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教育思想
文章标题: 《【旧作】 程少堂:教我如何不想“我”(宝安区教学大赛之评课)》
     阅读次数:10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旧作】 程少堂:教我如何不想“我”(宝安区教学大赛之评课)


少堂志林(900):教我如何不想“我”

——在2017年宝安区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上的评课



    听今天六位老师的教学比赛课,我心中回旋的是几个代词:“他们”—“你们”—“我们”甚或“咱们”。

   我认为这几个代词是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从低级到高级的三个境界,其中最后一个境界——“我们”或“咱们”,也是中国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先说一下对比赛的总体印象。

   2017年宝安区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决赛,是为深圳市今年将要举行的相应比赛做准备的。今天参加宝安区决赛的六位老师,讲的都是宋诗,其中三位讲的是宋代唐庚的五言古诗《讯囚》,三位讲的是宋代吕南公的七言古诗《老樵》。六位老师讲的都很不错啊。如果考虑到今天参加比赛的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又只提前一个小时对课文进行抽签作准备,能讲的这样,那应该说是很不错了。真是时代不同了,六位老师比我们年轻时的素质要好得多。

   当然啰,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都有表演性。参加全市教学比赛更要注意有一定表演性。除了着装要高雅得体,着装的格调要尽量和教学内容相协调之外,我认为这种20分钟微课教学比赛,可能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文体感要强,就是教学要遵循文体教学的基本规律。今天比赛的两篇课文都是宋诗,教学要强调诗歌朗读的重要性,最好要用朗读来作为教学主线。就这一点而言,六位老师做得都不够好啊。二是20分钟微课也要注意体现出教学个性来。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正的好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好课都是十全九美或者十全八美的,就是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微课教学比赛的教学个性从哪里来呢?我以为特别要注意从教学节奏体现出教学个性。教学节奏通常是通过教学结构的起承转合来体现的。大型的教学比赛,执教者特别要有点燃课堂教学亮点、打造教学高潮的意识。国际学术会议发言一般只有10-15分钟时间,就是这么短的时间,演讲也有一定节奏感,要将自己演讲的内容安排得结构完整,有起承转合,同时要考虑打造亮点与高潮。参加教学比赛就更是如此。参加大型的教学比赛如果教学节奏感不强,没有教学亮点与高潮,要取得好成绩,那是很难的。

    以上是开头话。下面是我要讲的主要内容。


    今天上午听这六堂课,我忽然想起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我没有看过很多遍,也就看过两三遍吧,我记得《红楼梦》中有这么一个有名的情节,大意是:


   晴雯不小心失手跌折了扇子,宝玉连说:“蠢才,蠢才,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这样顾前不顾后的?”谁知反被伶牙俐嘴的晴雯几句话顶的心窝子疼,宝玉气的浑身乱颤说:“将来横竖有散的日子。”袭人听见他们两个争吵赶过来说和,谁知反而越说越乱。袭人说错了一句话“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她说“我们”两个字,更加反唇相讥:“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哪里就称上‘我们’了?”


  (我做完这个评课后,在手机上百度了一下,查到这个情节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做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袭人本来只是宝玉的丫鬟,自从和宝玉有了亲密关之后,自然是对宝玉开始有了一些感情,于是涉及到宝玉的说话,不知不觉地,就有些亲密起来,一次在说到宝玉的时候,下意识地用了“我们”一词。聪明伶俐、性格泼辣、语感极好的雯抓住袭人的“我们”一词不放,狠狠地刻薄了一下袭人。晴雯的意思很明白:你袭人不过和我一样是个丫鬟,有什么资格和主子贾宝玉平起平座,说起宝玉“我们”“我们”的?可见,在雯看来,“我们”不是“你们”,更不是“他们”,“我们”代表的是一种心身交融后的亲密关系。

   《红楼梦》这个情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觉得,目前中国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对他们来说只是距离远远的“他们”,即只是把文本当做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纯客观的东西,把文本当成完全是别人的东西,教学时和文本保持客观冷静的离间距离。少数语文教师教学,把文本当成“你们”,这样,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虽然显得似乎比“他们”的关系要稍近一点,但还没有和文本建立起“我们”甚或“咱们”般的亲密关系。大家知道我是研究语文味教学理论的,大家可能也知道,我的研究与思想早已形成体系,因此我讲课、评课、做报告,指导青年教师做教学比赛设计等等,都是“吾道一以贯之”,即按照语文味教学理论来进行的。语文味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师对文本有几种态度。一种态度是在文本之下,即跪着教文本,教学时照教学参考资料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态度是在文本之上,即飞起来教文本,或者说把文本踩在脚下,对经典文本持批判态度,藐视、蔑视甚至践踏文本。还有一种态度是和文本合而为一,像《我侬词》描绘的一样,将文本和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糅合熔铸成“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的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生命共同体,借文本教“我”,借文本抒情,借文本言志(即“课以言志”)。这第三种态度,是我们语文味教学理论提倡的态度,也是语文味教学理论提倡的方法。

