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8):谏弟思勤书》
     阅读次数:219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8):谏弟思勤书

 

上图:一张能体现以下文章精神与风骨的照片(程少堂教授在语文味工作室语文味教学法集体备课会上。)

 

 

 

昨晚(2014年6月14日)我家老四、老五专程从武汉飞来深圳向我“道歉”。晚上在家里陪他们喝酒,三兄弟先是喝了三瓶红酒。喝了红酒,老四意犹未尽,要喝啤酒。我家里红酒虽多,并没有啤酒(尽管早已是夏天,今年我还没有买过啤酒,因为没有这个概念),于是我夫人带他一起去买啤酒。买回来接着又喝了六瓶啤酒。我喝得少些。老四喝得有点高,就反复说我不要老贬他。我知道,他做外语教师是做得不错的,从偏远乡村中学教师,到县一中教师,再到武汉重点中学教师,都靠的是自己。他在指导学生英语高考方面经验丰富,是武汉市武昌区英语高考方面有发言权的资深教师。毕竟是有34年从教经历的老教师了。但是无论是我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教育老五要有高远人生目标的时候,还是后来在我教育下一代要有高远人生目标的时候,老四总是在旁边扇阴风点鬼火般地用他惯用的一句话冲淡我的努力,哪句话?就是“你莫说多了,各人有个人的活法”。以前他不光自己抱着这样的人生态度,还直接间接影响下一代,我对他这种在我搞基本“建设”时,他在一旁老搞精神“破坏”很恼火,常常为此斥责他。我是觉得你自己就算了,干嘛用这种人生观影响下一代?事实上,下一代,到目前为止,也就是我在悉尼大学硕士毕业的女儿真正有点出息,套用某前政治家一句名言:“我们程家也就这么一个看起来出息像样的。”这和上一代的志向高远有别是有大关系的。

 

你要是看过我在我母亲八十大寿上的讲话(推荐阅读:《程少堂:在母亲八十大寿庆典上的致辞》,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2210)你就能了解我的今天和我的童年时代的精神遭遇之间那割不断的关联。由于我小时候特殊的经历,又由于我从小不像一些小孩一样懵懂而是特别敏感,所以从小我就萌生要振兴这个饱受欺凌的家族的理想。我在不同场合、不同文章中曾反复多次说过,我很小就有的远大理想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让自己的名字,甚至包括平凡的父母的名字,能流传下去,而不让他们和我祖父祖母辈以上的祖先一样很快被历史淹没。就是这种高远的志向,让我这个在人生的荒原上孤立无援的孤独舞者,在外人看来也许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历程中,快乐地披荆斩棘,执着地一往无前。

 

因为我有核动力。


老四和老三是我脚下的一对双胞胎弟弟,他们出生的时候我刚满三岁不久。一般小孩三岁时候的事可能记不住,我三岁时候的事可记得牢,我是看着母亲生出老三老四的。母亲生他们那天,接生婆拿一张小板凳要我在母亲床边乖乖坐着不动,我就坐着不动,看着母亲生出了老三。刚生出的老三,血乎乎的样子我记忆犹新。生出老三一会儿,接生婆忽然大叫:“还有一个!还有一个!”接着就生出老四。那是1962年,生活条件差,老三老四生出来的时候营养不良,像小老鼠。

 

