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代表课与黄山之美
何泗忠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本文发表在《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作者给杂志投的是8000字的删节稿,这里挂出的是未删节的近14000字的原文。文章中红色文字为何泗忠老师自己标注。)
2011年7月26日,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在安徽黄山召开,在这次教学大赛上,作为评委的程少堂老师,以黄山之美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十分精彩的点评。这一点评是我从教三十年来看到的最为奇特最有才气最有个性最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点评,其点评要点如下:
1.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自然之美。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但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也要自然天成,体现自然之美。
2.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个性之美。一堂好课,也是不可复制的,也要凸显自己的长处和个性。
3.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变化之美。一堂好课也要有波澜,有风情,要浪漫一点点。
4.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丰富之美。一流的好课,它也要集许多优秀名师的课的优点于一体,要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要教出丰富之美。
5.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激情之美。好的语文课要带学生体验人生,积淀情感,要为文本的感情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共鸣点,用教师的激情去激活共鸣点。
6.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中的名山,是因为它是雅俗共赏的。名课也要雅俗共赏,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让学生体验文化、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提高精神境界。
7.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中的名山,是因为它是有趣的,有味的,好玩的。一堂一流的语文课的基本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有趣,有味,好玩,要教出语文味。
在这个点评中,程老师借黄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优秀语文课的标准。在我看来,这个点评其实是“语文味”定义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程老师的好课观,不是凭空想出来的。程老师高中一毕业,就当过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大学一毕业,就做过中学教师,1999年通过全国招聘考试的激烈竞争考到深圳担任教研员后,他把做一个“实践型的理论家”或“理论型的实干家”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他始终没有脱离一线的授课实践,坚持上市级和省级国家级的研究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有数十节代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代表课,就很好地体现了他提出的黄山般的美。
一、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自然之美。
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古往今来,它以无与伦比的自然美,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程老师说,一节好课,也要像黄山一样自然天成,体现自然之美。以此标准,来衡量程老师的课,毫无疑问,他的课最能体现自然之美。他的课,固然有精巧的构思与预设,在每次进行教学实践之前,都是广泛涉猎各类相关的书籍达几十本之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研究,继而形成创新性思想。像他的《〈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等代表课就是他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又饱读几十本书之后精心打造的结果。但作为一个才气纵横的学者甚至是诗人,他的课堂,更多的是自然地生成。我和我的同事现场观摩过程老师的不少代表课,也看过程老师的一些原生态的课堂实录,大家一致认为程老师的课给我们一种“行云流水”甚至有几分“逍遥”“随意”“放肆”的感觉。是的,程老师上课有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他从来不拘“礼法”,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的章法结构,这种充满原生态的和纯自然特性的课堂恰如黄山之美,美在自然。譬如《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课例,程老师以巨大的勇气,把一篇说明文的文本解读引入了一个广阔的原野,那里芳草鲜美,生机勃勃,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机智应对。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兴致勃勃地听了这节课后,作出如下评价:“这是一种完全处在原生态状态水平的课。它没有任何造作之气。这种思维的原生态呢,给老师的课堂上的引导和驾驭啊,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但是我觉得这种课的构思,恰恰就是少堂老师的本意。他不想去把这节课在结构上、在时间上、在进度上、在内容上,甚至在语言上,都字斟句酌地设计好,用一种‘完美的刻板’来表现这节课。”唐局长的评论的确道出了程老师这节课的风格特点——自然美。唐局长的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程老师的其他课例。且看他的《“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片断:
