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科学网热博)【少堂志林(1381】适度文学赏析:说明文教学的一次解放——与张心科教授商榷》
     阅读次数:219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学网热博)【少堂志林(1381】适度文学赏析:说明文教学的一次解放——与张心科教授商榷

【少堂志林(1381】梁青 适度文学赏析:说明文教学的一次解放——与张心科教授商榷

已有 1659 次阅读 2022-5-11 19:31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堂按:两年前,我从2020年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读到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心科教授的论文《重回“获取信息”的原点:说明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张新科教授是语文教育方向的博士、教授,他在该文批评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把说明文当成文学作品来教学”的现象。他认为“把说明文当成文学作品来教学”,是没有注意到此篇说明文文本在“这一类”这个层面上属于说明文,而只关注到了其在“这一篇”这个层面上局部所具有的文学色彩。


张新科教授的论文没有明确针对语文味教学法。但我觉得有必要从语文教学包括语文味教学法的角度“对号入座”。我的观点有三。首先,现代说明文教学要不要、能不能进行文学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辨明。过去的说明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确实不要求甚至排斥对说明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赏析,但过去的就一定对么?其次,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文学赏析,是说明文教学的一大进步,是说明文教学的一大解放;第三,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文学赏析,是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的创造性贡献之一。


我请语文味工作室核心成员、《程少堂传》一书作者、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有深刻理解的广州名师梁青老师写一篇与张新科教授商榷的文章。梁青老师在2020年8月暑假期间完成初稿后,我跟她强调这个问题比较重要,先放一放,多修改一下再拿出去发表。现在这篇论文终于在武汉《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1期发表出来。《新课程研究》发表时用的标题是《说明文教学进行适度文学赏析的可行性研究》感谢该刊主编将这篇论文发在头条。


本文经作者梁青授权在科学网发布。)


微信图片_20220511192231.jpg




适度文学赏析:说明文教学的一次解放

——与张心科教授商榷

 

 


 

摘要:说明文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赏析,可以丰富并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层次和品位,是对传统说明文教学内容局限性的自觉突破与创新,是说明文教学的本质与规律的内在要求。语文味教学法是诞生在这种语文自觉之上的教学法,其“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行与科学的成功范例,是说明文教学的一次解放。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文学赏析;解放;语文味教学法

 

作者简介:梁青,广州市培正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德育处主任,致力于语文味和人间语文研究。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之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核心成员,《语文味教学法》(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副主编,独著《程少堂传》(52万字,北京燕山出版社)、《从语文味到人间语文》(40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8年第10期封面人物,“人间语文”理论首倡者。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说明文教学问题的学者就不少。2020年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心科教授的论文《重回“获取信息”的原点:说明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有不少启发性的观点,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仍存有争议。张心科教授认为,把说明文当成文学作品来教学,是没有注意到此篇说明文文本在“这一类”这个层面上属于说明文,而只关注到了其在“这一篇”这个层面上局部所具有的文学色彩。笔者则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文学赏析既有客观必然性,亦有其现实的可能性,同时还要确立两种意识,做好选点工作。


因此类观点涉及说明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必要展开深入探讨。


一、说明文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赏析有客观必然性


笔者认为,对好的说明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赏析教学,是说明文教学须要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1.从文学史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史其实是一部中国文章史。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只有文章概念而无现代的文学概念。同样,中国古代只有文章理论,而无现代意义的文学理论,所谓文学理论是包含在文章理论中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或主要是文章学理论。中国古代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才逐步开始有了文学的自觉。这种自觉,在理论上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为标志。但《文心雕龙》主要研究的是文章理论。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文学史必讲之;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过秦论》《六国论》《出师表》《芙蕖》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直到现当代,鲁迅的诸多杂文,都堪称文学作品的典范;毛泽东的许多论述文,感情充沛,感染力强,文学因素相当丰富。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文学史必讲之。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很多都被视为论述的逻辑力量与文学的情感因素高度统一的经典文本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著有《西方哲学史》的伯特兰·罗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但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到了现代,文学理论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称为文学作品,把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体归类于一般文章体裁,归于文章学研究的对象。可是,文章、文学两个概念“泾渭分明”的现代文学理论,并没有排除也无法否认自古以来的优秀说明文、论述文等实用文章,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因素这一事实;现代人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没有排除对那些优秀的实用文加以论述,并且在事实上给予它们应有的文学史地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代文章学理论指出,文章亦非不文学,文章可作文学观。如果说,现代文章学理论把说明文、论述文等实用文体从广义文学概念中分离出来,是看到了各类文体之间的同中有异,是一种理论自觉,是与时俱进,是必要的,那么,中国古代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和一般实用文体统称为文章,也不一定就是幼稚,因为它看到了各种文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异中有同,文章与文学常常水乳相连,密不可分的客观事实。只看到文章与文学之间的同中有异,这是分析思维,是形而上学;只有看到诸文体之间是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统一,才是系统思维,才是辩证思维。而当代中国语文教学长期缺少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这是忽视甚至贬斥说明文教学进行适度文学赏析的思维方式之根源。


