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周信芳的麒派:一个人的流派》
     阅读次数:1068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信芳的麒派:一个人的流派

 

(堂2014年11月15日10:53:28按:这篇文章在语文味网挂的时间很久了,放在滚动栏也很久。前两年从滚动栏退出。也曾重新挂出过。今天又放到滚动栏。周信芳先生一个人撑起一个著名京剧流派,印证了独木亦可成林的道理。语文味教学流派,如果说过去是程少堂一个人的流派,现在就不是一个人的流派了,连语文味本身,也不再是程少堂一个人的了,成了学问,成了天下之公器。)

 

一、另类周信芳


    

  如果一个人也能算一派,那么京剧“麒派”很孤单,只有周信芳一个。这个“麒派”老生不同于其他演员之处,不仅在于塑造的戏剧人物性格都很有硬度,更在于在那样一个社会时代环境
  下,他洋派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与其所钟爱的传统戏剧看似多少有些矛盾。
  ■海派艺术符号
  京剧本是在北京繁荣起来的艺术,周信芳却留在了上海,上海京剧有周信芳一个,却抵得过北京许多。据说上海人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崇拜一个权威,但却可以崇拜一个自己看着真正觉得舒心的人物,并不是京剧重镇的上海,就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卫护住了一个奇特的周信芳。
  1906年,从小随父母过着漂泊艺人生活的浙江慈溪人周信芳首次来到了上海,这个艺名叫“麒麟童”的娃娃生便与这个城市展开了一段长达70年的情缘。从上世纪20年代的声名鹊起,到抗日战争前的独步南方京剧舞台,再到50年代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提起“海派”艺术,还能找到比“周信芳”更恰当的符号吗?
  ■洋派的艺术家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时髦的洋玩意儿纷纷登场,周信芳对此表现得兴致盎然。他喜欢跳舞,有时去舞厅,西服革履、神采飞扬,大家只觉得这是个很洋派的京剧艺人。但他曾对弟子们说过,“我有时去跳舞厅,这倒并不是我对华尔兹、伦巴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我是去琢磨舞步的。那些舞步引发出我对舞台上走台步的改进”。
  在女儿周采茨眼里,青壮年时期的父亲周信芳,是一个胆大包天、想到做到的男人,而且也很时髦:“他舞跳得非常好,喜欢看电影,会把好莱坞电影里男主角的形体表演运用到自己的京戏舞台上。”
  被公众熟知的京剧艺术大师其实涉猎十分广泛,周信芳一生出演过600部整剧、编过200部戏,在京剧这个行当,他既是戏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又是大胆勇猛的革新家。他追求进步,对涌现的新兴艺术形式总是很有兴趣,不但为我所用,还热情地身体力行,洪深、欧阳予倩、朱石麟、费穆等都是他的好友兼合作伙伴。
  电影在那个时代还是个新鲜事物,看电影成为继去某某舞台看戏之后的另一大时髦消遣活动。一些戏剧界人士甚至认定电影将成为戏剧的掘墓人,但周信芳却不像他们那样悲观。1920年,商务印书馆提出为他拍摄戏剧电影,他欣然接受,这也是他初次“触电”。
  对电影的热爱影响到了周信芳的戏剧表演方法。一次他教弟子演《坐楼杀惜》,演到宋江杀人后,只见他站起来身体稍稍摇晃一下,然后右手拾起地上的匕首,放在鼻子边嗅了一嗅,若有所悟,接着做向前刺的动作,左手好像去抓人,踮起脚尖。这样抓了三次,再小步冲前,随着锣鼓声,脚步踉跄,眼神恍惚。
  弟子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而且这一段戏以前都不是这么演的。周信芳解释,这段表演是从美国明星考尔门那里学来的,他觉得这样表演有助于表现宋江的内心活动。(据《新世纪周刊》安安/文)

 

二、想起周信芳

 

孟庆德

 

 

第一次听京剧《徐策跑城》,是听父亲唱的。“文革”末期的一天,父亲与一位朋友喝酒,喝高兴了,唱起了京剧。他们唱的不是“样板戏”,是传统京剧,他们唱得兴奋,但又不敢大声,压低了声音唱,仿言菊朋唱《击鼓骂曹》,仿马连良唱《空城计》,到后来,他们哑着嗓子学周信芳的声音唱《徐策跑城》。那一回,是真体会到什么叫耳目一新了。

 

    1976年以后,得到了一本没头没尾的各剧种著名唱词选。书应该是“文革”以前出版的,纸张已经发黄,版式不同一般,有32开那么高,却比32开宽,呈方形,虽已没了头尾,仍然很厚,其中收有许多京剧名人的著名唱段。当时,京剧传统剧目已陆续解放,有了这本书,经常靠在枕头上,对照着字句,听广播电台里播放京剧,后来,就听到了周信芳的《徐策跑城》。

