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互学,知行并重,扎硬寨,打死仗,
把语文味工作室带入学术史
——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之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
2012年工作汇报
2016在汇报语文味工作室的工作之前,请允许我先谈谈我们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一些基本思考。
深圳市教育局二○一二年九月二十日颁发的《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建设和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建设,以教育科研专家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旨在提升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搭建教育科研专家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建立促进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成长的培养机制,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教育科研团队,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创建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基本宗旨。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宗旨,就要回到原点,深入思考、正确回答以下五个重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专家?什么是教育科研专家?按词典上的解释,所谓专家,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人。换言之,专家就是对某一事物精通,或者说有独到的见解的人。专家有两类,一是有理论或有胆识的战略专家,二是有突破能力的业务专家。按照专家的这一定义,教育专家就是对教育领域的问题有专门研究,或在教育实践方面很有特长的人。而教育科研专家,顾名思义,即是在教育学术上有专门研究的人。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教育科研专家?这好像不是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很大。按照教育科研专家的定义,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应该培养的是教育学术人才、理论人才,但是以一线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这样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实际?一般认为,名师工作室培养偏重于教育实践方面,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培养偏重于教育理论方面。而我认为,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应该培养的是理论型的实干家,或者叫做实干型的理论家,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一线教师要成为环境、社会认可的教育科研专家,必须是爱读书、会讲课、会评课、会研究的多项全能选手和学者型教师。因此,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定位要高于名师工作室,工作难度也要大于后者。也因此,教学不突出的教师,不宜吸收进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
第三个问题是:以一线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应该以什么样的学风开展工作?我们的思考是,不仅要遵循“大三实”,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而且要重视和提倡“小三实”,即扎实(工作要“扎”在提高工作室成员教学与科研基本功的实处)、朴实(指手段和方法运用上的纯朴无华,不耍花枪,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真实(指各种活动、数据要确切清楚,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不掺假)。
第四个问题是:以一线语文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如何才能出有档次人才和成果?我们的回答是,要遵循语文教育科研专家成长的基本规律。语文教育科研专家成长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作为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个学者,我不算是很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按照个别包含一般的原理,我从我本人在教育科研道路上奋斗几十年(如从上大学算起,今年是34年)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教训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这个基本规律是:共生互学,知行并重,扎硬寨,打死仗。“共生互学”,是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所以要互相学习、切磋交流。“知行并重”,是说要展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翼才能飞得高,如果只是一翅膀,再硬你也扑腾不多高。“扎硬寨,打死仗”,本是曾国藩的著名作战方法,它强调的是,成功没有捷径,不能速成,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屡败屡战、打脱牙齿和血吞,坚信“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而不投机取巧。要打胜仗是这样,要做好学问亦然。所以我认为培养工作室成员具有“扎硬寨,打死仗”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而不是投机取巧,这就是遵循科研专家成长的基本规律,这才叫做学问的正途大道。我反复告诫我的工作室成员:做学问不要想走什么捷径抄什么近道,要走大路,但不要搞大路货。