2.从教材选文要求看,教材中的说明文大都具有文学色彩。一般说来,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课文的文章,大都是经典名篇,至少是文质兼美、质量较高的篇章。这也决定了包括说明文在内的实用文教学进行适度的文学欣赏是必要的,必然的。


例如,除了历史小说,正统历史文本不是文学作品。但众所周知,本以讲历史为己任的《史记》,其文学价值丝毫不逊于史学价值,且是公认的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所以鲁迅先生在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的同时,又称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诚哉斯言。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乏《史记》那样脍炙人口的名篇。无数教学案例显示,语文教师并不会因为《史记》首先是“史记”,史学性第一,而不去理会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学笔法,包括用这些笔法塑造出的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等,也不会无视文末极具议论抒情色彩的“太史公曰”的穿插点染。相反,教师一方面会从《史记》中认识历史,一方面又会从《史记》的历史中赏析文学,这种文学赏析其实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史学与文学在这里达到辩证的统一。


同样,那些入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今中外说明文名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例如《水经注》《梦溪笔谈》等古代科学名著中的一些科普性说明文,大都是传统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又试问,现代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苏州园林》等课文,哪一篇不是“说明与抒情齐飞,文章共文学一色”的佳作呢?包括说明文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学,只有于共性之中发现个性,因“材”施教,才能看到“这一篇”之独特;也只有这样,才能既让“这一类”百花齐放,又让“这一篇”春色独秀。反之,对入选教材的这些高质量的说明文文本,如果想要脱离乃至拒绝文学性教学,那将是不完整的教学,是不恰当的,甚至可以说是违反说明文教学的本质与规律的。


3.从时代发展要求看,现代说明文教学亟需丰富教学内容。众所周知,传统说明文教学不外乎就是讲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些教学内容已然构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教学框架,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师都在这个框架内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虽然存在即合理,可是长期这样教学,问题也来了:教师不喜欢教说明文,学生不喜欢学说明文。造成现代说明文教学这一痼疾的原因很简单,传统教法只教学了说明文的所谓共性,缺乏对每一篇说明文个性的挖掘。相比那些文质兼美、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说明文似乎乏善可陈,黯淡无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理论的局限性所致。要突破这种理论的局限性,就要在吸收传统教法之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创新意识,开拓说明文新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不是能不能进行文学赏析教学的问题,而是语文教师有没有对“好的说明文也应进行文学教学”的意识,有没有“看见”说明文文本中“存在”的这些文学因素,继而善不善于“选择”这些文学因素来进行适当的设计和教学的问题。说明文文章与文学之间那些客观存在的天然联系能否被揭示出来,教学过程能否既同中察异,又异中求同,取决于教师的意识、功底和胆识。

 

二、说明文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赏析有其现实的可能性


语文教材选文的文学性要求,既蕴含着说明文教学进行文学赏析的内在必然性要求,同时也为说明文教学进行文学赏析提供了文本的可能性。


1.语文教材选文的时代发展,给说明文教学进行文学赏析提供了可能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成为教学研究热点。语文教材也把人文性、文学性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尺,因此入选语文教材的不同文体(包括说明文等实用文)课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文学性,为教学过程进行文学赏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其中的说明文的文学性,不仅没有削弱其作为说明文的科学性,反而强烈地展现出文学色彩较浓厚的说明文的艺术魅力,这为说明文教学过程展开文学赏析提供了广阔空间。


