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张华1.2万字批注程少堂长篇庄子学术随笔(下)》
     阅读次数:203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华1.2万字批注程少堂长篇庄子学术随笔(下)

 

不仅如此,语文味教学还是一种特别强调融洽师生关系的教学(所谓“和”)。我在十年前语文味理论草创时期论述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时就多次强调指出:“语文课堂上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这种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一种师生关系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五张皮)。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相对教师而言,也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天’的因素),那么,弥漫着‘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即是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当然是美的,这样的课使教师自己课后觉得回味无穷。”(张注:好文字!有情,有理,有味,有采。情在作者激情落笔,理在满纸飘思,味在启人心门,采在流丽蕴藉。这样的文字,一定是累积心中而后喷薄而成的;“挤牙膏”式的写作,写不出这样至情至性,至理至味的文字。什么是语文教学之美?读此段,可悟得其中妙理。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然而,不言、不议、不说,“虽慧不能解”。妙不可言,但是可言之妙更妙。)《“语文味儿”理论构想》,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20121129日上午,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举行课题开题仪式,当日下午,我讲了全市性公开课《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华南师大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在评课中很体贴地指出:“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表明,师生关系也出语文味。”他的看法很深刻,也很准确。

语文味理论是一种表现性教学理论,具体表现在特别重视将师生的生命体验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每一堂语文课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2007年暑假期间,我撰写由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时,把“语文味”定义发展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张注:二作界定。)这个定义中,不仅“返璞归真”“幽默点染”“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等等与庄子精神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且其中的“生命体验”更是受到庄子的启迪。众所周知,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部表现性或抒情性的杰作,阅读庄子,我们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的一点是:庄子以普通人的心态感受和体验现实人生,庄子在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生命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思想的深度。庄子把这些生命的痛苦与寓言形式包裹下的哲理进行有机的熔铸,形成了《庄子》独特的表现性、抒情性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庄子》之为“天下第一才子书”,正是由于它是庄子生命体验的结晶,同时它又非常杰出地把我们阅读《庄子》的过程变成艺术地向我们做价值推送的过程。语文味理论和传统的只重视客观性教学的再现性语文教学美学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特别强调将师生的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将每一堂语文课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就是庄子。受《庄子》启发,我在语文味教学法中发明了 “教学主题”与“价值推送”两个重要概念。当下,中国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课文主题作为教学的主题,但是语文味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教学主题,它来自课文主题,但又大于课文主题,是课文主题和师生尤其是教师生命体验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的过程,就是选择自己心中那些不仅健康积极,而且带有普世价值的生命体验,具体说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些不仅健康积极,而且带有普世价值的所爱、所恨,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自然地不漏痕迹地与课文主题进行有机融汇,形成大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而当我们运用语文手段,艺术化地向学生释放这一教学主题的时候,语文味教学法所倡导的“价值推送”就诞生了,语文教学也由此开始向最高境界迈进。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新浪博客首页当时给这篇博文用的标题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刘长铭先生认为:“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我非常赞成刘长铭先生的这一观点,他的观点,与语文味教学法所追求的目标高度一致:语文味教学强调将师生的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把师生的生命体验变成语文教科书。这就是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是语文教学之最高境界的最重要的理由。这也正是语文味教学法作为表现性教学法,所不同于过去的再现性教学法的最大区别之所在。(张注:判断一种理论好不好,可以看它的张力强不强。张力强的理论,往往“意翻空而易奇”,如一条上好的竹根,曲折蜿蜒,新笋盎然。程少堂的“语文味”理论,看样子确实是一条上好的竹根,你看这里又冒出了三尖笋芽:生命体验、教学主题、价值推送。多年前,我提出了“课堂即人”教学观念,后来看到陈日亮出了本书叫《我即语文》,觉得他对我的这个理念做了一个学科性的典型注解,再后来程少堂在Q上给我讲过他的“生命体验融入语文教学”的问题,我更坚定“课堂即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一堂课,如果抽取了教师这个人,包括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言行举止,他的生命,他的精神,他的价值判断,他的生命体验,那么,我不知道这种课与看录像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可是,多少语文课,充斥着教材,充斥着教参,充斥着PPT,充斥着别人的情感和思想,就是找不到语文教师这个人。我们常常片面地纠结,语文课的症结是教师都在,语文没了,可是你知道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吗?那就是语文都在,可教师没了;课堂还在,人没了。如何将生命体验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呢?程少堂很抽象却又很具体地做出了回答:教学主题和价值推送。过去我们常说“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种提法远没有“教学主题”来得深刻,来得到位,来得真实,来得投机。这是富有深刻洞见的一个理论支点。我以为,在课改无路可走的时候,这里大有文章可做。咱都走着瞧吧。)