师:哦。《明湖居听书》学过吗?写王小玉唱歌的。
(生说学过,记得一点点)
从老师的提问中,老师是期待学生能熟悉这篇课文,齐声回答“学过”,但学生却说,只“记得一点点”。面对学生的“不配合”,我们来看程老师是如何随机应变的
师:哦,记得一点点。古今中外写音乐的文章不少,但是音乐不好写。……因为音乐是听得到,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要把这种很抽象的东西写成很形象的,怎么办?只能借助很多其他的意象。在艺术创作当中,有时候它要写一种事物,一种情感,要吸引读者,不能原本照搬,比如我们说一个小女孩长得很漂亮,老说她很漂亮,就没意思了。如果我们换句话说,说:“她长得很甜。”这个“甜”字就把味觉的感受转化成写视觉“漂亮”。今天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刚才我说,你长得很漂亮,就很熟悉;如果说你长得很甜,那就有一点点陌生。艺术就经常用这种陌生化的手段来制造艺术效果。这是艺术的规律。这首诗之所以同学们觉得摸不着头脑,关键在于对它的很多意象不清楚。
程老师了解了学生不知道《明湖居听书》后,他没有纠缠《明湖居听书》,按照自己当初的预设结合《明湖居听书》向学生大讲特讲《明湖居听书》如何写音乐,而是随机应变地由音乐引出一个与生活非常贴近的例子:“女孩长得很漂亮”,换成“女孩长得很甜”。这样就形象地阐明了一个学生很难懂的艺术手法——“陌生化”,让学生豁然开朗。程老师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学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程老师说的这种“乱跑”,实际上就是随机应变。通读《听陈蕾士的琴筝》课堂实录,我们会发现许多这样的“乱跑”现象。
《听陈蕾士的琴筝》是一首难教难懂的诗歌,而且程老师是在香港执教这堂公开课的,因为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语言不通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学生对于程老师所抛出的问题常常不知所云,但程老师都能随机应对,并且最终都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心领神会,而且还能生出新的问题。程老师的课,是生成性的课,他不像传统课堂,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知识是预定的,结论是固定的,在程老师的课堂上,师生常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和“精鹜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翻开《程少堂讲语文》有一段这样的话:“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即自由境界。要达到这种自由境界,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灵魂最自由的人,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是那种不被规矩所役,在规矩中打破规矩、在打破规矩中创造新的规矩亦即超越规矩的人,是那种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人。能把语文课上得最美的教师,也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最有语文味的教师,是在课堂上最自由的人。”程老师讲的其实就是语文教学要追求无法之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法之法,就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自然之美。
二、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个性之美。
黄山不是泰山,也不是华山,她有她的独特之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她最突出的特点,被称为“黄山四绝”,黄山是一座最有个性化的山;程老师说,一节好课,也要像黄山一样要凸显自己的个性,要具有一种个性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就是语文。通过语文教师的形象,我们可以目睹语文的风采,它的生动构成。”程老师的话告诉我们,课如其人。
在我接触过的众多名师之中,程少堂老师可以说是一个最有个性的人物。曾在一篇文章《老夫聊发少年狂——程少堂印象记》中,看到一段这样的话,“他与余老师(指余映潮)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如果说余老师是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者,那他就是狂放不羁的‘离经叛道’者;如果说余老师是循循善诱的慈祥长者,那他就是随性洒脱的魏晋风骨;如果说余老师是让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对象,那他就是平易近人、嬉笑怒骂的同仁;如果说余老师是‘宁为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的苦吟诗人,那么他就是放浪形骸、汪洋恣意的浪漫主义诗人。” 我以为这段话,较准确地道出了程老师的个性。文如其人,课同样如其人。程老师把他的个性带入了他的课堂之中,或者说,程老师的课,深深烙上了他的个人色彩。因为程少堂,所以语文味。他的课,是不可复制的,充分凸显了他自己的长处和个性。不说亲自聆听过他课的人,就是看程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们也仿佛能感觉到程老师的音容笑貌。不信,我们看看《“千古文人〈世说〉梦——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教学片断: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可以知道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你看他在下围棋听到前方捷报的时候:
(师展示投影: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大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么大的喜讯,他还那么地镇静!当然后来他去朝廷报喜讯的时候,把他的高跟鞋跑掉了。(笑声)
(师展示投影:
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世说·雅量》)
师:当然他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多情,(师边读边译文章)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说再看说明你花心了。(笑声)