2.语文教学理论界、实践界学者逐步认识到说明文教学可以进行必要的文学赏析。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理论界的很多学者专家都把说明文教学中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内容要素的合理性加以绝对化。在这种主流观点的主宰下,鲜有教师敢“越雷池一步”,去紧密结合说明文的个性特点,进一步用文学眼光加以审视的。而真正在说明文教学中形成文学赏析之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当推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程少堂教授。


早在2007年即语文味教学法的创立之初,程少堂教授就进行了颇具胆识的实践探索。他执教的说明文大型公开课《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下简称《英雄》)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这堂课是按照他独创的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的,既教学了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特点,又独创地进行了文学赏析和文化开掘,从而开创了说明文教学的一代新风。对过去那些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突破、开拓和提升,把过去语文教师没有看见或不愿看见,或看见了也几乎本能地习惯性地视而不见,因而不进行文学赏析的那些内容,合理、合“法”地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文学赏析。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文学赏析教学,不只是增加了一点文学教学内容这么简单,它是说明文教学的一次解放,是说明文教学内容领域的一场革命。


实际上,即使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理论主宰的时代,也有少数语文教师往前往深走了一步。只是,这少数实际上有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文学赏析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还没有或不愿意有甚至不敢有文学教学的自觉。目前要做的,一是让这种少数语文教师才有的教学行为,得到明确的肯定与有力的推广,使之成为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的意识自觉,进一步成为普遍的教学行为;二是让说明文教学中的文学赏析不流于一般化、浅表化,要突出强化“这一篇”的个性和意味。相信有了语文教学理论界的学者专家作为思想先导,广大一线教师经过相关培训学习和不断实践,是可以具备这种教学能力的。


3.语文味教学法的诞生,不仅给说明文教学进行必要的文学赏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且提供了技艺成熟、操作便捷的方法模式。永恒不变的语文内在规律与日益突显的教学现实要求,强烈呼唤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的诞生。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正是对这种呼唤的深刻应答。


众所周知,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是“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语言层面是教学的基点和中心点,文章层面是教学的重点,文学层面是教学的美点,文化层面是教学的亮点。作为教学重点的文章层面,重在教学“这一类”的文体共性。作为教学美点的文学层面,重在教学“这一篇”的艺术个性。文化教学诱发人生感悟或哲理。其中,“这一类”与“这一篇”的关系是并行不悖的。文章教学和文学教学两个层面各有侧重,文章教学偏于宏观,文学教学偏于微观,它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二者一般不颠倒顺序,也无法彼此取代。基于这一看法,语文味教学法要求,教学实用类文章,在把它们当成一般文章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它们本身具有的文学因素展开教学,也就是说把它们当成文学作品来教学一遍。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教学实践已然证明,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说明文的教学内容,深入说明文的教学难点,清晰说明文的教学程序(结构),提升说明文的教学档次,而且还能增强说明文的教学趣味性和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将文学赏析作为语文课文(包括说明文)教学过程的必要一环,并不是语文味教学理论创立者的主观构想,而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与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对说明文教学规律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推动了对现代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义,决定了对现代说明文教学框架的重新建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语文味教学法诞生以后,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有意渗透了或多或少的文学赏析了。例如为大家所熟知的课文《三峡》,正是出自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著的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面对这样一部说明性、科学性很强的地理著述,有的教师在教学《三峡》时,并没有单纯地使用“说明文”的这一只眼,而是同时打开了“散文”的另一只眼,将《三峡》绚烂的文笔、清丽的语言作为教学选点之一。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郦道元笔下“地理的三峡”和“文学的三峡”之全貌得以在课堂上完整展开。

 

三、说明文教学进行一定程度文学赏析的操作要点


1.确立两种意识。首先是要确立说明文教学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赏析的意识。语文理论界的学者专家有责任和义务,让文本的“客观存在”启蒙教学的“主观意识”。


其次是要确立说明文教学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赏析的意识。客观上的“应该”要通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变成“可以”。语文教师要做的,不能是粗暴地抹杀这些文学美点,而应是对这些美点进行艺术地设计与教学,使之成为教学的出彩之点,这正是教学的匠心所在。