在小时候,也就是我上大学前,老四是兄弟间受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他的初中、高中,和我是同一个学校,他的老师都是教过我的老师,因而他常常从老师口中听到一些夸奖我的话语。他也亲见过我为高考拼命复习的举动。我第三次参加高考时,他是第一次参加高考,我们俩在同一个教室考试,分数公布后,我和他都过了本科线(他报考的是外语专业,考了268分,当年湖北外语本科线为260分;我报的是文科,当年湖北文科线是300分,文科重点是310分,我考了320多点),一起进县人民医院脱光衣服体检。因为我的分数超过重点线,上了本科,他却由于没有社会关系帮助,最后落选进了中专。他当时要是上了本科,可能就会继续受我影响(他后来通过自学考试念了本科和在职研究生)。我上大学他上中专之后,从此就基本分开了,只是逢年过节偶而见面。见面时,他除了常常反复讲上面说的一句“破坏性”话之外,还常常说这样一句:“我们家没有我二哥就没有今天。”昨天晚上喝酒时,他就反复讲过这话好多遍。我呢,我说:“只能说我带头带得好。在那样完全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是我冲决出一个缺口。当时如果不是我这样坚强性格的老大打头,而是换了你们这样的性格的人打头,那我们家的局面可能就危险了,兄弟们可能都窝在农村家里了,周围别人家都是这样的。”


今天中午我在家里和夫人说,我在业内搞的风雨兴焉风生水起,老四却问我五十岁前干成了啥。夫人一笑,道:“是啊,你们兄弟分开太早太久,你79年上大学出来有35年了,看来他们是不大了解你哩。”夫人话音刚落,回到武汉的老四打来电话,我就顺便在电话中回答了他昨晚的问题——我五十岁前干成啥了。电话完后,又用长短信把回答内容发给他。


以下是原文:



你作为小我三岁的弟弟,过去我是斥责你不少,原因是觉得你有成就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出成就来,甚至也不是说你一定要成功,而是希望你释放出最大潜能来,斥责你更是希望你改变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人生态度,因为它直接间接影响下一代的人生态度。昨晚当你表示你现在50出头,还可以做成一点事,我根据你的一贯个性和行事风格对此表示高度怀疑,并说“三十岁、四十岁该做却没做的事,五十出头了还能做成?”时,你借酒劲反问我:“那你五十岁前干成功啥了?”当时喝酒,我不想跟你多说,也觉得亲兄弟分开生活35年,你的确不大了解我了,那我现在可以罗列一下告诉你——

 

我17岁做民办老师就是当时学校最好的老师常讲全区大型公开课把这个学校讲成了名校;

20岁前顶住巨大压力不考中专冒险连考三年本科1979终于考上大学;

(以上两件事你都知道。)

大学毕业20多岁做中学老师6年就发表17篇论文和文章,其中有多篇有影响的系列论文和文章,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学风格论》一文还被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张武升博士认定为是我国尝试建立教学风格论学科的第一篇论文(见张武升主编国家教委级青年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论文《知己知彼:一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入选国际孙子兵法学术讨论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照相,现在有的大学《教育学》教材已吸收这一教学原则;

31岁作为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在职人员被破格特招为华中师大教育系研究生,重回大学读书;

33岁论文上顶级刊物《教育研究》;

36岁万字长篇论文上《北师大学报》头版头条;

1992年底我提前半年研究生毕业,1993年初到珠海一高校工作,94年定为讲师,97年破格申报副教授(当时要任讲师5年才能申报副教授),年底,我们学院人事部门通知我拿副教授职称证书,他们给我职称证书时,没发现广东省高评委的评审表就夹在证书中,我看到评审表上广东省高评委写的的评语(这个评审表保存在我的人事档案中),马上复印了一份,我以后还复印多份保存,每次想换工作递交简介时就附一份这个评审表,很管用。这是一个让我非常自豪的评语:“经评议,申报人程少堂充分具备所申报的副教授学术水平。任现职以来,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发表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令人注目。经投票,一致通过他的申报。”后来,据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广东省高评委学科主任张人杰教授说:“你这个评语用了‘充分’‘令人注目’等词,是今年广东省申报教育学副教授职称中最好的一个评语。”

37岁参加撰写大学教材《现代教育学原理》教育规律一章四万余字,此教材仍在高校广泛使用;

40岁以全国招聘考试第一名成绩来深圳市教科院(当时为深圳市教研室)工作,不几年40出头语文味就名满天下;

