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网编辑岭南闲樵按: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手《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建国60周年特别纪念”(后改名“60年特别纪念——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主题活动)。根据本次主题活动说明,“此次活动是一次分享新中国教学改革经验的过程;同时也让千万中小学教师得以重温历史,再次走近那些为新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先行者们。”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性”的活动,但是,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56.64万人(其中小学562.19万、初中346.90万、高中147.55万)。就是说,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就过千万。再加上60年呢?60年,100位,能跻身其间,毫无疑问是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标志。我们高兴地告诉大家,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程少堂先生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是程少堂先生的光荣,是语文味的光荣,也是深圳语文界的一件幸事。】
以下资料原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9年第十期。)
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
发件人:
yijia4250<yijia4250@163.com>;
时 间:
2009年9月11日 15:51 (星期五)
收件人:
yuwenweir<yuwenweir@126.com>;
yuwenweir<yuwenweir@163.com>;
yuwenweir<yuwenweir@126.com>;
yuwenweir<yuwenweir@163.com>;
程老师:
您好!
我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的编辑,目前我们正在做“基础教育课程60年”专刊,推出100位从课堂中走出的教育家候选人,您也在其中。我们整理了您个人的信息,还烦请您核对,另,如有合适照片,也请提供。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请尽快回复。冒昧打扰请见谅。
谢谢您!祝好!
闫益佳
二、
“60年特别纪念——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主题活动说明
--------------------------------------------------------------------------------
在共和国基础教育历史上,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教师,他们孜孜钻研课程,积极改进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是教育战线的骄傲,是深化素质教育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他们是60年来基础教育的亲历者、践行者和缔造者。
学习并传播其思想,理解并践行其行为,是我们向先行者们致敬的最好方式。为此,在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手《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此次“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是一次分享新中国教学改革经验的过程;同时也让千万中小学教师得以重温历史,再次走近那些为新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先行者们。
为了保证此次活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名单附后),组建了专题工作组,经过海量的文献检索,咨询相关专家等多种方式,“寻找”到杰出教师近百位,并撰写了他们的小传(包括其简历、主要教育观点、代表著作),且均经本人或其亲友确认,将陆续刊登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和杂志网站(www.cbec.cn)上。
“寻找”是本次活动的主旨。寻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寻找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家办教育——我们责无旁贷。为了扩大“寻找”的范围,也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从10月12号起,我们将通过杂志与网络,开启新一轮“寻找”的过程。希望读者、网友广泛参与,为我们推荐更多的“先行者”。推荐人选可采取以下3种方式:
1.网络留言(www.cbec.cn网站设有活动专区);
2.发送电子邮件至kecheng@ncct.gov.cn邮箱;
3.写信至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邮编:100816。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活动为了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我们“寻找”的是在教学实践方面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优秀人物。他们成名的起点在课堂,在课堂教学曾做出突出贡献,其理念与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温总理所指出的:“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60年特别纪念——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
主题活动组委会
附: 专家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副主任委员:
张 泽,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刘堂江,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嘉毅,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田慧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成尚荣,国家督学、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顾泠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宋乃庆,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雷 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潘仲茗,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各省市教研系统负责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明春(重庆) 马玉玺(山西) 王云峰(北京)
王利生(内蒙古) 王景华(山东) 石 建(四川)
关松林(辽宁) 刘宝剑(浙江) 齐管社(陕西)
吴惟粤(广东) 宋思洁(河北) 张祖春(湖北)
张晓明(黑龙江) 张德利(吉林) 李祖琳(青海)
杨九俊(江苏) 汪 际(贵州) 邵水潮(河南)
陈 峰(福建) 陈夫义(海南) 贺弘炜(宁夏)
徐远征(湖南) 徐淀芳(上海) 诸学鸿(新疆)
常锡光(云南) 曹全路(天津) 黄建国(江西)
彭运锋(广西) 韩晓悟(西藏) 靳建设(甘肃)
阚 智(安徽)
三、开拓者名单
