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思想”进入高校硕士论文选题》
   作者:钱冰山   阅读次数:350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思想”进入高校硕士论文选题

(语文味网钱冰山2012年5月8日8:58:18按:十年前,程少堂老师曾用著名作家毕飞宇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写过一篇文章,这句话是:“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要久久地望着它。”(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547)自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以来,没有借助任何行政力量,凭着十年磨一剑地坚持不懈,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在中国语文教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语文教师和有关专家也撰写了大量关于语文味的研究论文,成千上万的语文教师将自己的目光倾注于语文味,终于使语文味星火燎原,成为“本世纪初我国学科教学领域影响最大的本土教育理念”。语文味也进入高层次学术研究的视野。最近几年,多所高校的硕士生以语文味为主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顺利地获得硕士学位,其中的一部分语文味网曾加以报道。今天挂出的两篇硕士论文提纲则是直接以程少堂老师为研究主题的,重庆师大硕士生杜雪梅的论文已经预答辩;东北师大硕士生张岩的论文已经开题,其论文正在撰写过程中。据程老师说,重庆师大硕士生杜雪梅的论文三万字,质量相当不错;而东北师大张岩的论文从提纲看气魄更宏大,研究角度更全面更深入,要是真能完成,那相当于一部《程少堂评传》了。今天是程少堂老师私人生活中的重要日子,语文味网挂出这两篇硕士论文提纲,以表祝贺。)

 

 

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思想研究

 

 

 

 

 

 

 

 

 

硕士研究生:杜雪梅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学科教学(语文)

所在学院  文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0一二

 

 

Cheng Shaotang’ ‘Chinese flavor’ Theory Teach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or talent, the current of globe changes of education and let students form good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it has been put into the field of course standard and is as important as training of morals, intelligence and body, which is training students to obtain the ability of taste sentiment. The taste sentiment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teaching is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healthy interest and ability of tasting. Its aim is enhancing students’ Chinese quality, forming good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It has been pointed in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that letting students obtain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ce, corporation and resear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change’,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lavor’ was given out in 2001 by Mr. Chen Shaotang, a researcher of Chinese teaching from Shenzhen teaching research institute. After about ten years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of ‘Chinese flavor’ has been created and is growing mature, ‘Chinese flavor’, on the basement of knowledge teaching, is a kind of mode which makes Chinese class more interesting, tasteful and elegant. This theory used to be a primary concept, but it is gradually accepted as a normal word and has been popular in China. In the guide of this theory, some public lectures from Mr. Chen, such as ‘Hehua Ding’, have deep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general view, the genre of ‘Chinese flavor’, Mr. Chen is the leading person, is forming and growing nowaday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and analyst the content of ‘Chinese flavor’ teaching,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 and mode. Through it, we can guide ‘Chinese flavor’ teaching to our Chinese class in the atmosphere of independence, corpor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ing the goal of quality train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hinese.

 

Key words:  Cheng Shaotang Chinese teachingChinese flavorculture taste


 

目录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内容. 2

1.4研究方法. 2

1.4.1文献研究法. 2

1.4.2访谈调查. 2

1.4.3案例分析法. 2

2程少堂“语文味”理念提出的背景... 4

2.1建国后半个世纪的语文教学忽视“语文味”. 4

2.2应试功利性太强削弱“语文味”. 4

2.3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语文味”. 5

3概念的提出与分析... 6

3.1“语文味”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6

3.2“语文味”理念的渐趋成熟.. 6

3.3“语文味”教学的广泛影响. 7

4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的主要特征.. 9

4.1语文味教学的特征. 9

4.1.1“语文味”教学还原语文的本真. 9

4.1.2“语文味”教学注重情感激发和幽默点染. 9

4.1.3“语文味”教学注重人性美和人情魅力. 10

4.1.4“语文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积淀和传承民族文化. 10

4.1.5“语文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和老师的个性,提升人生境界. 11

4.1.6“语文味”教学使教、学关系和谐. 11

4.2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 11

4.2.1政治性的课堂. 11

4.2.2工具性的课堂. 13

4.2.3文学性的课堂. 14

4.2.4趣味的课堂. 16

4.3不同教育阶段“语文味”教学的特点. 17

5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模式... 19

5.1“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模式. 19

5.2教学内容的创生. 20

5.3“语文味“教学的文化色彩. 21

5.4 教师的生命体验融入语文教学.. 25

5.5教学手段改变. 25

6结语..... 33

参考文献.. VI

.. V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目:《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名:张岩