46岁出版60万字专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46岁被华南师大文学院主动找上门来聘为硕士生导师(深圳有人送礼也没搞上这个); 

47岁演讲辞《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作为课文入选全国职高语文教材;

48岁就进入全国语文界前八名,被选进教育部《名师讲语文》丛书(第6个);

49岁我已成为别人研究对象,全国有多篇研究我的文章发表;

49岁被评为深圳市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市政府);

创立的教学流派——语文味教学流派在50岁前就产生广泛影响;

50岁被评为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研究员(不是正高级,就是正高);

50岁(2009年)入选教育部《中国教师报》“建国六十周年专题活动——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

后来又进北大讲学;研究我的30万字专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作为国内学者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的第一部专著已经出版;被四川师大作为“当代十大名师”选入选修课教材;我建构的语文味教学法,必将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留下痕迹;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全体成员集体撰写的《语文味教学法》专著年内就要出版,它也是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可超不可越的学术贡献;今年2月,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用接近刊物三分之一的篇幅推出“程少堂之教改”专栏,其中对我的简介用的是原刊物的简介“程少堂  当代语文教育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如觉得这个简介不妥,是可以不沿用原发刊物这个简介的)。

 

五十功名尘与土,回头一顾百媚生。虽千军万马,我亦遥遥领先。由于有了精、气、神,一个人就是这样,可以活得胜过一支队伍。而所有这些,其源源不绝的、巨大而持久的动力,都是来自于高远的人生目标之追求。

 

我老斥责你,这方法自然是不对的。但我并非要求你和我一样。我只是想让你,和几个弟弟们知道,一个曾经饱受欺凌的家族,一个被人甚至被至亲之人看不起的家族,一个从没有得到过人的应有尊严的家族,在我们这一代不需要齐心协力“怒而飞”它一次让她永远翻过身来,且让这个“翻身”的局面在下一代身上也可持续发展地保持下去吗?我是老大,我带头从毫无希望之地杀出一条血路,我算得上是“怒而飞”了一次。我尽力了。可是家族的后代形成了“翻身”文化了吗?我一个人飞得再高,也仅仅是我一个人飞得高而已,要让这个家族的后代都飞得高、飞得远,我们兄弟四人,不是每个人一定要飞得多高,更不是每个人飞得一样高,而是每个人都要有“怒而飞”的精、气、神。只有我们兄弟们一起都尽力得更高、更远,形成了奋飞的文化,才不至于让我们的下一代飞得过低、过近,至少不要让我们这些“老鹰”眼巴巴看着我们的后代一个个只像房前屋后扑棱的麻雀,让人感到灰心又丧气。而这种“翻身”文化的形成,才是对在天堂的祖先,对健在的老母亲最大的孝敬和慰藉吧?

 

以上这些你都给你姑娘儿子和我们全家下一代看看。



我要老四把这个长短信转发给我们家下一代所有人,他很高兴地答应此事。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极少对几个兄弟谈我的学术及其影响情况。考大学出来后分开35年,其间见面并不太多。我不愿意兄弟难得见面时谈这个。我也很少要他们看我的语文味网。但我的基本情况他们是了解的,他们只是不大了解具体情况而已。如昨晚老四喝高了问我“你五十岁前干成功啥事了?”之前,他就反复说到“兄弟中有你一个厉害就行了,都厉害还得了?”他提到他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中有不少我的粉丝,这些粉丝经常问他要我的著作(今天返回武汉前,老四就要了我一些著作带回去,其中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他就带了30本回去,准备学校语文老师每人送一本)。老四还反复提到他们学校的一位有相当知名度的特级教师,对我和语文味了解很深,这位特级经常在老四面前谈我的影响如何如何的大,老四甚至冒出一句我以前没听说过的话:“我们学校那位特级说于漪老师很推崇你。”老四在问我“你五十岁前干成功啥事了?”之前,也不断翻来覆去地讲“为有你这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专家兄长而自豪”之类的话。当然老四也同时说,当别人这样说我的时候,他有些自卑。这说明,他其实是向往成功的。