语文味教学思想特别重视把语文教学过程打造成“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过程,强调通过有语文味的教学把师生带入精神解放的逍遥游之境2008年,我对语文味定义作了微调,修订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既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张注:三作界定。)这次修订和补充的文字虽然不多,也就是“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13个字,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和修订。之所以做这个修订,一是因为我读到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的文章《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汪潮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在语文味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只是一种改良,也不只是一种补充,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我认为汪潮教授这一见解深刻而富有启发性,是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精准概括。这样修订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随着我从《庄子》吸收精神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味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境界,和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相通。著名庄学专家刘笑敢先生说:“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涵义。”(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月第1版,第154页。)著名庄学专家、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认为:“逍”即“销毁”之“销”,就是把不属于我的东西给外掉,把那些应该忘记的东西全部忘掉。(王博:《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华夏出版社,20074月北京第1版,第282页。)而“遥”就是“远”,也就是“心远”,即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就是保持一颗孤独的心灵,这样可以尽可能摆脱一些无奈的东西,以便找到真正的自我,保持对世界的一种冷静的洞见。而“游”,就是当你的心一无所缚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变成一个比较自由的生命。王博教授认为,《逍遥游》这个寓言中,有两个字眼是值得特别留意的,一个是“大”,一个是“化”。鲲是大的,大到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也是大的,它的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而没有足够的积蓄,是不足以成其大的,蓄积是一种准备,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鲲的蓄积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化,鲲可以化作大鸟——鹏,因此可以高举可以上升,而鲲的“化”为鹏,正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化”是一种象征,一种遗忘和丧失自己的象征。“化”所代表的是“我”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化”就是《齐物论》中所说的“吾丧我”,即不执著于外物,也不执著于自己,于是你就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和清的感觉,自我的丧失是人世间的引力失去了作用,功名利禄等失去了寄放之地,你就会像大鹏一样高举和上升,到达九万里的天际。王博教授认为,庄子笔下的鲲可能象征形体,或尘世间的各种拖累,所以不能高举飞升,而鹏代表着心灵。鲲有尘世的拖累,所以只能呆在阴冷寒冰的北冥,这是鲲无法摆脱的命运,它一方面接受着这个命运,另一方面却明显地想摆脱。于是它要化,就是鲲的化为鹏。鲲又如何能够化为鹏呢?能够化为鹏的只是鲲的心。所以在庄子的笔下,鹏之大不仅不构成滞重,反而是高举之所资。这种大是达到轻和清的前提。在大鹏的上升中,你感觉到心随之飞翔到天际,然后降落到南冥,一个和北冥相对的光明之地。(参见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月第二版284285页、第155159页。王博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有一个观念,就是“北代表地,南代表天”,所谓“天南地北”,而“地”代表我们世界里许多世俗的东西,《逍遥游》中的大鹏,“从北到南,意味着从地到天的变化,是说人虽然生活在大地上面,但是我们的心灵可以超越大地,可以直达天际。这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一个超越的过程。”(王博:《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华夏出版社,20074月北京第一版,289页。)用西方哲学家的话说就是,人的心灵超越了世俗,就等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而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正是这样一个超越世俗羁绊、通向诗意境界的过程,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使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也就是把师生带入“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逍遥游之境。(张注:作者驾驭材料、申发材料之功力,可见一斑。很值得借鉴学习。)20121120日下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深圳市福田中学举行,“同课”所选课文为“人教版必修5知识短文——访谈”,“异构”活动在两位语文教师之间进行,一位是深圳名师,一位是福田中学的青年教师。听完课后,我作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如何进入“逍遥游”状态》的深度评课(源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1150),详细阐发了我对语文教学应该追求逍遥游境界的理论主张。我的这类主张,均来源于《庄子》的启迪、唤醒与激活。

到了2011年,我将语文味理论, ,推进到文人语文的层次,并把培养具备现代知识分子品格的文人”——具有人文精神之人,作为语文味教学同时也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程少堂:《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这个作为当代语文教育培养目标的“文人”,是比一般人更注重创造性和更富含思想,更注重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等具有现代公民气质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在臻于庄子所向往的“游”的境界中达成的大写的“人”。(张注:基于“文人画”而创生出的“文人语文”,有其妙趣,亦有其妙理。此种创生思想之妙法,我名之为“类拟法”。培根有一句名言:“类比联想支配发明。”思想的发明也是如此。大家知道,“效用”是一个经济学词语,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我运用类拟法,提出了一个教学概念“教学效用”,是指学习者从课堂教学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当前,教学效用小是普遍的教学弊病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满足程度越来越低,值得深切关注。眼下一片火热的“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会联想起美国人的“美国梦”,其中难道不无关系?这也是类拟法之妙用也。程少堂的“文人语文”,可为“类拟法”又添一实证案例。)

