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工作室动态
文章标题: 《江涛评程少堂《虽有嘉肴》:大羹有余味,大音有余声》
     阅读次数:31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涛评程少堂《虽有嘉肴》:大羹有余味,大音有余声

  (堂2014年6月8日按:这是江涛老师听完我的《虽有嘉肴》一课后当晚写的感想。现挂语文味网,供大家参考。

2003年11月27日,语文味网站开通仪式在深圳高级中学举行,江涛当时在深圳高级中学任教,作为东道主代表发言。这个题目为《平俗之极,高雅之至》的发言稿,隔天就挂在语文味网上,是语文味网最早挂出的文章之一(阅读该文请点击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269)。江涛这个发言极富远见,其观点大部分都经受住了历史检验。11年过去了,11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不是一个短时间,在这11年中,深圳市内老师研究语文味的文章也有不少了,在报刊正式发表的也有几十篇吧,但江涛这个未正式在报刊发表的发言,最让人怀念。他发言的余音绕梁11年不绝。你信不信,我总要找一个特殊的日子,把他那个11年前的发言稿在报刊正式发表了。

下一部关于语文味的书中,要特别把江涛写进去,让他和语文味一道“不朽”。) 

 

大羹有余味,大音有余声 

              ——也谈程少堂老师的《虽有嘉肴》 

  

(原市高级中学优秀教师、现任南山区丽湖中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江涛20146月5日按】和程少堂老师相识,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十多年来,程老师早已成了全国闻名的“语文大师”,我却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小师”;程老师在酿制“语文味” 的美酒大餐过程中,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顶级名厨”,我却还是靠十年前“语文味”网站开通时那一篇不足2000字的《平俗之极,高雅之至》的短文,闻一点“语文味”的袅袅余香。尤其令我脸红的是,就是这篇“平俗”而并不“高雅”的小短文,竟然屡屡被程老师拿出来向别人推荐。我当然理解,他自己本意固然是对我的肯定和褒奖,但我内心却总是觉得难堪而不安!

记得那天听《通向名师之路》的讲座,程少堂老师讲了“师有九品”。他自己竟然谦虚地说自己顶多算是“忝列”“四品”—— 即“名师”之中。记得当时,他还现场举了几位深圳语文教育界赫赫有名的老师作为例子以表示自己“同道而有朋”;而当时让我有点“耿耿于怀”的是:程老师一直说到九品师,似乎也没有我的份。过后我曾经开玩笑地向晓璐同学说,看来我连“老九”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十品”老师了;晓璐于是“安慰”我说,你是“十全十美”的老师。

    20146月5,晚上十点才出去遛狗,小区内行人已经稀少,已经养了整整十年的可卡牌狗狗“米卢”很安静;不用牵绳,他很文明,也不需要我操心。一边安静地遛狗,一边突然想到了的程老师(这两者没有逻辑关系),想到了也已有十余年的语文味,想到了程老师的课、程老师的讲座……….

 

下面谈谈程少堂老师的“同课异构”公开课《虽有嘉肴》。(多有跑题,敬请谅解!)

20146月5,从日期的数字看,是个好日子。满身“语文味”的程老师,以他的《虽有嘉肴》在大学城丽湖实验学校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 

程老师执着于“语文味”已经十有余年,而这天他以《虽有嘉肴》这个和“味道”有些关联的“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于人,我总觉得并非完全是一种巧合。想当年,人们对“语文味”的提法还有诸多困惑甚至怀疑的时候,程老师就坚定而认真地做着“语文味”入流成派、乃至收入辞典的“梦”;现如今,不但“语文味”的名字早已经进入了“百度千搜”的热词,而且 “语文味教学法”也业已在程老师的内心“成竹在胸”了。

说实话,程老师的课,我听得完整而清晰的不多,印象最深的是若干年前在罗湖外国语的一节。记得当我听说他要讲《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像很多人一样,惊诧担心之中,潜意识中莫名地滋生出连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看笑话”、甚至“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但结果是,那节课引起了轰动,连唐海海局长都难以吝惜自己赞赏的言辞,大加肯定,令人不得不佩服程少堂老师的胆略和才识。

坐在第一排,这么近距离地听程老师讲课,还是第一次。其实在听了这节课之后,我一直处于很享受很兴奋的状态,当晚和“语文味们”一起就餐,竟然喝得酩酊大醉,就是最好的明证。但我向来认为,一节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课”,就好像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演出一样,那种感觉是不能一下子说出来的。现场立即掌声雷鸣的往往最多是一般意义“好东西”;而过后越品越有意思的才是真正的“好课”。

所谓大羹有余味,大音有余声。

首先,程老师敢于“仓促提刀”上阵,可见其骁勇不减当年。这里我要说点所知道的一点内幕:这次活动,原本向晓璐小姐是三番几次央求我上一节公开课的;其实我内心也颇有些痒痒,因为自觉“老之将至”,多年的积淀也稍稍厚重了些,应付“大场面”也不必惊慌了,正是展示自己“年龄优势”和性别魅力的时候。但我考虑再三,还是以“忙”为借口推掉了。因为我内心明白,这归根结底实在还是“心虚”的表现。而程老师《虽有嘉肴》这节公开课,准备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就构思出了这么一个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虽有嘉肴》。程老师自己说他“不轻易”上公开课,他上课准备的过程往往要用很长很长时间、要读很多很多的书。这次仓促上阵,完全是“兴之所至”,是“凭老底子”——这应该叫做“有知者无畏”!