 


 


(2014年6月15日14:35:46匆此)


—————————————,, —————————————, ————————————————

推荐阅读:《程少堂:在母亲八十大寿庆典上的致辞》,

网址:http://www.yuwenwei., net/readnews.asp?newsid=12210<, /P,>

  在母亲八十大寿庆典上的致辞

各位亲朋好友、父老乡亲:

 


今天是公元二〇一三年十月二日,国庆假期的第二天。昨天天是阴的,我们还担心今天天气呢,可老母亲有福气,今天天气真是好啊,用小时候写作文常用的词语来说正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今天天气这样好,看到这么多亲朋好友、父老乡亲来参加我们的老母亲八十大寿的庆典,我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也非常感动。我首先要感谢大家的光临。感谢你们,和我们、和我们的老母亲一道,享受今天难得的人生幸福和快乐。感谢你们的到来,你们的到来让今天的幸福和快乐变得更加有分量。

 


, 老母亲是十七岁那年嫁给父亲的。按老人家的说法,那年是民国三十九年,按新式说法是公历一九五〇年。屈指算来,老母亲来我们家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六十三年。在这六十三年的时光中,老母亲和父亲以及全家人一道,前后住过三间屋子。

 


 

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八〇年,母亲和我们家,在第一间老屋子住了整整三十年。那三十年间,父母亲活得很艰苦,却很坚强,甚至顽强。曾听五舅讲过,家婆家是那边村子里最穷的一家,而我们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老母亲曾告诉我,一九五〇年农历九月,她嫁给父亲那天,枕头,帐子,都是借的,被子是瞎子爹的。我的祖父在我出生十多年前就已过世,祖母在我不到一岁时离开人间。小时候我常常听村子里的大人们在日常言谈中叫我祖母“瘫子婆婆”、“疯子婆婆”。叫“瘫子婆婆”,是因为祖母晚年中风,右, 手右, 腿瘫痪。至于“疯子婆婆”,我曾多, 次问过父亲,婆婆是怎,, 样事疯的,父, 亲总是沉着脸不, 回答。一直到父亲离世前的几年,他才回答我道:“你婆婆为么事疯?爹爹和你一个叔一个伯,都是前后年把时间死的。”原来祖母是因一年之中失去三位至亲,精神遭受重大刺激而失常。孤苦伶仃常遭欺凌的父亲脾气暴躁,一遇到外界的不公平和凌辱,常常不顾一切奋起和别人抗争,所以吃亏是经常的事。父亲这种遭受欺凌就不顾一切奋起和别人抗争的脾气,在他在世的时候,尤其是在我小时候,我是既无能力帮他,也完全不理解他,甚而为此而怨恨他,以为他这脾气是惹祸的根苗。一直到父亲去世离开人间的那一瞬间,昏迷多日的老父忽然回光返照无声哭泣眼角滚出两行浊泪,才让我理解了他命运中的艰辛与挣扎,和他奋起抗争的无奈与可贵。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见父亲哭,我和他生活了五十年,小时候我见过他被别人打得休克过去也没见他哭过。是的,我们并不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亲健在的时候,我常常希望他能讲讲他的青少年时代,可他至死什么都不说。我也曾为此而十分不解。还是老母亲了解父亲,父亲过世后,母亲代替父亲回答我道:“说么事呢,就是受苦受气啊。”

 


 

也就是在那间老屋门口,七十年代初的一年夏天,母亲的亲哥哥,就是我们的大舅,他站在我家门口和他的亲妹妹说话。但当亲妹妹请他到屋里坐一下喝口水的时候,这个亲哥哥就是不肯进屋。我从学校放学回来后,母亲告诉了我说,大舅站在门口不肯进门。(我想母亲肯定也跟我姐姐讲了)。少年时代的我,比姐姐和弟弟们都敏感得多,我听得出,母亲的语气里,平静中有深深的哀伤。听着母亲的诉说,充溢我内心的,与其说是满腔的伤感,不如说是恨。我怎能不恨!我什么话也没有跟母亲说。那时虽是夏天,我却觉寒风飕飕,全身发着抖,我在心里对自己的灵魂呐喊:“程少堂你要记住!程少堂你要奋斗!”