2013年底至2014年初,我提出建构语文味教学法的主张,并把语文味教学法初步定义为:“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制约和关于语文味与文人语文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理念指导下,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与突破固定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前提下,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通过运用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创作出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使语文教学过程产生教学审美意象,最终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创造美的过程,从而让语文教学过程在实现语文味的教学宗旨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创造性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语文教学方法。”(程少堂:《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和过去的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过程是真、善、美的统一不同,语文味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是真、善、美、乐相统一的创造美的过程,这里的“乐”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庄子的“至乐”。与庄子的至乐一样,语文味教学的至乐,来自“游”,即思想与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张注:语文味从“教学理论”提升为“教学法”,是理论的发展,更是理论创造者的一种自觉。就像魏晋时期“文的自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样,“教学法的自觉”,我以为,也在语文味理论中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语文味是一个追求充满诗意、创造至乐的语文教学过程,来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语文教育思想。闻一多先生认为,《庄子》的主题是寻找精神家园,叶朗先生认为这是对《庄子》主题最深刻的认识。庄子的逍遥游可以说就是归家(寻找到真我)的过程。(叶朗《〈庄子〉的诗意》,《胸中之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月第一版,第85100页。)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就是让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学生,找到一个可以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通俗地说,就是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的精神能自由自在的天堂。

 

综上所述,语文味教学强调师生和语文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一同进入真正的审美状态,从而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乐趣——在工具性、人文性的游戏之间,找到自己的快感。在这里,语文教学进入自由王国或逍遥游状态,师生就会获得精神的极大解放,语文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和语文教学自身的节日。而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立人”,即培养人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造的精神,就在臻于庄子所向往的“游”的境界中达成。(张注:我一贯反对将“立人”定位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这个思想的始作俑者是钱理群,他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一书中有很全面的介绍,在我看来,“以‘立人’为中心”确实是关于语文教育的门外之谈,我们这些门内之人是当不得真的,否者真的要验证“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惑众妖言了。将“立人”这顶教育大帽子戴在语文学科的头上,是语文教育不能承受之“重”,也是语文教育滑向“泛语文”境地的罪魁祸首。语文教育的价值是置于整个基础教育学科群中凸显出来的,忽视整个学科群而孤立地寻求语文教育的价值,往往会因一叶障目而获得一厢情愿的价值认可。那些远离语文现场的高校学者,常生产这种垃圾思想,兜售给无知的一些语文教师。“立人”就是这种垃圾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照我看来,语文学科是与其他所有学科有本质不同的学科,其本质不同就在于语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我将其概括为“语用性”,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当然也在其中,不是“立人”,而是“立言”;不是立“言之内容”,而是立“言之形式”。程少堂采纳钱理群这种思想,我觉得缺乏学理支撑,也缺乏学科支撑,在下万不敢苟同。语文之味,味不在“立人”。庄子于语文味的影响,在于语文教学,在于语文教师,切莫推到语文学科上。)

庄子的思想与精神,就是这样时时在滋养、感召与启迪着语文味理论的成长。

 

三、璀璨的接点

 

以上两部分分别讲了庄子对我的人生和语文味理论的影响,下面讲一讲庄子对我的语文味教学实践的影响。

先要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文章基本上是寓言,是隐喻。熟悉我的教学的老师也大都知道,我的语文味教学,甚至在语文味理念指导下命制的语文试题,也都有寓言和隐喻性质(我同时也主张“课可以怨”,这当然是受儒家“诗可以怨”的影响)。庄子笔下“是一部意象的汪洋”,我的语文味教学也是有“课象”的,即在课文主题之外,有教学形象或教学主题。许多语文人都知道,我命制的语文试题,绝不仅仅只是一些考点的堆积,而是每份试卷都要渗透命题者的生命体验,同时要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就是说语文味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试题,也是表现性试题。(这样有主题的语文试题,是语文味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实践之“特产”。)限于篇幅,这些都不在这里谈,以下只重点谈谈《庄子》对我的教学风格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张注:如果你读进去了,你就会发现,程少堂有很多奇思妙想,而这些奇思妙想又很让人心安理得。比如这里谈到的“语文试题”,就是一派新的气象。“每份试卷都要渗透命题者的生命体验,同时要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多么鲜活而富有创见的一种思想,我延伸出去,称之为“生命试题”、“主题试卷”。在一个语文味理论者手里,试卷都是一个艺术品,这种命题追求,就是高考试卷,也未必能如此。我是教研员,每年都要命制全市统测试卷,命题的艰难,不在于材料的遴选,不在于题目的推敲,不在于答案的拟制,而在于命题的优质创意,在于命题的良性导向,在于命题的审美文化。因为有了这层实践底色,所以这段文字,能给我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一个语文教师是否优秀,一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而一个语文教学研究者是否优秀,一份题就可以见分晓。)

