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云集,共组“深圳方阵”
――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术报告会”隆重举行
(摄影:李剑林)
1. 报告会会场。
2.与会专家(左起:会议主持人程少堂、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张蕾、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语文报》社副总编任彦均、《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主编王建锋)
3.、《语文报》社副总编任彦均在作报告。
4.《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主编王建锋在作报告。
5.苏立康教授在作报告。
6.张蕾主编在作报告。
7.程少堂老师在主持会议。
8.程少堂老师在主持会议。
9.程少堂老师在主持会议。
10.程少堂老师在主持会议。
11.程少堂老师在主持会议。
语文名师云集,共组“深圳方阵”
――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术报告会”隆重举行
2013年4月11日(周四)下午,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术报告会”在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隆重举行。全市近300位语文教师冒着大雨参加了会议。
此次报告会,可称得上是深圳中学语文界“名师方阵”的一次最大阵容的聚集。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教授的召集、主持下,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中学语文学科教师主持的“胡立根工作室”、“吴泓工作室”、“程少堂工作室”等三个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和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中学语文学科教师主持的 “陈继英工作室”、“王满英工作室”、“罗灿工作室”、“黄磊工作室”等四个工作室联合举行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旨在“加强语文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确定了以 “对当前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会主题。本报告会邀请了中学语文的四位著名专家作主讲嘉宾,他(她)们分别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张蕾教授,《语文报》副总编辑任彦钧,《语文教学与通讯(高中版)》主编王建锋。
大会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程少堂教授主持。程少堂教授依次向各位主讲嘉宾和与会者隆重介绍了在前排就坐的7位工作室的主持老师以及深圳语文教学教育界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程少堂教授精要地评价深圳各位名师的特点,并认为,正是这些在深圳市语文教师中享有盛誉的名师们,组成了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有相当影响的“深圳语文方阵”。
报告会由《语文报》社副总编辑任彦钧开场。任彦钧副总编辑从语文媒体人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深圳语文教师群体,他认为在座的各位语文名师是一支高素质的优秀队伍,特别是程少堂老师,更是全国语文界为数不多的开宗立派的人物。而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专业媒体《语文报》社,一直以培养青年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为己任,并通过至今已经举办九届的“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中学语文名师,这批名师正在引领着中学语文教学的风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国中语会语文名师研究中心”,为名师们提供服务,并促进更多新锐名师的涌现。王建锋主编则介绍了《中学语文通讯》在名师推介上的一些做法,如每期均有“教研方阵”专栏(2013年第4期就隆重推出“深圳语文名师方阵”)。
接着,苏立康教授为深圳名师们做了题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与有效教学”专题报告。苏立康教授从“十八大”、“两会”上提出的“全民阅读立法”的话题开始,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她抛出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学生是主体”有多少课堂实现了这一点,有多少教学是实现了学生敢于独立的思考。我们有多少老师也在这方面作出尝试。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学生真的是学习主体吗?阅读教学是,学生真的就是阅读主体吗?
接着苏教授以华东的一次名师“同课异构”为例,来表达她对“学生的阅读主体尊重”的思考。十位名师都讲杨绛《老王》,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三位名师对文本的解读:第一位是批判思维,显得尖锐,或者他自认为深刻。这位老师认为,杨绛虽然也表达出对老王的同情与悲悯,但是,杨绛的同情也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他向杨绛先生发出质问:平等与理解,杨先生,您也没有给!第二位是理性分析,则显得能理解与包容,他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杨绛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认为彼此之间的问题出于距离或者是阶层的不同。“老王,你不是我的亲人,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是外人。”这样,对于彼此的关系,或者彼此能做到的就到这一步,也就很能理解与包容了。而第三位老师则反问:杨绛有这个义务吗?她感到愧怍,已经尽了或者额外地承担了义务,还愧怍,杨绛是高尚的人。
苏立康教授就此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出现了这些不同,是不是就是个性阅读了呢?是不是就算创造性阅读了呢?她认为,其实,造成阅读理解不同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大脑,人和人不一样;其次是环境,客观世界是认知的本源,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认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就是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因此也就有了两个不同,即: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衡量事物尺度的不同。可是,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来观察一些课堂,就会引起我们思考问题,老师在课堂上会有这种场面出现吗?各种情况的理解,在你那里会有这种可能吗?在过程上,老师会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但是,却存在个别强往结论上拉的现象。但是,如果每位老师老眼希望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不一致,就会表现出无奈与遗憾。在就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上课总觉得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的正确的理解,其实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太合适的。学生有不同认识太正常了,学生的背景与我们相差太远了,都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需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值得反思的是,期待学生的认识与我们认识一致,那个结论对于学生的一生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能力,这个能力是一辈子的事。
叶澜《新基础教育》一书中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养成以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以适应、服从、执行他人的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见该书20页)而对这种校正与超越,则是“人的主动发展”、惟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
所以,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别用自己的思维把学生罩在里面,要给学生提供条件,为他们建立阅读支架,在有效知识上,给学生有效信息量,这样的人就有话语权。这样,才可以算得上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
苏教授进入下一个问题:单篇教学,理解的空间在哪里?她认为应该多读一读杨绛另外两篇散文《林奶奶》和《顺姐的“自由恋爱”》,看一看杨绛在其它文章中的表现出的为人,认识杨绛其人,这样,再加在过头来读这篇文章,可能会有更多的理解。
苏立康教授从课例到理论,娓娓道来之中,引人思考:我的课堂把学生当做主体了吗?报告的时间虽短,却给人心灵的冲击。她让人们思考:课堂不能是老师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入老师的那个结论之中,哪怕是非常自然聪明的引入,也不行,因为,这里是老师的阅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最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必将是有害无益的。
苏立康老师赞扬深圳的一些研究,认为这些研究有可能代表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教授则是从实践的层面,向老师们指出了一条提高自我的“必经之路”:坚持专业论文写作。
张蕾报告的题目是《精心巧妙缜密——与语文教师谈论文写作》,她从论文写作中在“选题、写作、规范”三个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入手,对老师们进行了论文写作的具体指导。张蕾教授利用大量的实例,告诉老师们在论文写作方面如何克服“选题不实、故弄玄虚”、“选题过大、不着边际、无从下手”、“选题缺乏新意、没有突破”等等问题,并从一个个编校过程中出现的实例入手,让老师们明白写作论文的具体操作方法。整个报告实在、亲切、操作性强,引起与会老师的极大兴趣。张蕾教授并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栏目编辑特点和运用周期,并希望深圳的老师们多给《中学语文教学》写稿。
程少堂教授对主讲专家的报告进行总结。他感谢各位专家对深圳中学语文的良好期待,并对教师自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五个一工程”的建议,即提出一个教学理念,打造十堂有创意有影响的代表课,写一百篇文章(不是要发表这么多),读一千本书,比同行在专业上多研究一万小时(即坐十年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每天比别人多读书多研究三小时,十年就是10000小)。
报告会一直进行到下午五点。整个报告会内容丰富,与会老师向学之情热切,态度认真,表现出深圳中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
会后,各个评议工作室的名师们与主讲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 -----------------------------------------------------------------------------------
相关链接——
《第4期《语通》万字长文推介深圳高中语文教研方阵》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