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按:这篇文章是《语通》高中刊“深圳教研方阵”约稿,已发《语通》高中刊2013年第4期。文章中介绍的几位老师,除钱冰山排在最后外,其他老师均是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序的。这里挂出来的是我们提供的原稿,杂志发表时限于篇幅作了部分删节。还有一些老师做出了不少成绩,以后将陆续加以推介。)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深圳高中语文教研方阵扫描
程少堂(深圳市教科院)
葛福安(深圳外语学校)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三十年来,深圳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拓荒牛精神,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一部分,深圳语文人也在这片热土上做出了无愧于深圳、无愧于时代的语文贡献。三十年间,继程少堂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我国语文界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之后,陈继英的“人生语文”、吴泓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研究、胡立根的语文教育价值论研究等课题都产生较大影响,引起全国语文教同行的广泛关注。经过三十年的打造积淀,深圳市中学语文界涌现出陈继英、胡立根、吴泓、茹清平、宋如郊、马恩来、胡滨、钱冰山等为骨干力量的语文教研群体,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局面。下面我们将他们的主要研究课题作简要介绍。
程少堂:十年“语文味”,星火已燎原
2001年,程少堂在当年8月出版的《语文教学通讯·A刊》第17期发表《语文课要教学出语文味》一文,在学术界首次将“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正式提出并展开研究。经过十多年艰苦探索,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我国语文教学界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语文味”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用百度搜索“语文味”,可以见到90余万相关链接。十多年来,大量研究语文味的论文和其它文章见诸报纸杂志。据东北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张岩搜集,仅进入中国知网,就有8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直接以程少堂本人为研究对象。多所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生以语文味作为学位论文选题(中国网查询仅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就有5篇以上),其中,重庆师大硕士生杜雪梅硕士学位论文《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思想研究》于2012年5月23日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答辩,东北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张岩的16万字硕士学位论文《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于2012年12月1日以五位评委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据悉,这部论文作者将扩充到22万字左右,今年将以《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为书名正式出版)。各地研究语文教育教学的专家和学者也有数十篇研究程少堂老师的文章在全国各地报刊正式发表。程少堂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还进入高校课程,四川师大文学院许书明教授在本校文学院开设《当代名师教学艺术研究》选修课,中学部分有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八位教师进入研究视野,程少堂老师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十年来,“语文味”的理论,沿着学术化、通俗化两条路向不断拓展与深化。至2007年以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程少堂讲语文》的出版为标志,语文味概念的学术化定义基本成熟,即把语文味定义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2013年初,程少堂吸收浙江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汪潮教授《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 》一文中关于“在语文味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的观点,对语文味学术化定义作了微调,即把语文味定义调整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对语文味也做过进一步的通俗化表述:“通俗地说,所谓语文味,就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把语文课教学得有趣儿些,有味儿些,好玩儿些。”
2011年,程少堂又提出“文人语文”概念(《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二期《呼唤“文人语文” 》)。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悟的语文课。这一定义,当然也是首先强调执教者的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强调执教者主体精神的张扬。过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主张语文教师将文本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客观的传授给学生(只是在阅读时提到感情投入),因而是一种“无我”的再现性教学。而“文人语文”是一种“有我”的表现性教学,即主张语文教师要像作家创造作品一样,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语文教学过程,将语文课当成作品一样创造。“文人语文”概念与理念的提出有重大意义。2011年6月30日程少堂老师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之约在北大中文系作了《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程少堂老师指出,和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与 “匠人画”是两个对应的概念一样,“文人语文”也是和“匠人语文”相对应的概念。“文人语文”概念与理念的提出,不仅是语文味研究的重大进展,标志着语文味研究真正进入美学层次,而且标志着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理论从过去的“无我”的“冷美学”,转变为“有我”的“热美学”,标志着一种用中国审美经验解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问题的、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终于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找到自己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和“关键句式”(核心观点)。
2011年5月30日,在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评审中,“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以初评和复评总分91.5分的成绩夺得第一名。2012年11月29日,深圳市首批教育专家工作室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课题《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和新实践之探索——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中心》开题报告会在深圳市教科院隆重举行,它向中国语文界宣示,经过十年探索,程少堂十年前提出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愿景,终于进入实施阶段。