师:刚才通过看文章,大家可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很有城府、气量很大的一个人。所以他大笑跟这些有关。下面我再顺便介绍一下王羲之被招女婿的一个故事,也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
(师展示投影: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王东厢房。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小字)。因嫁女焉。——《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东床快婿”的来历。我估计这是王羲之他设计好的,可能是他早就看上那家的女孩子,别人都去争,他在旁边故意要搞另类、个性化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笑声)这男同学也要学学。(哄堂)
看了以上片断,给我一种“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的幻觉,是程少堂在欣赏品味谢安,还是谢安在欣赏品味程少堂呢?从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手之舞之的程少堂,一个足之蹈之的程少堂,一个天真率性的程少堂,一个朗朗大笑的程少堂,一个幽默风趣的程少堂,一个风流潇洒的程少堂。好一个个性化的程少堂,好一堂充满个性化的语文课,程少堂的语文课像黄山一样,充满个性之美。
三、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变化之美。
程少堂老师说,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变化之美。黄山诸峰之间流云飘逸,云来雾去;黄山云海山涛,看上去既变幻莫测,波澜壮阔,又姿态万千,风情万种。程老师的课何尝不具有黄山的变化之美呢?听过他的课的老师都说,程老师为人很诚实,但上课很“狡猾”,他的课,有波澜,有风情,也很风骚,很浪漫。让我们来欣赏程老师的《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教学片断吧: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得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
生:送别。
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1(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
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深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欢呼)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
生:(齐答)《在水一方》。
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
(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
仅仅以上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断,就给人一种天马行空、变幻莫测的感觉,但程老师又是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展开的。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程老师首先是旁征博引,从“芦苇”到诗经中的“蒹葭”,到琼瑶小说《在水一方》,接着深情吟唱,最后是抒情性的小结,在这里,老师放下了自己的架子,学生忘却了老师的威严,师生的情感双向交流,智慧的火花相互撞击,整个教学过程,程老师是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有波澜,有风情,也很风骚,很浪漫。像这样的教学片断,在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俯拾即是。记得电视剧《渴望》中有一首著名的插曲:“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希望还在明天会好,历尽悲欢也别说经过了。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头一遭。”这首插曲仿佛道出了我对程少堂老师课堂教学的感觉。来到深圳后,听了程老师不少课。每听一次,总有新感觉;每听一回,好像是头一遭;每听一堂,都出乎我的意料。程老师的课,就像黄山一样,充分展示了他的变化之美。
四、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丰富之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成为名山之最,是由于它集中了中国许多名山的优点。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黄山无不兼而有之。程老师认为,一流的好课,它也要集许多优秀名师的课的优点于一体,这样才会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程老师是“语文味”流派创始人,他“海纳百川”,集众多语文教育名家之所长,最终提出了一语三文的“语文味”教学法,主张语文教学要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去展开,这就注定了他的语文教学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具有一种丰富之美。他的代表课《荷花淀》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请看程老师的课堂导入: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她说他们同学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她说男同学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一看这个导入,就看出了程老师对文本的与众不同的深入解读,传统上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或政治学等角度读小说。这节课,程老师则用一种独到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荷花淀》,尝试把文、史、哲真正打通,充分显示了这节课的厚度、深度和高度。正如一位听完这节课的老师所说的,这节课“无论是执教者的钻研教材还是设计教法、课堂引导,程老师都达到了一种‘不胜寒’的高度,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中西方美学的滋养,是攀不到这个高度的。”是的,《荷花淀》一课充分体现了程老师课堂的丰富之美。程少堂先生曾说:“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作为一个文化人,程老师嗜书如命,不懈地阅读和思索产生的文化积淀使得他对问题有独到的认识和体会。无论是他的《荷花淀》,还是《沁园春﹒雪》《锦瑟》,都从文化的角度居高临下、独辟蹊径地做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和解读,这些课从大文化的视角引发学生的思考,开辟出一片令人耳目一新的语文新天地,他的课,就像黄山一样,具有丰富之美。
