章的区别之所在。而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是把文学看作是一种话语蕴藉的语言艺术,主要探讨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关于文化。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层面就是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教师、学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的独到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拓展,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这是语文味教学法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模式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不仅要重视文章和文学的区别,而且要辩证地对待这种区别。即根据语文味教学法,一方面,从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科学的目标定位来说,文章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有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也都是广义的文章,它们和文章规律有相通的一面,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先从文章角度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从文学作品角度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教材中所有的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在从文章角度进行教学之后,也要从文学角度进行再观照。这是语文味教学法和其他语文教学法的重大区别之一。

其次,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的完整模式处理第一环节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只需要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单纯”的基础性的语言处理,也即是初步的语言感知,因此除了传统的“扫清拦路虎”作用之外,更着重注意强调其基础性、引导性(起导入新课的作用)、兴趣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多的要考虑的是通过第一环节的语言选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等等。

再次,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组成系统的四要素(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是互动互渗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不是绝对独立、静止甚至完全孤立的。因此,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注意在对语言进行基础性处理之后,还要将语言渗透到文章、文学、文化各教学要素之中,或者说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都要通过语言教学来体现。语言是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点和中心点,同时又强调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通俗地讲,在语文味教学法中,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最后,应用语文味教学法教学要有创造性。这里我们可以从中医思维得到启发。中医的组方原则有复方和单方两种,所谓单方是指单味药制剂,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单方通常专治某种疾病,用药简单。复方用药数量较多,药效较强,多用来治疗较复杂的病证,又可称为重方。复方疗效往往高于单方用药,故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一大进步。然而俗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应用单方亦有出奇制胜者。真懂中医的人知道,中医是法,但非成法。如果形而上学地绝对断定某病只用某方,就不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可见运用成方,可活用,不可呆用,重在巧用,才会有好的疗效。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亦然。语文味教学法当然是法,但非成法,可活用,不可呆用,重在巧用,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味教学法的定义中有一句“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讲的正是语文味教学要灵活机动,奇正相生。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教学选点,有时一堂课教学一个选点是可以的,它也可以出奇制胜。这有如中医使用单方。而一堂课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教学选点全部教学(平均每个选点十分钟左右),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教学,效果通常会比单一的教学选点更好。这就像中医使用复方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教学作品。教学作品这个词语,形式上并非新词,从媒体上“多媒体课件优秀教学作品”“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作品七人展”“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作品范例”等新闻标题可以看出,教学作品概念在教育界使用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制作的辅助教学工具等等,或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所完成或制作的教学作业成品。但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教学作品概念,其涵义,与传统的教学作品概念的内涵完全不同。  

2011630日,程少堂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之邀,在北大中文系作了《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要像文学家艺术家创造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把教学过程当成教学艺术作品来打造”的观点。这大约是国内学者首次正式提出和传统的教学作品涵义不同的“教学作品”概念。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的教学作品概念的涵义,是指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出发,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积极价值观的规约下,教学主体(师生)把从人生经历中萃取出来的生命体验,恰当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经过与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熔铸之后,打造出来的具有来自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的教学主题的,同时又富集教学智慧与创造性的,兼具诗意美感和科学性质之教学艺术成品。

根据这个定义可知,在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体系中的教学作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1)教学作品是富集教学主体教学智慧与创造性,兼具诗意美感和科学性质的教学艺术成品。(2)这种富集教学主体教学智慧与创造性的兼具诗意美感和科学性质的教学成品,像艺术作品一样有自己的教学主题。(3)教学作品的主题来自文本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教学主题虽然与文本(课文)的主题有关,但又不是文本(课文)的主题,而是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与文本的思想内容的有机熔铸,所以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也因此,和运用传统再现性教法教学的语文课体量较轻,是“轻语文”相比较,在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指导下教学的语文课,深沉厚重,是“重语文”。(4)渗透进教学作品中的生命体验,是从教学主体(师生)的人生经历中萃取出来的,即不是随便掺兑进去的。(5)这些生命体验的萃取,是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积极价值观的规约下进行的。(6)打造教学艺术作品,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出发。

