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014):背后》
     阅读次数:104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014):背后

少堂志林(1014):背后

 2018-4-11 12:2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少堂志林(1012):绝唱 》这类文章,确实是很高调的。

但我以前是吃太低调的亏了。


(一)谁嫉妒谁?


约十年前,曾有跟我关系不错,我以为他了解我的学术底细,但其实完全不了解的朋友 R 老师,在一次我们共同参加某朋友五十大寿寿宴上就着酒劲,竟说我嫉妒深圳语文界某人呢。

我当时痛斥他说此话的无知。我说深圳语文界、中国当代语文界有配我嫉妒的人吗?我说我的学术历史和学术贡献,你知道吗?然后我的话语借着酒劲像暴风骤雨一样向他倾泻而出:


——他的学历是本科,我的学历是本科之后还有全日制研究生。

——他的学位是学士,我有硕士学位。

——他是一个中学高级教师,我的职称是大学副教授。

——他参加编写过中学教材,我1990年代就参加过全国通用的大学教材《现代教育学》的编写,撰写其中近四万字的教育规律章。

——我1990年被华中师大教育系破格录取为教育系脱产研究生,之后的七八年,我研究的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论,1990代初期先后在我国教育研究顶级刊物《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前,我是全国发表研究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论文最多的学者(不是之一),一共9篇,其中有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我发表在《教育科学》1988年第2期上的《教学风格论》一文,被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张武升博士认定为是我国尝试建立教学风格论学科的第一篇论文(见张武升主编国家教委级青年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

——1999年我来深圳做教研员之前,我的论文被国家级文摘刊物《新华文摘》摘转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教育学》《体育》《中学语文教与学》等全文复印转载11篇。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至少有三次或同期转载我两篇论文,或两刊分别转载我同一篇论文。具体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11期同期全文复印转载我发表在《教育研究》1992年第10期的《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和另刊发表的《教育学的二重起点论》两篇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有两次两刊同时复印转载我同一篇论文,一次是《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文章《语文味的成长史》,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8期、《高中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9期分别全文复印转载;一次是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日第5版整版的长篇论文《光荣与遗憾:近30年作文教学改革再反思》,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7期、《高中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8期分别全文复印转载。

——我理论与实践比翼齐飞。理论上,1999年前我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教育理论界有相当影响。1999年我来深圳做语文教研员后,2001年在学术界首次提出语文味理念,开始构建语文味教学理论。实践上,我坚持每年讲面向全市语文教师的公开课,2002年4月11日在深圳中学主讲《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轰动全国语文界,语文味教学流派初露端倪。不只是一线教师撰文认为我主讲的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语文学术界著名专家也有这样的看法。例如在语文界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中对这节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执教者程少堂老师致力于打破对《荷花淀》解读的常规范式,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荷花淀》,独具慧眼,有所开掘,有所发现,并且,把它们化为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深入的演绎和妙趣横生的展开。这堂课,充分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这堂课中,课文《荷花淀》在程老师那里只是教学的一个‘脚本’、一种‘道具’、一个隐喻,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也由于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并带动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

——我不仅在1999年来深圳做教研员前已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有影响的青年学者,我来深圳做教研员工作,是以深圳市教育局面向全国的招聘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来的。2006年出版60万字教育论文集《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这本书出版后我送给你说的我嫉妒的某人,他立即快递给一个80后小孩,并请这个小孩吃饭,怂恿这个小孩写文章骂我。不仅如此,你说我嫉妒的某人还打电话给海天出版社《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责任编辑,骂出版社出我这本书是“办了一件大坏事”。你说我和他谁嫉妒谁?(当我说到这里,R老师斩钉截铁地否定说:“不可能!他绝不会做你说的这种事!我了解他!”我说你无知!你去去问一问他自己是不是做了这些巴巴事?或者问一问你们区教研中心领导?你们区教育局领导为此事专门召开批评某人的会议,会上指定你们区教研中心主任向我传达会议精神。会后你们区教研中心主任给我电话,第一句话就是说:“程老师,我受局长委托向你转达批评某老师的会议精神,我们为我们单位有这样一个人感到脸红!”我对这位主任说,有你们这句话,我一直忍耐就值了。我对 老师说,你去问问你们教研中心主任是不是这样?R 没有吭声。于是我接着说以下的话)

——早在2005年,你说的我嫉妒的人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发表文章,攻击诋毁语文味课题是“教育科研中的赝品”。作为深圳市的区级教研员,你骂市教研员的课题干什么呢?再说我也没有要他帮我做语文味课题。这是我嫉妒他吗?

