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公告通知
文章标题: 《报道:扎硬寨打死仗 合力打造“语文味年”》
     阅读次数:100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报道:扎硬寨打死仗 合力打造“语文味年”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报道: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坚持程老师提倡的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大家一起跟程老师讲课,跟程老师读书,跟程老师研究,成绩斐然,近期发表的文章可谓洋洋大观,工作室成员梁青老师甚至提出要把今年打造成“语文味年”。语文味网将进行语文味工作室近期发表论文联展,敬请关注。现公布目录如下——

味网程少堂报道:核心刊物《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13年第6期用专栏形式专题讨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博客已公布该期目录。这期杂志用近两万字版面发表三篇文章讨论语文味,杂志讨论的总标题和三篇文章的标题是——

焦点话题:再谈“语文味”
         7  再论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张 毅
         12   语文味的“气”和“境” 梁 青
         16   从贵族走向平民 王 清


其中,大同大学张毅的文章《再论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10000字,梁青的文章6000字,王清的文章1700字左右,是批评语文味的。

作为一个学者,我深知,一个理论提出后可能会面临四种情形。一是全体都同意,这种情形少见,且不正常,历史证明一个理论即是遇上了这种情形从长远来看多半也不是好事;二是全体都反对,这种局面遇上了从长远来看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学术的历史地位不是通过一时一地的少数服从多数来确定的;三是无声无息,这最可悲,但这种情形又最常见;四是引起广泛争鸣,对一个学者来说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人类的学术发展史、思想发展史早已证明,凡是有价值、有影响的思想或理论,都是经过广泛甚至是持久的争鸣才最终取得学术史地位的。当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资本主义经济学界以故意全体噤声来抵制,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为打破这种局面,化名撰写文章挑起对《资本论》的争鸣,以扩大《资本论》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在《何谓经典?》(原文见: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983)的演讲中指出:“历经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因为一代一代的人们都无法舍弃它,因而不惜一切代价紧紧地拽住它,从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那就是经典。” “经典通过顽强存活而给自己挣得经典之名。因此,拷问质疑经典,无论以一种多么敌对的态度,都是经典之历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分。因为,只要经典娇弱到自己不能抵挡攻击,它就永远不可能证明自己是经典。 在此意义上,批评也许是历史的狡黠手段之一。”让中国人熟知的一部两千多年的儒学史,就是这样一部经常遭受批判的历史(仅在上个世纪从五四到文革就被大规模批判了好几回),去掉了这些被批判的历史,儒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语文味”理论当然离经典理论很遥远很遥远,但如果它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经得住拷问,甚至攻击。因此,当得知《语通》等媒体又在组织讨论语文味时,我感到非常非常高兴,因为这不仅是语文味提出十几年来,继全国多家媒体先后热烈讨论语文味之后学术界掀起的又一波讨论语文味的高潮,而且充分显示了语文味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这种讨论哪怕只有一次,我们也有理由为此而自豪,更何况,最近十多年来,在中国语文界,就一个学者提出的理论而言,大约的确还只有语文味理论享受到这种多地、多次讨论的殊荣。

当然,如果一个理论的批评者、攻击者理论层次越高,这个理论就越有可能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就越有可能成为经典。

我们将从这些讨论中吸收有益的营养,以不断推进我们的研究。

 

阅读《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三篇讨论语文味的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近期其他杂志发表的研究程少堂和语文味的论文——阅读请点击以下链接:
 
 

1.  第6期《语文月刊》川师大许书明教授:程少堂文化语文教  学艺术

(广州《语文月刊》2013年第6期)

 

2. 第5期《中学语文》马恩来:语文味研究系统结构 

(《中学语文》2013年第5期)

 

 

 3.  葛福安发表论文:程少堂教学之“创生性”其

(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4.  冰山发表论文:语文味教学之“文化语文特色

(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期 )

 

 

 5.   梁青: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

(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13年第4期)

 

 6.  马恩来发表论文:程少堂语文命题艺术初探

(《语文月刊》2012年第11期)

 

 
(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3年第2期)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3年第4

 

语文味工作室最近发表论文目录

(本目录包含媒体近期组织讨论语文味的重要文章)

 

1.马恩来:《程少堂语文命题艺术》,广州《语文月刊》201211期。

2.钱冰山:《语文味教学何以被称为“文化语文”——以程少堂《荷花淀》一课为例》,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期。

3.程少堂、钱冰山:《对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美学语言的执著追寻——“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构建之演进史》。《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今年第2期已经刊出,12000字,用了整整8个版面。

4.葛福安:《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的“创生性”其来何自?》,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5.程少堂、葛福安:《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语文教研方阵扫描》,《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3年第4期已发表,12000字。