 

    周信芳的京剧,从唱腔到念白,就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萝卜,脆,尤其是《徐策跑城》那段许多人都已知道的“高拨子”,开首一句,湛湛青天不可欺,那一嗓子,就像平空响一声炸雷。有人说,周信芳唱戏讲究真功夫,在舞台上,即使没有麦克风,几百人的剧场,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到。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回周信芳的《杀惜》,周信芳不仅唱得好,表演也好,从表情到动作,他的表演已经突破传统京剧的程式化,似乎融合了现代话剧和电影手段,有了逼近现实生活的意思,有了现代意味的尝试。可是,时代没有给周信芳太多时间。

 

    周信芳的《徐策跑城》不只演出一场,录音也就不只一次,日前得到一个版本,从录音质量上看,时间上好像要早一些,和常听到的版本不太一样,对照听听,有点意思。或许是录音设备的关系,前者头一句,湛湛青天不可欺,也有炸响的效果,但爆发力似不如后者强,好像对青天的信心不是那么足,唱到这个地方,“老夫上殿去奏本,一本一本往上申,万岁准了我的本,君是君来臣是臣,万岁不准我的本,紫禁城杀一个乱纷纷”,前者听上去好像有点为杀来的人偷着乐,后者却好像有些为皇上忧。再听观众反应,前者很热闹,有叫好的,有鼓掌的,声音并不划一,听得出是发自内心,很有温度,让人感到老戏园子里的气氛,后者关键处响起掌声,掌声整齐,好像是有组织的,典型的1949年后开会作报告时的掌声,让人感到好像在某个礼堂。

 

    说到周信芳,喜欢京剧的人会想到“麒派”。如果一个人也能算一派,“麒派”很孤单,只有周信芳一个。周信芳那哑而且脆而且饱满的声音,谁学也学不像,倒是侯宝林在一段相声里学了一回,还有些味道。京剧应该是北京的戏,周信芳却在上海,上海京剧有周信芳一个,足可以抵北京许多。史料介绍,1971年,76岁已至垂暮之年的周信芳仍被游斗,1975年,周信芳心力交瘁,健康状况急剧恶化,37夜,周信芳神志恍惚,呼吸急促,嘴唇干裂,消化道出血不止,38上午715分,周信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艺术大师含冤逝去。周信芳没了,“麒派”也就没了。

 

    我原本是喜欢京剧的,20世纪80年代末,看到电视中京剧越来越多,感到有些不太对劲,从那时候开始,连同国内一些重大体育赛事,全都不再看了。

 

(周信芳倒仓后立“麟派”,与马连良的“马派”并称“南麟北马”,的是京剧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老生流派。)

 



【简介】
 

  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父周慰堂、母许桂仙均为春仙班演员。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8日逝世。


 

【成长历程】
 

  周信芳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


 

【舞台形象】
 

  周信芳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活中,运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杰、徐策、萧何宋江邹应龙、张广才、张元秀等众多的生气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麒派”不仅是京剧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对其他行当、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也有较大影响。


 

【艺术风格】
 

  周信芳自称是谭鑫培的私淑弟子,他的唱功基本上取法于孙菊仙汪桂芬汪笑侬、王鸿寿、潘月樵等前辈,他的嗓音虽显沙哑,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苍劲,气出丹田。念白清晰,讲究喷口,咬字顿挫富有音乐性,尤其是他吐字收声和润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员所能企及。所以,他的演唱不但不以腔害字、反而有以声传情之妙。听他的唱腔,酣畅朴直、苍劲浑厚之特点十分明显,加上起伏顿挫、错落有序的念白,不带偏见和常规的歧视的话,真的叫赏心悦目。周信芳敏捷利落、准确生动的做工更是有口皆碑,其洒脱洗练的身段具有一种难得的节奏感和可贵的张扬气势。他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膛蟒”、“摔袖”、“抖髯”等表演技巧在他的运用下均能深入人物的骨髓,而少有为程式而程式的卖弄。他在打击乐的运用以及在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在革新和创造,以其鲜明的特色汇成麒派统一的艺术风格。《四进士》《清风亭》等戏里有名的长段白口,都感人至深。他还善于在韵白中适当地运用口语,在对白中插进语助词,使人听来既铿锵悦耳,又亲切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周信芳在表演中,十分注意唱念与动作的有机结合。如演《徐策跑城》,载歌载舞,唱白相间,浑然一体,把须发如银的老相国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创新】
 

  周信芳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在唱、念、做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其弟子很多,知名者有高百岁、陈鹤峰李如春等,通过当今的杨建忠萧润增陈少云也可以窥见“麒派”之一二。应该说,更多的知名艺术家在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从这一点来讲,“麒派”是属于周信芳的,更是属于京剧的,甚至对整个戏曲界都举足轻重。


