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旧文重挂】程少堂:语文味的一小步,语文的一大步(纪念语文味理念提出15周年)》
     阅读次数:10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旧文重挂】程少堂:语文味的一小步,语文的一大步(纪念语文味理念提出15周年)

语文味的一小步,语文的一大步(纪念语文味理念提出15周年)

已有 780 次阅读 2016-9-19 07: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少堂志林(685):语文味的一小步,语文的一大步
——纪念语文味理念提出15周年

(一)

    今年是语文味学术概念和语文味理念正式提出15周年。

    语文味学术概念和语文味理念的正式提出虽然是在2001年3月,但如果算年头,则已度过漫漫16个春秋。

    这16个春秋,我把它叫做语文味的“显研究时期”,即直接研究语文味的时期。

    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的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产生新概念的劳动往往是痛苦的。”【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的价值》,钱发平编译,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第98页“一个新词就像一粒播下的种子。”(同上书,第3页语文味学术概念和语文味理念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很好地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上述观点

   我是1999年通过全国招聘考试,到深圳市教学研究室工作的。从接到深圳市教育局的招聘录取通知开始,我就开始思考语文味问题。当然,开初并没有想到语文味这个概念。一直到2001年初,我才在罗湖区菁华实验学校评课的灵光一闪中,首次提出语文味概念,并于当天下午在罗湖区的一次全区教研活动的发言中,做了进一步阐释。晚上回到家里,我将这些阐释整理成《语文课要教学出语文味》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A刊(当年8月出版)。这是学术界把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正式提出的第一篇文章。此经过,我在教育部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第48页,有明确记载。

   我1983年大学毕业后教高中语文,至1990年,又考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念全日制研究生。做高中语文教师的这8个年头,正逢当时学术界的“文化热”,喜欢读书的我当时大量阅读了一批文化学著作,并自觉地将文化学观点用来分析教育问题——当年我用文化学观点写了多篇研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性教育等教育问题的论文,仅发表的就有5篇。这时我用文化视点分析教育问题是自觉的。2002年4月11日,我以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身份,在深圳中学主讲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荷花淀》。这堂课在中国语文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巨大影响”不是我说的,参见少堂志林(24):第一课 )。这堂课采用的是文化视角。后来我讲语文公开课解读文本,都是习惯性如同本能地使用文化视角。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文化解读的习惯。直到有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写文章称呼我的教法为“语文味派”“文化语文”,我才意识到当年的文化阅读和研究,真是影响深远。我习惯把1983年至1990年这8个年头,称为语文味的“潜研究”“前研究时期(即不是直接研究语文味,但和语文味研究密切相关的时期)。如果算上这8个年头,再加上来深圳工作后的最初两年(1990-2000年)对语文的思考,语文味学术概念和语文味理念正式提出前,至少已有10年的思考准备时间。“实践产生了词语的意义。”【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的价值》,钱发平编译,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131此后,我又通过10多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语文味这个学术概念的意义才逐渐丰富、成熟起来。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将语文味的“潜研究”“显研究”加起来,语文味研究迄今一共走过了26个年头。26个年头的心无旁骛,26个年头的激情浇注,26个年头的风雨兼程,26个年头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个中的甘与苦,以及鱼与熊掌不能同时兼得的生命抉择之体验,只有我自己知道。

   毛泽东曾评价林彪为“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就是这位“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曾对革命前途产生悲观失望情绪,提出了“红旗能打多久”的著名质疑。毛泽东在1930年专门为林彪写了一封著名的信,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概也只有毛泽东才具有这样伟大的战略眼光。

   而在本世纪初叶,当我提出语文味学术概念和语文味理念时,打死我我也不会想到,10余年后,语文味会有今天如此深广的全国性影响。


(二)

   语文味教学法是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语文味教学法和以往的语文教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

    1.传统教学法是再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传统语文教学法只教学文本(课文)主题,而语文味教学法强调在文本思想内容与教学主体(师生)生命体验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出来自于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换言之,语文味教学理论是强调灵魂在场的教学,而传统教学法是灵魂不在场的理论。

    2.传统语文教学法规定的是“怎样教”,即规定的是教学方法的程序,语文味教学法规定的是“教什么”,即是从教学内容角度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规范与制约。在语文味教学法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程序,既是要素性的,同时也是结构性的。在语文味教学法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既是语文味教学内容系统的四个要素(即主张原则上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能缺少这四方面内容中的任何一个,要求这四个要素的教学要为教学系统整体目标服务),也是语文味教学过程系统的四个要素(即主张原则上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要按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4个相对独立又逐层深入的程序进行)由此可见,语文味教学法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3.传统语文教学法基本上是对文本进行平面扫描,语文味教学法则要求对文本进行多层面(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立体式扫描。语文味教学法以360度无死角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指出:“‘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转变,关注学习方式的引领。方式与方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方式较之于方法是更为上位的概念,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方式制约、兼容方法,方式相对稳定,方法相对灵活。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方法,而且涉及教学意识、教学态度、教学习惯、教学品质等。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仅解决具体的操作方法问题,而且融入了教学的心理状态和心灵力量。方式的转变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正是从这个重要意义上,现在把‘学习方式’正式作为一个语文教学理念提出。在‘语文味’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只是一种改良,也不只是一种补充,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如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参见浙江汪潮教授: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 

    总之,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系统化、体系化,是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性事件。如果说语文味学术概念和语文味理念的正式提出和逐步丰富、成熟,是语文味教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小步,那么,它是语文的一大步。

(三)

    个别人想当然地认为,语文味教学理论是针对某一个语文名师的某一种教法而提出的。似乎也有语文名师对号入座,认为我文章中说的“匠人语文”,是批评他的教法的。

    只能说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讲的某种笑话了。

    太小看我了。也太高看某位名师了。

    15年前,我刚提出语文味学术概念、理念时,钱梦龙先生有一次深圳市罗湖区参加一个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晚上餐叙时我也去了,钱梦龙老师就坐在我旁边,可我竟有眼不识泰山,不认得他。钱梦龙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成名,其名讳我当然是知道的。但上述似乎对号入座的某位名师之名讳,我当时确乎不太清楚,对其研究范围、成果以及教学风格,更是完全不了解,他当时的影响也比后来差不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1990-1999年,有10多年时间,我不在语文界工作,也不研究、不关心语文。那些年,我工作的高校图书馆的语文教学杂志,我连翻也没有翻过。

   说句不好听但确是实事求是的话:不要说我没有兴趣盯着某一个语文名师,十个百个千个语文名师,也都不是我要关注的对象。

   是的,我可能有时会看着你,但我根本没有看见你。

   我看见的,是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空白点。


(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我最喜欢,或者说受影响最大的,是《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三个著名神话。《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教给我要矢志不渝,要心无旁骛,要执著,要激情。《女娲补天》教给我的,是用生命的五彩石,填补天洞。
   辛弃疾有词云:“袖里珍奇光五彩,他年可补天西北。”
   用生命的五彩石,填补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天洞,是我的天赋使命。
   我来了,我看见,我填补。

2016/9/19



————————————————————————

相关链接:

少堂志林(686):语文的一小步,语文味的一大步 



最后更新[2018-9-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