五、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激情之美。
黄山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变幻多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程老师认为,好的语文教师,好的语文课也要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一文中指出:“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程老师正是这样一个激情的教师,他自己曾经说过:“如果说传统的主张再现性的语文教学美学是一种‘冷美学’,那语文味之‘文人语文’教学美学无疑是一种‘热美学’——我的课堂上的笑声,我的课堂上的轻松气氛,我的课堂上的激情,尤其是我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激活与激荡(不一定要答对了才算思维激活),都是这种‘热美学’的体现。”程老师的课,的确是“热”的,他的课具有一种激情之美。
《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一课,充分展示了程老师课堂的激情之美。深圳市美术学校李海霖老师是这样描绘程少堂先生《沁园春•雪》的课堂情景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曲清唱高歌,先生拉开了公开课序幕,听得出因长期劳累带沧桑味的嗓音背后,仍不失英雄气概的穿透力。然后是传统的背景介绍,不同的是一阵阵幽默的欢笑,“在1956那年63岁,如果在这一年毛泽东老了的话,对哪个都好,对他自己也好,对我们国家也比较好的,这时候老了就基本是个完人了。”全场一阵喧笑后,我记住了这一年。接着是全体欣赏毛泽东的酷照,是美国友人斯诺照的,再接着是背景处理过的光芒万丈的红太阳,继续欣赏毛泽东的书法,豪迈苍凉像风雨像雷电,再一句幽默“毛泽东的书法越老越草,越草越好”;然后要学生齐读毛泽东的经典语录,一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又幽默地举《亮剑》国民党得出的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是共产党“乱打”,又一阵哄堂大笑,然后严肃地总结,“乱”是不照先前的章法,而是创造性地打。
……
先解读语言之美,解几处大词写大景“北国、千里、莽莽、大河”,再到一个极具创意的词的读音分析,今朝的“朝”读“zhāo”还是“cháo”,学生各抒己见,解出毛泽东的帝王霸气,念“cháo ”的妙味。再品读文章之美中的景物描写,有位学生举了王国维《人间词话》大景与小景的品法,先生马上幽默道:“你这么小就看王国维,我这么大还没看过呢!”全场又一片会意的笑声。再析为何景物描写只重点写“长城”、“黄河”,学生都能说出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经典的人文景观,大情大景的交融性。接着品读文学之美,体会虚词“俱往矣”的“矣”的细微情感,学生踊跃发言,品到这是一个封建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替,以及英雄毛泽东横跨与超越两千年的自信。
从以上两个描写的片段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程老师上课的激情,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一起探究,一起兴奋,一起活动,一起思考,一起欢呼……。这是一堂酣畅淋漓的课,这是一堂激情四溢的课。程老师这种教学的激情美,在他的《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课例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诗经•子衿》这节课是在香港上的。上课伊始,程老师让学生以“风”为中心词组词,别出心裁地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入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的意象中去。巧妙地导入,使师生由陌生不熟到似曾相识到心心相印,学生整堂课充满学习兴趣,课堂至始至终充满情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堂的高潮是程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创造性地给这首诗谱曲:
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个女性的性格之美。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品味这首诗的优美。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做一点点练习。先不要动笔,现在不要动笔。等一下才要动笔,现在不要。你们学过《蒹葭》没有?学过没有?没有啊?但是你好像还背的出,你来背。
生3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你在那里看过的?
生38:以前课本学过。
师:以前课本学过是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琼瑶写过一首歌,你们看过没有?琼瑶是台湾的作家。写过一个电影,后来拍成电视剧了。谁知道?
生39:是《还珠格格》吗?
师:不是《还珠格格》。(生笑)《在水一方》啊!有没有同学知道那首歌?哪位女同学给我们唱几句?
生39:我想是不是《情深深雨濛濛》?
师:我也不清楚是哪里的,是《在水一方》吧。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40:老师唱一下。
师:你们鼓鼓掌,我就来哼两句。(生笑)
生:(热烈鼓掌)
师:琼瑶是用现代汉语改编的,她没有直接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她用了那个意境。她是这样写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我唱几句,其他的不会。我来唱两句,酝酿一下情绪。(生笑)(师唱)
生:(热烈鼓掌)
师:我要把琼瑶写的歌词引进来,意思是说,《诗经》是用古代汉语写的,琼瑶借用了那个意境,然后用我们现代语言来改写,反映我们现代生活的。这首诗,我没有让大家翻译的,那么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把这首诗改编成一首歌词,我们看那个同学改的有味道,我们带到深圳去。现在就在这个纸上写,把它写成一首歌词,标题你也可以改。
生:(纷纷动笔写,兴趣很高)
师:那位同学念一念?