 

【处世之道】
 

  周信芳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表演艺术家。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他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演出时装戏《宋教仁》,表现了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倾向;又演出《学拳打金刚》,把矛头指向卖国贼。1927年参加南国社,在《雷雨》中饰周朴园。抗日战争前后,演出《洪承畴》,抨击伪满汉奸;演出《徽钦二帝》,激励爱国热情。同时他还适时演出《史可法》等戏,激起观众强烈的爱国热情。随后又继续演出了《香妃》《董小宛》《亡蜀恨》等具有民族意识的戏;1919年以后,他参与编演新戏,移植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创演了《义责王魁》和《海瑞上疏》等新剧目。周信芳的代表剧目还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乌龙院》等。


 

【社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信芳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摄制戏曲影片有《宋士杰》和《周信芳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他的论著汇编为《周信芳戏剧散论》。常演剧目编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另有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峰等。
  1965年,江青到上海京剧院“抓现代戏”,让上海京剧院全部停下锣鼓,单打一地搞《智取威虎山》与《海港》。周信芳严正指出这是劳民伤财,耽误演员青春。此后因《海瑞上疏》被诬蔑为“大毒草”而受到迫害。1975年因长期遭受迫害,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1978年平反。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简介】
 

  成立时间:1985年4月
  登记证号:社证字第4423号
  宗旨:以继承周信芳创立的麒派艺术,发扬周信芳大师勇于革新的精神,通过结合教学传承、演出实践和理论探讨,系统地研究麒派艺术,扩大麒派艺术的影响,推进麒派艺术和海派京剧的繁荣发展。
  业务范围: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咨询服务。
  地址:上海市东平路九号上海京剧院
  重大活动:
  1989年1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议。
  1990年与上海市文化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戏剧家协会、上海京剧院等六个单位联合主办了“周信芳诞辰95周年纪念会”,举办了纪念演出,举办了“周信芳艺术研讨会”,以及周信芳铜像落成典礼等活动。组织了由来自各地麒派演员参加的巡回纪念演出队,赴京、津、鲁、宁、青岛等地,与当地京剧院团共同举行纪念演出约两个月。1995年参与了梅兰芳、周信芳百岁诞辰纪念活动,筹办了“周信芳艺术研讨会”。
  1998年创办《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讯》(季刊)已印发56期;编辑出版了《麒艺丛编》论文集1—4辑、《周信芳艺术评论集(续编)》;开通了《麒学探微》网页(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专栏)。


 

【周信芳故居】
 

  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788号临街的一幢独立式住宅是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故居。笔者从故居住宅玻璃大门进入客厅,内部摆设得颇为雅致,年长的邻居告诉我说,当年梅兰芳就常来此地与周信芳一起畅叙友情,互相切磋京剧艺术。
  穿过客厅是一个过道,右侧通往二楼,扶梯把手用柚木制作,上面雕刻着精细的花纹。柳安木做成的楼梯踏级上铺着深黑色地毯。二楼西南是卧室,旁边为卫生间和贮藏室。
  在寓所的后院,我偶然发现一个简易小剧场,原来是供儿子周少麟练功学戏用的。当年,也为招待客人,兴之所至,作些简单的演出。这个小剧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一个二尺许高的小舞台,台前的观众席可摆四、五排椅子。琴弦拉起,鼓锣声响,每每舞台上挂一块蓝地白花纹的天幕,幕布上绣有一只民族传统吉祥物———麒麟,含有大师艺名“麒麟童”之意,那些年躬逢其盛的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在通明灯光的映射下,显得很有气派。
  周信芳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十分执著而刻苦,他每天演完戏回到长乐路寓所,总要到午夜12时左右,临睡前还坚持看一些书报,而次日清晨,他又开始吊嗓子练功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年年如一日,因而始终保持艺术青春。
  故居的女主人——周夫人裘丽琳女士是昔日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裘天宝银楼老板裘家三小姐。早年她和“戏子”麒麟童相识相恋之时,因为两家门第相差悬殊,裘家与周家双方家长都不赞成。结果还是裘小姐敢作敢为,世上有情人终成眷属。直至文化大革命,周信芳伉俪始终相依相伴。
  周信芳生前对书法艺术尤其钟情。在故居壁间,悬挂着几幅清朝遗老的书法屏条,内中有一条横幅上书“书法之道”正好是周信芳大师爱好的写照。平日,他时常正襟危坐,认真临帖写字,勤习书法。因为他觉得书法之道与戏剧之道,艺术同源,触类旁通。
  长乐路上梧桐树叶片片青青,眼前独立式故居修缮一新,睹物思人,恍然若失。聆听大师拿手好戏唱腔铿锵,使得我们更加怀念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艺术家。


最后更新[2014-11-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