我的语文味教学,常常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张注:既是自我感觉,亦是如实评价;既是自信表达,亦是业界同感。我喜欢这种直言不讳的自我肯定。这与前面所言“自雄谦虚”,其致一也。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事,也要当仁不让于世。)在庄子笔下,当我们抛弃掉一切尘世拖累让我们的心灵“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后,所见的景象就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在庄子看来,如果有一个大鹏的心灵的话,你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为何动静这样大?这就说明一个人在进行心灵转换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过程(那当然同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而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参见王博:《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第290291页。)成功的语文味教学,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令人震撼的过程。2002411日下午,我在深圳中学举行了语文味的发轫之作——《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这堂课以及它的实录均产生很大影响(仅仅是全国基础教育网k12网和语文味网上,这堂课的实录就有超过5万人次浏览量),也引起多家媒体广泛讨论,弹赞皆有。但形成的一个共识是,这堂课被共推为我国新课改后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课例。成都七中教师母红梅曾在网上评价这堂课称:“这堂课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主编的《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对这节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月版,第24页。)由此可知,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语文教育专家,都用“巨大”来形容这堂课的影响和冲击力。(张注:这就是程氏代表课。有人教书一辈子,也不能拿出一节征服自己或者影响业界的课;有特级教师名声在外,也不愿拿出一节彰显自我或引领业界的课;有教研员纵横评点,也不敢拿出一节贯彻主张或供人观摩的课。不能、不愿、不敢的人太多,越发显得程少堂的可贵。课堂是教师的生命阵地,能上公开课就是硬道理。以此观之,程少堂不愧为教研员队伍中的个中翘楚。)

其实,不仅仅是《荷花淀》一课如此,我的语文味教学,令人“震撼”是常有的事。(张注:谦虚未必真豪杰,矜夸如何不丈夫。)20121129日下午,我讲了全市性公开课《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应邀参加活动的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主编刘远先生在评课中激动地说:“听完老师的课,用两个字来概括我的感受:‘震撼’!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震撼,这冲击力,有研究说来自“汪洋恣肆的教学内容”和“仪态万方的教学方法”。(参见钱冰山《论“语文味”教学的无限性——以程少堂“语文味”教学实践为例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0期。) “汪洋恣肆”和“仪态万方”的背后,当然是庄子。河南省魏振廷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3期发表《阴柔阳刚  殊途同归 ——程少堂、余映潮两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探寻》一文,其中评价我的教学语言说:“也许是南海的风激荡着这位大师,使得他的语言和思想如南海的巨浪气势恢弘”,认为我的授课语言“个性幽默另类狂放”,“带有一种明显的先锋性和反叛精神,带有一种悖于传统的教学欣赏和挑战”。他的这些感觉和看法基本上是对的,只是他没有归因。我的这种教学风格的形成,除了性格与气质的原因,主要是有意识地受《庄子》的影响。(张注:读之令人心驰神往,有索取光盘之冲动。当年李白在长安碰壁后决定去拜谒荆州长史韩朝宗,于是修书一封,开篇即慨然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读完少堂这些文字,颇有李白当年之情怀:生不用评正高级,但愿一观少堂课!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

 我的语文味教学,是典型的“玩语文”的教学。(张注:拈出一“玩”字,仿佛青楼之挑帘歌妓,诱人想入非非,好玩!)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是由技术进乎艺术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进入了精神游戏的境界。其标志是:第一,由于他“未尝见全牛”,而他与牛的对立消解了,即是心与物的对立消解了;第二,由于他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而他的手与心的距离消解了,技术对心的制约性消解了。于是他的解牛,成了他的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了由技术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参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月版,第46页。)受“庖丁解牛”寓言的启发,我在中国语文界最早倡导“玩语文”教学理念。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把“语文味与玩教材”作为我未来要建构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参见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716)我在多篇文章中指出过,“玩”在中国传统美学领域是一个层次很高的范畴。这个“玩”,不是一般的“玩”,它是以一种胸襟为凭借,以一种修养为基础的“玩”。这样的“玩”,意味着摆脱了对功利的追求,对名誉的计较,它是一种审美的心境。“玩”并不一定是不严肃,高层次的“玩”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态度,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一旦进入玩的状态,就说明他已经达到很高层次。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是“玩”出来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是“玩”出来的吧?琴棋书画是“玩”出来的吧?就是《楚辞》《史记》《红楼梦》,虽说“字字血声声泪”,但屈原、司马迁、曹雪芹在进入写作状态时,如不进入“玩”的审美境界,它们不会成为经典流传下来吧?在西方美学中,用“play”来表达的“游戏”和“玩”更是意蕴无穷。“人们关于游戏的最普遍也最稳定的公共经验表达”是:“游戏是让人感到自由的活动”。(董虫草:《艺术与游戏》,人民出版社,20047月版,第175页)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游戏中,人的本质力量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得以发挥出来,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更像人。同样,语文课要讲得学生高兴听,就要进入审美状态,也就是要讲出语文味来,就要学会“玩语文”。“玩语文”是一种实力,会“玩语文”的语文教师大都是有实力的。语文教师要会“玩语文”,也要善于带领学生“玩语文”,语文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是“玩”出来的。庖丁由解牛所得到的享受,乃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是从技术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参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月版,第46页。)会“玩语文”的教师,也会从语文教学中体验到莫大的精神享受,甚而至于会因此迷恋这一职业。(张注:“玩”真是一个好玩的字,世间一切事物皆可玩,连它自己也可以玩“玩”,换言之,玩的外延就是人生的外延。平日视导,我常推销给语文教师的一个主张是:玩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并告诫他们要学会玩语文,要成为语文教学的“顽主”。此时读这段文字,其意旨正合我意,有知音之感。但是少堂证之不足,我补四例,以臻其境。国学大师梁启超就是崇尚玩的学问家,他是趣味主义提倡者,他很绝对地指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曾坦诚地告诉过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2013年,94岁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融面对《新京报》记者,如是说道:“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文化学者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极力推崇“玩”,并谆谆告诫:“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我以为,会玩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是出色的语文教师;不会玩的语文教师,绝对不可能是出色的语文教师。人文学科这种东东,不玩,就不好玩。所以:人生短暂,过把瘾就死,语文世界,玩的就是心跳。)