开拓者名单
|
|
|
于永正 |
于永正 ——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 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永正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 |
|
|
|
于漪 |
于漪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 是 于 漪 的 经 典 语 录 |
|
|
|
|
马芯兰 |
马芯兰 ——师道立则善人多,教化行则风俗美 马芯兰说:“我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又很有能力,而且不怕考试。”她的教学方法源于他对学生的关爱,从学生的学习难 |
|
|
|
马明 |
马明 ——马明的“意义”绝不只在数学教育领域马明退休后十多年,他服务了近30年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一次题为“马明的意义”的研讨。这所百年名校以此独特方式表达 |
|
|
|
|
仇忠海 |
仇忠海——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学校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什么是自主办学?仇忠海认为:就是在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 |
|
|
|
王企贤 |
王企贤 ——学生永远是他心中的第一 王企贤,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河北高阳人。1927年毕业于河北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他从教60多年,先后在北京市府学胡 |
|
|
|
|
王运遂 |
王运遂——把真诚与智慧都奉献给学生从教20多年来,王运遂勇于探索,确立了中学语文“读写改”整体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学科特点出发,确立整体观念,进行整体教学。既看到语 |
|
|
|
王国兴 |
王国兴 ——痴迷于教育的改革者王国兴对教学有着极其独特的做法,对待教育更是奉献、求真、创新。他注重特色教育和成功教育;他大力倡导并付诸实施我国教育先行者陶行知的“生 |
|
|
|
|
|
|
王栋生 |
王栋生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活得美好王栋生,别名吴非,他说,“教育的目的其实极为简单,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活着,让他们像人一样地活得美好。”他 |
|
|
|
王能智 |
王能智 ——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提起恩师王能智,学生说他是个“两面人”。在一般人面前,他是个谦谦君子,待人和蔼、周到、热情。然而一旦进了他那个 |
|
|
|
, <, /SPAN>, <, /S, N PA,>, |
王崧舟 |
王崧舟 ——为每个孩子的诗意人生而教王崧舟,一位“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上”的倡导者、实践者。他追求“大教立心,大育化人”的境界,他提出 |
|
|
|
邓日 |
邓日 ——还给学生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邓日,1936年生于湖南桂阳,1960年从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该校附中教语文,长期任语文教研组长,1989年任教学副 |
|
|
|
|
宁鸿彬 |
宁鸿彬 ——变指导升学为培养素质,变苦学为乐学,变继承教育为创新教育 他是一位被媒体“炒”过多次的“教坛明星”,光是中央及省市级媒体记者发表的访谈录就 |
|
|
|
任勇 |
任勇 ——师德、师能、师智、师魂作为一名百年名校的校长,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任勇对教师和校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当了20多年教师的任勇,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总结 |
|
|
|
|
刘可钦 |
刘可钦——教育,就是成人做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正确的事在孩子们的眼里,刘可钦永远是那么的亲近,因为她始终有着一颗永远的童心。 1961年生于河南安阳的刘可钦是数学特 |
|
|
|
刘永胜 |
刘永胜 ——让每个孩子都说我能行刘永胜提出的“我能行”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提出“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 |
|
|
|
|
|
刘京海 |
刘京海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梦想刘京海,成功教育的实践者。他提出:“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经历了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反复的挫败让他们失去了自信心,也失 |
|
|
|
刘彭芝 |
刘彭芝 ——“具有伟大创造力的东方女性” “人生为一大事来”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将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的确最简洁地体现了刘彭芝 |
|
|
|
|
华应龙 |
华应龙——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在他的创新教学中,孩子们快 |
|
|
|
朱正威 |
朱正威 ——名气是50年来一节课、一节课地讲出来的有学生回忆说,听朱正威的生物课,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 1934年出生的朱正威头上有许多光环:全 |
|
|
|
|
余映潮 |
余映潮——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 “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 |
|
|
|
吴之季 |
吴之季 ——教学无止境,学习无止境 “教学无止境,学习无止境,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这是吴之季常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
|
|
|
|
吴加澍 |
吴加澍 ——教学中“生”与“熟”的智慧转换 “新教师要致力将课从‘生’教到‘熟’,老教师则贵在把课由‘熟’教到‘生’,力求教出新意,做到常教常新。”这是吴加澍从教多年 |
|
|
|
吴正宪 |
吴正宪 ——一切为了孩子 “听吴老师讲课真是艺术享受,她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使孩子们着了迷。”在她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乐学、善学、会学、爱学的热烈场面。不论什么 |
|
|
|
|
|
|
吴昌顺 |
吴昌顺 ——师必自尊而后尊吴昌顺凭借他的幽默风趣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艺术的魅力征服着他的学生。他真心实意爱学生,用真才实学教学生,用真知灼见感染学生。他要使自 |
|
|
|
吴颖民 |
吴颖民 ——有绝活、有特长、有过人之处才有竞争力吴颖民以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工作中坚持多读书、多思考、多考察,在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中成 |
|
|
|
|
张孝纯 |
张孝纯 ——爱君硬骨胜钢铁,历尽风霜锷未残张孝纯(1926-1992),河北丰南人。1979年9月晋升为我国首批中学特级教师。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