   语文味教学理论主张,在最好的文本解读中,教学主体和文本的最好关系不是“你们”,更不是“他们”,而是教学主体和文本思想内容融为一体之后的“我们”甚或“咱们”——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生命共同体。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进入“天人合一”的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创造境地。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才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抒情言志的过程,从而使冷冰冰或比较冷冰冰的教学过程,变成为一种“有温度”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常会进入享受语文教学的状态,而不太容易产生职业怠倦和审美疲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法是解放语文、解放语文教师的教学法。

   要真正实现语文味教学,有两个关键。一是要注意文学艺术的象征性本质特点。有一个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具有象征性或寓言性特点,记叙性作品也概莫能外。例如我曾经讲过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新解读。我认为鲁迅的这篇散文,前一半写三味书屋的欢乐,也可以看成写的是:人生的欢乐一部分是来自自由。后一半写三味书屋的束缚,实际上也是写了人生的另一面——社会性对人性的束缚。这种束缚短时间看是人生与人性的一种痛苦,但人生与人性就是在这种自由与束缚的张力中成长的人生的幸福与成功,来自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二者之间形成的张力之中,二者缺一不可。这就读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的象征性或寓言性。二是教学主体(师生)要把自身摆进、植入、融入文本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文本才能解读出个性、解读出新意来。这一点很重要。不把自己摆进、植入、融入文本中去,不在文本中找到和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共振的东西,语文教学就很难教学出我们所说的语文味来。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百草园的怀念,而是同时还有对三味书屋的某种肯定与怀念——只有百草园的自由与欢乐而没有三味书屋这样的社会性束缚,迅哥也就不会成长为后来的鲁迅,也就是多一个闰土吧?这样一种空前的全新的解读,实际来自于我个人的一种人生体验对文本的熔铸。

   下面我主要结合今天比赛的《讯囚》与《老樵》这两首宋诗,具体阐释一下我的观点。

   今天这两首宋诗我以前没读过。(问宝安区教研员刘老师:“刘日光,这两首宋诗你是从哪里选的?我好像没见过。”刘老师答:“从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中选的。”)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我是读过的,我还给语文味工作室的老师们推荐过这本书。但这两首诗我毫无印象,可能以前阅读时浮光掠影,没有读得很深入。今天比赛现场我认真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读进去了。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文字上不难懂,但如何教学出语文味,值得研究。

   今天比赛开始有一位女教师讲的是《讯囚》,我们先看这首诗歌:


讯囚

(宋)唐庚

参军坐厅事,据案嚼齿牙;

引囚至庭下,囚口争喧哗。

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切:

“自古官中财,一一民膏血。

为吏掌管钥,反窃以自私;

人不汝谁何,如摘颔下髭。

事老恶自张,证佐日月明。

推穷见毛脉,那可口舌争?”

有囚奋然出,请与参军辨:

“参军心如眼,有睫不自见。

参军在场屋,薄薄有声称;

只今作参军,几时得骞腾?

无功食国禄,去窃能几何?

上官乃容隐,曾不加谴诃。

囚今信有罪,参军宜揣分;

等是为贫计,何苦独相困!”

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羞:

“包裹琴与书,明日吾归休。”

   简洁是才能的姊妹。有一位世界著名小说家在指导青年作家如何把作品写得简洁的时候,常用一个拿手的办法,就是看了青年作家的作品之后问这位青年作家,你最喜欢你这篇作品中的哪个段落?等青年作家说出之后,这位著名作家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先把这位青年作家最喜欢的那个段落删去。

   语文老师要老一点,嫩了不行。我到老大才懂得这位著名小说家做法的奥妙所在。有鉴于此,我指导青年教师做教学设计时也常常这样做,即先问他,你最喜欢你自己的这个设计中的哪一个环节?他说了之后,我就把这个环节删掉,之后,我们再讨论其他。

   我的经验和体会是,用这个办法能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设计品位,因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他们最喜欢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的那一部分,通常恰恰是最不好的一部分,但由于没有遇见有见识、有胆识的高人给点破,他们的这种错误就一直在自我欣赏的惯性中反复犯下去。我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一个从业者如果能够从实际出发而非从个人喜好出发,发现自己工作中最喜欢的做法实际上是应该改变甚至抛弃的,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改变,这是在专业上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确凿标志。