我的语文味教学,特别重视幽默。语文界许多人注意到我的教学幽默特点。大同大学张毅教授还发表万字长文研究我的教学幽默艺术。(张毅《语文幽默教学机理——以程少堂语文幽默点染教学为例》,《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14年第6 )不过,我的教学幽默也多少受《庄子》的幽默影响。庄子是幽默大师,而且是冷幽默大师,《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是中国幽默讽刺文学的杰作,我曾在研究中国相声大师的作品的时候,研究过《庄子》的幽默创造机理,有一些感悟。在《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教学语录”一部分中,我有多条语录涉及到教学幽默,例如:“差不多20年前,根据孙子兵法思想,我提出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备自己。我还把“研究自己”提升到新的教学原则的高度。最近几年,我提出,备课还要备幽默。我的课和报告,比较惹人爱听,其中的幽默有即兴的成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备课时准备好的。”“我追求这样的课堂氛围:先让人发笑,后让人思考。语文教师上课要会‘逗’。”“语文教学要陶冶学生的浪漫情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伤情绪。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该哭时哭,该笑时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但现在我们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常常让学生‘哭笑不得’”。由于有意识研究过庄子和相声大师的幽默,我的公开课和学术报告往往笑声很多,常常一堂公开课学生和听课老师发出的笑声有数十次之多。我给老师讲的学术报告,会场笑声更多一些。例如,20091022日上午,我在罗湖区公安分局礼堂给罗湖区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作了一场报告,会议主持人、罗湖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朱碧波老师特地安排一位老师记录会场爆发出的笑声次数,讲完后递给我的统计条子是:三个小时报告中会场笑了72次,平均两分半钟笑一次。(《程少堂今天罗湖区三个小时报告会场笑72次》,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74762011526,在宝安区海湾中学作报告,在不到100分钟的讲座时间中激起全场笑声43次。(《程少堂老师26日海湾中学讲座激起全场笑声43次》,语文味网: 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5642011413日下午,我应邀到龙岗坂田新城学校给该校全体老师做关于《走向名师之路》的报告,两个小时的报告幽默生动,亲自全程参与听报告的龙岗坂田新城学校校长温世润先生评价报告说:“听老师的报告,我们的笑声比听相声还多。”(《程少堂13日下午新城学校报告“笑声比相声还多”》,见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502)这种听我的报告笑声比听相声还多的说法,不是只有一个人这么说过。其实我从小性格孤僻,并非幽默之人,只是到深圳做了教研员之后,把幽默当成一个工作态度来磨练,有意识从庄子和相声大师那里学习幽默的方法,同时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所以才逐步具备一些幽默能力。(张注:听过很多枯燥、乏味、郁闷、死气、僵化、无聊、没趣、蹩脚、压抑、窒息、痛苦、纠结、后悔、平庸、低劣、笨拙、颓败的讲座或报告,越发觉得幽默的伟力所在。幽默是世界级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渠道。我常说,世界上最浪漫的死法不是殉情,而是笑死;世界上最经济的杀人方法,不是枪毙,而是笑死他。所以,让你的说话幽默起来吧,向程少堂学习。向大家透露一个秘密,程少堂老了,年轻的读者们都有机会比程少堂做得更好,诚如此,程少堂他就不能含“笑”九泉了。)

