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胡蓉:在寻找中呼唤(听程少堂老师“锦瑟”课有感)》
   作者:胡蓉   阅读次数:486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胡蓉:在寻找中呼唤(听程少堂老师“锦瑟”课有感)

(程少堂按:我讲课听好话听得太多了,不过大都是从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出,因为我知道,说好话的人不一定是从心里说出的,我呢,也就没怎么往心里去听。胡蓉老师这篇文章是用心写就的,她对我的课听得细致,而且感悟能力很强——就是说有灵性。且文采飞扬中激情洋溢。胡蓉对语文味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听她谈语文味,谈的确是我心目中的语文味(而有些人谈论语文味时,我常常不知道他们谈的是什么)。去年我讲了《菜单》课后,胡蓉写的《听程少堂老师菜单课有感:一盘风味独特的佳肴》也很好(见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7636)她的课也讲得不错。是一个才女。当初把她收归语文味工作室门下没有错。)
 
 
 
  在寻找中呼唤 

——听程少堂老师“锦瑟”课有感 

深圳市育新学校   胡蓉

      “呼唤的与被呼唤的永远难以相互应答”,哈代如是说。如果说程少堂老师21日下午在羊城上的大型公开课《锦瑟》,是对在场近千位听课者的一次呼唤的话,我想,程老师的课颠覆了哈代的答案。如果说当年那个充满忧郁气质的诗人李商隐提笔写下《锦瑟》时,是怀着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怀,那千年后,或许程老师的这堂《锦瑟》,是另外一曲对《锦瑟》的回应。《锦瑟》是深婉朦胧的,在这朦胧深婉的诗句中,程少堂老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让这堂课落英纷纷,琴音杳杳。 

浑然天成的首尾呼应

      不必说程少堂老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也不必说整个会场时不时传来的轻松愉快的笑声,单是在课堂延时程老师问大家愿不愿意听下去,台下老师连呼几声“我愿意”,就充分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之所在。

       很多听过程老师课的语文老师都喜欢用“天马行空”“逍遥”“随性”来评价。是的,程老师上课从来不拘“礼法”,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的章法结构,这种充满原生态的和纯自然特性的课堂其实正印证了中国美学的最高追求:自然。而自然的美中往往又会以其出人意料的布局让欣赏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比如这堂课的开头和结尾,看似不经意的铺垫和结语,恰恰显示了大家无为而治的课堂中的精妙。

      开头的导入部分,程老师播放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兼具古典与现代因素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和在场的老师拉入了一个迷离朦胧婉转悠扬的世界。程老师不经意地提问“周杰伦的歌有什么特点?”学生准确的回答道:“吐字不清可是好听有味道。”一问一答将整堂课的主线牵引了出来:诗歌的朦胧与模糊性。由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谈起,再引到诗歌主题的不确定性。其间引用的名家对诗歌朦胧主题的理解,如梁启超先生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美是含有神秘性的。”这些引用的资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为下面的课题做了有力的铺垫。

      课堂的结尾,程少堂老师用一个铿锵有力的句子作结:“人生是没有答案的。”此语看上去悲观至极,又美好至极。悲观的是,我们花了一节多课的时间也没有明晰地探究出《锦瑟》的主题;美好的是,通过四个角度的分析:语言之美、字形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我们美不胜收,扩大了解读诗歌的视觉角度,引发了对诗歌美学更深入的思考。由一首《锦瑟》,到诗歌,到人生,这节语文课的空间在无限地扩大。这样的收尾,就如同往学生平静的心湖中轻轻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的层层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而投入的石子,则会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语文教学,不是要让学生明白某篇文章写了什么,某首诗歌抒发了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怎么解读赏析诗歌的方法。“四个代表”就是学生将来解读赏析诗歌的武器。

      想必程老师没有刻意追求这样的课堂结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有声课堂,无声《锦瑟》

      诗歌是艺术的最高殿堂。赏析诗歌的语文课更是站在殿堂之巅的舞蹈,它更需具备艺术的操作。《锦瑟》无疑是一首充满了多种解读性的诗歌,学生初读诗歌必定产生很多疑惑,程老师用流行音乐引入,插入自己听苏州评弹的感性认知(不懂,但是觉得好听有味道),将自己的试听经验传达给阅读《锦瑟》时充满困惑的学子,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中,打消学生的阅读畏惧,缓解了学生紧张的阅读情绪。于是想起一好友和我分享的一首歌,是用印度语还是西班牙语还是法语,我不明白,但就是沉浸在音乐带来的神思缥缈中,久久回不过神来。好友说:“好的音乐是不需要听懂它在唱什么的。”诗歌和音乐都是与心灵与灵魂相通的艺术,而语文课,只要打通诗歌之美与学生的心灵之间的厚障壁,就充满了对文字的感应与对文章文气的感知。

      程老师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锦瑟》的字音美。我们平时带领学生读诗,也会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顶多带着学生圈圈韵脚,让学生明确有韵脚读起来就能朗朗上口。听了程老师分析《锦瑟》的字音美,就觉得汗颜。我们平时只是灌输学生一种概念,而程老师是带着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不仅有感性感知,更有理论支撑。比如,《锦瑟》中的韵脚字,念起来口型都比较小,但没有使用第四声,这都是作者在借助口型、音调传达一种哀而不伤的信息(程老师告诉我们李商隐是一位用美来节制悲伤的诗人,《锦瑟》这首诗感情悲凉,但没有达到要死要活的地步,甚至有点对悲凉的欣赏。这些都通过韵脚不用仄声流露出来)。看看我们古人,对待文字,对待承载感情的文字,是怀着多么敬畏的态度。有如此字斟句酌的创作精神,有如此虔诚的珍爱文字的态度,怎么会写不出流传千古的好篇章?

