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2014年10月26日22:09:12按:一位署名为阿姣的老师给语文味网投稿邮箱发来三篇评论上周刚举行的深圳市初中寓言赛课的文章。我觉得写得都很好:见解好,褒贬有度,文笔干净利索,文字有张力,表达很到位。这位老师虽然在深圳教语文,但不愿署真名(从文风猜测,真身应该是位男教师),工作单位也没有写明是深圳的哪所学校,但从文章看,显然是用心之人,是在行之人,素质相当不低。
语文味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我的《语文味教学法又一个成功案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设计》昨天周六挂上去,不到两天,点击近500人次。两天这个数字,比较少见。
深圳市初中语文童话寓言阅读教学大赛观课感
君子务本
——看赵榴冰老师的课
作者: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子胥小学 阿姣
当我还在以教高中语文课谋生的时候,我总为学生字迹不工整,读书不流畅而苦恼,学生们不是从小学起就开始书写训练吗?不是从小学起就开始强调诵读吗?有一天我去听了几节小学语文课,我才若有所悟:一位老师在上《爬山虎的脚》时,不知怎么话题就引到了《红楼梦》,于是问学生谁读过《红楼梦》,只有一个学生举手,于是老师要这位学生讲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于是课堂的三分之二时间是老师和这唯一举手的学生之间就《红楼梦》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展开的对话。其他的学生或发呆或讲话或端端正正坐好等着。我十分佩服这位老师学识的渊博,但我以为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用来展现自己才华的,课堂更应该成为学生展现才华的舞台。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展现才华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师为其创造时机。况且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花费气力大讲特讲主题与手法吗?我记忆中或想象中的小学语文学习就是练字,造句,朗读,背诵,游戏。但现在我尚未找到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我见到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老师对课文的深入分析,那些分析是几乎只有大学生才能听懂的。我见到的小学语文作业是和高中学生类似的阅读分析。假如我是一个生活在此时代的小学生,我也要对语文厌恶了——总是要我去分析,总不给我自由阅读的机会;假如我是一个生活在此时代的小学生,我的书写和朗读也是不能过关的——我每天回家都要做一张试卷,上面有病句修改,有阅读分析——我没有练字与放声诵读的时间(我是一个小学生,我还要去玩游戏,还要去喂我的猫猫和狗狗,还要去看我前天种的三角梅是不是长新枝了)。
我想,各学段应该有各学段的任务,各学段有各学段的本分。为什么要“越俎代庖”呢?
这时候,我看到了赵榴冰老师的课(我习惯于说“看课”,看老师,看学生,看现场的观众......)这堂课充满了君子之风,因为君子务本。
务本之一:抄写生字。
23日我观摩了一整天,只有赵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对学生书写方面的要求,且赵老师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学生端正坐好,认真书写,并现场对学生的字迹从笔锋和结构两个方面做了点评。
这时我听到旁边有人议论:一节公开课,一节参赛课,竟然玩这些幼儿园的小把戏,太低幼化了吧。
我十分气恼,却只能默不作声。难道初中的学生已经高龄化了吗?难道初中的学生不处在年龄的低幼阶段吗?难道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是强调书写吗?难道要学生在高考前夕才意识到书写的重要性吗?
务本之二:造句写话
赵老师首先要学生用单个的词语造句,再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合起来,写一段话。
不但如此,赵老师还自己做出了示范,可见赵老师对词语运用的重视。但是仍有人议论这个环节的低幼化。我真不知道他们的语文课在追求怎样的“高大上”?但我以为每次学习一篇新课文,能用新课中的好词来造句写话,这样的次数多了,语言运用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岂是靠老师对课文的无止境的分析讲解所能得到的?
务本之三:朗读背诵
一说起朗读背诵,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自然会想到“死记硬背”这个充满了贬义色彩的成语。并且动辄拿民国学人的言论来为自己佐证,殊不知那些人通过背诵,肚子里装得满满的,却大言背诵的种种不好,真是“说一套做一套”。 新文化运动中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背诵?是由那一时代的时代风气所致。那一时代的文化主将们认为古老中国的一切都已腐臭,先全盘否定再说。
鲁迅背诵四书五经,巴金背诵《古文观止》,茅盾背诵《红楼梦》,钱穆背诵《三国演义》......背诵本身就是语文的一种功夫。记忆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
在我看来,赵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是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为其它各种能力的提高奠定扎实的根本。
务本之四:代词运用
即便是高中的学生,在作文中也会出现乱用代词从而造成表意不清的现象。赵老师立足文本,抓住契机,先品味课文中代词运用之妙,再列举生活中滥用代词造成的语意混乱现象,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运用代词。实为务本之举。
务本之五:基于文章本身的文学知识讨论与探究
为什么我特别强调“基于文章本身的文学知识”,因为我见到一些教课者在要求学生讨论与探究的时候,已经离开了课文本身,另起炉灶,另立门户,从别处找来一些文本,成为学生研读与探究的对象。
可以看到,赵老师在要求讨论与探究文章情节特点与故事寓意之前,先要求学生研读课文中的三次对话,赵老师始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这篇课文本身上,而不是从旁的什么地方又来了一篇旁的什么文章,并谓之拓展阅读云云。
务本之六:关注课后练习
我之前打算去某初中谋生,一听说那学校正在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编写校本课程,我便问: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编校本课程?编写校本课程后是不是不要人教版粤教版的教材了?答曰:国家规定的教材也还是要用,但各个学校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要编写校本教材。我于是赶快逃走,虽然那学校的工资丰厚,对我的艰辛的谋生是一种极欲得到的奢侈。呜呼哀哉!那么多专家学者编订的几经审核的教材不用,却要另外从什么《读者》《时文选粹》《百花园》等所谓的与时俱进的刊物上去寻找文章,然后汇集本校备课组的精英去编写教材!
我又听说过“导学案”“学案”之类的称呼,也曾亲眼所见,无非是一些习题。真让人纳闷,编者不是在每篇课文后面都设置了习题吗?为什么弃置不用,却要从各种“高考核按钮”“高考直通车”“教材全解”上去寻找题目,编写试卷,考倒学生,让学生咒骂语文,厌倦阅读?
赵老师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寓意。这是一道课后习题,赵老师与课文编者协调一致,而我与赵老师英雄所见略同——让学生说说这则故事的寓意,不仅是编者的想法,也是赵老师的想法,也是我这个看课者的想法。
不要玩弄花招,不要舞弄手段,老老实实做人,切切实实上课。不越俎代庖,不拔苗助长,像赵老师那样,关注各学段语文教学的根本,关注语文教学的本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赵老师这节课能拿到本次大赛的第一名?我没有抱多大希望,作为一个看课者,我私下里听到的言论多是对这堂课的贬抑,尤其是在关于课文情节的图解上,多认为讲课者思路有些混乱(关于那个情节示意图,我也认为赵老师没说清楚)。
但尽管如此,赵老师的这堂课,仍是我心中的第一名。
——————————————————————————
相关阅读请点击——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又一个成功案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设计》 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