我认为,只有遵循这个基本规律,以一线语文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才有可能锻造出一支有影响的教育学术人才方阵。
第五个问题是,作为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要不要身先士卒?我个人认为,领导工作室成员,和指挥打仗的某些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说,我总觉得喊“给我上!”比不上“跟我上!”有效果。
基于以上五点认识,我把语文味工作室的具体行动方针确定为以下三句朴实但是并不简单的话话:跟我一起读书,跟我一起讲课,跟我一起研究。
下面,我将过去一年来,语文味工作室是如何落实这三句话的,向各位领导做个汇报,和各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做个交流。
一、跟我一起读书
2012年上半年,语文味工作室主要工作是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开展成员选拔工作。最后经双向选择,本市有20位教师参加了语文味工作室(最近有一人退出,总人数为19人),其中高中语文教师9人,初中语文教师7人,小学语文教师3人。另外,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河北、河南、安徽、黑龙江、广州等省市数十位教师报名申请加入语文味工作室。考虑到主持人的精力有限,最后外地只吸收经常参加语文味工作室活动的广州的一位老师作为语文味工作室特约成员。(这位老师多次自费来深圳听我的公开课,自费参加语文味工作室开题会,主动要求给我的多堂公开课做文字实录。我到广州白云区、花都区讲学两天,这位老师全程跟踪听课两天,发表了多篇研究语文味的论文。)
语文味工作室成员选聘工作完成之后,我们着手工作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讨论、修订以及定稿工作。这项工作也于去年上半年完成。
恩格斯说过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教师要想不乌合与众,同样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有理论思维,就要读书,就要从经典名著中向人类思想领域的智者、伟人学习。不热爱读书,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却能成为教育科研专家,这是不可想象的。有鉴于此,语文味工作室所有的规章制度中,我们最先完成,同时强力落实的,是工作室成员读书计划。以下是我根据语文教育科研专家以及语文味工作室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结合我自己的科研成长经历,给工作室成员开列了以下书单:
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计划阅读书目(草案)
类型 |
书名 |
中
国
文
化
经
典 |
1.《论语》
2.《孟子》
3.《老子》
4.《庄子》
5.《韩非子》
6.《诗经》
7.《楚辞》
8.《史记选》
9.《文心雕龙》
10.《世说新语》
11.一本唐诗选本,(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或《唐诗三百首》)
12.一本宋词选本,(刘乃昌、朱德才的《宋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
13.一本明清小品选 |
其
他
学
术
著
作 |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罗素《西方哲学史》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4.金岳霖的《形式逻辑》
5.美国的大学教材《全球通史》
6.李宗桂的《中国文化概论》
7.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8.叶朗《美学导论》
9.(美)叶维廉《中国诗学》 |
其
他
学
术
著
作 |
10.宗白华《美学散步》
11.朱光潜《诗论》《文艺心理学》
12.杨义《中国叙事学》
13.张世英《哲学导论》
14.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
1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
16.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中国美学十五讲》《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
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18.畅广元《文学文化学》
19.陈应鸾《诗味论》
20.(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2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
22.《文化的语言视界》
23.(日)井波律子《中国人的机智》
2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25.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随诗词讲记》
2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
27.黄子平《文学的“意思”》
28.赵沛霖《兴的起源——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
29.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30.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语言学刍议》