      向:学科教学(语文)

      业:教育硕士

          级:2009

      师:

在学 ():文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20120114

 

 

填表说明与要求

 

1.开题时,报告人应向开题报告审查小组提供一定数量与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实物,具体数量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2.
文献综述一般应包括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等。
文科不得少于5000字,理科不得少于3000字。

3.参考文献格式参照学位论文。

4.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应不晚于入学后第三学期中。

5.开题报告通过后,由学院留存并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

6.开题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

7.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一) 研究背景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自然界有他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语文味”的提法是应“语文”的呼唤所做的最适时、最恰当、最准确的回答。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科课程研究的深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体验了:从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到语文教学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异化直至向左走“工具性”,向右走“人文性”的摇摆、偏差的过程。“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语文味”概念的生成绝对不是偶然的。“语文味”使语文人找到了理论、实践和研究中的重要的转捩点和突破口。

笔者对相关的“语文味”和“程少堂”的期刊、论文和文献做整理和分类以便全面、科学、清晰和客观的对程少堂先生语文味进行研究。

 

(二)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从1999年底至今,近十年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

 

1.研究问题的“经线”——程少堂

1)从其个性的角度去分析

 纵观程少堂先生的童年时期的痛苦,少年时期的创作,青年时期的求学、读书和工作的经历来看。这些内在的人生体验由内而外、有无形到有形的形成了他的性格特征——忧郁、敏感、幽默、浪漫、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道路。生活实践对于程少堂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而且也使他们具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情感体验。而这种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的独特情感体验,又对程少堂的创作个性有着直接影响。

 

2)从其理论的角度去分析

先生喜欢的一句古话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程少堂老师的“源头活水”来源于生活、读书与思考,这也正是为今后的“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最主要的途径。读书是为了“超越自卑感”、也是为了“享受快感”。在不知不觉的读书中建构了程少堂老师自己的知识体系:200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于漪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读书使先生“理论与实践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孙绍振评价)。

 

3)从其时代的角度去分析

“上世纪60 70 年代语文课,当时受‘文革’的影响,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教育课,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语文课堂不像语文课,而像政治课,比如很多老师直接带着报纸的社论去讲课了。至80年代初,又把语文课当成纯工具课”;“到90年代,受人文思潮的影响,语文课又上成了人文思想课,同样是在异化。所以我提出‘语文味’的概念,试图想让语文课回归到语文的本质,通过语文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等语文手段,使教学过程产生美感。‘语文味’跟现在的新课改思路是一致的,就是研究语文的本质,将教学引导到语文教学的规律上去。只是‘语文味’是感性地、具体地反映语文特征,新课标本质是宏观的、理性的。所以有人说语文味概念的渗透比素质教育还要好。素质教育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而“语文味”是更有针对性的。”((20061024《南方都市报:本土教育家程少堂》)

 

“‘语文味’理论从一开始提出,就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深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刘人云先生发表过一篇文章《‘语文味’与语文课程标准》”;“深圳市中语会会长、市教研员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语文教改实验。我们用《标准》这把尺子来衡量,认为它充分体现了《标准》的要义和精神”;(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51页)

 

程少堂先生指出:2001年下半年提出义务教育课改,“我提出‘语文味’理念的时候,《语文课程标准》还没有公布,我也没有从任何途径看到过《语文课程标准》的正式文本。‘语文味’理念的提出,完全没有受《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也绝对不是为了印证《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语文味’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一致只能说明,‘语文味’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不谋而合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52页)