|
|
|
张思中 |
张思中 ——创造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遨游 张思中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及对教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教学对学生的帮助。 |
| , <, /, TBODY&, gt;<,, /TABL, E>
|
|
张思明 |
张思明 ——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他是一位“特别”的人。在北京市的数学特级教师中,他是唯一一位没有上过大学却出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北京市只有两位中学教师获得过我 |
|
|
|
李元昌 |
李元昌 ——农村语文教学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他是一个锐意改革的人,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被誉为“农村教改实践家”、“当代的陶行知”。他就是李元昌,生于1949 |
|
|
|
|
李吉林 |
李吉林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李吉林,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即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江 |
|
|
|
李迅 |
李迅 ——我把课堂教学放在了第一位李迅现任福建省福州一中校长,同时兼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福建教育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 |
|
|
|
|
|
李希贵 |
李希贵——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从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李希贵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
|
|
|
李烈 |
李烈 ——以师者的爱去培育学生的爱鲜花、掌声、荣誉簇拥着她,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可是她却说:“我的最大的快慰,不是来自奖章、称号, |
|
|
|
|
|
|
李庾南 |
李庾南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让他们的心里洒满生活 |
|
|
|
李镇西 |
李镇西 ——民主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 |
|
|
|
|
|
|
杨瑞清 |
杨瑞清 ——走在行知路上 20多年的乡村教师经历,杨瑞清用“四个无比”来概括:无比自豪、无比平淡、无比珍惜、无比快乐。他始终坚持走“行知之路”,顽强地追寻着自己的教育 |
|
|
|
沙洪泽 |
沙洪泽——幸福教育的播种者打开因特网,只要在Google或百度上输入“教育为了人的幸福”几个关键词,立刻就会有几十万条相关的信息显示出来,而这些信息后面都缀着同一个 |
|
|
|
|
|
|
邱学华 |
邱学华——“尝试”教学的播撒者 “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此献身,才能有所成就。”这是邱学华对自己的总结。他的工作与生命都在“尝试”中不断延续。教育理论界 |
|
|
|
陈日亮 |
陈日亮 ——我即语文 “何谓语文,我即语文。”陈日亮曾撰文述其心志:“‘我即语文’乃是我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生追求。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是勤于教书 |
|
|
|
|
陈康金 |
陈康金——教育思想的灵魂就是求真陈康金用朴实的思维方式,用朴实的方法策略,用朴实的行为方式,走出一条朴实办学的新路子。他的朴实,让学生们对他没有敬畏,反而觉得他是一 |
|
|
|
林炜彤 |
林炜彤——语文课要上得实而活林炜彤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有独到的理解。他认为,语文老师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关系:古与今的关系,即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文与 |
|
|
|
|
|
|
林桐绰 |
林桐绰 ——他的“启发式”教学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林桐绰生于1921年,194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经在福建省连江县简易师范学校、福建省福 |
|
|
|
欧阳代娜 |
欧阳代娜 ——把语文教学改革从狭小的天地解放出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欧阳代娜就开始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培养学生从喜读抓起,到乐写落实方面,积累了经验。1979 |
|
|
|
|
|
|
郑俊选 |
郑俊选 ——中国最早的特级教师之一郑俊选,1951年毕业于上海松江女子师范学校,同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从部队转业 |
|
|
|
姚晶 |
姚晶 ——学习数学贵在求活求新姚晶,生于1924年,江苏南通人,1960年起任上海复兴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积极致力于数学教材研究和改革工作,是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教 |
|
|
|
|
|
|
姜水根 |
姜水根 ——争胜无名局,争分无名师姜水根说:“争胜无名局,争分无名师。”他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不同的层面、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 |
|
|
|
段力佩 |
段力佩 ——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段力佩(1907-2003),江苏金坛人。1926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后在上海东明小学、华光中学执教,1946年起,先后任上海 |
|
|
|
|
洪宗礼 |
洪宗礼 ——做“一盏壁灯”,永远发光《人民教育》载文说,洪宗礼先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朱绍禹教授称他为“不倦的教育家”;还有人说:“洪宗礼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 |
|
|
|
贺诚 |
贺诚——教学不是一个守株待兔的僵化模式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贺诚从教20多年来大胆尝试,积极实践,潜心语文教学研究,逐步创立了“引导——发现”教学法。 |
|
|
|
|
|
|
赵翠娟 |
赵翠娟 ——用爱铺就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之路赵翠娟坚持着她的教育信念,不断地发现、研究和创新,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打造学习型学校,使得南马路小学 |
|
|
|
郝又明 |
郝又明 ——要把学校办成素质教育的场 “我就是要把学校办成素质教育的场”、“不管智力如何,学校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诚实、守纪、自信、节俭、孝顺,还有对待 |
|
|
|
|
|
|
倪谷音 |