我的语文味教学,是敢于“乱教”的教学。(张注:怎一个乱字了得?乱云飞渡,乱世佳人,意乱情迷,蜂狂蝶乱,乱点鸳鸯,群魔乱舞,眼花缭乱,坐怀不乱,小不忍则乱大谋,乱七八糟,天花乱坠,心烦意乱,唯恐天下不乱,乱臣贼子,乱世出英雄,快刀斩乱麻,胡言乱语,活蹦乱跳,胡来乱搞,病急乱投医,神经错乱,违法乱纪,眼花撩乱,犯上作乱,兴妖作乱,乱中取胜,总之,一个“乱”字,又引诱读者胡思乱想了。我骨子里头也喜欢“乱”,喜欢乱来,喜欢闹出点乱子。乱,是佳人。)这是“庄子式文体”或说“庄子文风”对我的语文味教学之“课体”“课风”影响的重要体现。“庄子式文体”或说“庄子文风”,表面看是不照章法的“乱写”,但貌似繁杂的信手拾来,畅写其胸臆,其实布列有序,其特点是曲折幽回、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庄子式文体”或说“庄子文风”还表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虽有极大的跳跃,却几无缝隙可寻,因为内在的联系达到了浑然一体之境。《庄子》非但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反而具有非形式化乃至反形式化的倾向,它不刻意于形的严谨与敦厚、对称与完美;相反,它还为了表现意象与渲染气氛,而任意割裂公认的文体形式。它全然缺乏一般论理文章所具备的结构,全篇的基本观念,是以跳荡的点染法烘托而出。《庄子》的文章仿佛成龟裂状,但你细察这形态各异的不同板块时,其结构又是自然天成的。《庄子》行文,在一般人看来应该结束的地方不仅不结束,反而连用多个意象,以打破“和谐美”,而创造铿锵有力的“风暴美”。(参见玄峻:《联想与印证——对中国思想的重新理解》,东方出版社19948月第1版,第263266页。)听过我课的老师都知道,我是不照一般章法讲课的,但我有我自己的“章法”。如果照一般章法讲课,要我去讲干什么?我存在于中国语文世界之中,就是为继承老祖宗的精神遗产创造出中国语文教学的新的“章法”而来的。这些老祖宗中特别重要的一位,就是庄子。“庄子式文体”或说“庄子文风”对我的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是深层的,深远的,同时又是深刻的。我的语文味教学有意识学习庄子文风,大量使用这种看似“跳荡式”“不严谨”等所谓“乱教”的教学方法,以营造语文教学的“风暴美”或魏振廷老师所说的“如南海的巨浪气势恢弘”之“壮美”。例如我的经典课例《荷花淀》一课开头,为了给本堂课比较高深的“中西文化区别”这一教学主题做铺垫,我不惜用近十分钟时间,连续详细铺陈“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在大街上见到漂亮小姐中美不同民族的人会有何不同反应”“中美电影演员获奖后的答谢词为何不同”以及“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治不好,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等一连串故事,疾风暴雨式地来渲染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图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强大冲击。事实上,这堂课一开头就高潮迭起。而换一个所谓“严谨”的老师,他可能认为只需要讲一个例子就足够,其他都是废话。201465,我在深圳市南山区丽湖中学主讲了《一段风华几千年——跟老师“学”读<虽有嘉肴>》公开课,在教学文章知识的环节,我把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明白《虽有嘉肴》这段文字内部的起承转合,而对一个段落内部文字的起承转合关系的把握,初中学生是比较生疏的。因此,我先为学生举出多篇学过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绅的《悯农》、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作为例子,说明连绝句、小令都是有起承转合的;接着还举出好几个现代文实例,证明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也是有起承转合的;在此基础上我还举例说,甚至连人生、连好的笑容也都有起承转合。这就为学生初步分析理解课文的起承转合开辟了道路。这里我也是采用了《庄子》疾风暴雨式铺陈法,来强化说明起承转合是万事万物规律。我在这个环节换的时间不短,一般老师不会举这么多例子。如果是年轻人这样讲课,有的评课“专家”也许肯定就会批评举例太多。可是我不管这一套。(张注:这就是“乱套”。乱套也是一种套。世间有很多种套路,但多数都是正套;谁敢乱套?谁能乱套?谁愿乱套?惟其稀少,弥足珍贵。)