 


这些生命中的细节,这丝丝缕缕的过往,一件一件,累积沉淀为我人生非常态的勤奋与刻苦、奋斗与执着和不断超越自己的最直接最强大的永不枯绝的动力。是的,心灵敏感懂事很早的我很小就认定,这个家族一定要翻身!这个没有任何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积贫积弱、受人欺负、被人看不起的家族要翻身,一定得由我来打头杀出一条血路!因为,我是长子!

 


我不知道这间老屋是何时所建,但肯定是祖父祖母住过的屋子。我们姐弟五人(加上一个一九五二年出生两岁后就死去的长兄一共是六个),也都是在这间老屋出生的。父亲母亲和我们一家,在这间老屋,这间冬天有簌簌寒风从墙缝中钻进的老屋,这间没有享受到人的尊严的老屋子,度过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我和父母亲一起经历了二十一年。一九六二年,接生婆把我安顿在母亲的产床旁的小凳上坐着,我看着母亲生出老三老四。我还记得当时的细节,刚生出老三,接生婆直叫:“还有一个!还有一个!”由于祖父祖母去世得早,老三老四这对双胞胎的出生,给贫困年代的父母亲增添的生活压力就更大了,尤其是母亲,更是苦不堪言。刚出生的双胞胎整天要吃要喝要屎要尿,那年冬天,母亲整整一个冬天,晚上睡觉都没有脱棉袄。艰辛的岁月,沉重的压力,使刚三十岁的母亲患了很严重的肩周炎。那时也没有钱医治。小时候的我,每天早上都能见到因肩周炎抬不起双手的母亲,在梳头的时候,痛得眼泪直流。在那个贫困的年代父母的心情都很不好,吵架是家常便饭,吵架时脾气暴躁的父亲还常常动手。刚和父亲吵完架,生产队出工的时间到了,母亲一边把孩子安顿好,一边含着泪水急急忙忙出工。母亲的个子,在村子里年龄差不多的妇女中是最小的,但母亲在生产队里劳动能力最强,干的活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质量最好,每年都是标兵,得过不少洗脸盆之类的奖品。母亲的人缘也很好。小时候,我很为母亲而自豪。 

 

记忆中的这第一间老屋,是一九八〇年拆除的。在一九八〇年重建的新屋子里,父母亲和我们全家,又住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虽仍很贫困,却是父母的精神压力稍小的三十年。一九七九年,我们家的境况,和整个改革开放的国家一样,有了转折性的变化,其标志性事件,当然是在我执着地连续三次参加高考之后,终于在一九七九年考上了大学,成为我中学同学中唯一考上本科的。同年,老四少兵也通过本科线,最后落选上了中专。当时,同一年,四兄弟中两人通过考学跳出农门,这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自然是轰动乡里的大事,而由此给父母亲带来的喜悦自然也是空前的。不过喜悦归喜悦,父母的物质生活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还加重了。我举一个例子吧。我和我爱人是一九八四年春节结婚的,结婚时,所有家具都是岳父岳母家准备的。寒假我们从岳父岳母家出来,回新洲老家过春节,就跟岳父岳母说是回老家办婚礼。可当时的条件,哪里有钱办婚礼啊,于是回家后,我们就说婚礼已经在岳父岳母家办了。二〇〇六年,我曾给女儿瑶瑶写过一封著名的信,就是《我们当年》。在这封信中我告诉女儿,我和她妈当年虽然结了婚但却没有婚礼,我们没有当年。今年是我们结婚三十周年,是所谓珍珠婚,也许我应该有所弥补。