倪谷音 ——为孩子们编织愉快的童年倪谷音,1933年1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半个世纪以来,倪谷音一直工作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 |
|
|
|
唐江澎 |
唐江澎——体悟教学法的创立者唐江澎的课富有智慧而且厚重,他对课堂的把握及调控总是恰到好处。听他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唐江澎体悟教学法的创立者种享受,充满魅力的课堂让学生 |
|
|
|
|
|
|
唐盛昌 |
唐盛昌 ——教育要从平凡走向高远从教40多年,唐盛昌这样看待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基础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社会培养人才,当孩子能经过今天的教育,在 |
|
|
|
袁浩 |
袁浩 ——基于学生心理改革小学作文教学袁浩,1941年11月出生。1961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历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 |
|
|
|
|
袁瑢 |
袁瑢 ——把一生的爱都给了学生著名特级教师袁瑢把一生的爱都给了学生。她从一位没有教学经验的代课教师,成长为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勤奋工作了五十 |
|
|
|
贾志敏 |
贾志敏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心理学家,半个……总之,是个杂家。”这是贾志 |
|
|
|
|
|
|
钱守旺 |
钱守旺 ——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 “当一名小学教师,只有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
|
|
|
钱梦龙 |
钱梦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他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悲叹之中,而是积极寻求突破,喊出了“戴着镣铐也要跳好舞” |
|
|
|
|
|
|
崔其升 |
崔其升 ——中国农村教育的拓荒者崔其升是学校的灵魂,是教师队伍的领导者。他用心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校,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打响了有力的一炮,被 |
|
|
|
龚正行 |
龚正行 ——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龚正行,原北京八中校长。在八中工作达42年之久。他在教育实践中,大胆创新,认真总结,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办学思想。他始终坚持原则,求真务实 |
|
|
|
|
|
|
喻有朝 |
喻有朝——教育的真谛在于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之不被泯灭 “历史课是我们的氧气,喻老师出去演讲没来上课,那几天氧气含量偏低,于是……不知道那几天我们是怎样熬下来的, |
|
|
|
斯霞 |
,, 斯霞<, , /SPAN> ——立志终身做小学教师斯霞(1910.12-2004.1),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小学教育专家。 1927年斯霞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浙江等地任教。 |
|
|
|
|
程少堂 |
程少堂 ——一曲语文味儿,清歌满乾坤 “从现实的情况看来,‘语文味儿’已经濡染深圳,香飘维港,渗透内地。我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如果缺少了‘语文味儿’, |
|
|
|
程红兵 |
程红兵 ——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程红兵曾说:“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这个无论谈工作谈个人都喜欢用“有味道”来形容的程红兵,在教 |
|
|
|
|
|
|
蒋纯 |
蒋纯 ——爱学生,就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她是属于孩子的,她这辈子离不开学生。”蒋纯的女儿在谈到自己的母亲时这样说道,“工作时,她把自己的爱都给了她的事业,给 |
|
|
|
蒋卓慕 |
蒋卓慕 ——建国初期的“超级校长” 蒋卓慕的自然课生动有趣,他不拘泥于原有教学,自制教具,带领教师们建立自然课专用教室,为学生们营造不一样的自然课环境, |
|
|
|
|
|
|
蒋振远 |
蒋振远 ——适时施教艺术的实践者蒋振远认为:“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关心那些具有潜能但尚未展露才华的学生…… |
|
|
|
窦桂梅 |
窦桂梅 ——用语文“为生命奠基” 窦桂梅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就读于东北师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专业,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师从于朱小蔓教授。 |
|
|
|
|
|
|
靳家彦 |
靳家彦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教学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范畴,认识不会穷尽。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而实践是一切创造的源泉。靳家彦,河北徐 |
|
|
|
蔡林森 |
蔡林森 ——乡村教育家——“先学后教”的实践者在蔡林森的思想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认为教学生应该从成绩较弱的抓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各种不同层次的 |
|
|
|
|
|
|
蔡澄清 |
蔡澄清 ——“点拨教学思想”的倡导者和躬行践履者 1982年,蔡澄清在《语文教学通讯》第二期上发表了《重在点拨》一文,正式提出“点拨法”。“点拨法”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 |
|
|
|
滕昭蓉 |
滕昭蓉——教学,应该把学生教得聪明些,如果把学生教蠢了,教呆了,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滕昭蓉,苗族,湖南麻阳县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小学特级教师。从1 |
|
|
|
|
薛瑞萍 |
薛瑞萍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培养读书的种子,自己先做读书人。”这是薛瑞萍的职业观。薛瑞萍19 |
|
|
|
霍懋征 |
霍懋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霍懋征的教学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人曾这样赞誉霍懋征的教学。 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的 |
|
|
|
|
魏书生 |
魏书生 ——教育必须育人魏书生,1950年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69年做小学代课老师。现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并且兼任台州书生实验学校校长。魏书生认为教 |
|
|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0/10页 共77条信息 8条/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