   上述这位老师的核心设计是:“题目《讯囚》好不好?如你认为好,说说为何好?不好,你打算怎样改?”看得出,这个设计中的这一个环节,大约的确是这位执教者自己最得意的部分。

   我认为这个教学设计要突破,恰恰先要删去或改动这个环节。

   我认为这个老师在动脑筋。但可惜得很,她还没有具备该有的思考深度与力度。这位老师的教学结论是,标题是《讯囚》,实际写的是囚犯反过来讯问法官,是“囚讯”,因此标题最好改为《囚讯》。我从不反对教学中使用改标题的方法,我甚至认为引导学生尝试改标题,可能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但结合这首诗歌的内容实际来看,我认为这种改标题,表面开起来深刻,其实很肤浅,或者说表面开起来有意思,其实很没意思,很不慎重。这首诗歌前一半写的确实是“讯囚”,后一半确实反过来写的是“囚讯”。但想想这首诗歌是宋诗名篇,作者是宋代著名诗人,这样改题目,显得教师胆子很大。当然胆子大不一定是坏事,但胆子大不能基于误读。这首《讯囚》,前半写参军审讯下层贪官污吏,后半写下层贪官污吏反击参军说我们的确有罪,但我们贪污是生活所迫,而你工资那么高,又分了福利房,有车有房,但“无功食国禄,去窃能几何?”意思是,我们窃钩,你们占着茅坑不拉屎,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是窃国,你们是窃国之贼,中纪委该找你们的。参军审讯囚犯是讯囚,囚犯反讯参军也是一种讯“囚”——下层贪官污吏是物质之囚,参军也是囚徒,是精神之囚,人性之囚。其实,普天下之人,哪一个人不是物质或精神的罪人与囚徒?我想象我自己,我自己是不是物质的或精神的罪人与囚徒呢?我觉得是的。《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是不是物质的、精神的罪人与囚徒?《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大臣是不是物质的、精神的罪人与囚徒?天真的小孩是不是人性的罪人与囚徒?古今中外,哪一个帝王将相,哪一个伟人,不是或物质的或精神(人性)的罪人与囚徒?谁不是物质或精神的罪人与囚徒,请举手!是的,我们都是物质或精神的罪人与囚徒,我们都是可怜人!这就是我用语文味教学法从这首诗歌中读出的东西。

   这样读这首诗,这首诗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叙事诗了,而是有寓言性、象征性的哲理诗篇,写的是人生哲学,是哲学诗。我知道作者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形象大于思想,我从中读出了哲学,我说是哲学诗,就是哲学诗——难道不是?确是一首写出了普遍人性的哲理妙品。我觉得我这样解读,才算是诗人的高山流水越千年之后的知音是不是啊?因此我认为这首诗的标题绝对不能改为《囚讯》,把《讯囚》改为《囚讯》,就糟了,是化神奇为腐朽。

   同样一篇课文,如果用语文味教学方法解读,《讯囚》这个标题就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用语文味教学法做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可以设置为“我们都是罪人(囚徒)”。这样的教学主题真是好。要是我教这首诗,我把这堂课的教学标题确定为:

《我们都是罪人(囚徒)——唐庚<讯囚>细读》


   我这样教《讯囚》,是不是有点进入宗教层次啊?

   宗教层次是最高层次,比哲学层次还高呢。这样教语文,就教出了超越性。

   我之所以能从这首《讯囚》读出这些东西来,读到哲学甚至宗教层次,很简单,是因为我把我自己放进去了。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放进文本的时候,我们就不由得常常会思考由文本引发我们思考的人生与人性问题。我们说用语文味教学法教学出的东西,往往比文本里本身蕴含的东西要多,这多出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是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这个生命体验和文本有关(不然就是脱离文本瞎扯),是文本的思想内容激活了的我们的生命体验,是来自于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的东西。但文本本身并没有这些具体内容。因此解读文本要有新意,解读者先要换脑子,换思维方式,换眼睛,要把自己放进去,你心中“有”,文本中才“有”;你心中无,你就看不出文本中的“有”。罗丹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不是文本中没有那些教学内容,而是你缺少发现,缺少发现的心灵。换句话说,不能只把文本当成“他们”“你们”,要向袭人学习,要把文本当成“我们”甚或“咱们”。这是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与灵魂。

  再看第二首宋诗:

老樵

(宋) 吕南公

何山老翁鬓垂雪,担负樵苏清晓发。

城门在望来路长,樵重身羸如疲鳌。

皮枯亦复汗淋沥,步强遥闻气呜咽。

同行壮俊常后追,体倦心烦未容歇。

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

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刻才蒙酬与半。

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


   讲这首《老樵》的三位老师,解读也不到位。

   如果让我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来教学这首《老樵》,我就会这样设计和解读:

   首先,就是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感知与积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甚至大学中文系,在教学一首古诗的时候,都宜先从文字入手。比如《老樵》这首诗,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可以抓住题目中的“老'字,引导学生把这首诗中写樵夫之老的一些词语找出来,如“垂”“羸”“淋沥”“呜咽”“爨”,把字音念准,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搞清楚。

   接下来第二步,把这首诗歌当成文章进行教学。古人说的“做文章”,本来就包括写诗。文章教学如何选点?首先是把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我认为,这首诗前六句(前三个句号)写“体老”;后八句(后四个句号)写“心老”。其次,这首诗歌既然是叙事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这首诗为例,看看古代叙事诗有何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以下特点: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叙事诗有故事有人物,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叙事诗情节虽简单,但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结合本诗实际和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实际,可以从中挑选出一个有利于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如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描写等。

   第三个环节是文学欣赏教学。这首诗歌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人物形象:樵夫之体如何“老”,心又如何“老“?这里的注意点是要结合文本具体赏析,不能脱离文本空谈。当然,这首诗文学教学的选点还有很多,有功力的语文教师各有各的选择,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不多谈文学教学选点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文化教学。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中领悟人生哲理。我们可以在前面三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这首诗歌中的“老樵”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从诗歌中的具体描写我们可知,诗歌中的老樵,身体的确很老,心也饱经沧桑,也可以说身心俱老。但老樵的心真“老”了吗?我认为老樵的心是可能也“老”了,但又并没有真“老”,准确说是没有颓老,而是老而弥坚,是弥坚之老,是坚毅之老,是顽强之老。白马非马。弥坚之老,坚毅之老,顽强之老,都是“老”,但又都不是“老”。这首诗歌中的老樵形象,很容易让我联想起一首我很喜欢的、享誉世界的秘鲁名歌《老鹰之歌》,歌里那只孤独的老鹰永远在奋飞,永远在翱翔,有一份“君临天下、目空一切的平和与无争”。我喜欢这首歌里的老鹰,因为我觉得我身上有那只老鹰的精神和气质(参见:少堂志林(845):我是一只永远翱翔的老鹰—送给自己的生日之歌《老鹰之歌》)。今天读这首宋诗《老樵》,我认为老樵就是我啊,我就是老樵,虽饱经沧桑,却老而弥坚,愈老愈坚毅,愈老愈顽强。深圳不相信眼泪,语文教育史不相信哭泣,虽然走向历史的征程是向死而生的孤寂过程,但我们像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那样,在人生之海中搏击风浪,不气馁,不妥协,不放弃;像《老鹰之歌》中的老鹰那样,在孤寂中搏击风雨奋飞翱翔;像宋诗《老樵》中的老樵夫那样,虽饱经沧桑,但不屈不挠。因此我读《老樵》这首诗就是在读自己。

   王国维有著名的“三境界”说,其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中,第三境界是最高境界为何王国维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最高境界?我是这样看的:因为此前是“吾丧我”,从此,则是吾人追寻到自己生命的本质——“我”的更高层次的回归。

   生活在21世纪初叶的中国,工作在21世纪初叶的中国语文界,我是既感到幸运,又感到悲哀。幸运的是,我遇上了一个生活和语文都在大变革的时代;悲哀的是,这个时代的语文教学,虽然也在大变革中,但仍然是一个失去“我”或失去“自我”的时代,语文教师还在教学着“他们”和“你们”,而没有进入教学“我们”的时代。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理论家,我要说,语文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关系,要暧昧一点,再暧昧一点!语文教师和文本的这种关系越暧昧,语文教师的层次越高。反之,越是把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分得一清二楚的语文教师,层次越低。

   近100年前,刘半农、赵元任为中国人创作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流传了近百年,迄今还在广泛流传着。想起这首歌,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理论家,我就想说出另外一句话来:

   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啊,教我如何不想“我”!

2017/10/16



(说明:本文是2017年9月23日上午在2017年宝安区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上的评课实录整理稿,现挂出,并以此纪念2014年元旦后我开始撰写的系列随笔《少堂志林》已达900篇,总字数超过130万字。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内,深圳语文界不会再出现这样的评课了。顺便说个小花絮: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骨干、深圳市名师、正高级教师马恩来老师也参加做宝安区这个比赛评委,中午比赛完,我们到学校食堂午餐时,马恩来边走边嘀咕:“今天这两首诗选得真好啊!”我说得了马恩来,我以前读过钱钟书《宋诗选注》,这两首诗一点印象也没有留下,你今天不是听了我的解读才觉得好啊?众大笑。)


 

 

 

——————————————————————————————————————

相关链接:

少堂志林(923):何处是归程(关于《诗经·桃夭》教学的公开信)


最后更新[2018-5-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