程少堂把做一个“实践型的理论家”或“理论型的实干家”,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在首倡“语文味”理念的同时,他主讲的以《荷花淀》为代表的系列“语文味”公开课,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其中2002年4月11日在深圳中学主讲的《荷花淀》公开课(即《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产生重大影响,这堂课的教学实录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至少有十万以上人次浏览量(仅K12网和语文味网就有五万人次浏览量),是本世纪初新课改后产生全国性影响的代表性课例。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认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页)除此以外,程少堂老师还有多篇教师实录入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培训教材。2007年,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组织出版由于漪老师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该丛书精选具全国性影响的“新生代”语文名师20人,程少堂是华南地区唯一入选者。由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广泛影响,2008年程少堂被评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009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2009年被聘为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论述文选读》分册主编。2009年,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联合举办“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纪念建国60周年专题活动”,程少堂入选。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在深圳初步形成。2009年河北大城将“程少堂”和“语文味教学流派”列入中学教师考试试题。2010年程少堂被广东省人事厅社科系列高评委评为社科系列研究员,是目前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研究员。十年间,全国多家媒体开展了关于“语文味”的讨论并发表对程少堂的专访,多家杂志将程少堂作为封面人物。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以头版人物的方式并用整版的篇幅、《南方都市报》以“本土教育家程少堂”为题并用两个版的篇幅,对其“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度报道。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发表江苏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王爱华、曹春华的长篇专论《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该文指出:“‘语文味’从当初的一个实验性、先锋性的话语逐渐被人们作接受,成为了语文人的显语、共用语和日常用语”,“‘语文味’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深入人心”;“‘语文味’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 一个民间课题提出的教学理念,自提出后不到十年时间就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学术界有专家以这种影响为主题撰写长篇综述性论文加以研究,这在建国以来的中国教育界,是不多见的。
陈继英:“人生语文”,从语文到人生
语文课教什么,是新课改以来一线教师最多的困惑。考什么教什么不行了,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角度实施教学固然很好,但语文素养内容太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还是摆在一线教师课堂教学面前的难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与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关系极大。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陈继英认为,关键要抓其本质,即培养好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人生境界。为此,陈继英提出“人生语文”教学理念,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月刊》先后刊出《让读书、探究与生命共舞》《让人生因语文而精彩—“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实践构想》《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陈继英的教改故事》等系列文章,由此,该理念在语文同行中引起较大关注。
陈继英对“人生语文”理念作出如下阐释:“人生语文是指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问题探讨,实现人的素养的全面提升。其目标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学生发展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陈继英雄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学方略。基本做法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及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启迪和丰富人生智能,构建其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
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之后,即可根据“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丰富学生人生智慧”来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确立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既要从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考虑,又要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思考。也就是解决好“最近发展区”和“长远发展区”问题。做好后者,就是关注学生“人生发展”的长远需求。
作为语文教师要追求语文教育教学的高远境界,要从人才学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要引领学生的精神走向,教出语文的精神和智能高度。立足于此,或许可以解决目前的实际教学许多教师在技术的层面、形式的层面的追求很多,而在培养学生精神境界、启迪人生智能方面鲜有作为的尴尬。毕竟,文学是人学,对学生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此为语文学科之个性。
(陈继英: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组长、特级教师,兼任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方骨干教师培训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华中师大主讲专家。)
胡滨:“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课题实验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课文作者是用怎样的“言”,去表达怎样的“意”。