回忆这些,是想以此说明,八十年代我们家依旧很困难,父母依然辛苦得很。当然,他们的精神压力比起前三十年已经减轻了许多。特别是随着一九八八年小弟少波考上大学、一九九〇年我又考到武汉去念研究生,父母的精神压力比一般农村父母就更小得多了——因为有盼头了啊。这三十年,我们家的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的心情也越来越开朗。不过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接下来,又一个忙碌的时期开始了,那就是父母又开始忙着帮我们姐弟几个带相继诞生的第三代了。所以,这三十年,两位老人没有享什么清福,不过心情倒是愈来愈舒畅。门前的这棵老槐树,就是一九八〇年盖了新房子之后,一个雨天,老母亲从野地里扯回的一棵小槐树苗,栽下后长大而成的,如今这棵老槐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秋天更是繁花似锦,清香扑鼻。

 


二〇〇九年,我们拆去了这间一九八〇年重建,已经住了三十年,有一面墙体已歪斜了好几年的老屋,建起了大家现在面前的这栋房子。现在这栋房子,按我最初的想法,是要建楼房的,但老父老母坚决反对,最后按父母的要求,建了平房。虽然我建楼房的愿望没有实现,但平房还是按我的要求来建的,房子墙基挖的很深,墙体建的很厚,用的水泥也很多,所以这栋房子建得很结实,很漂亮。门前,还按我的要求,栽了两棵村子里没有的桂花树。让我感到安慰的是,病中的老父亲不仅看见了这栋新建起来的房子,而且还在这栋新房子里住了一年多才去世。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老母亲八十大寿,身体依然安康,我们倍感欣慰和幸福。因为有老母亲身体健康地陪伴着我们,我们做儿女的各自的快乐就更快乐,我们做儿女的各自的成就,就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最近几年,每到秋天,我就天天在电话中问老母亲,门前的槐花和桂花开得如何。今年中秋节前,老母亲告诉我说,槐花是开过了,桂花还没有开。到了九月底,母亲说,桂花往年都是中秋节前后几天开的,今年不晓得么样,中秋节过了半个多月还没有开。前天,是九月三十日,我们从深圳回到老家,一看,槐树顶上的叶子中间,豆荚一样的果子一串一串的挂着,像风铃样在风中摇摆;在果子下面,又盛开出一簇簇黄白色的槐花来了。再看看桂树,却真的没见有花开,这个来闻,那个来闻,都说一点香气也没有。我很有些失望,觉得桂花不开,是美中不足。昨天,是十月一日国庆节,一早起床,我又来到桂花树前,细细地看,细细地闻,竟还是没有香味。也曾暗自隐约生出一丝美好的遐想:莫不是要等到明天老太太八十大寿庆典才开。我不过只是想想罢了,并没有当真。到下午,我正在睡觉,忽闻外面有人大喊:“桂花开了!桂花香了!”我跑出来一看,可不是么!桂花树的绿叶中,黄黄白白的小花苞密密麻麻,星罗棋布,淡淡的香味四处弥漫。今天是十月二号,门前的桂花开的是这样香气扑鼻,沁人心脾,现在大家就是不细闻也会闻着的。这是老太太有福气啊,看来这桂花是有灵性的,就等着今天开呢。


今天,在桂花扑鼻的香气中,我们儿女为老母亲办八十大寿。我们也没有其他奢望,只祈愿老母亲——前面的两栋老屋子,你每间都住了三十年,刚建的这栋新房,你现在只住了三年,怎么着你也得像前面的那两间老屋一样,把这栋最好的屋子也住上三十年。这门前槐花的清香,还有新栽的桂花的浓香,你老人家也要再闻上三十年。

