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元旦。我把书架上堆着的数十年间累积的读书卡片搬下来,打算重新翻阅。我想,当时能花时间用笔写下来,说明当时认为这些资料或想法是有必要记下来的。多年之后的今天拿出来重新翻阅,果然发现一些蛮有意思甚至值得纪念的读书卡片。



上图:数十年积累的读书卡片。

上图:数十年积累的读书卡片。

上图、1990年代初我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念研究生期间,很喜欢阅读全息生物学创始人张颖清教授的
有关文献。我是把全息生物学当哲学来读的。

上图:我年轻时代很喜欢哲学。这是哲学笔记。

上图:这是上大学二年级时(1981年上半年)的读书笔记,内容是属于心理哲学或教育哲学的。

上图:关于语文本质问题的思考与灵感。
最后一张卡片的内容很重要,因为它显然和我创立的语文味教学法有关。这张卡片上虽然没有注明时间,但清楚记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记录。此卡片是我1999年底刚来深圳市教学研究室工作时,发现单位办公室有一些没人要的旧的空白卡片,数量很少,我觉得丢了浪费,便拿来记读书笔记用。上面记下的是来深圳做深圳市语文教研员初期,我平时思考顺手记下的一些思考与灵感,其中我对语文本质的认识,以及我对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模式“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认识轨迹,清晰可见,值得纪念。众所周知,我后来提出的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四个内容要素和程序要素是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而这张卡片上记录的思考只有“一语双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而没有文化。至2002年4月11日下午,我在深圳中学主讲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荷花淀》,课题即《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荷花淀>与中国文化》,其崭新的切入点就是文化。《荷花淀》一课在中国语文界产生“巨大影响”,是一个教学流派——语文味教学流派诞生的标志(参见《 少堂志林(24):第一课》)。自《荷花淀》一课之后,文化教学就成为我的语文味教学的标志性符号。
重新翻阅这些读书卡片,看着这些数十年间留下的人生的雪泥鸿爪,有一种光在我的眼前闪耀。那是我坚持不懈与顽强不屈的生命与灵魂之光啊。这光闪射入我的心田,让我直想热泪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