 

目前也有知名刊物发表文章指出:“‘语文味’成为一根指针,指明了语文课堂的方向,但又没有封闭语文教学的路径,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显现出这一理论创建的独特魅力”;“‘语文味’的提出有利于一线语文教师准确理解、贯彻落实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王爱华、曹春华:《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

 

4)从其地域的角度去分析

“读完《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江泽民传》(香港版本)的程少堂,觉得有必要提出自己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战略口号。”“思想起中国语文教学走过的几个阶段,从工具性到思想性,再到人文性,中国语文教学一直在变化中异化,他认为语文教学是应该回到语文本身的时候了,语文味这个词语从大脑里面跳跃而出也并非偶然,……可以说是程少堂20多年来教学经验的一次灵感喷发。”他认为“只要在学术上站得住脚,一群具有相同学术理想的人聚集,可以说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的精神提升。事实上因为“语文味”已使深圳的语文教学在全国有了影响。”(20061024《南方都市报:本土教育家程少堂》)

另外,从“深圳”是个“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角度看。笔者不难发现它是多元开放的文化,“创新”是深圳的灵魂!“深圳已经具备了产生有深圳特色的教学流派的基本条件。首先,改革开放为深圳诞生自己的教学流派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其次,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创新性以及独特的地缘与人缘优势,使深圳教学流派的诞生成为可能。再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已经整合成有望出教学大师的队伍,而出大师也是教学流派的前提。”( 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海天出版社,2006 .256

程少堂的性格气质、知识结构、时代背景和特殊地域对后期提出的“语文味”的理论必然有着深层次的必然联系。

 

2.研究问题的“纬线”——语文味

 “语文味”这一名词由远处走向近处;由朦胧走向清楚;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不足走向完美。

从语文味“理念”到语文味“理论”最后发展成为语文味“流派”。

12001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学出语文味》发表于20018月出版的《语文教学通讯》第17A刊。程少堂老师并未直接给“语文味”下定义,只是罗列出了“语文味”所应包含的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

 

22001124,程少堂宣读的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语文味的定义为: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32003年程少堂的文章《“语文味儿”理论构想》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7期。这篇文章定义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 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42003716《中华读书报》发表本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极具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

 

52008的《语文教学通讯》中《“语文味”的成长史》: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老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个定义是“语文味”比较成熟的定义。以后作小的调整的机会肯定是有的,但是作大的调整的可能性恐怕没有。“(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84页)

五次诠释代表了“语文味”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程少堂对语文味的不同认识。

 

3.研究问题的“经纬网”——程少堂与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的自我体验(个性、时代、理论、地域等方面)是由内而外、由无形而有形的——“语文味”这一学术概念只不过是程少堂作为自我体验的外化形式。程少堂的个体性无论怎样具有独立性,他也不可能摆脱社会存在的制约。程少堂的自我体验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语文味”的出现必然积淀着社会文化的因素。

程少堂的个人成长经历影响着“语文味”这一概念的成熟,同时“语文味”概念的日益完善也发展着程少堂当下的人生。20091031(周六)上午,程少堂在成都空军礼堂的讲学(《菜单》公开课和一个报告),极为成功。主持会议的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先生在会议主席台上总结满堂彩的程少堂老师的公开课和报告时指出:“听到这样的课和报告真是难得!”“中国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因为程少堂的存在有所不同;我们希望,今后的中国语文教学世界,也因为程少堂的继续存在,而更加不同!”