31.叶舒宪等《中国国代神秘数字》
32.吴慧颖《中国数文化》
33.张颂《朗读美学》《朗读学》(修订版)、杜伟东《朗诵学》
34.叶纯之等《音乐美学导论》、(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徐风《紫砂历史大散文——一壶乾坤》(紫砂历史三十位大师传记)
35.傅修延《文本学》、张会恩、曾祥芹主编《文章学教材、.倪宝元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36.曹明海《文学解读学》
37.周振甫《诗词例话》《文章例话》
38.《沈从文湘行散记》 |
其
他
学
术
著
作 |
39.《汪曾祺文集》
40.《孙犁散文选》
41.萧红《呼兰河传》
42.鲁迅《呐喊》《彷徨》《野草》
43.周作人散文选
44.郭宏安译《加缪文集》
45.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或《朱自清全集》第三卷)
46.毛泽东的一些著名文章。具体文章篇名见《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一节。
47.叶舒宪的一系列文化研究著作
48.(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
49.黑格尔《小逻辑》,商务版。
50.马正平教授主编的也是目前国内水平最高的面向“21世纪高校写作学教材课”——《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基本文体》、《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实用文体》、《中学作文教学新思维》。
51.孙绍振《名作细读》、《月迷津渡》
52.《鲁迅全集》 |
杂
志 |
1.《哲学研究》
2.《新华文摘》
3.《文学评论》
4.《读书》
5.《诗刊》
6.《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语参》《语通》《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选一)
7.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高中) |
这个推荐书目是初步的,也是动态的。我要求工作室成员每月阅读其中的两种。除此之外,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自选阅读书籍。2012年5月至暑假期间,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目是:
语文味工作室5月阅读书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李宗桂的《中国文化概论》
语文味工作室6月份阅读书目——
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
4.(美)叶维廉《中国诗学》
语文味工作室7月——8月份阅读书目(暑假阅读量稍大点)——
5.叶朗《美学导论》
6.宗白华《美学散步》
7.朱光潜《诗论》、《文艺心理学》
8.杨义《中国叙事学》
9.张世英《哲学导论》
10.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
我要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能读“硬书”——就是读理论书籍,包括一些很抽象的哲学书。语文味工作室推荐的书目都比较“硬”,连推荐订阅的杂志也比较“硬”,比如《哲学研究》,据我所知,语文教师以前基本上没人订阅(也许有,但是我没有发现,也没有听说有人订阅)。我甚至把哲学系学生也认为是“天书”的黑格尔的《小逻辑》也列入工作室推荐书目(当然只要求泛读一遍)。这些书我家的书架都有,我都读过。但是我还有兴趣和工作室成员一起重读一遍。我的感觉是重读的收获更大。2012年暑假,我一般是两天读一本书,其中,阅读国际最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的名著《毛泽东的思想》,读了整整一个通宵。我每读一本书,就在语文味网上发一张这本书的照片,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目录,同时写一点感想,向工作室成员介绍我的阅读收获。
附:程少堂2012年暑假阅读书目
我不仅要求工作室成员大量读书,还要求他们做读书笔记。根据工作室学习活动制度,每人每年要记读书笔记10000字;每学期精读一本书,并就这本书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书评。2012年,马恩来老师做了30000字笔记,李琛老师做了28000字笔记,葛福安老师做了23000字笔记,童宝玉老师做了13000字笔记。做读书笔记接近万字的还有多人。工作室还通过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
对于我推荐的书籍,工作室中多位成员说其中不少的书看不懂。我回答说,就是看不懂才要看,再说别人写都写出来了,我们看一遍还那么难吗?
二、跟我一起讲课
我们知道,陈景润尽管口才不好,做不好教师工作,他仍然是个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作为教育科研专家,无论你的教育理论水平有多高,如果不会讲课,总是不大配称为教育科研专家的。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是这样,以一线教师为主的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成员更是这样,对他们来说,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讲台。一般说来,只会写文章,不会讲课的所谓“专家”,在中小学是没有地位的。我认识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写的书不少,教学却不行,学生不买他的帐,他就把他写的书抱到教室,给学生一一介绍他的著作。可是学生还是不买他的帐。所以我带语文味工作室成员的第二个方法是:跟我一起讲课。我跟工作室成员讲,语文味工作室大门上有一块无形的牌子,上面书写的是“不敢讲公开课者莫进!”我告诉工作室成员:作为教师,怕讲公开课,讲不好公开课,不是好教师。我带头讲公开课。我用行动告诉大家,讲公开课死不了人,讲得好,下次再接再厉;讲不好,下次再来!
