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志林(1081)】我为何从不参加中国语文界的学术会议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参加学术会议的时间较早。第一次参加层次比较高的学术会议,是1985年参加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从报纸上看到会议的征文消息,我给主办方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寄了一篇题目为《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普教改革的关键》的论文,不久收到他们给我寄来的会议邀请函。那个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两年,正在地处湖北宜昌的原航天部066基地第一中学做高中语文教师。(《少堂志林(558):侯晓明 》(链接)有详细记载)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天津教科院主办的《教育论丛》杂志1990年第1期。顺便说一下,现在做了大官、当时还是华东某师范大学做教育学研究的一位青年学者,1990年代出版了一部中国教育通史性质的书《中华教育思想研究》,该书洋洋三十万言,从孔子写到当代,其中竟用了两页篇幅引述我这篇论文的观点。提这件事,不是说我这篇论文有多牛,而是想说这本书有多水。
第二次接到邀请参加的学术会议的层次就更高一些。1990年,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给主办方寄去论文《知彼知己:一条全新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不久收到参加会议的邀请函。这个会议是1990年11月份在首都宾馆举行,开会时我已经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念脱产研究生了,导师用学科经费让我去北京参加了会议。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当时学生的论文是极少上学报的),《新华文摘》作了摘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复印转载,并收入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孙子>新论集萃》(长江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一版)。参加这次会议时我已在华中师范大学念研究生一个多月,但我给会议投稿、收到会议邀请函的时候,都还在中学工作,当时我所在的中学校长已经同意我公费参加这次会议。
关于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两个花絮聊一下。一个花絮是,这个会议实际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门举办的,姬鹏飞、郭化若任会议主席,好几个驻外大使是会议副主席,国防部长秦基伟参加开幕式,李鹏总理与会议代表合影。另一个花絮是,一天,和我同住一个房间的大连陆军学院中文系教授刘伶先生跟我说,他傍晚要去北师大看他的女儿。刘教授出门后,组委会一位老先生小声跟我说,刘教授是刘晓波的爸爸,是去北师大看他的儿媳妇。当时六四事件刚过不久,刘晓波的名字还很敏感。会议的论文集《<孙子>新论集萃》中,我的论文后面一篇就是刘伶教授的论文《<孙子兵法>的语言文学艺术》。
虽然我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较早,但我1999年底来深圳做中学语文教研员,到现在有20个年头了,中国语文界的学术会议(包括全国中语会的学术年会),我一次也没有参加。就是在我的老家武汉举行这样的会议,参加会议可以顺便回老家看看家人,我也没有参加。这20年,我虽然也参加过一些语文界的工作会议,但要么是请我做评委,要么是请我做评课嘉宾,我在台下听的纯学术性的会议,我一次也没有参加。
由于我从不参加语文界的学术活动,因此有些该认得的人,就不认识。2018年5月19日,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举办一个大型优质课展示活动,他们邀请我讲了一堂《学会抒情》的公开课。我到了会场,发现会场前排就坐的王本华老师(座位前的桌子上有名牌)竟是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士。我走上前去和王本华老师握手,说,王本华老师,你是一位女士啊?我一直以为王本华是位男士呢。
作为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王本华的名字我当然早就知道,其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担任中学语文室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是全国通用的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由于是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的主编之一,王本华在中国语文界的知名度很高。王本华也多次到过深圳讲学,有时她到深圳讲学我也听人说过,但别人跟我提起王本华来讲学时也没有提到性别。就是说,在2018年5月19日以前,由于我基本不出去参加语文界的学术活动,我只是从中学语文教材上知道王本华的大名,但没有见过面,而教材上的署名没有性别。我总以为从名字看,王本华是一位男士。因此这次发现她是位女士,大感意外,当天我在给学生上公开课的开头还讲了一下这个意外。
在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20年,却不知道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大名鼎鼎的王本华是位女性。你可以从此知道我真是不出门啊。
我为何不参加中国语文界所有学术会议呢?有人可能说是倨傲。要我自己说,不是倨傲,至少前十年不是,而是有其他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性格原因。我是农民,比较内向,不太喜欢交际。
二是我过去认为,我研究的语文味是以前没有人研究的东西,我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从别人那里难以得到启发。
三是我认为,一个人搞独立大队也可以做出好的学问来,不一定要抱一个团甚至搞一个江湖。
四是我是用知行合一、道器纵横的方法研究语文味,即是将自己的语文味理论研究和语文味教学实践湘濡并进捆绑提升。我认为我自己研究语文味理论,我自己按我的语文味理论讲语文味公开课,理论与实践相互反馈、调节,自己做自己的就足够了,不用看别人的。
五是中国语文界的学术活动,学术性的确不足。这个你把中国的语文教学杂志和其他人文社科刊物放在一起,将两种刊物上的论文比较一下,就能从一个侧面略知实况。因此到后面十年,我确有一个心理,即要我在台下听,我就不去了,请我到台上讲,我就去。比如2011年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请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了一个讲座(请参见《 程少堂:一栋伟大的小楼(印象北大中文楼) 》(链接)),我就高兴地去了。
我从不参加中国语文界的学术活动,这样做,是好(肯定有好的一面,至少省下不少时间与精力,少些干扰),还是不好(不用费力想你也可以想象得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我这样做绝不可能都好,实际上是吃过不少亏的),我不去管他。其他同仁勿学我等,要学你也学不会的。反正我已经就这样过来了。设若人生再有机会重新来过,我依然要这样做。过去我要是去参加语文界的学术会议包括年会,都可以经过领导批准后用公费报销。在职的时候用公费都不去参加,如今很快将要退休,告老还乡后还要我自费参加会议,就更免谈了罢。
2018/09/27
本文同时发布在 语文味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71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3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