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43): “十不主义”—— “语文味”成功原因考》
     阅读次数:10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43): “十不主义”—— “语文味”成功原因考

少堂志林(143): “十不主义”—— “语文味”成功原因考

 2015-5-11 10: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语文味研究,不光是我个人,而且语文界许多人都认为是做得很成功的一个东西,甚至成功得让一些人羡慕嫉妒恨。

 

语文味的成功,客观原因暂且不论,从主观上归因一下,是我奉行了以下“十不主义”。

 

一是不旁骛。不旁骛,就能专注。我把不旁骛做到了极致。例如和我前后进深圳市教科院的同事,只有我一人不炒股,不炒房。例如杂志约稿,一般人认为是难得的发表文章的机会,有没有研究都会硬写。但如果是指定了主题的约稿,我基本上是婉拒的。我对写约稿的原则是,要写就写语文味,不然宁可不写。这样自然就会失去一些发表文章的机会。好处是,十数年来坚持把自己的思维聚焦于语文味。

 

二是不嫉妒同行。嫉妒本是人的天性,文人之间更容易嫉妒。古人即有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说法。学术上、实力上相对弱势的语文教师群体就更容易产生嫉妒。目前又逢“取名字比赛”的年代,这语文、那语文很多。有的人一方面踊跃参与“取名字比赛”,一方面为了抬高自己打压别人,一有机会就说别人的坏话。更有人明的理论搞不过别人,就搞阴的。也有个别自不量力的人喜欢搞理论挑衅。我有强大的理论自信,从不在背后说这语文、那语文的坏话,文章里也从不直接对别人的这语文、那语文说三道四。也从不参与关于这语文、那语文的讨论。我在理论上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对极少数人向我发出的理论挑衅,我基本采取无视的态度,极少回应。我认为不值得也没必要回应,只管埋头做自己的研究,坚信自己的理论会在语文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虽然在学术上我自然是被人嫉妒甚至忌恨的对象,嫉妒甚至忌恨我的人过去有,现在也有,但在中国语文界,我从不嫉妒任何人。既没有功夫嫉妒,也没有人值得我嫉妒。我的信念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五十年后让历史说话。

 

三是不搞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我一直坚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到自己的教学理论中去,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抽象出富有共性的教学理论之后,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使理论与实践如阴阳两极在共生互动中捆绑提升。懂点国学传统的人不难看出,我坚持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原则——即器求道,道器结合,即通过讲公开课,从自己成功的公开课中抽象出个性实践里孕育的共性规律,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形成理论体系,再用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影响别人的实践。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袁源老师认为:“就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生发这一点而言,程老师是中国当代语文界做得最好的。”我认为袁源老师所言不虚,她准确地看到了我学问成功的方法论因素。

 

四是不参加全国中语会年会。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原因不解释。

 

五是不到处宣讲语文味。2011年3月19日,南京市教研室请我讲学,讲学过程中,南京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袁源老师对我说:“程老师,别的老师讲学都是讲自己的这语文、那语文,你的语文味影响最大,但怎么没听你讲学讲语文味呢?”我答:“因为我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有魅力。”我在深圳市内外讲学不算少,但只是在今年五一前,我应深圳市龙岗区之约,在龙岗区办的新疆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班讲座时,用后半场时间讲了“半次”语文味。至于在深圳市外,迄今为止,我从未专题讲过语文味,半次也没有。我不讲,语文味还不是星火燎原?

 

六是不滥写关于语文味的文章。我1999年底开始思考研究语文味理念,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学术概念,迄今已有16个年头,我写的关于语文味的论文大约平均一年一篇,十万字左右。专门研究语文味的书,就是2007年底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25万字)。人理解力低,在他看来,只有有“语文味”字眼的地方才是讲语文味的,没有“语文味”字眼的地方就不是讲语文味的,于是就有这样的谬论:《程少堂讲语文》一书只有十几页是讲语文味的。其实,《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直接和间接讲的全都是语文味,准确说是一部语文味的成长简史——讲的都是语文味从哪里来(包括我的自传性文字,都是讲的语文味的精神底座,是语文味的“潜文本”),现在在哪里(即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现状。该书后面所附的以《荷花淀》一课为代表的我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教学实录,都是我对语文味的深层思考后的实践探索,例如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该书所附我2007年讲的全市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成熟。这些都是语文味的“显文本”。这些课例,和我的语文味理论探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原则上是不能分割开来的。而且这一点不仅不是语文味研究的缺点,反而正是我的语文味研究最突出、也是我最得意的优长之处。实际上,这一点也正是语文味在本世纪初成为影响深广、影响最大的民间教学理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准备到哪里去(这本书最后是我的80条“教学语录”,它们是我对语文味深度思考的一些概括性展示,并且提示了语文味研究的未来方向)。当然,我写语文味的论文著作加起来总数不太多。但什么是多呢?多就好?孔子不就是靠学生的笔记整理才留下万把字的课堂教学实录《论语》吗?语文味靠的不是文章数量,而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穿透力。我写语文味的文章不多,并非我懒。一是因为语文味属于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是没法多的。二是我信奉“一本书主义”,甚至“一篇文章主义”。我认为一个学者,一辈子能有一篇文章传世,就没有白做学者。文革时,林彪吹捧毛泽东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我做学问,追求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万,即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顶他一千篇一万篇。


顺便说一下,如果说不明白《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的自传部分是语文味的“潜文本”,这种不明白是属于无知的话,那么把《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的我的一系列在语文味理念指导下的大型公开课的教学实录也排除在语文味研究之外,只能说是别有用心。我一向追求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或者实干型的理论家。在当代中国语文界,搞语文理论的,我可能不是最好的;搞语文实践即讲公开课,我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但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互动生发捆绑提升,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谁?我不说,你不知道问问别人去,或者问问南京市教研员袁源等老师。(请参见《少堂志林(145):《程少堂讲语文》只有十几页是讲语文味的吗?》: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3931


七是不刻意追求官方承认。我的观察和阅历告诉我,在中国教育界,官方承认的所谓“教育科研成果”,绝大部分是短命的。例如去年开评的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我认为99%是垃圾。而自发的民间承认,靠的是口碑,往往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我是一个“社会承认”的极端崇拜者。

 

八是不怕阻力。不仅不怕阻力,而且蔑视阻力。

 

九是不私下搞“学术互助组”“学术合作社”。不拉帮结派拉一帮小兄弟搞学术江湖。

 

十是不官。

 

 

(2015/5/10)




最后更新[2015-6-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