我2000年2月正式调进深圳市教研室,2011年在宝安区海湾中学讲作为教研员的第一堂公开(王安石《伤仲永》)。2002年4月在深圳中学讲的《荷花淀》是我的第二堂公开课。十多年来,我是一直坚持每年讲公开课的。我之所以坚持讲公开课,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开课是我和这个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公开课可以表达我的爱恨情仇,可以纾解我内心的苦闷与寂寞。我讲公开课,我的感觉是不只是为讲台上的学生而讲,也不只是为台下听课老师而讲,我觉得大自然和全人类都是我的听众。因此我感到站在讲台上很快乐。这是我讲公开课的强大动力。第二,现在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我既要做读书榜样,也要做讲课榜样。通过讲公开课,还能促进自己的阅读。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围绕要讲的一堂公开课,我大量阅读,大量吸收,学以致用,所以常常能讲出新意。这样通过讲公开课来促进自己的阅读,又用阅读来提高自己公开课的质量,在这过程中,是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既发展了学生,也给听课老师一些启发,同时我自己也得到发展和心灵的满足。
我自己读书多,就有资格催促工作室老师们读书了;我自己讲公开课,就可以鼓励大家有勇气讲公开课了。
以下是在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评审公布后,我开发的两堂公开课以及阅读书目。
例一,程少堂广东省公开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备课阅读参考主要书目
序号 |
作 者 |
书 名 |
出 版 社 |
说 明 |
1 |
刘学锴等 |
《李商隐诗歌集解》(1——5册) |
中华书局2004版 |
部分阅读 |
2 |
刘学锴 |
《李商隐传论》(上、下) |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
3 |
刘学锴、李翰 |
《李商隐诗选评》 |
上海古籍2003年版 |
|
4 |
叶嘉莹 |
《迷人的诗谜——李商隐诗 |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
|
5 |
倾紫蓝 |
《我是人间惆怅客——解谜李商隐的锦瑟人生》 |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
|
6 |
王 蒙 |
《双飞翼》(这部集子前半部分收录王蒙研究李商隐的著名文章8篇。)
|
三联1996年版 |
王蒙另一部研究李商隐的著作《心有灵犀》我没有买到。 |
7 |
叶嘉莹 |
《迦陵论诗丛稿》 |
中华书局2005年版 |
喜欢诗歌的,做语文教师的,这几部书建议一定看一看。 |
8 |
顾随讲、叶嘉莹笔记 |
《顾随诗词讲记》 |
中国人大出版社2006年版 |
9 |
叶维廉 |
《中国诗学》 |
三联书店1992年版 |
10 |
朱光潜 |
《诗论》 |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11 |
徐复观 |
《中国艺术精神》 |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
12 |
朱良志 |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13 |
袁行霈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 |
北大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
14 |
黄子平 |
《文学的“意思”》 |
浙江文艺出1988年版 |
15 |
赵沛霖 |
《兴的起源——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 |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 |
16 |
鲁枢元 |
《超越语言——文学语言学刍议》 |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 |
17 |
叶 朗 |
《美学原理》 |
北大出版社2009年版 |
18 |
萧涤非等著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 |
李商隐部分 |
19 |
(美)宇文所安 |
《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 |
三联2011年版 |
这部著作40万字,研究李商隐的文字大约20万字。 |
20 |
冉云飞 |
《像唐诗一样生活——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求》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年版 |
|
21 |
(美)宇文所安 |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 |
三联书店2003年版 |
|
22 |
史冬冬 |
《他山之石——宇文所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研究》 |
三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版 |
博士学位论文 |
23 |
陈小亮 |
《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研究》 |
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年版 |
博士学位论文 |
24 |
(美)宇文所安 |
《追忆》 |
上海古籍1990年版 |
|
25 |
王 力 |
《诗词格律十讲》 |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
|
26 |
肖 鹰 |
《美学与艺术欣赏》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
27 |
刘长林 |
《中国系统思维》 |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 |
|
28 |
申小龙 |
《文化语言学》 |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
|
29 |
王岳川 |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
30 |
朱立元主编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 |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