      没有舞曲伴奏,没有管弦丝竹,程老师用自己潜心的研究和朴实的朗读,在整个会场上拨动了《锦瑟》根根琴弦。

枝繁叶茂的《锦瑟》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想《锦瑟》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一棵蓬勃生长的参天大树。

      《锦瑟》四个美点的分析,即这节课的主体思路就是树的主干,它强有力的引导着课堂的进程。在短短的一节课多点的时间里,它容不得我们拐弯抹角迂回前行。

       一棵树的美,光靠一根柱子是支撑不起来的,柱子是没有生命力的,它必须长满枝叶,它必须深深地根植于广袤的土地,它得吸收土地的养分。无论多么肥沃的土地,多年不施肥,都会贫瘠。这土地就是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这节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程老师的课堂能枝繁叶茂,青翠满眼。单是为了这一首诗,程老师阅读的数目就达51本之多,从哲学、美学、诗歌鉴赏学,到朗诵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等,博览群书,才会有课堂上的顺手拈来,旁征博引。很多时候,我们讲一节课,总是苦于没有内容讲,找不到切入点,或者挖掘不深入。和程老师比较一下,会明白,我们很少给我们自己的语文土地施肥。荒芜了,贫瘠了,所以,上课就枯竭了。这节课,我们时不时会听到程老师这样说:“时间关系,我们没办法在这个点上多讲了。”有老师会有异议,说是没讲透彻,没深入,或者涉及到的知识点过于宽泛。其实,换个角度来看,程老师不是在告诉学生和在场的各位老师,这个点,深入下去,可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锦瑟》的切入点,可以上成另外一节好课。我听完课后,很感动,感谢程老师给我这么多诗歌教学的切入点。触类旁通,会思考的老师,一定是受益匪浅。

       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补充知识,更新知识。这样,才会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下,将我们的知识通过主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越发越多的枝叶上。

      我喜欢旁逸斜出的美,中国山水花鸟画,很讲究旁逸斜出。比如画松树和梅花,枝干的绝不是笔直的一根,旁逸斜出的总是会带来美感。语文课其实也如同一幅山水花鸟画,应该有些旁逸斜出的点缀。我听到程老师在课堂上会这样说:“扯远了。”其实,能“扯”的人不多,在课堂上能“扯”的人,必定是博览群书,贯通古今的人。不然,何以会由一个小知识点,引申开去那么多。这正如一棵树的一些旁逸斜出的枝叶。偏偏正是这样的枝叶,往往是摄影家苦苦寻找的取景镜头,它们起着点缀画面,增添画面趣味感,打破单调的作用。我们来看看程老师《锦瑟》课中“扯远”的枝叶:李商隐别具特色的个人简历、朗诵学上关于唇形的研究与示范朗读李白的《蜀道难》、王维的《相思》中的轻口细音……这些东西的确“扯”得很远,没有李商隐抑郁气质的人格特征分析,没有李商隐“孤”“独”内心的解剖,哪有通往《锦瑟》哀而不伤的理解之路;没有朗诵学上的唇形研究,哪有学生代表近乎完美的磁性朗诵。但没有这些知识的铺垫,何来《锦瑟》课堂的枝繁叶茂!

       每一片叶子都是我们课堂的知识点。聪明的老师,会在有效的时间内,让自己的课堂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语文老师就应该旁征博引,就应该侃侃而谈,将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用最巧妙的形式传播给学生,让语文之树的枝干上发出一片又一片新叶。其实,学生非常喜欢博古通今的老师,这样的课堂也不会沉闷。所以,我们会在现场听到一次又一次笑声。整堂课下来,轻松又引人深思。有学者说过:“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搜集资料,占有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最合理的素材支持,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我想,程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当然也有老师有异议,说这节课更适合大学生听,或者老师听。我觉得,语文课本来就是最具个性特色的课,讲座型、互动型、合作学习型,甚至阅读型,都应存在,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听说读写兼具的。至于课的内容有难度深度,没必要深究。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又有何不可?我是看到在场的广铁一中的学生的眼神非常专注,且目光炯炯,那是思考的光芒。

      课堂如树,高效的课堂应如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样才会绿荫环绕,飞鸟翔集,荫庇后人,才能造福学生。

      选择《锦瑟》是一次挑战,选择这样“四个代表”的教法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程老师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天马行空的诗歌鉴赏课的课型结构。引领着语文老师朝着更广阔,更深刻的,更具语文味教学方向的发展。呼唤着更多的语文老师致力于打造真正的语文课堂。

     《锦瑟》曲终音未散,在方寸之地,我们呼唤着诗歌鉴赏的百媚千姿,回应我们的是语文之树枝叶生长的无尽天空。而语文之根,也因《锦瑟》一曲更深更邈远。

     《锦瑟》是无解的,人生是没有答案的,语文,亦或是没有答案的……


最后更新[2012-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