 

(三)文献综述

本世纪初,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提出这个“语文味”学术概念,而后“语文味”这个概念才在语文教坛风靡流行的:

 

1.国内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2001年《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7期发表;

2001年《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发表于《深圳教学研究》第4期;随后在(香港)第四届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200112月)上发表;

2003年《语文味研究回顾》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30期中发表;

2003年《“语文味儿”的理论构想》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7期发表;

2003年《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在《中华读书报》(716)发表;

2006年,《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语文味进行了研究。这本书里收录了程老师早期关于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教学艺术、教学改革等方面透辟的论述。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评价的:“这是一本大书,一本好书,建议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好好读一读。”

2006年程少堂主讲的公开课实录《荷花淀》分别被收入教育部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教材《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06年教育部《语文建设》编辑部编《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师读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语文出版社2006年)。

2007年程少堂主讲的公开课《咏雪》实录被收入周成平主编的《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初中语文卷》(江苏人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于漪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全国入选20人)。《程少堂讲语文》首次系统论述了语文味理论与实践问题,是语文味的第一本专著。

2008年《“语文味”的成长史》本文为《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85B封面人物文章;

2009年《语文味究竟是什么?》于《语文月刊》2009年第5期发表;

2009 散文《十年一觉语文梦》发表于《特区教育•理论版》第11期;

2009年《“泛语文批判”之再批判》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1期;

2009年《因为语文味,所以程少堂》本文为《语文世界》杂志第9期的“封面人物”文章;

2011年《语文教学通讯》第05期程少堂发表文章《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

2011630程少堂老师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之邀,在北大中文系讲学。题目为《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

 

另外,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追求的“语文味”》:2006级孙宗美提出语文教学由于过度地强调人文教育,从单纯的机械化、模式化训练一步跨出语言的疆域,脱离了语言这个载体,导致了语文“味”的严重缺失,甚至使整个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程少堂先生首倡的“语文味”理念很有现实意义。

 

    2006年,辽宁师范大学的学生尚莹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此文从语文味的角度探讨语文课的异化及其原因,论及语文味的概念和价值。重点论述了语文味的理论基础和结合实践论述了如何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并对语文味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做了简略的论述。提出了:“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008年杨柳的这篇教育硕士论文:《深圳初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行动》中以深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大的背景,把深圳初中语文课改的收获作为研究的平台,侧重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围绕课程改革提出了实际可行的反思后的建议。在这里作者提出了:语文课有了 “语文味儿”,这是近几年来深圳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亮点,它比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于一批名师的引领,语文课堂有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论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回归与保真》,作者周玲春在文中梳理了建国至今不同时期的语文课异化现象。然后分析语文课堂异化的原因,意在揭示影响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因素;周春玲老师提出观点:“语文味”要回归语文课堂的意义和途径,并且强调其语文味的“保真性”。

 

20119月丁卫东主编的《教育学人报告:二十位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面世。它以《名师讲语文》为基础,精选了二十位新生代语文名师的经典课例。其中,程少堂老师的经典课例《〈诗经•子衿〉》收录其中。

 

2.国内研究的问题与发展

“语文味”这一名词由远处走向近处;由朦胧走向清楚;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不足走向完美。

从语文味“理念”到语文味“理论”最后发展成为语文味“流派”。

12001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学出语文味》发表于20018月出版的《语文教学通讯》第17A刊。程少堂老师并未直接给“语文味”下定义,只是罗列出了“语文味”所应包含的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

 

22001124,程少堂宣读的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语文味的定义为: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32003年程少堂的文章《“语文味儿”理论构想》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7期。这篇文章定义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 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42003716《中华读书报》发表本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极具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

 

52008的《语文教学通讯》中《“语文味”的成长史》: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老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个定义是“语文味”比较成熟的定义。以后作小的调整的机会肯定是有的,但是作大的调整的可能性恐怕没有。“(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84页)

五次诠释代表了“语文味”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程少堂对语文味的不同认识。

 

3.国内研究的趋势

1)截止至今天20111228,笔者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题名为“语文味”,从1979年到2011年进行了分阶段的检索:

1979——2000年,在中国知网的七个数据库中,二十一年间相关文献篇目共计0篇。

2001——201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30篇;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3篇(尚莹. 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周玲春. 论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回归与保真;刘洪.高中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初探);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中国引文数据库49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1篇,仅仅十年间“语文味”研究迅速升温,检索到相关文献共594篇。

