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南京徐志耀发表论文研究程少堂诗歌教学艺术》
     阅读次数:157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徐志耀发表论文研究程少堂诗歌教学艺术

 

   

(语文味网按:本文发表在核心刊物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2年第7期,语文味网用的是作者的原题。《中语参》发表本文时改题为《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是徐志耀老师连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第三篇研究程少堂老师的文章,另两篇分别发表在湖北和山西——

1.《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见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9316

2.《“玩”出诗歌的真味——试论程少堂老师的诗歌教学》(见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9303

徐志耀老师去年听了程少堂老师在南京主讲的大型公开课《菜单》之后,写了一篇博客,题目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见语文味网

 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475

 

高山流水

——试析程少堂、董一菲两位老师的诗歌教学艺术

 

南京弘光中学 徐志耀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高山流水,是《诗经》中描绘的理想生活,同样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前段时间,我学习了程少堂与董一菲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及视频,其内容以诗歌或散文诗的教学为主。我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课堂上呈现出的山水胜境。在此我就从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内涵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教学艺术进行一点简单的分析。

 

一、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善“导”,老师善“变”。

诗歌用简短的字句倾述最纯美的情感,而我们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字句背后隐含的情感,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打开他们的心灵,从而可以主动地在平常的生活中获取真切的感动。两位老师在教学上独树一帜,分别用极富个人魅力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老师善“导”,不仅在上课伊始就善于将学生导入她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更善于通过精心的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铺垫,将教学流程引入深层,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她在《花未眠》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时先强调了文中的海棠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它在凌晨四点开放,恰恰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此时此刻,天睡去了,地睡去了,而花却在开放”。而后当学生用“哀伤”一词描摹自己心中的川端康成的形象时她又补充了作者的身世——自幼父母双亡,只有失明的祖父与他相伴。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学生发言中的关键点,指出川端康成孤儿的心理使他有了孤儿的哀伤,因此“当海棠花盛开时他谈到了美,谈到了哀伤,这份哀伤藏在他的心里,永难忘怀,陪伴终生。”她此前所提到海棠与众不同的形象就在这里——不会睡去的就是这份哀伤,与作者相伴相依,构成了文章独特的美感。老师在她的《生成之美》一文中说:“生成是产生是生长是长成。充满了生生之美、生命之美、智慧之美。”“远上寒山石径斜”,老师课堂的“导”正如那曲径通幽的山中小径。

老师善“变”,他的“变”就是“就在在那里仔细欣赏,变着花样欣赏。”他通过改变诗歌的词序、句序、结构,以及替换关键字词、点睛语句、标题句式等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遣词造句的巧妙,包含情感的丰富,内蕴文化的厚重。在《子衿》一课中,老师如此“玩味”诗句:用“衿”与“衣”比较,引导学生来体会“衿”代表了抒情主人公记忆中的细节,由此触摸到了她内心强烈的情感;他还改变段落之间的顺序,使学生体会到了三段诗歌之间的递进关系,特别是第三节的重要作用,从而领悟到抒发诗歌情感的关键所在。在“变”中,他归纳出了诗歌的特征,点出诗歌的本质所在,用崭新的教学手段诠释了传统的教学目标。老师说:“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老师的“变”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味文本之美、情感之美,这一过程本身也是美的。“隔岸花分一脉香”,老师的“变”就如同这一江春水,尽收两岸美景为一个美丽的世界。

优秀的诗歌是美的化身,而两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的教学也成为了诗歌美的一部分。

 

二、在教学风格上,老师善于设境,老师善于燃情。

诗歌是人类最美好情感的凝聚。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往往会在心中与诗歌产生距离感,因而无法理解诗歌所蕴含的美好的诗意。但两位老师均能以独特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赏美之心,体味诗歌中的真情。