由此可见,在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体系中的教学作品概念,和以往的教学作品概念的内涵完全不同,前者所蕴含的,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我们认为,有追求、有作为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按照一般教学要求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力求把每一堂课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至少要把教学生命中的一部分教学作为教学艺术作品来打造。打造教学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洋溢出语文味的过程。

(五)教学主题。过去,我们的教学理论只有课文主题的概念,并没有教学主题的概念。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语文教师应该像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过程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课堂教学过程既然是一个艺术作品,当然就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我们把这个主题称为教学主题,即在课文主题和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形成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教学主题与课文主题不同但密切相关。教学主题来自课文主题(否则教学就是脱离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只有在课文主题之外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的语文教学,才会产生审美意境,也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算真正成为审美过程。

(六)渗透生命体验。语文味教学法所强调的生命体验,是指那些能够激活人对生命的热情,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进一步追求,促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之所爱、所恨,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在这些追求、发挥与爱与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反复、强烈或深沉的人生感悟。更简单点说,所谓生命体验,是指教学主体在追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自我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语文味教学思想要求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恰当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动资源。这是语文教学教出语文味,使语文教学过程艺术化审美化的关键和奥秘之所在。

(七)价值推送。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所创造的另一个重要的新概念。所谓价值推送,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制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或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感悟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或将教师了解的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有创意地积极地送达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语文味教学思想看,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推送,是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

理论是概念和范畴体系,因此语文味教学法这些概念之间是互动、互渗、互释的关系。

三、语文味教学法之“关键句式”

根据语文味教学法相对稳定的定义,结合我们关于整个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解析出语文味教学法的主要“关键句式”:

(一)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它具备教学主体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之功能。

(二)语文味教学法的实施以顺应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三)语文味教学法的实施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四)语文味教学法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

(五)语文味教学法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以及让教学变成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作为教学原则。

(六)语文味教学法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常式)与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变式)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为教学调节机制。

(七)语文味教学法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其中,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是打造教学主题的核心和关键。

(八)语文味教学法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要求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打造艺术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打造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作品。

(九)语文味教学法是使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创造美的过程的教学法。

(十)语文味教学要求语文课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发展人文情怀、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挥洒生命创造性与推送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场所,因而是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它能给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十一)语文味教学法不是一种一般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法大都是从教法角度规定的教学程序,类似于传统医学成像中的X光技术,通常只是对立体的文本进行平面扫描;语文味教学法是从教学内容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规定,类似于现代医学成像中的CT技术,是对立体的文本进行分层扫描。

四、创造性运用语文味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杰出的民族企业华为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包括管理经验)时,提倡“三化”,即先要僵化(开始是照葫芦画瓢,全盘照搬),继而固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利用方法、模式对现有流程进行规定,加强流程执行和效果的行为),最后是优化(即根据实际对方法、模式进行优化,建立和实际相符合的新方法、新模式)。

同样,语文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有广泛影响、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新法,必然会从某些角度与层面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自有其先进性。因此学习、运用语文味教学法,先要求真,继而用它来规定语文教学流程,强化流程执行和效果的行为。

任何方法、模式都是开放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语文味教学法也有其特殊性和一定范围的适应性。因此,应用中还要结合校情、生情、教情,对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期建立和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如果说僵化与固化是“入格”的过程,那么优化就是“出格”的过程。“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进、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例如,可以对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理念、目标、流程、教学策略等环节进行适应性处理。如在教学流程方面,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等等方法,即增减变更教学环节及其顺序。这种改变的结果,就形成若干方法和模式的变式。借用林纾对翻译的要求,我们可以说,创造性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过程,先要求其信(真,不走样),继而求其达(应用顺畅、流畅),最后求其雅(应用有灵活性,有美感)。运用得信,是第一层次;在信的基础上运用得达,是为信达,是第二层次;运用得雅达,即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最高境界,亦即创造性、美的境界,也就是自由境界。

注释:

①②倪宝元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第1页。

③④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月版第72页;第69页。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1月第1版。

2.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月第1版。

3.倪宝元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月第1版。

4.曾祥芹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月第1版。

5.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月第1版。

6.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0月第1版。

7.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月第4版。

8.曾祥芹:《曾祥芹文选》(上、中、下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月第1版。

9.查有梁:《教育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月第1版。

10.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月第1版。

—————————————————————————————————————————

相关链接: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初论


最后更新[2016-6-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