20013月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语文味”,并于同年8月份在《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A刊中的正式发表《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一文。这篇文章是我国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概念和理念,即把‘语文味’初步概念化、研究化的第一篇文章 。自这篇文章发表以后,随着深圳中语界“语文味”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语文味”研究的影响在全国迅速扩大,“语文味”一词在互联网上和语文教学理论界、实践界广泛流行开来。

2)截止至今天20111228,我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检索作者“程少堂”从1979年到2011年进行了记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1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_世纪期刊14篇;中国引文数据库26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4篇,检索到相关文献95篇。

这些数字足以证明王爱华、曹春华在《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一文(《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中的观点:“‘语文味’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深入人心”; “‘语文味’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语文味’从当初的一个实验性、先锋性的话语逐渐被人们作接受,成为了语文人的显语、共用语和日常用语”;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语文味’进入了一线语文教师的话语系统,这一植根于教学实践土壤的带有本土特色的概念,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量考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尺度。”

1979——2011年以题名为“语文味”的7种数据库共检索到593篇。在这里只综述部分重要的论文以及著作。

 

(四)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3]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4]张蕾、张彬福.语文之道[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5]丁东、谢泳.教育放言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0).

[6]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7]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8]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9]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10]钱理群.我的教师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芳.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12]马云鹏、孔凡哲教育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13]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14]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16]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17]徐林祥.语文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8]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戴维•伯姆、王松涛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

[20]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11.

[2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

[22]丁卫军.二十位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9) .

[23]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

[24]陈应鸾.诗味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6.

[2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6]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29]黄子平.文学的“意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7.

[30]  .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

优秀硕士论文类

[1]尚莹. 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D].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

[2]周玲春. 论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回归与保真[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3]刘洪.高中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

 

论文类

[1]杨柳. 深圳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期刊类

[1]程少堂. “人生语文”: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评陈继英老师的公开课[J].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010,(02) .

[2]程少堂. 语文教学最高境界的探索者——陈继英的教改故事[J].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010,(02).

[3]程少堂.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兼及对“泛语文批判”的批判[J].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009,(05).

[4]程少堂. 第三只眼睛看语文课改[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22).

[5]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13).

[6]程少堂.“语文味”的成长史[J]. 语文教学通讯, 2008,(14).

[7]程少堂.语文课:用开放的心灵赢得爱情世界的回声——语文课中爱情内容如何教出语文味之我见[J]. 语文教学通讯, 2006,(29).

[8]程少堂. 语文味研究回顾[J]. 语文教学通讯, 2003,(30).

[9]程少堂.《你是我的同类》实录[J]. 中学语文教学, 2006,(11).

[10]朱水军.代表课能代表什么?[J]. 语文教学通讯,2010,(11).

[11]程少堂.语文教师审美疲劳的成因及克服[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01) .

[12]崔妍.庄子幽默的性格因素[J].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2008,(1.

[13]潘胡锁.《庄子》汪洋恣肆风格论[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14]丁桂英.《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15]徐国申.“语文味”探微[J].语文学习2010,(12.

[16]王爱华、曹春华.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 [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11

 

电子公告类                     

[1]语文味网 [EB/OL].http://www.yuwenwei.net/

[2]略释“同情之理解[EB/OL].http://www.0517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3

[3]有效的交流需要“同情的理解”[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59815/

[4]姚要武.离开了逻辑我们的争鸣该如何进行[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7220100x331.html

 

二、研究意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十年一觉语文梦——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指导上的双重意义。

 学术界认为:“‘语文味’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深入人心”;“‘语文味’进入一线语文教师的话语系统”,“‘语文味’……这一植根于教学实践土壤的带有本土特色的概念,最终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考量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尺度”;“‘语文味’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王爱华、曹春华:《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由于语文味是最近十年我国语文教学界影响最大的教学理念,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文是全方位系统研究程少堂先生语文味理论成长史的第一篇论文(包括了语文味理论的性格背景、知识背景、地域背景四个方面),有助于语文教育学术界全面了解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