2.做好选点工作。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说明文教学过程都只能把教学重点放在获取信息的技能和策略的掌握上,而一定不能将文学欣赏作为教学重点。对文学史上一些特别有名的说明文名篇或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佳作,有时把文学赏析作为教学重点之一甚或唯一的重点,不仅可以,而且应该,甚至必须;这不仅不会损害获取信息的技能和策略的掌握这一说明文的基本任务,反而更有益于说明文的整体教学,能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档次。对说明文教学进行文学赏析教学选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文教学的文学赏析要为说明文教学服务。说明,顾名思义就是要说得“明”。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优秀说明文大都不止于说得明白,它们还生动吸引人。说明文要说得生动吸引人,就要合理运用文学手段。优秀的说明文中的文学笔法、方式手段并非说明文的花架子,而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语文界不少学者专家和很多语文教师把语言的准确和生动对立起来看,认为准确就是对事物特点把握得准,真实确凿,与生动无关,甚至认为生动与准确背道而驰。这种认识实际上把准确与生动都狭隘化了。恰当的生动形象不是不准确,而是更高层次的准确。说明清楚、准确与说明形象、生动,是对立的统一。文学性不是反说明的。在优秀的说明文中,文学笔法最终是为说明服务的。因此,说明文教学要重视文学层面的教学设计,赏析其结构之巧、手法之妙、语言之美等,从而更好地为说明教学服务。


(2)教学选点除了从学生出发之外,还要从具体的说明文课文特点出发。教师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善于将美点作为教学选点进行文学赏析,从而教学出“这一篇”的独特意味。这方面,程少堂教授的《英雄》课例极具启示意义。它昭告语文教师,如果教学“这一篇”说明文时,只教“这一类”而淹没“这一篇”,只展示“写了什么”,不琢磨“怎样写”“为什么写”,这固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却是不全面的,更少了点语文教学本该有的意思和意味。


(3)要注意在传统说明文教学理论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学内容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和平衡。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说明文教学的文学赏析,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合理。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文章教学是重点,而文学教学的时间一般不超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四分之一。说明文教学中文学赏析的教学时间安排的具体操作,可以参考程少堂教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9期的重要论文《悲欣何时交集: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战争生活”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味视角》,以及由程少堂教授率领的语文味研究早期团队集体撰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战争生活”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中关于实用文的文学欣赏的时间安排处理。


(4)对接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与成熟技艺。根据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法,说明文教学也好,其他文体教学也好,既要就文体教学文体,也要跳出文体教学文体。不就文体教学文体,不能认识这种文体的一般规律;只就文体教学文体,也不能真正认识这种文体的个性规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语文味教学法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展现了对包括说明文在内的实用文体教学适度进行文学赏析的可能性、可行性、科学性、进步性和必要性,推动了对现代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义,开启了对现代说明文教学框架的重构,为现代说明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多元的思维路径和极大的可为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把说明文的传统教学内容当成“珠”,把新开拓的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文学教学当成“椟”,珠椟相依,“珠”贵“椟”美,二者兼得,方为说明文教学获得新生或求生之策。其次,当下的说明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所谓“教文学太多教偏了”,而是由于说明文教学理论的僵化、墨守,导致语文教学实践界把说明文习惯性地教窄了,教傻了,教死了。如果不打破说明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僵化”,说明文教学就绝无生命的守正与创新的“双重变奏”,也就是绝无活路,顶多只能在“要死不活”的路上苦苦挣扎。因此,说明文教学应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和语文教学发展实际的需要,开拓出说明文教学的一片崭新天地来。


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提出的在说明文(同时不止是说明文)教学中还文学赏析应有的一席之地的观点,不仅不是离经叛道,反而正是说明文教学规律的反映,同时回应了时代与语文教学发展的深切呼唤,是对说明文教学现状的一个勇敢而有原创性的开拓。

 

参考文献:

[1]张心科.重回“获取信息”的原点:说明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20(11).

[2]程少堂.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六)悲欣何时交集: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战争生活”主题单元阅读者学设计专题讲座[J].语文教学通讯,2007(26).

[3]梁青,程少堂.把说明文教得有深意有新意--以程少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例[J].语文建设,2017,(1).




最后更新[2022-5-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