看了老师的教学视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在教学诗歌时课堂上永远充盈着诗意。正是在这种诗意中,学生似乎也自觉地走进了诗中,与诗人、与老师进行着心灵的交流。例如她在《乡愁诗鉴赏》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自己从戴叔伦的《调笑令》的诗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中读出了横越山南山北的征人的乡愁与胡人的音乐相通的感受时,她说:“(胡笳的演奏)谁人有此情?谁人奏此曲?其实普天下战争带给人永远是创作,于是海明威会说‘永别了,武器’,李益会说‘胡儿眼泪双双落’,战争带来的创伤不仅是中原,也有胡人的眼泪,于是一曲胡笳谁在弹奏?山那边,雪中的,一轮明月,共同照耀的胡儿。”老师用诗意的语言点出了诗歌厚重的寄托与内涵,也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了浓浓的诗意,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被诗歌所打动。

诗意的导入、诗意的讲解、诗意的引导,构成了董老师课堂最大的特色,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她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之中,去品味、欣赏诗歌。正如老师在她的《生成之美》一文中指出的:“走进一节好的语文课,如同走进一座空山,是一个空灵廓落的世界,是灵气往来的空间。”

读了老师的课堂实录,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被老师机智风趣的话语所吸引,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语言中,老师不露痕迹地消除了学生心中对诗歌的距离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诗歌之情。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善于因地制宜,将诗歌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点明诗歌的本质。例如在《听陈蕾士的琴筝》一课的教学中讨论对“西湖”意象的理解时,他让学生用香港的“维多利亚湾”、“长江”及武汉的“东湖”来替换“西湖”这一意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而他则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了西湖不仅具有美好的自然风光,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才被诗人选用,从而体会到诗中的文化意蕴。

老师的机智幽默使学生的热情在瞬间就被点燃了,学生的思路也顺着他的设计而延伸。老师曾经如此解释他所倡导的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他的课如同流觞曲水,每一回环都趣味十足。

我们常常羡慕名师们在公开课时学生卓越的表现。王荣生教授指出如果要让学生“变得愿说、能说、会说”,就需要使这堂课 “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但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从上面两位老师的教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对教学流程的走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营造出了理想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教学内涵上,老师注重深度的探究,老师注重广度的拓展。

优秀的诗歌应当是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的,而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大难题。两位老师在解决这一难题时确立了不同的侧重点,最终使他们的课堂有了深厚的内涵。

老师擅长去挖掘诗中所蕴藏的深厚思想文化。例如在上《葡萄月令》一课时,老师列举了《史记》所确立的中国传统历史传记的主旨,再指出《水浒传》为市井平民立传,而《红楼梦》为女子作传,表现了中国文人在立传中的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番讲教将汪曾祺先生这篇文章中体现的独特价值取向突出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本文独特的文化价值。她在《花未眠》一课的结尾如此总结:“我们的心中都有那份诗,那份憧憬,在座的每位同学在千万次寻找之后都能象圣山的伽叶之后都能拈花微笑,寻找到自己的那份美。”将文中那种难以捉摸的美移植到了学生的心中,并将之与佛教的“悟”联系在一起,使这份美又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里,我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课堂中山一般广大厚重的气魄。

老师更注重联系生活,联系类似的题材,以此来拓展了诗歌的内涵。老师在上《子衿》一课时引用了《红楼梦》中黛玉、晴雯的形象与诗中女子的形象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念与诗中女人情感的区别。他追问学生“我认为这个女的(诗中的主人公)不知羞耻,你怎么看?”,使学生感受到这位女子“泼辣而深情”的性格特点。这就让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中主人公那份跨越时空的真情,触发了学生的共鸣。在《你是我的同类》一课中,他如此启发学生:“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如果从伦理道理和审美来讲,最后两个字还可以改成‘善良’‘美丽’。‘你是我的同类’,不是吗?只改这两个字,就是不改其他的句子,这首诗也还不差,也是可以的。这样读,才有点味儿。”他这是对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进行了全面的拓展。老师的拓展最终使课堂涌现出如流水一般源源不绝的魅力。

诗歌的语言是凝炼的,诗歌的情感是凝炼的,而两位老师的拓展让教学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而通过在教学中从深度与广度上升华诗歌的内涵体现出对文化的重视与追寻,体现出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理念与追求。

诗歌的教学,就是对美的探索,但这目标是高远而深沉的。可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两位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也为我们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探索中,他们的课堂也成了诗歌之美的一部分,宛如高山流水,构成了理想的境界,希望我们也能融入这份美丽中,去书写属于我们的美丽,奏响与之相和的琴音。


最后更新[2012-8-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