|
31 |
李宗桂 |
《中国文化概论》 |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
32 |
李中华 |
《中国文化概论》 |
华文出版社1994年版 |
|
33 |
畅广元主编 |
《文学文化学》 |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
34 |
曹明海 |
《文学解读学》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
|
35 |
周振甫 |
《诗词例话》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
|
36 |
(美)浦安迪 |
《中国叙事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
37 |
杨义 |
《中国叙事学》 |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
38 |
(法)郁白 |
《悲秋》 |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
|
39 |
张世英 |
《哲学导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
40 |
傅修延 |
《文本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41 |
张会恩、曾祥芹主编 |
《文章学教材》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
42 |
倪宝元主编 |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
43 |
张 颂 |
《朗读美学》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
|
44 |
张 颂 |
《朗读学》(修订版) |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
45 |
杜伟东 |
《朗诵学》 |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
46 |
叶舒宪等 |
《中国国代神秘数字》 |
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
看这两本书的动机是:备这节课时我老琢磨一个问题:为何中国格律诗有五律、七律,而没有九律、十律? |
47 |
吴慧颖 |
《中国数文化》 |
岳麓书社1995年版 |
48 |
叶纯之等 |
《音乐美学导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我每次公开课备课期间,都要看几本跟课的内容毫无关系的其他艺术门类的书,从中受到启发。 |
49 |
(美)伦纳德·迈尔 |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50 |
王 毅 |
《园林与中国文化》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
51 |
徐 风 |
《紫砂历史大散文——一壶乾坤》(紫砂历史三十位大师传记) |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
例二,程少堂2012年5月19日济南、9月15日四川公开课《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文化密码解析》备课阅读书目
序号 |
作者 |
书名 |
出版社、版次 |
书籍来源
(自购或
图书馆借
阅) |
参考说明 |
1 |
(日)竹内实 |
《竹内实文集第一卷·回忆与思考》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 |
自购 |
作者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第一人,世界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 |
2 |
(日)竹内实 |
《竹内实文集第二卷·中国现代文学评说》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 |
自购 |
|
3 |
(日)竹内实 |
《竹内实文集第三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 |
自购 |
本书是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 |
4 |
(日)竹内实 |
《竹内实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
自购 |
本书倒数第二篇文章为《毛泽东诗词的哲理性和抒情性》 |
5 |
(日)竹内实 |
《竹内实文集第十卷·中国文化传统探究》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
自购 |
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我讲《沁园春·雪》,其中毛泽东思想之重视主观能动性,来自本书研究《矛盾论》的启发。 |
6 |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 |
《毛泽东传1949——11976》(上、下)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
自购 |
|
7 |
逄先知 |
《毛泽东传1893——1949》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1月版 |
自购 |
|
8 |
张育仁 |
《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 |
沈阳出版社2003年9月版 |
自购 |
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好! |
9 |
李鹏程 |
《毛泽东与中国文化》 |
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
自购 |
这两本书我反复阅读过。 |
10 |
何显明 |
《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
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版 |
自购 |
11 |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 |
《毛泽东》 |
红旗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
自购 |
这几本国外学者写的毛泽东传记,对我启发不小。 |
12 |
(英)迪克·威尔孙 |