(2013年10月2日演讲于老家门前举行的庆典会。11月3日整理,11月15日修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老母亲的生日是一九三三年阴历(农历)十月廿二。对自己的生日,老母亲自己从不记阳历(公历)而是记阴历。这次我查了一下万年历,一九三三年阴历十月廿二那天,是阳历十二月九日。二〇一三年的阴历十月廿二,是阳历十一月二十三日。我们利用今年国庆长假以及亲朋好友国庆长假全家团聚的机会,为老母亲庆祝八十大寿。

②我曾多次询问老母亲,嫁到我们家是哪年、哪月、哪日。以前老母都只回答民国三十九年,至于具体月份,她总说记不清。今天我整理这个发言稿,打电话问她记不记得来程家的日子,她脱口而出道:“九月初九。”我笑问:“那时已经解放了吧?”老母道:“解放?记不得了。”一九五年当然解放了。

③ “家婆”即外婆,老家方言念“ɡāpō”;“外公”叫“家爹”,念“ɡādiē”。

④ “瞎子爹”就是我在《祖母爹——我生命的河》(见语文味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5906)中写的祖母爹,是父亲的伯母,晚年因患青光眼致双眼失明。

⑤“婆婆”、“爹爹”,是我们老家孙子辈对祖母和祖父的称呼。我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排行老二居中。

⑥我不能在母亲八十大寿庆典上讲这段话,原因有二。一来大舅已去世多年,二来大舅的几个孩子都在母亲八十大寿庆典现场。但这段文字,当时,不,是永远,在我心里翻腾。家婆在世的时候,我考上大学的第一年,曾当着家婆的面宣布自此以后我们家不再和大舅家往来。这样的情形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由于我们家在亲戚中从境况最差变成最好,我们又主动开始和大舅家来往,春节去给他拜年,他晚年生病我们都去看他。我也亲见大舅的晚年,其人性美好的一面渐趋复苏。我父亲去世,最先来到父亲遗体旁磕头的,是大舅家的几个表兄。可见血总是浓于水。现在,随着我年岁渐长,眼睁睁见过了无数炎凉世态和冷暖人情,有时就觉得,当时大舅的不进我家门,也许亦属一般人性在“天使”之外还有或欺贫攀富或爱富嫌贫等类似于《圣经》中所说的某种负面之基因,对此基因,小怪甚或很怪则可,大惊却不必。成熟的人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能对人性抱有过高地估计和期待。另外,在我的人生中,祖母爹的“儿啊,要争气,要记仇!”这八个字对我影响最大(以前我写到祖母爹教育我“要记仇”时总有顾虑,于是有意回避这几个字)。是的,我感恩,我记仇,但不报仇(大舅家的孩子和孙子到深圳我家里来,我招待的比我的姐姐弟弟来还要尽心,他们外出游玩我甚至全程陪同)。但正如不记仇的民族没有未来(我们国家每年都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就是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记历史,通俗地说就是要记仇),不记仇的个人也没有未来。 有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我说呢,记仇的孩子更有出息,因为他更有内在的源源不绝的驱动力。

⑦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的老母亲匆匆起身,拐进身旁的洗手间去了。此时有长辈和主持仪式的小弟弟的女儿程渺然耳语,接着程渺然走过来也和我耳语:“二伯伯,你少讲点,要吃饭了。”我知道他们怕我在喜庆日子把大家都搞哭了。实际上,我在讲的过程强力压抑,自己才算没有哭出来。老母亲从洗手间出来的时候也没有哭。

⑧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收录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完后我挂在我的语文味网上(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4529),迄今为止浏览量超过一万四千人次,是语文味网开通十年来浏览量最高的文章之一。

⑨我老家门前的槐树照片,见二一三年九月由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岩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封面。语文味网挂出的我的散文《送给老母八十大寿最好的礼物》前也附有这张照片,文章所在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2018

 

 

—————————————————————————————————————————————————
相关阅读:

 

 少堂志林(10):江山
  少堂志林(9):人生总要爆发一回




最后更新[2014-7-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