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学风探讨
文章标题: 《25年前抄袭程少堂《教学风格论》全文获大奖的论文》
     阅读次数:203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5年前抄袭程少堂《教学风格论》全文获大奖的论文

堂2013年8月25日按:这里说的是与拙作《教学风格论》有关的一件往事。

我1983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做中学教师7年,期间我发表了在当时看来属于量比较大的一系列的教育论文,有的还产生不小影响(详见《程少堂1999年底来深圳做教研员前发表的主要文章 》,见语文味网,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1224)。《教学风格论》就是写作在那个时期,是我青年时代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教学风格论》文章发表时我只有20几岁30岁不到。25年后的今天,她还可以当之无愧地列入我的学术代表作之列。1990年代初,我读研究生时,导师在看我的有些论文看不懂时,就曾批评过:“你看你做中学教师期间写的一些文章多好,有血有肉,行云流水。你现在写的这些论文我看不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的后记中曾提及此事。不仅如此,1990年后我国出版的《教学艺术论》或者《教学风格论》,一般都会引用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被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天津教科院院长张武升博士,认定为是我国尝试建立教学风格论学科的第一篇论文(见张武升主编国家教委级青年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

1990年是我做中学教师的最后一年(实际上只有大半年,因为当年国庆节后,我就去华中师大教育系念脱产研究生了),当时我在航天部066基地一中任高中语文教师,暑假中的某一天,本校校长忽然来电,要我马上到他办公室去一趟。学校宿舍和学校只有一条马路之隔。我连忙出门赶到校长办公室。一进门,校长表情严峻,拿着一份复印材料,很严肃地对我说:“收到一封信,还有武汉来的电话,说是有一篇论文和你的文章一模一样,还评了湖北中专教育研究会多年来唯一的一等奖。但寄材料的人搞不清究竟谁抄谁的,需要证实。”我脱口而出:“笑话!我怎么会抄别人的论文?”接过一看,获奖论文是《论教学风格》。我马上说:“不用看,肯定是抄我的《教学风格论》的。”校长继续严肃说:“你还是详细看一看再说。”我很快浏览了一下,发现此文几乎100%的文字确和我的《教学风格论》一模一样。于是道:“第一,我绝对不会抄袭别人的文章;第二,这篇抄我的文章是1989年暑假发表的,而我的《教学风格论》发表在辽宁师大《教育科学》杂志198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1988年第7期已全文转载,转载也已经一年了。”校长是工农兵大学生,但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工农兵”,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所以懂得一些学术上的事情,听完我的陈情,他脸色缓和起来,说:“这个事本来很简单的,就是看谁的文章发表在前面。”我听了倒发大急,断然道:“就是我发表在他后面,我也不可能抄他,只能是别人抄我!”校长听我此言,笑笑,聊了几句,便让我走了,并让我把复印件也拿走。于是我把复印件保存到今天。这25年我可是远距离甚至跨省搬了好几次家,其间处理了不少书籍报刊,连我大学第一篇得到老师讲评表扬的作文(小说)《往事》也丢了(这个我很遗憾),可是却保留着这份别人抄袭我文章的复印件。

后来文抄婆(是个女教师)托人来说情。来说情的是我的本校同事,他是打电话说的情。鉴于是个女教师,脸皮薄,加上我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多大伤害,我就手下留情,在要求湖北省中专教育研究会撤销她一等奖获奖论文前提下,饶了她。湖北省中专教育研究会宣布撤销她一等奖获奖论文的时候,我已在华中师大念研究生半年了,我的导师知道此事后,曾委婉批评过我。导师是严谨的著名学者,他们认为对此类学术不端事件应该毫不留情。

最近几年,又连续发现两起外省中小学教师抄袭我的论文在当地省市被评为优秀论文的事。一线教师抄袭别人发表了的文章有多种原因和动机,但我以为,这种为参赛获奖而抄袭别人论文的行为特别可恶。

《教学风格论》被抄事件以后,我就很警惕自己没有发表的文章手稿(那时还没有电脑)。因为,要是哪天写出的手稿没有发表或者丢失,别人拿去发表了,那就很难说得清楚了。写到此,想到一个著名例子,就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文学史家中有不少人怀疑不是肖洛霍夫本人的创作(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而是在战争中他获得了某位死去作家的手稿,怀疑的原因之一是,《静静的顿河》一共四部,1928第一部发表时,肖洛霍夫只有23岁。此事在肖洛霍夫活着的时候就有争论,到现在还是一件没有解决的公案。又记得看过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的一个电视访谈(印象似乎是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节目中他讲到,北大的老师讲课都不敢讲自己未发表的最新学术观点,因为一讲,有的学生课后就抢先写文章发表了。作为一个小学者,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即有的年轻的中学教师,把我在学术界首先提出的某个学术观点(我的相关专题文章虽没有发表,但2005年前后,在某大型网站讨论我的课例时,我曾在回应时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在2007年底出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也以“教学语录”的形式提出这一观点;后来我又在全国各地讲学时多次专题讲述这个观点,语文味网也曾进行报道)拿去写论文发表,题目用的是《再谈……》,但文章中并没有说明是我或是其他学者首先提出或谈过这一观点。没有出现我的名字或者其他学者的名字,这个“再谈”是什么意思呢?是你以前写文章谈过这个问题,这次“再”谈吗?如果是这样,就要说明你的“初谈”文章发表在哪里。不然,就很不规范,很不学术。

国学大师黄侃当年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可见,做学问最低底线是不偷,就是不能把别人的(观点、材料、方法等,尤其是观点)东西不作说明,就当成是自己的。全文抄袭当然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今天我翻出25年前的这档子旧事,主要也是为了再次警醒我的工作室和有兴趣搞科研的同仁们:做学问要严谨。学问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学问做好了是功名,看见别人有功名羡慕是好事,但不能急。换言之,临渊羡鱼,好,但要抓到鱼,就要退而结网。要慢慢来,急不得;一急,往往就不择手段,就可能陷落到最低底线之下。有时一味追求“创作丰富”“著作等身”,也容易出这个问题(所以鲁迅先生当年教导艾芜、沙汀等青年作家要“不以创作丰富自娱”)。在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甚至很有名的名师中间,不时会发现有突破这一学术规范底线的苗头,其中更有个别文章甚至可以说严重学术不端事实俱在,只是由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大部分读书(包括报刊)较少,还没有人注意到,而注意到的人又不愿意得罪人出来揭发而已。

以下照片是当年湖北中专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评出该会多年来唯一的一等奖之后“欣然命笔”写的述评,以及《湖北中专教育研究》杂志发表的获奖论文目录。由于我旧事重提并非要去骂当年的抄袭者,所以这里我把抄袭我文章的作者的名字掩去了。

 

 

 


最后更新[2013-8-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