《毛泽东》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0年8月版 |
自购 |
13 |
(英)菲利普·肖特 |
《毛泽东传》 |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
自购 |
14 |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 |
《毛泽东的思想》 |
人大出版社2005年1月版 |
自购 |
用一个通宵看完这本书后,我坚定了按我的灵感思路教学的决心。 |
15 |
斯诺 |
《毛泽东自传》 |
解放军文艺书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
自购 |
|
16 |
田克勤主编肖 |
毛泽东思想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
借阅 |
|
17 |
丁俊萍 |
毛泽东思想概论(修订版)(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修订版 |
借阅 |
|
18 |
冯友兰 |
《中国现代哲学史》 |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
自购 |
本书中冯友兰对毛泽东的著名评价,我搬上了课件ppt。 |
19 |
公木 |
《毛泽东诗词鉴赏》 |
长春出版社1999年1月版 |
自购 |
|
20 |
公木 |
《毛泽东诗词鉴赏珍藏版) |
长春出版社2004年1月版修订版 |
自购 |
公木先生生前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学者,又是著名诗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词作者,也是我的太老师(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孙东临先生1979年成为公木先生的硕士生,毕业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公木先生的这本书是国内学者写得最好的毛诗词赏析书籍之一,也是销量最大的毛诗词赏析专著。 |
21 |
吴振华 |
《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 |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
自购 |
这是我从卓越网新近购得的书,翻阅时发现是一篇硕士论文扩展而成,主要内容是研究李商隐诗歌的虚词艺术。看完此书,我决定把《沁园春·雪》的虚词作为一个教学点。 |
22 |
周振甫 |
《毛泽东诗词欣赏》 |
中华书局2010年4月版 |
借阅 |
本书是国内学者写得最有学问的毛诗词赏析专著之一。 |
23 |
吴海坤 |
《毛泽东与姓名艺术》 |
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版 |
借阅 |
此书有趣。 |
24 |
杨英健 |
《跟毛泽东学写作》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
借阅 |
|
25 |
唐得阳 |
《毛泽东的伟人气质》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月版 |
借阅 |
|
26 |
朱向前主编 |
《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读法》 |
人民出版社2008年1版 |
借阅 |
本书的写法和结构,是国内学者写的毛诗词赏析书籍中最有个性的一本。 |
27 |
王灿楣 |
《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 |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
借阅 |
|
28 |
胡国强主编 |
《毛泽东诗词疏证》 |
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年8月版 |
借阅 |
|
29 |
徐四海 |
《毛泽东诗词鉴赏》 |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 |
借阅 |
|
30 |
万应均 |
《毛泽东书法鉴赏》 |
2008年8月版 |
借阅 |
|
31 |
张义方 |
《不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赏析 |
西南财大出版社2006年2月版 |
借阅 |
|
32 |
丁三省 |
《毛泽东诗词精读》 |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
借阅 |
|
33 |
董克恭 |
《毛泽东修改诗词赏析》 |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5月版 |
借阅 |
|
34 |
蔡清富等 |
《毛泽东五诗词大观》(第四版) |
四川出版集团2007年4月版 |
借阅 |
|
35 |
郭思敏主编 |
《毛泽东诗词辨析》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
借阅 |
|
36 |
胡为雄 |
《毛泽东诗赋人生》 |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5月版 |
借阅 |
|
37 |
龙剑宇等 |
《毛泽东的诗词人生》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 |
借阅 |
|
38 |
季世昌等 |
《独领风骚——毛泽东诗词欣赏》 |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
借阅 |
|
39 |
罗胸怀 |
《毛泽东诗词传奇》 |
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
借阅 |
|
40 |
刘健屏主编 |
《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 |
凤凰传媒集团2010年3月版 |
借阅 |
|
41 |
缪钺 |
《诗词散论》 |
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5月版 |
自购 |
本书作者,是词学大家,其论词方法值得学习。 |
42 |
缪钺 |
《古典文学论丛》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
自购 |
43 |
曾大兴 |
《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 |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
自购 |