其次,我以为,敢于和年轻人、况且还是年轻的女老师“同课异构”,那也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我们很多人都清楚,在上课这件需要集语言、表演等综合功力的事情上,除了知识积累和课堂经验上的优势之外,年长的教师与青年教师PK,未必占什么优势。况且,这些公开的展示课,那些年轻的教师们,都是“有备而来”,在各个方面都是做足了功夫的。再说一点内幕:这次和程老师“同课异构”的郭昱晨老师,是武汉大学的文学硕士研究生,我的“结拜徒弟”,为了讲这篇《虽有嘉肴》,也是经过了反复的构思设计的。 

再次,说说这个公开课本身。大概是因为对程老师大开大合、挥洒自如、总有惊人挖掘的雷人发现的讲课风格有些了解;这次,我在程老师讲课之前,其实是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虽有嘉肴》这篇70字的节选文章,我本人也非常喜欢。但事前我想,寥寥70字的文章,你能够讲出什么样的“花样”来?甚至,当程老师打出“一代风华几千年”这样“大”的标题的时候,我还有点怀疑:有那么夸张吗?这节课会不会上成“虎头猫身”的四不像?但是,当课堂上一步步展示出清晰的思路,在思路中又蕴含着惊人的发现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程老师的精妙的构思和深厚的“老底子”了。整节课由“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到“读与辨:辩体寻脉(文章骨架宏观)”,再到“读与品:细部揣摩(文学妙处显微)”,最后是“读与探:一段短文竞风流的原因(深度开掘文化)”。环环相扣,思路明晰,合而有放,开而有节。特别是在第二个环节讲到“辨体寻脉”的时候,由经典古诗文的精心构思,讲到日常话语的不经意的“俗语习构”,再回到文本的脉络分析——初听觉得有些牵强,再听觉得有些道理,最后“默叹”、深以为然。而到了第三个环节的细部揣摩(文学妙处显微)时,两个问题的设置,真正体现了“于精细之中体会文学表达的妙处”的精神。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一、文章中的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都改为,或者能把都改为吗?为什么?二、如果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不可以?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妙之至! 

最后,我认为,《虽有嘉肴》这节课,虽然准备时间有些仓促,但她是程老师“语文味教学法”的生动而具体的践行。这点,在程老师自己在上完这节课后写的感受中说的非常清楚。程老师说:“根据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内容——“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并且特别强调,在语文味教学法中,语言是其中的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记得十年前,当“语文味”的提法刚刚初现的时候,就有人很怀疑甚至很不屑的预测她走不了多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语文味”的提法,没有新的内涵,概念宽泛不可捉摸;有人甚至更为直接地指出:所谓“语文味”,不就是 “语文到底是向语言倾斜,还是向文学弯腰”问题吗?所谓“语文味”流派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顶多是强调诸如“语文课怎么上出文学性、体现出文学、文化的味道来”而已!

因为比较了解这节课上课前后的一些“内幕”,现在说说这节课的各种不足和遗憾。首先,作为主办者一方,我们没有给程老师提供一个“像样”的客观环境;这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程老师的激情和发挥。正像向晓璐说的:天气是炎热的。报告厅是临时改建的。场地是狭小的。空调是不好使的。椅子是不舒服的。”还有晓璐还漏了一点:“音响也是不给力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失误:一是因为考虑第一个讲课的潘文明老师已经做了的准备,下午安排了三节课。虽然潘老师的课讲得很不错,但一个下午安排三节课,加上后面还有讲座,客观上造成了老师的“听课疲劳”,影响了第三节课刚好是程老师公开课的效果。第二是关于学生的安排,本来我们是出于“好意”,安排了初二刚成立不久的“培优班”的三十个孩子,以为毕竟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更能给学校长脸;但没有考虑到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学生“文化成绩好”,课堂上整体反应反而不够积极主动;另外,又是刚刚组合的班级,同学之间还不够熟悉,影响了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也缺少了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 

当然,实话实说:因为准备的时间短,程老师的这节公开课自然也不可能“无懈可击”,比如因为提前“备幽默”的功夫没有做足,课堂有些环节显得“幽默不足”、甚至“幽而不默”、“故作幽默状”等等情况。而这方面,本来是程老师的“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也可能还是因为准备的不足,程老师在课堂语言的设计上,也没有像《荷花淀》《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那样老道而流畅。

“大羹有余味,大音有余声!

夜深了,我又想到了十年前——20031127日那个下午,深圳高级中学、“语文味”网站开通之际。那时的“语文味”稚气未脱,那时的程老师血气方刚。当我从衣兜中取出《平俗之极,高雅之至》的拙文讲稿,准备登台发言的时候,程老师介绍我是“高级中学的青年教师代表”。如今,十余年过去了,语文味的“剑”也该“磨成”了。按照程老师的一切皆有“起、承、转、合”的理论概括,“语文味”是否也到了“转”而“合”的关键的当口,该“成型成气候”,该“合”出成果的时候了吧?

期待着《语文味教学法》的正式出版!

 

【补记】夜正深、路正长。谨以此文,表达对程老师同课异构公开课《虽有嘉肴》的真切感受;感谢程老师对我十年前那篇不足2000字的文章的偏爱;表达自己漫漫十年来未能为“语文味”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任何工作的愧疚;表达对“语文味”研究发展前景的美好而真挚的祝愿!

 

201465深夜2:40分于侨香村住宅

 


最后更新[2014-6-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