我当然知道有人很不喜欢我这样教语文,在背后骂我“乱教”、骂我“野狐禅”的人不是个别的。笑骂由他笑骂,好课我自讲之。你骂什么骂,我跟庄子学的,你跟谁学的?庄子可以这样“乱写”,我干嘛不能像他那样“乱教”?以前没有人这样“乱教”,我就不能如此“乱教”?“从来没有人这样教”就对么?以前还没有“语文味”和“语文味教学法”哩。再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五十年后、一百年后,看看谁的课生命力长久。我还要用庄子对我的“影响”去影响别人,所以我在《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最后的“教学语录”中反复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语文教师既要会讲‘很像语文课的语文课’,也要敢讲、会讲 ‘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目前,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少‘乱’的勇气和办法——不敢乱,不会乱”,“语文教师就是要有‘乱’的精神。要拨‘乱’反正,要‘乱’中取胜,要趁‘乱’出击,敢于‘乱’是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握课堂、突破自我的原动力”,“语文教师要有敢于走‘野路子’的胆量。敢走‘野路子’的教师,往往是有活力、有激情、有创造性,敢胡思乱想,有时还会出奇制胜”。(张注:这岂止是语文?人生亦当如此。人生不是宿舍,不需要这么整洁的,贫可富,乱可治,乱世出盛世,乱臣出功臣。)(《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1月第1版,第212217页。)2013114,在当当网上,有一个评论《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帖子,主题是“循着一定的规矩‘跑野马’”。(当当网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55842970.html)帖子原文为:“语文味似乎在慢慢扩大着影响力,程少堂教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与他的热情、执著有密切的关系。书中的大量课堂实录,是我最爱看的部分。原先以为作者跑野马没有一定之规,看完实录,赫然发现,教授越上越遵循‘文章、文学、文化’三个层次的结构去讲授,对于程度稍好的学生,这样的方法还是很有效果的。书中‘语文味是一种热美学’,对语老师很有激励作用。 ”这个“表扬”虽然没有提到《庄子》,但表扬很到位,一语中的,说明他对我的书读得细,体会得深。这样的表扬可谓“一句顶一万句”,我爱。

是的,如果说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敢于“乱写”的范例,那我可能算是当代中语界敢于“乱教”的典型。不过我不仅敢于“乱教”,还要为“乱教”立“法”,即立“语文味教学之法”。年内,由我领衔,由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集体编撰(同时也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由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编撰)的语文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将问世。

毫无疑问,上面所讨论的“乱教”,绝非轻而易举、随随便便或乱七八糟地教,而是需经过如鲲“大而化之”为鹏的炼狱之后才能达到的自由境界。庄子笔下的大鹏,之所以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首先是因为“风之积也厚”。20111221日下午,我在广东省2011年语文教学优秀课例展示会上,向来自全省各中学的近千名教师代表讲了研讨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这堂课被有关专家评论为“博大精深、天马行空,又深入浅出、收放自如”,“整堂课听课师生发出的笑声不下于30次”。台上看起来轻松自如,可是我在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阅读参考了50余种研究李商隐的专著。(钱冰山《程少堂一曲锦瑟技惊羊城》,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991)我在准备引起听课专家震撼的《沁园春•雪》一课的过程中,阅读参考了44种国内外研究毛泽东的著作。(《程少堂<沁园春•雪>备课阅读主要书目44种》,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0091 ),把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里的有关书籍借光了。(程少堂《把某图书馆毛泽东诗词研究著作借光》,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0018)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厚积”,所以才具备打破现有陈规、自创一代革命性新规、有创意地“乱教”的资质与本钱。(张注:所谓“乱教”,原来是“不乱教”。真正的“乱教”是在一本教参书里,东挖西掘,东补西凑,东奔西走,最后东拉西扯。而在几十种阅读书目中,东挑西选,为我所用,如此严谨细腻,又岂是“乱教”二字所能言之?凡俗只知其“乱”,不知其“治”,我料程少堂也只好从俗所好,自嘲为“乱教”。胡适曾自嘲自己是“胡说”,所以“乱教”还不过瘾,可名之曰“胡教”,胡作非为教,胡搅蛮缠地教,胡思乱想地教,胡说八地地教。)

行文到此,忽然想起三个伟人来。一是林风眠。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伟大变革中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林风眠先生,直接培养出的学生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深深影响了一代艺术家,至今被美术教育界视为先进。他鼓励学生释放天性,口头禅是 “放松一点,随便些,乱画嘛”。后来成为著名美学家的洪毅然在艺专上学时绘画拘谨,林风眠劝他作画前先喝酒,要敢于“乱画”。(张注:好故事。能撑胆量。)二是毕加索。2012年,我们全家在悉尼女儿那里过春节,我女儿带我们去看毕加索绘画展,走进展厅,那扑面而来的满厅童稚般的“乱画”,带给我的心灵以无以复加的巨大震撼与冲击——原来大师都是“乱搞”的啊!(张注:好感受。能压凡夫。)三是毛泽东。国共两党内战时,国民党军队老打不过共产党军队,最后国民党研究的结论是:毛泽东指挥的共产党军队打仗根本不照章法,是乱打的。其实,这所谓“乱打”,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有创意地打。(张注:好解析。能成大业。)这些“乱画”与“乱打”,都和庄子的“乱写”,来自同一个灵魂。