(二)本文是全方位研究程少堂先生语文味教学流派实践探索的第一篇论文,有助于语文教育学术界全面了解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三)有助于语文教师全面、客观地思考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理念。

(四)有助于推进中国语文教育学术和语文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

(五)有助于推进全国其他省市的教学流派的产生,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六)有助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自身发展。

(七)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的素养(外功与内功兼修),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或框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等)

(一) 研究目标

本文以新世纪新课改中诞生的语文名师之一、有广泛影响的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程少堂先生作为研究对象。并拟定为如下主要研究目标:

1.研究程少堂的经历、性格、气质、知识结构与“语文味”的关系。

2.研究“语文味”理论、实践探索及其影响。

3.研究“语文味”与程少堂的学术影响。

 

(二)研究框架

绪论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综述

3.研究方法

4.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主体部分

  上篇:因为程少堂,所以语文味——“语文味”提出的背景

 

1.“语文味”提出的个性背景——程少堂的童年与语文味

1)童年的忧郁(《内在的童年》、《我对老师的怕与爱》、《祖母爹》)

2)少年的阅读(《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3)名师的影响(《民办教师:苦乐年华,光辉岁月》、《激情与谐趣:与两位名师相遇》)

4)浪漫的情怀(《信天游》、《走过冬天》、《北京的风很冷》)

5)人性的旋律(《我们当年》、《女儿飞了》)

2.“语文味”提出的理论背景——程少堂的教育理论研究与语文味

1)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催生“语文味”

  2)教育原则与教育教学艺术催生“语文味”

  3)全面发展研究催生“语文味”

  4)教育研究的自我反思催生“语文味”

  5)文化研究: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3.“语文味”提出的时代背景——新课改与语文味

   1)第三只眼睛看课改呼唤“语文味”

   2)教研员要学者化呼唤“语文味”

4.“语文味”提出的地域背景——深圳呼唤自己的教学流派

1)深圳有自己教学流派的原因

2)深圳打造自己的教学流派“语文味”

 

中篇:因为语文味,所以程少堂——“语文味”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5.“语文味”理论指导下的课例实践

1)代表课例与“语文味”——程少堂“语文味”的教学风格

 

①情感激发

课例① 用另一只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②语言品味

课例②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

③意理阐发

课例③ 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

④幽默点染

课例④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⑤个性解读

课例⑤ 《生活处处是语文——以广东地方风味菜单为例》

⑥生命体验

课例⑥ 《孔子死了,他还活着——从〈论语〉成语看孔子(儒家文化)不死》

⑦文化视野

课例⑦ <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

 

2)“一语三文”的“语文味”的教学模式

6. “语文味”指导下其他的创作实践

1)“语文味”在程少堂命的语文试题中的体现

2002——2011年之间深圳市高三年级调研试题)

           ①主观题中的体现

           ②作文题中的体现

2)“语文味”在程少堂教研评课中的体现

3)“语文味”在程少堂诗文创作中的体现

 

下篇:语文因程少堂而不同——“语文味”与程少堂的学术影响

 

7.7.“语文味”的理论和实践引起的学术争鸣

 1)“语文味”的理论引起的学术争鸣

 2)“语文味”的实践引起的学术争鸣

8.“语文味”与程少堂对中国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1)语文味教学流派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流派之一

2)语文味将深圳语文和华南语文教学界真正带入全国

3)语文味教学美学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三)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研究的重点

1章和第5章是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的突破。

1)创新点:第1章的(1)节对于“程少堂的童年与语文味”这个角度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献。这里将程少堂先生的各种文学创作按内容分类研究,这样全方位的研究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程少堂先生能发现平凡事物中的光辉,正是他对于事物的表现性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最能通过体验(童年的忧郁、少年的阅读、名师的影响等)去把握常人所不能发现的事物的表现性。

