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5):学海深仇 不得不报,哈!》
     阅读次数:196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5):学海深仇 不得不报,哈!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作为学者,我仿此“创造”一句话: “学术‘报仇’,四年不晚。”

学术本来没有什么“仇”不“仇”的。但真正的学者,既要对学术批评从善如流,又要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学术观点,对自己认为正确的学术观点,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对那种缺乏学术精神的“学术攻击”或“学术围攻”,先是要宽容,要忍得下,然后就是要积蓄学术能量“报仇”。

且听我慢慢道来。

“代表课”是我2006年在深圳市语文教师大会上独立提出的概念(最近发现在我以前有人提出过代表课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产生影响),我主张像优秀作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一样,优秀教师也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表课,青年教师要把打造代表课当成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语文味网当时对此进行了报道。接下来我在外地讲学也多次讲到代表课这一概念,在有的地方讲学还展开谈过。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将“代表课”的有关想法写成文章。《代表课论》一文最开始收入2008年出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之中。到2010年,我觉得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同时觉得应该和同仁探讨一下,因此才有兴趣拿到杂志发表,《语文学习》20107-8期发表了拙作《代表课初论》之后,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该文以及随后的讨论观点。《语文学习》编辑部似乎不喜欢“代表课”这个概念,这从该杂志发表拙作《代表课初论》时所加的编者按语能明显看出来。果然,《语文学习》发表拙作后,编辑部连续组织两期共三篇文章批判代表课观点,引起语文界广泛关注。作为学者,自己的观点被广泛讨论,这是影响力的标志,是求之不得的,所以我很高兴。但是四年后的今天,我还是要将这三篇“奇文”标题收录如下,立此存照:

张正耀:《“代表课”是个伪命题——与程少堂先生商榷》,《语文学习》,2010.10.

宋桂奇:《让“代表课”胎死腹中》,《语文学习》,2010.10.

陈爱娟:《代表课:适时生存悖时汰》,《语文学习》,2011.1.

看啊,这些标题。

其他一些语文杂志也围绕代表课、公开课组织了相关讨论,讨论持续时间较长。一直到去年,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曹文轩还发表题目为《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的长文(2013327《光明日报》)讨论公开课问题。

《语文学习》组织华东三篇文章批判我的“代表课”观点的时候,我到外省讲学,有不少老师告诉我他们写文章给《语文学习》支持我的观点,但是《语文学习》压下不发。得知此事后,我给《语文学习》编辑部打了电话询问此事,编辑说:“如果是你回应我们提供平台。”听此言我当时的确有点不高兴——既然组织学术讨论,发表读者不同意见不是更好么?干嘛一定要我本人出来发言?我脾气是急,但是对这种发言不急,不仅不急,还特别有耐性。深圳有的老师看到《语文学习》组织的批评文章,建议我组织回应。我说学术不搞“互助组”,学术讨论也不是打群架,谁人多势众谁就可能赢。我坚信我的“代表课”观点是立得住的观点,不急,先沉淀一下,思考,研究,学术报仇,四年、五年都不算晚。曾记否,2001年我刚提出语文味时,还不是有人骂?可是如今,用有的老师的话说:语文味是影响一个时代的教育理念。”“代表课当然比不了“语文味”,但我同样珍爱这一概念,我坚信它的价值,决不会因为有人不喜欢这个概念就不研究它。我的学术性格是,只要一提出某个学术观点,这一观点可以发展、完善,但决不会轻易放弃。别人的反对意见,我认为合理的,我可以批判性地吸收;我认为没有道理的,就会采取弃之不顾的态度,且丝毫不会影响我对我的观点的坚持。 语文味是这样,代表课当然也是这样。我对支持我的观点的老师说,时间将证明代表课学术概念的价值,你信不信?你不信我信。

三年之后,也就是去年五月,我将三年中我准备好的材料,提供给我工作室一位女汉子,要求她按我的意思起草回应文章。三周之后,她写出七千多字的初稿,我反复修改补充后,与去年7月26日,将14000字的文章《代表课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发给《语文学习》杂志。有大约半年时间,《语文学习》没有反馈稿件处理意见,不说用,也没说不用。估计是不大愿意发。最后经反复沟通博弈,他们答应发表在《语文学习》今年7—8合刊。

已经整整四年过去了。大概很少有人为一个学术观点像我这样咬住不放。

四年之后,学术界如何看待代表课观点?上面说的曹文轩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长文,客观上是对“代表课”观点的有力支持。当然,没有曹文轩这篇文章,我也会一直坚持自己关于“代表课”的学术观点,这一点决不会改变。事实上,我决定要针对“代表课”的批评写反批评文章,是早在曹文轩的文章发表之前的事。总之,有没有曹文轩的文章,我都会报这个学术之“仇”。

前不久,我把《代表课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的定稿,给一位搞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看过,他回复说:老师的代表课一文看完了,方方面面的论证非常严密,没给对方留出反诘的空子。代表课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些人或者忽视原文借质疑之际阐述自己的见解,或者为批而批。老师这次的反批评厘清了一些概念,相信代表课这个学术概念必将进入课程与教学论教材。

2014
7—8期《语文学习》到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关注。

学术,就是靠我们这样有坚强性格的学者推进的。

《语文学习》这次发表我们的回应,限于篇幅只发表了正面阐述部分,批驳的部分(有近一半篇幅)没有发表。但是发表正面阐述也可以了,正面阐述部分也有不少反批评的内容。这篇文章出来,相信对代表课、公开课、观摩课等的一窝蜂、混乱而不讲道理的攻击,会降温

2014-7-3)

 

————————————————————————————————————————————————

请点击相关阅读:

《程少堂:学术“报仇”四年不晚(回应四年前对代表课的围攻)》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3224

 


最后更新[2014-9-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