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843):吕思清-何占豪-语文味》
     阅读次数:10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843):吕思清-何占豪-语文味

少堂志林(843):吕思清•何占豪•语文味

——再谈“最好的读书是印证”

 2017-5-3 13:2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推荐到群组

 

   

少堂志林(843):吕思清•何占豪•语文味
——再谈"最好的读书是印证”


    以前我曾写过一篇《  少堂志林(537):最好的读书是印证 》(地址链接: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5055)。今天再谈谈“最好的读书是印证”。

    有两天没有到楼下信箱拿报纸,刚下楼拿回来。从昨天(2017年5月2日)《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吕思清:挖掘乐谱之外的无限可能》(地址链接;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5976)。我发现报道中吕思清、何占豪两位艺术家谈的艺术方面的一些道理,和语文味教学理论是完全相通的。下引吕思清的话和何占豪的话都源自这篇报道。

    比如吕思清说:“练琴包括两方面,一是练技,是自己在技能上保持稳定和敏感;一是练心,演奏者要琢磨如何通过二次创作来表达情感信息从而打动观众。”我在《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地址链接: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1068的长篇论文中明确提出,中国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时教学主体的“含心量”不足,而语文味教学理论倡导的恰恰是有丰富“含心量”的教学。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作者何占豪先生曾这样评价吕思清:“一个好的演奏家不但要把谱子上的东西表现出来,更要把作曲家没有想到的东西也表现出来,挖掘音乐的无限可能性。吕思清做到了。”   

  

 何占豪先生这段话说得太好了。

  何占豪先生这段话,从艺术规律的角度证明了语文味教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大体分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就语文教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教学),即对课文中既有的东西进行教学;一个环节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文化教学),即把课文作者没有想到,或课文潜藏着,但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某些很重要的东西也表现出来,挖掘语文的无限可能性。后者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文化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

   语文味教学法之文化环节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常常是文章中本来“没有”,或虽然有但处于潜藏状态,而文章作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文本中的某些思想内容对教学主体师生的独特生命体验的激活,进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渗透与交融的关系,是这些东西被发现的前提条件。换言之,教学主体师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对教学内容的渗透与交融是一种植入,而非置入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植入,语文味教学法的教学主题既和文本主题或思想内容有关,又往往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或思想内容。

   我们常常说,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语言教学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教学是重点,文学教学是美点,文化教学是亮点,文化教学是语文味教学的符号、亮点与灵魂。我们也常常说,语文味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题是既来自于课文主题或思想内容,但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的主题或思想内容。这里的所谓大于、高于,完全可以用何占豪先生这段话来解释。换言之,语文味教学既要教课文中有的东西,也要教课文中“没有”,或者课文中虽有,但作者并未意识到,由于教学主体师生独特的生命体验而“发现”的某些很重要的东西。这正是语文味教学理论的贡献与魅力之所在。

   何占豪先生这段话我以后会常引用。

2017/05/03


 


 


 


 


最后更新[2017-5-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