教材选文都是“言意融合”的经典,教学的“言意统一”才得选文之意旨,赏选文之美丽。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能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优美、形象,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教学做到“言意统一”,学生才能获得语言的滋养。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范式,言语表达才会文从字顺、词达意顺。尤其是当下社会环境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上向的典雅的语言环境,规范语言的习得,只能靠语文课堂来习得规范语言。因此,“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要求语文教师对“言意统一”的课文的语言特色有高度的敏感,有精到的解读,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这类学生不容易搞清楚而又必须搞清楚的内容。而这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实现“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等学习方法。通过对课文言语的反复诵读吟咏,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咀嚼品味,积累足够数量的汉字、词汇、句子和一定量的可以成诵的经典作品。通过品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深入到语境中去,感受语言的蕴味,把握语脉,力避空洞的理性分析和僵化的知识教学。并且,“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追求“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的境界。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积累的厚薄。表达的问题更多的要靠阅读来解决。但也不可轻视表达训练的作用。表达训练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言要达意是最低要求,然后是言意统一,非此言不能表此意。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课题实验五年来,取得明显成果。撰写数十篇研究论文,执教数十节成功课例,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教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胡滨:深圳市名师,深圳市宝安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
胡立根:“智能势差”递减下的纵深探寻
胡立根认为,任何学习系统,教学内容的智能度应当远高于学生该方面现有的智能水平,具有“智能势差”,才能形成有效教学。但作为母语的语文,相对于学科智能势差较大的其他学科,其陌生度从一开始就相对较低,其教学智能势差随年级的升高而递减。中学是人生母语学习的最高级阶段,语文教学的智能势差已降到最低。因此,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很少危机感,存在着不思考、不主动、不做作业照样可以“学习”的“亚学习”状态。
胡立根认为,面对语文教学“智能势差”递减的趋势,语文教学的出路有五:
其一:向深层的精神图式和思维图式掘进。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形式与“技”的层面,必须随学生心智的发展深入到心灵层面,深入到民族、人类共有的“精神图式”和“思维图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保持适当的智能势差。
其二:以“写作”为杠杆推动语文学习。阅读、写作永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但随年级升高,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学习出现写作和阅读的高原状态,实现这两方面高原状态的突破的最好办法就是“写”,以“写”增强“读”的欲望,推动“读”的深入。“写”应该成为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杠杆。
其三:系统训练和海量刺激。必须改变一味精读、解剖的阅读教学模式,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以海量阅读刺激学生言语系统。
其四:重视基于研究的写作。作文教学不能津津乐道于“闭门造文”式的构思与表达。写作过程是捧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学习写作的过程不仅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更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闭门造文”式的作文,只是整理了原有认识,人还是那个“旧我”,没有通过作文变为 “新我”;而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和研究,由此知道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不管作文成功与否,你都提高了。
其五:语文教学走向探究与创美。中学语文不是一门完全陌生的知识性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学习对象已呈无障碍化,显性知识意义有限,加上学习的多途径性,探究与创造,语文得天独厚。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精神与言语的双重创造。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纵深发展。
(胡立根: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发表论文50多万字,8篇论文收入《新华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专著《语文教育价值的叩问与追求》。从教育价值论的角度对语文教育作系统研究,提出语文教材“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双重价值论和语文教育“智能势差”理论。)
马恩来: “新生代语文名师研究”与“时评语文研究”
“新生代语文名师研究”课题与“时评语文研究”课题系“程少堂语文味专家工作室”成员、深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梅林中学语文课组长马恩来老师主持的深圳福田区公益性科研课题。
“新生代语文名师研究”课题全称为“新生代名师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与借鉴的研究”。“新生代名师”是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 涌现出的一批新的语文名师。如王栋生、程翔、韩军、余映潮、程红兵、程少堂等等。这批“新生代”名师不仅具有自己深刻的教学思想,而且已经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学风格,并在其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课题以这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师(包括深圳本土名师)为研究对象,并以名师的成长轨迹及成长环境、名师的教研教学成果、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名师的共性与个性、名师的意义与局限等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研究中学习、借鉴,引领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使其迅速成长,进而成为未来名师。
“时评语文研究”课题全称为“用时评拓展和带动高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该课题研究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时评的语文价值,编写《时评语文读本》,构建新的阅读体系以适切学生多元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需求,促进课程内容改革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以读促写,以时评带动写作教学。了解新闻文体特别是时评的文体特征,了解当今重要媒体和时评人,学习研究其时评作品风格特点;明确时评的写作要求,提高思维品质,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走向更为阔宽的认知世界和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两项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马恩来主编的《时评语文读本》,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秘书长顾之川博士分别题词赋诗予以赞赏并推荐;《语文建设》、《南方都市报》分别发表书评和专访。马恩来的《时评语文价值的挖掘与利用》、《程少堂命题的人文价值导向》和孔佩霞的《关注社会生活,激扬语文课堂——<时评语文读本>引入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等论文分别发表于《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