这两本书中介绍20世纪词学大家关于既要“词内看词”,又要“词外看词”的方法,印证了我“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方法的正确。 |
44 |
曾大兴 |
《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 |
中华书局2011年8月版 |
自购 |
为了与工作室老师一起讲课,当外面有人邀请我去讲学的时候,我不仅让工作室的老师尽可能参加观摩,同时也尽量争取从工作室带老师去和我一同讲课,让他们有机会经风雨见世面。例如,我受广东省教研室邀请,在广州主讲全省公开课《锦瑟》,我就推荐本工作室徐国年(南头中学)老师也参加讲课,他不负众望,很好地代表了深圳老师的水准,荣获一等奖。2012年11月29日上午语文味工作室开题后,下午我和工作室成员葛福安(市外语学校语文科组长)在罗湖外语学校主讲全市性公开课,我讲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课题为《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文化密码解析》,葛福安讲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堂课都获得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好评。葛福安还代表市直属高中参加2012年深圳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他讲的鲁迅《最先与最后》一课,荣获一等奖。2013年下半年,将举行为期两天的“语文味教学思想研讨会”,我和语文味工作室两位成员一道,将为会议展示三堂有语文味特色的公开课,和全国各地教师交流。我还要为会议做一个主题报告。
过去的一年,我本人还为坪山、光明、南山等三区教师培训讲座,受到老师们欢迎。给胡立根工作室、杨秀珍工作室讲座两次。给本工作室成员讲座两次。市外的讲座也有多次。
我认为,教育科研专家,既要是一个爱书的种子,又要会讲课,同时还要会评课。我要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种评课实践。同时也要求他们研究我在一些全国大型公开课或教学比赛中的评课实录(例如我2011年暑假在黄山举行的全国语文报杯教学比赛上的评课曾产生很大影响,实录在核心刊物发表后,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据统计,2012年语文味工作室成员在校内外听课一共495节,上校、区、市级公开课共19节,参与各级各类评课254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祁兵、王雪娟、徐国年三人,在2012年深圳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上出场评课,颇得好评。
三、跟我一起研究
研究是出成果的环节,是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关键环节,
2012年11月29日,深圳市首批教育专家工作室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课题《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和新实践之探索——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中心》开题报告会在市教科院一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报告会的领导、专家有深圳市教科院尚强院长、陆飞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广东省教科院语文科主任王土荣正高级教师,《语文教学通讯》总编刘远编审,深圳市教科院法规室颜辉主任,特级教师、深圳市教研室宾华主任,以及来自深圳市教科院的潘希武博士、彭红玉博士、贾建国博士等,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和来自广州、深圳的老师共计50余人参加了开题会。开题报告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在开题会上讲话中指出:“程少堂工作室的这个课题开题报告,是我所见到过的开题报告中最好的一个。大家跟着少堂学做研究,首先要学习他如何写开题报告。”“以前所有研究语文教育的人,更多的是在方法论上研究,但缺少核心概念,尤其缺少相关理论积淀,所以其研究没有向高端发展的前景。而语文味课题站得高,看得远,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理论。”“中国美学很长时间都未将西方美学中国化,语文教育美学当然也是如因此。而少堂的这个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是从中国本土的传统美学中生发出来的,既其来有自,又个性鲜明,很现代派。”“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这个课题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程少堂的一贯风格,即一定要做领先的研究。”全国中语会负责人、《语文教学通讯》刘远主编评价道:“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一直非常关注程少堂老师,因为他的声音一直能在中国语文界掀起波澜,并且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引起非常广泛的关注。”“程少堂老师提出的一些观点,有持久的生命力。”“现在这个课题,又把语文味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广东省教研员王土荣先生指出:“少堂是少有的敢于坚持讲公开课的教研员。他敢于讲公开课的底气、勇气来源于他有语文思想。”“本课题起点高,理性思考比较强,队伍比较强壮,目标比较清楚、高远。”“本课题阳春白雪的想法,加上大家的努力,可以为广东乃至全国的语文界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课题已进入正在进行时,第一批成果今年将陆续发表,春节后,将有三篇文章发表,钱冰山、葛福安各有一篇文章将在核心刊物发表,我写的《对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美学语言的执著追寻——“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构建之演进史》12000字长篇论文,三月份也在核心刊物发表,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课题的一个长篇序言,全面介绍了我们这个《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关键词和核心思想,将成为语文味理论的美学审视的一个纲领,是语文味理论的一个高层次延伸。