2)创新点:第5章中的(1)、(2)节是对于“程少堂语文味的教学风格”这个方向的探讨,确实也有很大一部分一线教师就其一节代表课例进行专题讨论和深入研究。只是关于七节课堂实录的交叉性、系统性的来研究其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的这一研究方向,目前笔者所占有的资料中还没有出现。

2.研究的难点:

6章和第8章,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这里是本文研究的难点。

1)创新点:第6章中的(1)、(2)、(3)节是对“语文味”指导下其他的创作实践这个方向的研究:目前没有公开表的文献资料系统深入的挖掘其“命题”的内核。其中的(1)节是研究在深圳市高三年级十年间的调研试题。程少堂先生一直承包的是诗歌阅读、语言表达和作文题的出题任务。在这些命题中就可以发现他对“语文味”的精彩投放与美的传达。

2)创新点:第8章在研究这个深圳“语文味”流派时,研究者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要认识“程少堂”,认识“程少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认识程少堂他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程少堂行为的社会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 研究方法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目的,自行探讨和解决教育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自行应用即时的研究成果,即一边行动一边研究,将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交错进行的一种直接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的具体行动中研究问题,它是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探索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的实施模式:仿照“迪金大学行动研究模式”自己设计了一个关于“程少堂”先生的近十年的语文味流派的行动研究模式。它由若干个螺旋行动研究循环圈构成,每一个圈又都由相互联系并且具有内在的反馈机制的四个实验程序构成。这四个实施程序分别是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第一个研究循环圈主要研究“程少堂”先生,第二个研究循环圈主演研究“语文味”的理论,第三个研究循环圈主要研究“程少堂和语文味”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以这三个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可梳理出来清晰的流派成长和发展过程。

 

(二)实施步骤

1.研究线索

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研究主要是四个层面

1)“语文味”研究的一条线索:

     “语文味”提出的背景(上篇)——“语文味”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中篇)——“语文味”与程少堂的学术影响(下篇)。

2)“语文味”理念研究的两个重点:1、程少堂 2、语文味。

3)“语文味”理论研究的三个突破:

语文味理念的酝酿萌芽——语文味理论实践的探索——语文味流派的文化价值。

4)“语文味”流派研究的十年经过四个阶段:

①具有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                   1999年底——2001上半年)

②有一位在语文教学艺术方面有广泛影响的教师: 2001下半年——2005年底)

③具有成系列的风格独特的代表课:             2006年——2007年年底)

④具有教师模仿和学习的价值:                 2008年——至今)

 

2.具体步骤

基于以上思考,制定了周密的研究步骤。

1)研究方案的设计                                            201112——20121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它是对某一项课题从提出课题研究到全面完成课题研究这一动态过程的系统、具体的安排与规划。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流派的研究方案就是对此语文教育课题研究的动态过程的系统、具体的安排与规划。

2)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使用资料                               20122——20128

    对于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流派的研究而言,从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到研究课题的实施,再到最后研究成果的撰写与表达,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对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流派的研究资料的占有与利用,既是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流派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流派的研究研究的全程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语文研究活动的始终。

3)研究文献研究                                              201112——201212

    在研究的过程中,总要广泛地收集、整理、阅读文献资料,以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从而实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必经程序。

4)“语文味”的实践研究                                      201112——201212

    这种方法是 “为语文教育行动而研究”的,是“对语文教育行动进行的研究”的、是“在语文教育范围之内的研究”的、是“行动者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是“边行动边调整”的、是“行动的改进和发展”的。行动研究是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运用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本人签字:                  

       

 

五、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 /SPAN>

 

 

指导教师签字:

                                                      

六、审查小组意见

开题报告专家审查组成员名单

           

             

             

             

             

             

             

             

 

                    1.合格 

       2.不合格,建议重新开题 

 

 

 

 

                                           

 

 

 

 

 

 组长签字:

                            

                                        院所公章:            

 


 

 

 

 

                                                 

 

 

 

 


最后更新[2012-5-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