6.程少堂:《新的语文教学美学原则在崛起——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中心》,16000字,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第4期头版头条发表。据悉这是程少堂老师发表的最长的单篇论文。这个杂志字较小,每页2000字,用掉整整八个版面。

7,广州梁青:《众里寻她千百度 ——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4期。

8.马恩来:《“语文味”研究系统结构浅析 》,《中学语文》2013年第6期。

9、梁青:《语文味的“气”和“境”》,《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13年第6期。

10,李琛、程少堂:《文本与文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翅膀——对〈我的叔叔于勒〉两个教学设计的评析》,《中语参》2013年第4期。

11. 葛福安:《“并列式”只是一种文章结构》,《语文学习》2013年。(近期发表,已通知)

12.四川师大许书明教授的川大文学院选修课讲义修订压缩稿《程少堂“文化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月刊》2013年第6期。

13.大同大学张毅《再论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13年第6期,10000字。《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同期发表梁青:《语文味的“气”和“境”》,6000字。还有一篇质疑语文味的文章《从贵族走向平民——浅谈“语文味”的返璞归真》。

 

 

写完待发的——

14. 徐国年《“语文味”教学之“生命体验”论析》,8000字,已定稿。

15.向小璐的《试论“文人语文”教学的互娱性》已写完草稿,在修改压缩到7000字。

16.钱冰山:《论“语文味”教学的无限性》,8000字,已写完。

 

正在撰写的——

17.程少堂老师的重要论文《谈谈我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及其有关问题》,正在写作。约近万字。

18.程少堂《语文味理论的自尊、自信与自觉》。

19.程少堂《理论影响试论》,这篇文章春节回武汉时在高铁上已拟好提纲,提纲当时通过手机已发到语文味工作室群,供大家参考。

 

 

味网程少堂报道:核心刊物《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13年第6期用专栏形式专题讨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博客已公布该期目录。这期杂志用近两万字版面发表三篇文章讨论语文味,杂志讨论的总标题和三篇文章的标题是——

焦点话题:再谈“语文味”
         7  再论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张 毅
         12   语文味的“气”和“境” 梁 青
         16   从贵族走向平民 王 清


其中,大同大学张毅的文章《再论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10000字,梁青的文章6000字,王清的文章1700字左右,是批评语文味的。

作为一个学者,我深知,一个理论提出后可能会面临四种情形。一是全体都同意,这种情形少见,且不正常,历史证明一个理论即是遇上了这种情形从长远来看多半也不是好事;二是全体都反对,这种局面遇上了从长远来看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学术的历史地位不是通过一时一地的少数服从多数来确定的;三是无声无息,这最可悲,但这种情形又最常见;四是引起广泛争鸣,对一个学者来说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人类的学术发展史、思想发展史早已证明,凡是有价值、有影响的思想或理论,都是经过广泛甚至是持久的争鸣才最终取得学术史地位的。当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资本主义经济学界以故意全体噤声来抵制,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为打破这种局面,化名撰写文章挑起对《资本论》的争鸣,以扩大《资本论》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在《何谓经典?》(原文见: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983)的演讲中指出:“历经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因为一代一代的人们都无法舍弃它,因而不惜一切代价紧紧地拽住它,从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那就是经典。” “经典通过顽强存活而给自己挣得经典之名。因此,拷问质疑经典,无论以一种多么敌对的态度,都是经典之历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分。因为,只要经典娇弱到自己不能抵挡攻击,它就永远不可能证明自己是经典。 在此意义上,批评也许是历史的狡黠手段之一。”让中国人熟知的一部两千多年的儒学史,就是这样一部经常遭受批判的历史(仅在上个世纪从五四到文革就被大规模批判了好几回),去掉了这些被批判的历史,儒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语文味”理论当然离经典理论很遥远很遥远,但如果它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经得住拷问,甚至攻击。因此,当得知《语通》等媒体又在组织讨论语文味时,我感到非常非常高兴,因为这不仅是语文味提出十几年来,继全国多家媒体先后热烈讨论语文味之后学术界掀起的又一波讨论语文味的高潮,而且充分显示了语文味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这种讨论哪怕只有一次,我们也有理由为此而自豪,更何况,最近十多年来,在中国语文界,就一个学者提出的理论而言,大约的确还只有语文味理论享受到这种多地、多次讨论的殊荣。

当然,如果一个理论的批评者、攻击者理论层次越高,这个理论就越有可能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就越有可能成为经典。

我们将从这些讨论中吸收有益的营养,以不断推进我们的研究。

 

阅读《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三篇讨论语文味的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近期其他杂志发表的研究程少堂和语文味的论文——阅读请点击以下链接:
 
 
杂志发表的程少堂工作室论文和文章——
 
 
 
 
 
 


最后更新[2013-6-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