语文味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出版两部,一本是市名师、马恩来老师的《时评语文读本》,由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本是特级教师何泗忠老师的《赢在师生关系》,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工作室成员共发表论文1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4篇。从论文发表的情况看,成绩不俗。
语文味网已成为语文味课题、语文味工作室成员与全国各地老语文教师交流的平台。今年是语文味网站创建10周年。语文味网这十年都是我个人出资购买域名,购买服务器空间。十年间,许多个人办的网站都消失了,但是语文味网作为一个纯学术小型网站,尽管没有像商业网站一样大红大火,但是在全国语文界的影响很广泛,且影响日益扩大,十年间,浏览语文味网已经超过120万人次。
鉴于一线教师不可能过多集中到工作室开会学习,我们就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语文味工作室QQ群,工作室成员在群里交流思想,讨论备课,集体修改文章。我写的文章也挂上去,让大家提意见。2012年QQ群上的学术聊天记录已达20余万字,顶得上开几次讨论会。原打算整理正式出版,后来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花钱,所以我们只找朋友帮忙印了几本存档。这个语文味工作室群聊天记录,可能是我们语文味工作室最个性的一个成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我还对语文味工作室有培养前途的骨干,做精细化培养。精细化培养依据的主要是因材施导的原则。主要方法是对课已经讲得很好的几位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强化指导。我将我十几年的科研经验好毫无保留的提供给他们。我和他们一起讨论选题,和他们一起讨论写作提纲,花时间反复阅读他们的论文,并提出详细修改意见。修改达到发表水平后,我又帮他们推荐出去发表。对发表论文很多,但学术规范方面还有不足的,及时提醒。
我向外推荐论文,原则上我不署名,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都不署。但工作室成立后我发表的论文,今后我都会署上语文味工作室的一个成员作为第二作者。例如,刚刚提到的我3月份要发表的《对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美学语言的执著追寻——“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构建之演进史》12000字长篇论文,我就加署了语文味工作室的一位老师作为第二作者,他本人还不知道。
总之,过去一年语文味工作室的工作朴实无华,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我觉得,假我以时,我有信心、有能力、有方法、也有经验培养出一个有影响的语文教育学术的方阵来,把语文味工作室这个学术群体带入中国语文教育史。
四、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部分工作室成员有理想,但是不愿意吃苦,或者吃苦精神不强。我有充分的自信,就是跟着我做,哪怕就三年,也会有明显进步。我跟语文味工作室成员们说,如果能做到我们今天汇报的标题所说的“扎硬寨,打死仗”,那到时候就谁也挡不住你,青山也遮不住你。但是,我发现,现在为了做点学问能吃苦的人太少了。
(二)我个人有时有急躁情绪,总觉得一线教师,在某些方面离我的要求相距甚远。比如说,我有个观点,就是大部分一线教师不喜欢读书,我指的是不喜欢读“硬”书——就是理论书籍。我过去这样认为,现在还是坚持这样看法。在座的不少老师讲过,各种工作室中,语文味工作室实力最强。说语文味工作室实力最强大,当然是指参加工作室的老师素质较高地比较多。但是,就是我工作室中这些素质比一般老师要高的教师,能读点“硬”书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拿着书就要睡觉,目前大部分人搞不了深度研究,写文章更是比生孩子都难。对此我有时感到焦急,觉得前十年语文味课题没有一分钱经费,但是我研究的自由自在,成果也不算少,影响更是可谓星火燎原。前十年是我自己管自己,不用扬鞭自奋蹄,现在成立了工作室,有20个人,推动起来很费精神,压力较大。拿了经费,三年要是出不了像样的成果,会让我心里真的好不自在。当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这些现象有了改进,特别是几位骨干的表现越来越有起色。
(三)有的单位对市教育局成立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目的与意义还不够了解。具体说,就是把教师参加工作室当成纯粹是教师个人成名成家的事情,不大支持工作室成员参加为数并不太多的活动。其实,名校是以名师来支撑的,没有名师的名校,是不可想象的。
(四)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成员至今还没有以公文的形式统一公布。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是2011年5月30日在迎宾馆复评完成的,2011年8月份以后评审的市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其成员也都以市教育局名义发文正式公布了,而专家工作室成员至今还没有以文件形式统一公布。多位主持人在专家工作室QQ群里多次提及此事,最近还有同志提问此事。但是目前还看不到公布的希望,大家也不知道不行文公布成员的原因。没有公布成员的后果是,工作室要搞活动,学校不让教师出来。有的校长甚至说:“你参加专家工作室我们没看到正式文件,好像个私人活动似的。”所以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成员们都感到有点“二”。老师们在学校“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正式通知,学校不让他们出来参加活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希望还是尽快发一个文件,市教育局不发,市教科院统一发个文件也行。
(五)上级有关部门对工作室管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容一些。每年花这么多钱,是要出成果,一年一次检查是必须的。但是专家不是那么快就能培养出来的。最近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拍一部据说很好看的电影《一代宗师》,我没有看,但我在网上读到其中有一句台词我印象深刻,就是“为什么武术叫功夫?功夫其实就是时间。”我们平时不是把“没时间”说成“没功夫”吗?武功也好,学问也要,都需要时间慢慢涵养。操之过急的管理,期望以一种短、平、快的方式产出高档次的人才和成果,就容易出现学术泡沫,甚至导致弄虚作假。