马恩来老师近年在“语文味”探索、“创新写作”课题研究、高考语文研究及命题等方面均有自己的思考和建树。有十余项成果获奖或发表。多节特色课在全市高中语文公开课上展示观摩;并为广东省名师培训班、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开设讲座,分享语文教科研成果与经验。
(马恩来:深圳市名师 ,深圳市梅林中学语文课组长)
茹清平:“多维作文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为解决作文教学中无“序”可循、无“章”可据、无“法”可依等诸多问题,最近十余年,茹清平老师一直尝试构建一套以“立人”为核心的多维作文教学体系。
茹清平认为,强调作文教学以“立人”为核心,其要义有二:一是强化生本意识,激活学生作文的内动力,让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叶圣陶语);二是强化“作文”即“做人”的观念,摒弃“为应试而作文”的急功近利行为,把作文教学过程视为学生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味、洗礼心灵的过程。倡导三种表达,即真情表达、自由表达和个性表达。力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张扬个性,学做真人,实现作文与“立人”的“同步”。
所谓“多维作文教学体系”,是指改变传统作文教学过于注重写作技巧训练的做法,根据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心智过程的特点,梳理各学段的写作目标、写作内容、写作活动、写作评价等要点,研究高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写作习惯、写作过程等因素,构建由“激发与积累”、“指导与训练”、“评价与提升”三大系统组成的多维作文教学体系。
激发与积累系统是作文前的酝酿,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前提、保证。包括写作习惯的梳理与培养,激趣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的导向与引领等等。对影响学生作文的相关因子进行梳理研究,进行横向和纵向组合,形成一个多维的作文教学体系。三个年段的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螺旋式推进。
作文与指导系统是师生的作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我们从文体、文法,写作训练,思维训练,口语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与探索,如果“激发与积累”是“十月怀胎”,那么“指导与训练”则是“一朝分娩”。其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定性”训练与“定量”训练结合。所谓“定性”训练,是指学生自主讨论,每个月确定若干写作范围,然后围绕这些范围自主命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进行写作训练。“定量”训练则是老师根据写作训练的阶梯,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限时训练。其二,坚持每节语文课前进行“五分钟口语训练”。其三,注重思维训练。精选思维训练切入点,注重思维训练的方式与方法。
评改与提升系统是对写作水平的评价以及写作水平的再提升,是对写作实践的反馈,侧重训练学生自我评改的习惯和能力。评改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注重通过编印《优秀作文点评集》,交流作文经验,训练作文升格,会诊病例作文等方式,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茹清平:深圳市南山区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首批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优秀优秀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形成儒雅睿智,庄重沉稳的教学风格,有近百万字的论著论文,全国各地举办各类讲座50余场。)
宋如郊:“生本课堂”的语文学习策略研究
2010至2012年,宋如郊名师工作室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子课题《中学语文升本课堂学习策略研究》,该子课题于2012年11月顺利结题,受到课题组专家好评。
本课题研究主要依托深圳市南山, , , 区“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活动和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 学校“学思课堂”创建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外出学习、集体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旨在探究“关注生活,关注发展,关注生命”的语文学习策略,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中“学”与“思”的关系;切实提高课堂质效,导学为先,关注学法,深度互动,关注思维,拓展延伸,关注能力;重在研究如何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逐步从讲授式转为对话式,从记忆式转为理解式,从接受式转为感悟式,从依赖性转为研究性,从而营造出生本结合、知行合一的“生本课堂”。
该课题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以加强针对性指导。教师根据“生本课堂”的要求,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策略,以生为本、问题带动、守正出新、科学检测、提高质效。为此,课题组推广实践“四四三”课堂教学要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任务,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组织、指导、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重点研究了“如何设计导学案”“如何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大问题。导学案做到一课一案,分量适宜,合乎实际操作;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有价值的质疑;通过关爱学生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展示机会以满足学生成就感,运用学科魅力以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以实现捆绑式评价,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杨先武老师出版专著《语文教育路在何方》(2012年5月第1版),宋如郊等老师的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闫敬霞老师的录像课获国家级奖励,课题组成果颇丰。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使教育教学变得简单而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这一起决定作用的内因,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课堂也必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宋如郊:特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宋如郊工作室”主持人,北师大南山附中副校长。)
吴泓:“专题研究性学习”,厚积薄发学语文