生40:(一女生主动吟唱)(同学鼓掌)
师:挺好。刚才那个同学用的是《水调歌头》的调子。有没有同学按照自己的调子哼几句,把那个意境哼出来。像民歌一样哼一下。就把第一段哼一下,你看这个班了不起。
生41:我不能控制我自己,想起你那青色的衣领,牵动着我的心,却无能为力……(鼓掌)
师:深情地,你把那个衣领牵动我的心唱得很深情,把我的心也唱动了!(大笑)我叫几个同学念一下,我看你第一段写得很好!
生42:我把那前面两句改为“你那青色的衣领不断扰乱我的心!”
师:你看你写的多优美!“你那青色的衣领不断扰乱我的心!”天哪,(哄堂)一个衣领就能扰乱我的心,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件衣服呢?是不是啊?哪位同学再念一下呢?你们写得很好的,今天课堂上时间不够。有没有同学还想念,一句两句都可以的,这个要加进自己的创造,你要把自己想像成那个深情的少女。再找个女同学念一下。你怎么写的?
生43:你那熟悉的衣领,总在我的心中徘徊。
师:她写得有点诗味,她把“徘徊”用到衣领上去了,有点像我们昨天讲的“陌生化”的手段。写的是衣领在徘徊,其实是她人在徘徊,心在徘徊。写得很好!“你那熟悉的衣领,总在我的心中徘徊。”很好的,有点诗的意思了。从语法上讲好像有点不通,但诗里面经常有这样的句子,还有歌词里面。开始我对流行歌不是很熟悉,我很少听,我小孩在家里唱“因为爱所以爱”,(生大笑)我说怎么这个句子怪怪的?是个病句啊!时间一长,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句子,“因为爱所以爱”,没什么道理,“因为爱所以爱”,再加其他的词都是多余的。(生大笑)再加几个词进去,多余的了。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期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次次激情的呼唤。这节课,程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一起品味,一起欣赏,一起创造,一起歌唱。透过以上教学片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程老师那颗充满激情的年轻跳动的心。程老师的课,就像黄山一样,具有激情之美。
六、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俗雅之美。
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中的名山,是因为它是雅俗共赏的。从古至今,无论是诗人骚客,还是文化政要,无论是村姑农妇,还是商贾农夫,一登上黄山,就说她美。名课也是要雅俗共赏的,既要让学生易懂易学,又要让学生体验文化、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提高精神境界。程老师的课,就具有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向晓璐、葛福安老师在《试论“文人语文”教学的互娱性》一文中,就这样说道:“程少堂上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他上什么内容,课堂上的学生也好、听课者也好,包括老师自己也好,都能感受到课堂的快乐。既让人感受阳春白雪般的文化情调,也能似下里巴人般的贴近生活。”的确,程少堂的课,就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完美融合。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几乎涵盖了他所有的代表课。如《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 , , , 文化》《“千古文人〈世说〉梦——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这些课例,只要看它们的标题,就可看出,这是多么富于文化意蕴,多么高雅的主题。然而,这些大雅的东西,程老师是通过一些鲜活生动、通俗明白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的。如程老师教学《荷花淀》,他讲到水生嫂的含蓄时说:
我们再穿插说一个例子。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丈夫走了妻子都不思念,那就不正常了,那就糟糕了,那丈夫就不消打仗了,那日本鬼子来了,来了就让他来吧!(笑声)正是由于日本鬼子破坏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才把他们赶走。但这些女人说得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程老师为了给学生讲清什么是含蓄这个雅的话题时,用浅显易懂的大俗话作点染。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含蓄的好处。这种俗语看似信手拈来,烘托的却是作品包含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俗得亲切,俗而不低。俗是形式,雅是实质。
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俗雅之美。
七、 程老师的课像黄山一样,具有趣味之美。
程老师说,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中的名山,是因为它是有趣的,有味的,好玩的。一堂一流的语文课的基本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有趣,有味,好玩,要教出语文味。说句实在话,我平时是不怎么看教学实录的,因为这些课堂实录,给我的感觉多半是有些味同嚼蜡。但程老师的教学实录,我却最喜欢看,尤其喜欢看他那些未删节的原生态课堂实录。看这些实录,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妙趣横生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程老师讲的故事十分有趣,叙述语言十分幽默,教学手段十分好玩。例如,他的《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实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精神,程老师采用对比改写手法分析人物对话,课堂上笑声不断:
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
实录如此,亲临程老师的课堂,更是能感受到他的有趣、有味、好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本是一篇说明文,我听过不少老师讲过这篇文章,教者无趣,学者索然。然而,就是这样一篇说明文,程老师却讲得妙趣横生。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的课堂上,同学们因同学稚嫩有趣的回答以及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而发出的愉悦的笑声多达41次,因为叹服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而作出的精彩回答而爆发的掌声也此起彼伏。
程老师戏言:“有的老师本人很幽默,在办公室里很幽默,一上课就不幽默了。这些老师们去上课的表情和电影里革命先烈奔赴刑场时那慷慨、决绝的表情如出一辙。他们上课不是师生共享的课堂,是师生共同难受、互相折磨的课堂。为什么孩子上课会昏昏欲睡,你难道不能把课上得好玩一点吗?”为了把课上得好玩,程老师自己是煞费苦心的。甚至有人认为,程老师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千方百计变着手法玩教材,玩课堂。
在《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一课的教学中,程老师的“玩”分为三个过程:玩标题,比较“你是我的同类”“我是你的同类”的区别,探究主语次序的讲究对诗歌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影响;玩点睛句,通过改变诗歌的点睛句“不是吗/孩子”中的人称,引导学生们体会一切美好情感,甚至是对上帝、对伦理道德的向往;玩句子顺序,体会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在课堂结束前,玩李白的诗歌作为迁移与补充:
师:最后,我把大家小时候都背过的一首李白的诗写出来。(板书:“床前明月光”)我就不写后面了,你们肯定背得下来。我的意思就是说,这诗大家都背得下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候啊,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
床前
明
明
明
月光
月光
师:也可以是吧?它也是一句诗啊!(示意并指挥同学一起)来,接着来(在老师带领下,师生齐诵):
疑是
地上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
(师生深情并茂地齐声背下去)
地上
霜
师:(示意并指挥同学)再重复一下吧,(在全场异常高涨的情绪中学生和老师齐诵)
霜
霜
举头
望
望
望
望
明
明
明
月
低头
思
思
思
故
故
乡
故乡
师:(面对高度兴奋的同学)这好玩是吧?它也是诗啊!而且是不错的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同学们啊!
程老师就是这样玩课堂,玩教材,引领着学生在玩中感受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的。
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教师要变着花样讲课,就像我们天天要变着花样吃菜一样。“在艺术和技术领域,‘玩’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境界。庖丁解牛就是‘玩’。处于‘玩’的境界才能出艺术精品,才能在出艺术精品之时享受到‘提刀而立,四顾踌躇’的高峰体验。语文教师要成为名师,也要会‘玩教材’。‘玩教材’是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程老师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庖丁”,是“玩教材”的高手。我去过黄山,黄山的确是有趣的,有味的,好玩的。我听过程老师的课,程老师的课,也的确是有趣的,有味的,好玩的。程老师的课,就像黄山一样,充满趣味美。
程少堂老师是这样定义“语文味”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既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仔细审视“语文味”定义,我们会发现,程老师的代表课是对“语文味”教学的最真实生动的写照,可以说,程老师既是“语文味”教学理论的创立者,同时又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最积极的实践者。据说,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每每创作完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时,总会对着镜中的自己大骂一声:“普希金!你这婊子养的!”我每每听完程老师的一节课或看完程老师的一个课堂实录后,也想像普希金一样“骂”程老师一句。的确,程老师的每一节课和每一个课堂实录,都是巅峰之作,都能给人带来巅峰体验。黄山,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程少堂的课,就是我心目中的一座黄山。
2014年2月15日于深圳市南山区桃源村可人书屋
—————————————————————————
相关阅读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