——冉正宝教授的语文思维培育新网2006年左右有个专题《语文学术研究百家姓》,首批入选的是些什么人呢?是倪文锦、区培民、郑国民、王荣生、王尚文顾黄初李海林、王松泉、阎立钦、程少堂、李维鼎、余应源、朱绍禹、陶本一、顾振彪、李杏保、周庆元、孙绍振、钱理群、董菊初、曹明海饶腾杰、张鸿苓、朱作仁等。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两位搞语文教育研究的副教授兼系主任当时都没有入围。

——教育部主管的《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3月21日以封面人物的形式发表整版深度报道《 程少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由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深广影响,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全国20人入选)。

——语文教育学术界公认我是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

——从1999年我到深圳市教学研究室工作不久开始,某人就多次私下策划组织极个别人写告状信到市教育局告我的黑状,还组织动员其他人签名。当然他每次都不可能得逞,而且每次他在策划和组织的时候我马上就知道了。如果是我嫉妒他,怎么不是我告他的黑状,而总是他告我的黑状?

就凭这些,究竟是谁嫉妒谁?

后来 R 老师说,这些事情,他以前不知道。


(二)“程少堂你毕业这么多年你都干了些什么?”


由于低调不被人了解的事,在同学间也碰到过。

上边说的故事以后,我还得到过一些东西。如2008年被评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2008年演讲辞被高中职业语文教材收录为正式课文;2009年被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联合评选为“建国60周年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2009年任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论述文阅读》联合主编;2009年以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身份出现在河北省中学教育考试题中;2009年入选四川师范大学“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2010被广东省人事厅评为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还有全国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将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语文界首部研究在职语文名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专著、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岩近30万字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013年在北京正式出版,从此我的人生由“读书——教书——写书”,变成“被别人写成书”。2011年我还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过一次语文味专题讲座。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我在我的领域,用一些老师的话说,我已经做到极致、顶尖状态了。虽然我的语文味研究不是完全没有得到过体制内官方的学术承认,也可以说很少获得体制内的官方学术荣誉与奖励;虽然我获得的学术荣誉不算少,大多是体制内的官方学术荣誉与奖励之外的基于社会影响的社会评价性荣誉,但在体制内的官方学术荣誉与社会评价性荣誉两者之间,我更看重后者。因为我认为,无数事实说明,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获得体制内的官方学术荣誉主要凭人际,获得社会评价性荣誉主要靠实力,因而后者更具生命力。“繁华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学术征途长漫漫,如今回头一顾,我为我自己做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件事及其产生的深广影响感到无比自豪。我坚信,总有一天,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会给我颁一个奖状,会给我应有的位置。


但几年前,有一个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电视台做教育频道处级党委书记的同班同学(大学时是班长,后娶了当时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的侄女为妻)来深圳。同学餐叙时,党委书记醉熏熏当众质问我:“程少堂你毕业这么多年你都干了些什么?”我当时气得一声不吭,只是冷笑应付。后来一位在深圳市高级技校工作做副教授的女同学跟他讲了我的情况。第二天这位党委书记清醒了,特地打来电话道歉。我说没事,我的亲弟弟也不了解我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党委书记好酒,从深圳回去不久,喝酒喝死了。他周五晚上在外喝酒过多,因离婚独居,死在家里三天后,也就是到下周二,单位见他没有上班,也联系不上,才发现出事。我们在深圳的同学得知噩耗,派人参加追悼会,每人送了一千元慰问金。


(三)“二哥,你都五十多岁了,这些年你都做了些什么?”


上文说到,我的亲弟弟也不了解我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在我已过知天命之年时,有一次我弟弟中的老四、老五来深圳,在我家里喝酒时,做中学英语教师、小我三岁的老四也借着酒劲发这样的天问:二哥,你都五十多岁了,这些年你都做了些什么?