当然,“乱写”“乱画”与“乱打”,都是特定领域的一流大师的创意行为。可是当代中国语文界有大师吗?活着的肯定没有,死去的也很可疑。(张注:石破天惊。)语文味与我,只是和真正的大师庄子心有灵犀,和真正的大师庄子息息相连,和真正的大师庄子“剪不断理还乱”。语文味与我之于庄子,虽然“此情可待成追忆” ,好在“当时未惘然”。是这样的关系:因为有真爱,所以要融合;因为有真爱,所以有融合;因为真爱,所以融合。对书如对爱,不融合的爱是有缺陷的爱。对真爱,此情若是久长时,最好是朝朝暮暮。书人一体,书课一体,读书如是,大概没有比这更高的境界了。(张注:作者读书之秘笈,随手相赠。请注意“融合”二字。佛家讲:佛渡有缘人。高人讲:宝剑赠英雄。若非有缘人,若非英雄,如此秘笈,不过是白纸黑字,几行文字而已。)

 

我知道有人看了这篇文章也许会在心里说,你把《庄子》和语文味拉在一起,是拿伟人做倚靠吧?我知道有人还想在“拉”字前面加上一个“硬”字。可是, “倚靠”伟人也罢,“硬拉”伟人也罢,有错吗?不行吗?创造心理学认为,所为创造,就是在两个或多个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相关性的事物之间发现内在联系的过程。我们不仅“倚靠”与“硬拉”了庄子十几年,而且还很不逍遥游地“使用”庄子多年,这种“倚靠”“硬拉”与“使用”,你觉得不成功?可是我们觉得不仅成功,而且成功到我们似乎可以壮着胆子很逻辑地很自豪地说一句: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要真正懂得语文味,最好要懂一点庄子;不懂庄子,大概的确也就不能完全懂得语文味。(张注:庄子骨子里头是厌世不俗的,而作者骨子里头是愤世嫉俗的。通篇文字,莫不如此。结尾了,似乎可以收敛一下了,但程少堂偏不,依然饶不了那些指手划脚呶呶不休的人。他心里在申辩,哦不,是怒吼:我就是傍上庄子了,咋地啦?

我与程少堂在广州有一面之缘,曾有过不深的交流。随后常在Q上收到程少堂“价值推送”的文章和信息。他的文章或信息,我都很喜欢看,鲜活,率性,有思想,激情澎湃。因其文而察其人,在我心中,我是把程少堂视为“真人”的。嬉笑怒骂,一任其真。仅此一点,就足以羡煞旁人。我曾经把“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作为自己的处事箴言,后来在生命的不断体验中,我将这句箴言改为“做一个接近真实的自己”,直到当下。就像人无法拥有智慧而只能爱智慧一样,人也无法拥有真而只能接近真。少堂的“真人”形象,因此也更加勉励自己,要做一个接近真实的人。

前天,我在Q上又收到了少堂推送而来的这篇文章。文章前面的按语颇为诱人,读完后,就冲着“整个写作过程我一共修改了18稿”这份认真劲,我决定,做一个阅读批注。也较较真,写真实感受,写真思真想,称赞处绝不吝惜一辞,批判处也绝不婉约一辞,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两天,我的所有可支配时间,都交给了这篇文章。阅读过程是很享受的,虽然很多思想、观点我都有所了解,但这些思想和观点重新“在庄子的怀抱中缱绻缠绵”出来,又有别样的意趣,更有系统性,更有整体感,更有一种精神的厚度。最大的收获,在于两点:一是学问成长之道。庄子在《养生主》一篇中说了一个认识有限论的观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话,让我们很悲观。但程少堂十几年来,紧握“语文味”之剑,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始终不离不弃,以“有涯之吾生”随“语文味之知”,终能有所成,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缓解了庄子的认识有限论,但对于一个人而言,也足以宽慰一生了。这篇文章告诉我,学问是无, , 涯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点,坚持不懈,终会有成长,有进步。二是为人处世之道。程少堂是儒家这一路的人,乐在社会,乐在事功,但他在精神上却又雅号庄子的自得其乐。这里面有一种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是怨愤之源,程少堂一肚子不合潮流的怨愤,就源于这种矛盾的累积与冲压。然而,司马迁有“发愤著书说”,钟嵘有“怨愤说”,刘勰有“蓄愤说”,韩愈有“不平则鸣说”,欧阳修有“穷而后工说”,如此一来,程少堂的怨愤,又是难能可贵的,成就出了他的文章才气。正如作者在按语中所说:“读之,你绝不会从中感觉到丝毫人生的顿挫、萎靡与沧桑,唯有一股快哉之风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反观我之为人处世,儒家进取不狠,道家自娱不深,矛盾冲突不大,怨愤郁结也少,然慷, 慨跌宕人生必然受挫。近几年爱读进化论、基因理论等书,已觉强者进取之人道世道,今读程氏雄文,心志更明。读书读文,只不过要读出另一个未来的自己,如此而已。12千多字的批注,到此结束。与程少堂共切磋。)

,,

(全文完) 

 


最后更新[2014-11-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