“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自2001年始,在高中进行的语文教改实验。12年坚守,“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从最初的蜡纸刻印发展到今天利用网络便捷的存储、庞大的信息交互进行教学。网络平台、完整经典、专题阅读、读写一体是“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
在吴泓看来,“读”什么决定了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说什么和写什么;学生的思想质量和写作质量,取决于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要在短时间内使没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体验的高中生渐进为一个有思考、有思想、有见地、有创意的人,就必须选择“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为的是集中,“研究”为的是深入。当一个学生对某个“专题”(或一个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历史,或某个话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在吴泓老师“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导下,彭莉琼老师、石艺霞老师和李擎老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丰富的成绩。
彭莉琼老师是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宝安区优秀教师,宝安区优秀班主任。参与国家“九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2012年第7-8期《中学语文》发表其总结性成果:《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我的十年初中语文教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邹贤敏教授撰写《对彭莉琼积累教学的解读》(《中学语文》2012年第7-8期)一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主要论文:《抓“点”与带“面”》(《中学语文》)《<枣核>教学实录评述》(《广东电教》)。彭莉琼老师在初中语文中践行着“积累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石艺霞老师是深圳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不断摸索,尝试学习“专题(模块)教学”。2010曾获广东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赛二等奖,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特区教育》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涵泳功夫兴味长——谈谈现代文鉴赏的语言品读》《心心相通——过好语言这座桥》等。
李擎老师是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宝安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坛新秀。获区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区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新理念”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主要论文:《〈雨巷〉网络学习课堂实录及思考》(《中学语文》)《网络教学方法举隅》(《语文教学通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践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吴泓: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宝安区语文首席教师,宝安教育专家工作站“吴泓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优秀期刊《中学语文》、《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教育文摘周报》、《教育时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道其高中语文教改实验。)
钱冰山:“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其概要内容如下:
(一)语文味“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味“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即在引导学生在欣赏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的同时,对学生心灵进行文化观照。在细腻的语言分析(体贴”式的“语言把玩”)过程中渗透文章、文学、文化等因素。其雏形是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的教学,在其后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世说新语·咏雪》《锦瑟》《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日臻完善。
(二)渗透文化元素的教学风格
用“文化主题”贯穿文本的学习是“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举措。文化主题是文化中充当灵魂的最核心的观念。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元素是在自然的状态中植入真情、渗透文化。为了达到使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于浓浓的文化熏陶之中,预设时必须根据文本特点事先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如程少堂老师的大型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文化悲剧——<沁园春 雪>文化密码解析”等等,都是文化语文的代表课。
当然,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不仅仅是有深刻的文化主题,还有通俗的文化形式导入、细腻的文化语言品味等都是其重要手段。
(三)构建生命体验的美学境界
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是主张将师生的生命体验和文本相融合的有温度的“热美学”,是对主张客观性教学的“冷美学”思想的延伸和升华。具体表现在:
1.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生命体验是教师与作者、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唤醒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将亲身体验到的生活、内心的感悟和自然构成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经历。体验是一种注入生命意识的经验,它将人类的经验与个体的生命联系起来,引领人不断地去体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语文味教学实践特别善于从文本出发,将执教者个人的生命意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学生的生活阅历进行沟通,从而建立一种将只见“心眼”的语文教学,变成能见“心事”的语文教学。
2.独具匠心的“个性解读”。个性化解读,是带有阅读者的生命体验特点的阅读,必然是有意无意浸润了个体或人类的生命体验及文化色彩的解读,“语文味”教学特别强调这种解读的重要性。从上面提到的那些教学实践中深刻的文化主题,就可以体味到执教者是如何结合文本进行独具匠心的个性化解读。
3.主客观统一的教学意境。主张一堂语文课的主题,不应仅仅从文本中来,也不应该只是从执教者内心来,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统一。既超越“我注六经”的思维模式,逐步发展为“六经注我”,从而形成语文教学的意境。即逐步改变“匠人语文”而走向“人文语文”的新天地。
(钱冰山:深圳市骨干教师,深圳市坪山新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
阅读相关链接:
报道:语文名师云集共组深圳方阵(附照片)
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