那时我早已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已评为广东省教研员中唯一的一个社科系列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已把我列入“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入选教育部主管《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联合评选的”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走出的100位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岩的近30万字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013年已在北京出版。这些东西中的书,其实我给几个弟弟都是送过的。但他们看了吗?知道这些东西的分量吗?不一定。另外,平时兄弟间见面不多,他们也不是搞学问的,见面和他们谈什么学问?从来不谈。

老四这件事,我专门写过一篇志林《少堂志林(8):谏弟思勤书》记载——想想看,我写《少堂志林》是什么时候?也就是四年前的2014年元旦后开始写的。不要说四年前,十四年前我就已名满中国语文界了。但兄弟间不说毫不知情,至少很不了解。

后来我在家里微信群详细讲了一些我的学术奋斗经历、学术成就及贡献,想让姐弟各家的下一辈孩子也了解一下。讲多了,兄弟中有人就觉得自己矮了,开始不舒服。

即使是家人,你不跟他讲,他不会主动去了解你,因此他什么也不知道。或者不太清楚你所做的一切。你一旦兴冲冲给他们详细讲述你的奋斗经历、学术成就及贡献,有的人就开始不舒服。

兄弟间都如此,其他人就更不要提。


(四)“建议语文味网上的宣传标语只保留一个研究员职称”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有位老同志 M 老师,跟我接触很早很多,是语文味课题早期的核心成员之一。因为和我都是195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年相若,关系不错,几年前他曾私下对我说,语文味网上宣传你的东西太多(其实和现在比,当时很少),上边那几个红色宣传标语,其他写着有什么意义?只有研究员最有分量,保留一个研究员内容即可。

我当时就呛了 M 一句。我说有人看了不舒服是不是?这个我早知道,不舒服就不要看语文味网。那几句红色宣传标语,你说的研究员有什么重要?现在研究员、教授、教授级多如狗,满街都是,但被人写成硕士论文、写成书,被选为中国当代十大名师、入选大学课程成为大学教科书级别的,有几个?

因此有一段时间,我恰恰有意把语文味网上红色广告宣传标语中研究员一句给删了,M建议删去的《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入选四川师范大学“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等内容,反而保留。

我到不是斗气,而是以我的价值观,我认为这些东西比研究员、教授头衔更重要,且重要得多。

再说,语文味网不宣传语文味宣传什么呢(宣传我的,也一定都和语文味有关)?我天天转载“三个代表”“中国梦”,如何?

语文味网是一个以课题核心关键词为名称的小型专题学术网站,当然是以研究宣传语文味为主要任务。但语文味网2003年11月27日正式上线以来,15年间,得到广大语文老师的支持,宣传了很多深圳老师和外地老师,还给不少老师设立了用其名冠名的“名师频道”。这些老师包括其他语文老师,只要有文章、有报道发来,我们都很欢迎,都及时挂在语文味网上。就是这位M老师,实际上是语文味课题的最大受惠者之一,也是语文味网宣传出来的。M老师十多年前就评上深圳市第二批名师,是他所在中学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深圳市级名师,退休前9个月又评上了中学正高级教师,也是他所在中学的唯一一个中学正高级教师。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没有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网站的宣传,M老师不可能得到这些学术荣誉(他自己也这样说过)。

M老师是我的一位老朋友,他说这话并非恶意,这些话反映的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还有其他人也委婉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我一概不予理睬。

其实大家看看某些名师的网站,满屏全都是宣传网主的内容。但嫉妒通常都是嫉妒近的不嫉妒远的。

而对我的嫉妒,不仅有近的,还有远的。有个别不中用的某省语文界,集体嫉妒我和语文味。


(四)像我这样的人,嫉妒心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很少


像我这样的人,不敢说毫无嫉妒之心,但很少很少。一来我没有时间嫉妒,我要做自己的事;二来我有强大的实力、性格与心理底座,很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对生活中碰到的真假牛人,我一贯的应对性格与心理是这样:

你牛什么?你的学术贡献是什么?哪句话是你说的?哪篇文章是你写的?那堂课是你讲的?

最后回到文章主题:你不高调,很多人不了解你的实况;你一高调,有些本事不大的人会受不了。两害相权,我只能取其轻:不做不说,做了就说,做了什么就说什么,偶尔边做边说,以说促做。坚决不再只做不说。

2018/04/11




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08528.html 

最后更新[2018-4-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