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广东省教育发展研究院将举行广东省第一届高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将获颁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深圳市各区的选拔赛目前正在紧张进行,我参加了深圳市罗湖区选拔赛评委工作。罗湖区比赛课文和说课内容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志贺直哉(1883~1971)的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下午2:15,我到了罗湖区教研中心,负责的老师请我在每个选手说完课之后,向每位选手提一个问题。这些年轻选手基本素质都相当好,上周借班上课效果不错,今天说课也不错。以下是我的即兴提问:
1号选手:
【提问】请从中国中小学生学过的中国文学作品名篇中,举出一篇主题与《清兵卫与葫芦》类似或有点接近的作品来。
(对这个问题,年轻选手答不出来。我提示她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主题与《清兵卫与葫芦》的主题类似或有点接近的作品不少。比如我认为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与《清兵卫与葫芦》主题有类似的一面。照我看来,“百草园”象征人生的个性化或自由状态,“三味书屋”象征人生的社会化或限制状态。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鲁迅继续在百草园待下去,30年后,只会多了一个鲁闰土,而不会有伟大的鲁迅诞生。人生波澜壮阔的交响曲,实质是由“百草园”代表的自由和“三味书屋”代表的束缚之间的张力所谱成的二重变奏。这个解读是2015上半年我在深圳市坪山区一次初中语文教学比赛评课时提出的。我认为这种解读虽然就是在鲁学界也可能没有先例,但是合理的)
2号选手
(聊了几句,未正式提问)
3号选手
【提问】你说课开始说到你的新课导入的设计,是从一个与课文主题有关的道理切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大而言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一个道理切入,一种是从一个感性现象开始,请问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些?为什么?
(选手回答完后,我给她讲了14年前我讲的著名一课《荷花淀》的导入,那堂课教学主题是很哲学的——通过《荷花淀》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但我的新课导入又是极其感性化的)
4号选手
【提问】你说课的中心思想是“浅文深教”四个字,说得很好。我想引导你更“深”一点思考,请你说说,如果让你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这篇课文打通进行教学,你认为这篇课文和中国传统哲学有何关联?
(问题较难,选手的回答不够准确,但有点沾边。我提示:清兵卫的文化面貌类似强调个性化的道家,父亲和教师的文化面貌类似强调社会化的儒家)
5号选手
【提问】你说到不能一味指责小说中的父亲,这看法很好。那么请问,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选手答得不好。我提示:我认为儿子是自我和社会矛盾的牺牲品,父亲则毫无自我,是儿子的个性爱好和社会功利追求之间的牺牲品。我认为我们都是“清兵卫”,我们内心深处也都是那个父亲。那个父亲的少年时代,未必就不是“清兵卫”, 正如焦母年轻时未必就不是刘兰芝,或者说刘兰芝要是不死,20年30年后她未必不是另一个焦母。因此“清兵卫”可悲,但也许仅只可悲,而父亲不仅可悲,也许更可悲。这小说好就好在写出了人性的悖论和人的共同的悲剧——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可悲的动物,人人如此,大概没有例外)
6号选手
【提问】你刚才开头讲,教师要尊重课标,尊重课本,合理利用教参。你的看法很好。请问你认为教师尊重课本可以有哪些主要做法?你自己最拿手的尊重教材的做法是什么?
(选手答对的很少。我提示说:语文味教学法有个关键词是“体贴”。我认为“体贴”文本,贴着文本讲,贴着作者讲,是对文本最好的尊重;重视课文后的练习题,把课后练习艺术化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尊重。当然,批评教材的某种编写意图,也是一种尊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战争生活”主题单元有5篇课文,分别是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聂华苓的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近10年前,我组织罗湖区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撰写发表的《 悲欣何时交集 :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人教版八年级 “战争生活”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味视角》一文,就是对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教材“战争生活单元”编写意图的批判。但这种通过批判来体现对课文或教材的尊重,一般功底不够的年轻教师要少用、慎用。)
7. 号选手
【提问】你刚才说你的比赛课教学特点之一是教学设计切入点小。切入点小很值得提倡。请问你了解语文教学的“小切入”通常有哪些方式?你最喜欢使用哪种方式?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式?
(选手能回答一点,但很不全面。我提示:语文教学中的“小切入”技术类似现代医学外科手术中的微创手术。语文教学从文体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标题、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眼乃至标点等切入,都属于“小切入”。我还给她举了不少例子)
我的即兴提问一向是难度相当高的。十多年前,深圳评选第二批名师(后来新来的局长认为评选间隔时间过短,评选结果公示后市教育局未发文公布评选结果),语文学科的评选由我主持,说课后接着由我提问面试。当时有水平很不错的老师和我一起做评委(深圳首批名师,现在是特级、中学正高),事后说我的提问难度很大。因此今天的提问,这些年轻人答得还算不错的。
2016年3月7日
附:《清兵卫与葫芦》
(日本)志贺直哉(1883~1971)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
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
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